斑龜的養殖方法與流程
2023-08-02 06:54:26 4

本發明涉及龜的養殖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一種斑龜的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斑龜屬爬行動物,長有蹼足,是高度水棲的。幼體緣盾的腹面具黑色斑點,似一粒粒珍珠,成體色澤豔麗或墩厚,常生活於低海拔的水域,如池塘、運河,緩流的河流中,為雜食性動物,會食魚、蝦、昆蟲、青菜、水果等。斑龜性情溫順,不攻鬥、不咬人,適應性一般。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因此提供一種斑龜養殖方法,提高其適應性,抗病能力十分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解決至少上述問題,並提供至少後面將說明的優點。
本發明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抗病能力強,存活率高的斑龜養殖方法。
為了實現根據本發明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點,提供了一種斑龜的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建設子母池塘,其包括圓柱形的第一池塘,圍繞所述第一池塘外圓周設置的數個圓柱形的第二池塘,以及氣泵;所述氣泵的導氣管伸入所述第二池塘的底部,所述第二池塘的底部設置有若干正方形凹槽,所述正方形凹槽內設置有橡膠球,所述橡膠球通過第一軸體可旋轉的固定於所述正方形凹槽內,所述橡膠球的直徑為2cm,相鄰橡膠球之間的距離為2.5-4.5cm,所述正方形凹槽的寬度略大於所述橡膠球的直徑,所述第二池塘位於液面上方水平設置有可調節高度且可拆卸的餵食板,所述餵食板上間隔設置有2-3個第一隔板,以將所述餵食板分隔為相互獨立的區域,所述餵食板上設置有若干圓形通孔,所述圓形通孔的直徑為4-5cm,且若干圓形通孔的上表面積的總和佔所述餵食板上表面積的總和的1/3-1/2,所述圓形通孔處設置有圓形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通過第二軸體與所述圓形通孔固定,且所述第二隔板與所述圓形通孔之間具有1mm的間隙,所述第二隔板在外力作用下可繞所述第二軸體旋轉;
步驟二、幼龜在不需餵食時投放於第一池塘中,控制第一池塘中每平方米投放12-15隻,每天早上9點和下午4點進行兩次餵食,將第一池塘中的幼龜轉移到第二池塘中,控制第二池塘中每平方米投放6-7隻幼龜,且啟動氣泵,控制第二池塘的溫度在22℃-35℃,將幼龜飼料投放於第二隔板上,所述幼龜飼料的投放量為將第二隔板表面鋪滿一層;
步驟三、當幼龜體重大於150g以後,控制第一池塘中每平方米投放8-10隻,每天早上9點和下午4點進行兩次餵食,將第一池塘中的幼龜轉移到第二池塘中,控制第二池塘中每平方米投放4-5隻,且啟動氣泵,控制第二池塘的溫度在22℃-35℃,將成龜飼料投放於第二隔板上,所述成龜飼料的投放量為將第二隔板表面鋪滿一層。
優選的是,所述第二隔板上設置有若干孔徑為1mm的第二通孔。
優選的是,所述第二軸體表面設置有固體潤滑膜。
優選的是,所述幼龜飼料的製備,按重量份計,包括:
a.將7份柳葉馬鞭草、6份乾薑、5份燈心草、10份薴蔴葉、7份金錢草和4份遠志粉碎過80目篩,混勻,得第一中藥預混料;
b.將15份水蛭粉、18份蚯蚓粉、25份綠殼雞蛋殼和10份脫脂魚粉混勻,用波長為250nm的紫外線照射30min,期間每隔5分鐘翻動一次,得到第一預混料;
c.將10份複合維生素、50份粗蛋白、8份植物有機硒、30份玉米粉和25份脫水蔬菜混勻,研磨過100目篩,得第一主料,向所述第一主料中按接種量為8%-9%接入EM菌,在26℃下發酵32-36小時,得第二主料;
d.將第一預混料與第二主料混勻,繼續避光發酵18-24小時,得第三主料;
e.將第三主料與第一中藥預混料混勻,在55-60℃下烘至含水量低於10%,得第四主料,將第四主料制粒,控制飼料顆粒質量為0.5-1g,得幼龜飼料。
優選的是,所述成龜飼料的製備,按重量份計,包括:
a.將3份柳葉馬鞭草、6份乾薑、5份燈心草、10份薴蔴葉、7份金錢草和4份遠志粉碎過80目篩,混勻,得第二中藥預混料;
b.將15份水蛭粉、18份蚯蚓粉和10份脫脂魚粉混勻,用波長為250nm的紫外線照射30min,期間每隔5分鐘翻動一次,得到混合物A;
c.將10份複合維生素、50份粗蛋白、25份毛豆、30份玉米粉和25份脫水蔬菜混勻,研磨過100目篩,得混合物B,向所述混合物B中按接種量為8%-9%接入EM菌,在26℃下發酵32-36小時,得混合物C;
d.將混合物A與混合物C混勻,繼續避光發酵18-24小時,得混合物D;
e.將混合物D與第二中藥預混料混勻,在55-60℃下烘至含水量低於10%,得混合物E,將混合物E制粒,控制飼料顆粒質量為0.5-1g,得成龜飼料。
優選的是,所述第一池塘內鋪設有30cm厚的細砂和淤泥,並設置有沉水植物,接種有EM菌。
本發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發明斑龜的養殖方法,餵食飼料的池塘和生活池塘分開,防止飼料汙染生活池塘中的水質,導致斑龜容易患病,例如疥瘡和腐皮、腐甲症,同時將飼料池塘經過改造,提高斑龜在進食過程中的運動量,有利於其提高生長速度、增強體質提高增重率,並促進其肌肉和骨骼生長得更好,從而抵抗能力增強,生長健康不易患病;
斑龜在幼龜時使用特製的幼龜飼料,能滿足幼龜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的同時,防止斑龜產生腐甲症和白眼病,將斑龜在幼龜和成龜時的飼料配方進行了改變,以適應斑龜在生長不同時期所需的營養,且幼龜期間生長快速,為提高斑龜品相,在飼料原料中添加柳葉馬鞭草、綠殼雞蛋殼、植物有機硒能有效解決該問題。
本發明的其它優點、目標和特徵將部分通過下面的說明體現,部分還將通過對本發明的研究和實踐而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理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子母池塘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所述餵食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實施例1
一種斑龜的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建設子母池塘,其包括圓柱形的第一池塘,圍繞所述第一池塘外圓周設置的數個圓柱形的第二池塘,以及氣泵;所述氣泵的導氣管伸入所述第二池塘的底部,為了給龜提供足夠的溶氧量,所述第二池塘的底部設置有若干正方形凹槽,所述正方形凹槽內設置有橡膠球,所述橡膠球通過第一軸體可旋轉的固定於所述正方形凹槽內,所述橡膠球的直徑為2cm,相鄰橡膠球之間的距離為2.5cm,所述正方形凹槽的寬度略大於所述橡膠球的直徑,所述第二池塘位於液面上方水平設置有可調節高度且可拆卸的餵食板,所述餵食板上間隔設置有2個第一隔板,以將所述餵食板分隔為相互獨立的區域,所述餵食板上設置有若干圓形通孔,所述圓形通孔的直徑為4cm,且若干圓形通孔的上表面積的總和佔所述餵食板上表面積的總和的1/3,所述圓形通孔處設置有圓形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通過第二軸體與所述圓形通孔固定,且所述第二隔板與所述圓形通孔之間具有1mm的間隙,所述第二隔板在外力作用下可繞所述第二軸體旋轉。
子母池塘的使用方法為,子池塘是專用於斑龜餵食飼料的,通過在第二池塘內設置橡膠球,使斑龜在第二池塘中需要不斷的運動,根據當前斑龜的大小,調節餵食板的高度,餵食板的最佳高度設置為:斑龜需要伸出脖子朝上可接觸餵食板,當第二隔板上鋪設有飼料時,且保證第二隔板與餵食板在同一水平面,斑龜通過間隙可知第二隔板上有飼料,斑龜需要通過觸碰第二隔板,使第二隔板繞第二軸體轉動一定角度,飼料從圓形通孔落下,斑龜在進食時,處於不斷運動的狀態,從幼龜到成年龜每天兩次運動,提高了斑龜的抵抗力和抗病能力,促進斑龜的生長。
步驟二、幼龜在不需餵食時投放於第一池塘中,控制第一池塘中每平方米投放12隻,每天早上9點和下午4點進行兩次餵食,將第一池塘中的幼龜轉移到第二池塘中,控制第二池塘中每平方米投放6隻幼龜,且啟動氣泵,控制第二池塘的溫度在22℃,將幼龜飼料投放於第二隔板上,所述幼龜飼料的投放量為將第二隔板表面鋪滿一層。
步驟三、當幼龜體重大於150g以後,控制第一池塘中每平方米投放8隻,每天早上9點和下午4點進行兩次餵食,將第一池塘中的幼龜轉移到第二池塘中,控制第二池塘中每平方米投放4隻,且啟動氣泵,控制第二池塘的溫度在22℃,將成龜飼料投放於第二隔板上,所述成龜飼料的投放量為將第二隔板表面鋪滿一層。
在上述實施例中斑龜從幼年階段到成龜階段每天都保持了足夠的運動量,提高了斑龜的成活率,本實施例中共投放幼龜180隻,成活178隻,成活率達到了98.9%,期間沒有斑龜患腐甲病。
實施例2
一種斑龜的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建設子母池塘,其包括圓柱形的第一池塘,圍繞所述第一池塘外圓周設置的數個圓柱形的第二池塘,以及氣泵,所述第一池塘和第二池塘內均導入有水;所述氣泵的導氣管伸入所述第二池塘的底部,為了給龜提供足夠的溶氧量,所述第二池塘的底部設置有若干正方形凹槽,所述正方形凹槽內設置有橡膠球,所述橡膠球通過第一軸體可旋轉的固定於所述正方形凹槽內,所述橡膠球的直徑為2cm,相鄰橡膠球之間的距離為4.5cm,所述正方形凹槽的寬度略大於所述橡膠球的直徑,所述第二池塘位於液面上方水平設置有可調節高度且可拆卸的餵食板,所述餵食板上間隔設置有3個第一隔板,以將所述餵食板分隔為相互獨立的區域,所述餵食板上設置有若干圓形通孔,所述圓形通孔的直徑為5cm,且若干圓形通孔的上表面積的總和佔所述餵食板上表面積的總和的1/2,所述圓形通孔處設置有圓形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通過第二軸體與所述圓形通孔固定,且所述第二隔板與所述圓形通孔之間具有1mm的間隙,所述第二隔板在外力作用下可繞所述第二軸體旋轉。
子母池塘的使用方法為,子池塘是專用於斑龜餵食飼料的,通過在第二池塘內設置橡膠球,使斑龜在第二池塘中需要不斷的運動,根據當前斑龜的大小,調節餵食板的高度,餵食板的最佳高度設置為:斑龜需要伸出脖子朝上可接觸餵食板,當第二隔板上鋪設有飼料時,且保證第二隔板與餵食板在同一水平面,斑龜通過間隙可知第二隔板上有飼料,斑龜需要通過觸碰第二隔板,使第二隔板繞第二軸體轉動一定角度,飼料從圓形通孔落下,斑龜在進食時,處於不斷運動的狀態,從幼龜到成年龜每天兩次運動,提高了斑龜的抵抗力和抗病能力,促進斑龜的生長。
步驟二、幼龜在不需餵食時投放於第一池塘中,控制第一池塘中每平方米投放15隻,每天早上9點和下午4點進行兩次餵食,將第一池塘中的幼龜轉移到第二池塘中,控制第二池塘中每平方米投放7隻幼龜,且啟動氣泵,控制第二池塘的溫度在35℃,將幼龜飼料投放於第二隔板上,所述幼龜飼料的投放量為將第二隔板表面鋪滿一層。
步驟三、當幼龜體重大於150g以後,控制第一池塘中每平方米投放10隻,每天早上9點和下午4點進行兩次餵食,將第一池塘中的幼龜轉移到第二池塘中,控制第二池塘中每平方米投放5隻,且啟動氣泵,控制第二池塘的溫度在35℃,將成龜飼料投放於第二隔板上,所述成龜飼料的投放量為將第二隔板表面鋪滿一層。
在上述實施例中斑龜從幼年階段到成龜階段每天都保持了足夠的運動量,提高了斑龜的成活率,本實施例中共投放幼龜150隻,成活147隻,成活率達到了98%,期間沒有斑龜患腐甲病。
實施例3
一種斑龜的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建設子母池塘,其包括圓柱形的第一池塘,所述第一池塘內鋪設有30cm厚的細砂和淤泥,並設置有沉水植物,接種有EM菌。圍繞所述第一池塘外圓周設置的數個圓柱形的第二池塘,以及氣泵;所述氣泵的導氣管伸入所述第二池塘的底部,所述第二池塘的底部設置有若干正方形凹槽,所述正方形凹槽內設置有橡膠球,所述橡膠球通過第一軸體可旋轉的固定於所述正方形凹槽內,所述橡膠球的直徑為2cm,相鄰橡膠球之間的距離為3cm,所述正方形凹槽的寬度略大於所述橡膠球的直徑,所述第二池塘位於液面上方水平設置有可調節高度且可拆卸的餵食板,所述餵食板上間隔設置有3個第一隔板,以將所述餵食板分隔為相互獨立的區域,所述餵食板上設置有若干圓形通孔,所述圓形通孔的直徑為4.5cm,且若干圓形通孔的上表面積的總和佔所述餵食板上表面積的總和的1/2,所述圓形通孔處設置有圓形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上設置有若干孔徑為1mm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隔板通過第二軸體與所述圓形通孔固定,且所述第二隔板與所述圓形通孔之間具有1mm的間隙,所述第二隔板在外力作用下可繞所述第二軸體旋轉,所述第二軸體表面設置有固體潤滑膜,以減小第二軸體和第二隔板間的摩擦力,減小旋轉所需的力,在第二軸體上設置固體潤滑膜更加適用於幼龜,由於其力量相較於成龜要弱,在沒有固體潤滑膜時,有時候無法翻動第二隔板,導致不能吃到飼料。
步驟二、幼龜在不需餵食時投放於第一池塘中,控制第一池塘中每平方米投放13隻,每天早上9點和下午4點進行兩次餵食,將第一池塘中的幼龜轉移到第二池塘中,控制第二池塘中每平方米投放7隻幼龜,且啟動氣泵,控制第二池塘的溫度在33℃,將幼龜飼料投放於第二隔板上,所述幼龜飼料的投放量為將第二隔板表面鋪滿一層。
所述幼龜飼料的製備,按重量份計,包括:
a.將7份柳葉馬鞭草、6份乾薑、5份燈心草、10份薴蔴葉、7份金錢草和4份遠志粉碎過80目篩,混勻,得第一中藥預混料;
b.將15份水蛭粉、18份蚯蚓粉、25份綠殼雞蛋殼和10份脫脂魚粉混勻,用波長為250nm的紫外線照射30min,期間每隔5分鐘翻動一次,得到第一預混料;
c.將10份複合維生素、50份粗蛋白、8份植物有機硒、30份玉米粉和25份脫水蔬菜混勻,研磨過100目篩,得第一主料,向所述第一主料中按接種量為8%接入EM菌,在26℃下發酵32小時,得第二主料;
d.將第一預混料與第二主料混勻,繼續避光發酵18小時,得第三主料;
e.將第三主料與第一中藥預混料混勻,在55℃下烘至含水量低於10%,得第四主料,將第四主料制粒,控制飼料顆粒質量為0.5g,得幼龜飼料。
步驟三、當幼龜體重大於150g以後,控制第一池塘中每平方米投放8隻,每天早上9點和下午4點進行兩次餵食,將第一池塘中的幼龜轉移到第二池塘中,控制第二池塘中每平方米投放5隻,且啟動氣泵,控制第二池塘的溫度在33℃,將成龜飼料投放於第二隔板上,所述成龜飼料的投放量為將第二隔板表面鋪滿一層。
所述成龜飼料的製備,按重量份計,包括:
a.將3份柳葉馬鞭草、6份乾薑、5份燈心草、10份薴蔴葉、7份金錢草和4份遠志粉碎過80目篩,混勻,得第二中藥預混料;
b.將15份水蛭粉、18份蚯蚓粉和10份脫脂魚粉混勻,用波長為250nm的紫外線照射30min,期間每隔5分鐘翻動一次,得到混合物A;
c.將10份複合維生素、50份粗蛋白、25份毛豆、30份玉米粉和25份脫水蔬菜混勻,研磨過100目篩,得混合物B,向所述混合物B中按接種量為8%接入EM菌,在26℃下發酵32小時,得混合物C;
d.將混合物A與混合物C混勻,繼續避光發酵18小時,得混合物D;
e.將混合物D與第二中藥預混料混勻,在55℃下烘至含水量低於10%,得混合物E,將混合物E制粒,控制飼料顆粒質量為0.5g,得成龜飼料。
在上述實施例中斑龜從幼年階段到成龜階段每天都保持了足夠的運動量,提高了斑龜的成活率,本實施例中共投放幼龜300隻,成活297隻,成活率達到了99%,期間沒有斑龜患腐甲病。
實施例4
一種斑龜的養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如圖1-2所示,建設子母池塘,其包括圓柱形的第一池塘2,所述第一池塘2內鋪設有30cm厚的細砂和淤泥,並設置有沉水植物,接種有EM菌。圍繞所述第一池塘2外圓周設置的數個圓柱形的第二池塘1,以及氣泵;所述氣泵的導氣管伸入所述第二池塘1的底部,所述第二池塘1的底部設置有若干正方形凹槽,所述正方形凹槽內設置有橡膠球,所述橡膠球通過第一軸體可旋轉的固定於所述正方形凹槽內,所述橡膠球的直徑為2cm,相鄰橡膠球之間的距離為3.5cm,所述正方形凹槽的寬度略大於所述橡膠球的直徑,所述第二池塘1位於液面上方水平設置有可調節高度且可拆卸的餵食板11,所述餵食板11上間隔設置有2個第一隔板12,以將所述餵食板11分隔為相互獨立的區域,所述餵食板11上設置有若干圓形通孔13,所述圓形通孔13的直徑為6cm,且若干圓形通孔13的上表面積的總和佔所述餵食板11上表面積的總和的1/3-1/2,所述圓形通孔13處設置有圓形的第二隔板14,所述第二隔板14上設置有若干孔徑為1mm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隔板14通過第二軸體15與所述圓形通孔13固定,且所述第二隔板14與所述圓形通孔13之間具有1mm的間隙,所述第二隔板14在外力作用下可繞所述第二軸體15旋轉,所述第二軸體15表面設置有固體潤滑膜,以減小第二軸體15和第二隔板14間的摩擦力,減小旋轉所需的力,在第二軸體15上設置固體潤滑膜更加適用於幼龜,由於其力量相較於成龜要弱,在沒有固體潤滑膜時,有時候無法翻動第二隔板14,導致不能吃到飼料。
步驟二、幼龜在不需餵食時投放於第一池塘2中,控制第一池塘2中每平方米投放13隻,每天早上9點和下午4點進行兩次餵食,將第一池塘2中的幼龜轉移到第二池塘1中,控制第二池塘1中每平方米投放7隻幼龜,且啟動氣泵,控制第二池塘1的溫度在32℃,將幼龜飼料投放於餵食板11上,所述幼龜飼料的投放量為將第二隔板14表面鋪滿一層。
所述幼龜飼料的製備,按重量份計,包括:
a.將7份柳葉馬鞭草、6份乾薑、5份燈心草、10份薴蔴葉、7份金錢草和4份遠志粉碎過80目篩,混勻,得第一中藥預混料;
b.將15份水蛭粉、18份蚯蚓粉、25份綠殼雞蛋殼和10份脫脂魚粉混勻,用波長為250nm的紫外線照射30min,期間每隔5分鐘翻動一次,得到第一預混料;
c.將10份複合維生素、50份粗蛋白、8份植物有機硒、30份玉米粉和25份脫水蔬菜混勻,研磨過100目篩,得第一主料,向所述第一主料中按接種量為9%接入EM菌,在26℃下發酵36小時,得第二主料;
d.將第一預混料與第二主料混勻,繼續避光發酵24小時,得第三主料;
e.將第三主料與第一中藥預混料混勻,在60℃下烘至含水量低於10%,得第四主料,將第四主料制粒,控制飼料顆粒質量為1g,得幼龜飼料。
步驟三、當幼龜體重大於150g以後,控制第一池塘2中每平方米投放10隻,每天早上9點和下午4點進行兩次餵食,將第一池塘2中的幼龜轉移到第二池塘1中,控制第二池塘1中每平方米投放5隻,且啟動氣泵,控制第二池塘1的溫度在35℃,將成龜飼料投放於餵食板11上,所述成龜飼料的投放量為將第二隔板14表面鋪滿一層。
所述成龜飼料的製備,按重量份計,包括:
a.將3份柳葉馬鞭草、6份乾薑、5份燈心草、10份薴蔴葉、7份金錢草和4份遠志粉碎過80目篩,混勻,得第二中藥預混料;
b.將15份水蛭粉、18份蚯蚓粉和10份脫脂魚粉混勻,用波長為250nm的紫外線照射30min,期間每隔5分鐘翻動一次,得到混合物A;
c.將10份複合維生素、50份粗蛋白、25份毛豆、30份玉米粉和25份脫水蔬菜混勻,研磨過100目篩,得混合物B,向所述混合物B中按接種量為9%接入EM菌,在26℃下發酵36小時,得混合物C;
d.將混合物A與混合物C混勻,繼續避光發酵24小時,得混合物D;
e.將混合物D與第二中藥預混料混勻,在60℃下烘至含水量低於10%,得混合物E,將混合物E制粒,控制飼料顆粒質量為1g,得成龜飼料。
在上述實施例中斑龜從幼年階段到成龜階段每天都保持了足夠的運動量,提高了斑龜的成活率,本實施例中共投放幼龜300隻,成活295隻,成活率達到了98.3%,期間沒有斑龜患腐甲病。
儘管本發明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並不僅僅限於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於各種適合本發明的領域,對於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範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發明並不限於特定的細節和這裡示出與描述的實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