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輕型萬向擺臂式磁力分張器的製作方法
2023-08-02 03:38:26 1

本實用新型屬於機械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輕型萬向擺臂式磁力分張器。
背景技術:
為適應汽車衝壓板材的尺寸多變,從而誕生擺臂式磁力分張器,可以各個角度進行調節,完全展開後臂長可達到1.1米。
由於原有擺臂比較笨重,自重較重,全部依賴於焊接成型,焊接後變形較大,且兩節擺臂無法保證平行,而且在擺臂完全展開後會造成使用過程中,後端擺臂斷裂或造成前端分張器下垂,使得板料上升不順暢,影響生產進度。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以上現有技術中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輕型萬向擺臂式磁力分張器,包括升降裝置、第一擺臂、第二擺臂,所述第一擺臂包括第一臂體、固定在第一臂體一端的第一外鋼管、固定在第一臂體另一端的第二外鋼管,所述第一外鋼管套裝在所述第一升降裝置上且相互之間做間隙配合,使得第一擺臂可以繞所述升降裝置轉動,還包括第一內鋼管,所述第一內鋼管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外鋼管做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擺臂包括第二臂體、固定在第二臂體一端的第三外鋼管、固定在臂體另一端的第四外鋼管;還包括第一自潤滑墊肩銅套,所述第一自潤滑墊肩銅套套裝在第一內鋼管上端且和所述第一內鋼管做間隙配合,所述第三外鋼管套裝在所述第一自潤滑墊肩銅套上且之間做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外鋼管上設有用於將第三外鋼管固定在第一內鋼管上的第一鎖緊單元(6);所述第一鎖緊單元包括平行於所述第三外鋼管中心軸線且開設於所述第三外鋼管上端的第一直線縫隙(6A)、垂直於所述第三外鋼管中心軸線且沿直線縫隙底端向兩側延伸的第一半環形縫隙(6B)、位於第一直線縫隙兩側且固定在第三外鋼管上的兩個第一方形耳朵(6C)、通過縮小兩個第一方形耳朵之間距離使得第三外鋼管抱緊在第一內鋼管上的第一壓緊裝置;
還包括第二內鋼管、第五外鋼管,所述第二內鋼管的下端和所述第四外鋼管做固定連接,還包括第二自潤滑墊肩銅套,所述第二自潤滑墊肩銅套套裝在第二內鋼管上端且和所述第二內鋼管做間隙配合,所述第五外鋼管套裝在所述第二自潤滑墊肩銅套上且之間做固定連接;
所述第五外鋼管上設有用於將第五外鋼管固定在第二內鋼管上的第二鎖緊單元,所述第二鎖緊單元包括平行於所述第五外鋼管中心軸線且開設於所述第五外鋼管上端的第二直線縫隙、垂直於所述第五外鋼管中心軸線且沿第二直線縫隙底端向兩側延伸的第二半環形縫隙、位於第二直線縫隙兩側且固定在第五外鋼管上的兩個第二方形耳朵,通過縮小兩個方形耳朵的之間距離使得第五外鋼管抱緊在第二內鋼管上的第二壓緊裝置;
還包括分張器,所述分張器的背面固定有第三方形耳朵和第四方形耳朵,所述第四方形耳朵設在所述第三方形耳朵的上方,所述第三方形耳朵和所述第二方形耳朵做轉動連接;
還包括角度傾斜調整單元,所述角度傾斜調整單元包括支撐板、拉杆、調節螺母,所述支撐板由平直部分和折彎部分組成,支撐板的平直部分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五外鋼管的側壁上,折彎部分向遠離第五外鋼管中心軸線的方向折彎,所述拉杆的一端和所述第四方形耳朵做轉動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折彎部和調節螺母做螺紋連接。
進一步,所述第一壓緊裝置由第一螺栓和第一凸輪式鎖緊杆組成,第一螺栓穿過兩個所述第一方形耳朵,其端部安裝有所述第一凸輪式鎖緊杆,通過調整第一凸輪式鎖緊杆來調節兩個第一方形耳朵之間的距離;
所述第二壓緊裝置由第二螺栓和第二凸輪式鎖緊杆組成,第二螺栓穿過兩個所述第二方形耳朵,其端部安裝有所述第二凸輪式鎖緊杆,通過調整第二凸輪式鎖緊杆來調節兩個第二方形耳朵之間的距離,所述第三方形耳朵穿在所述第二螺栓上,實現了所述第三方形耳朵和所述第二方形耳朵做轉動連接。
進一步,臂體採用方形鋼管。
進一步,外鋼管採用圓形鋼管。
相對於現有技術,本使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自潤滑墊肩銅套的設置,使得擺臂之間的轉動更加的靈活;
2、鎖緊單元的設置,使得外鋼管和內鋼管在需要時可以緊緊的抱在一起,避免了擺臂和分張器下垂,起到了很好的剎車和固定作用;
3、角度傾斜調整單元的設置,通過調整調節螺母就可以調整分張器傾斜的角度,使得分張器使用更加方便、靈活。
附圖說明
後文將參照附圖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具體實施例。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了相同或類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這些附圖未必是按比例繪製的。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鎖緊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二鎖緊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輕型萬向擺臂式磁力分張器,包括升降裝置1、第一擺臂2、第二擺臂3,所述第一擺臂包括第一臂體2A、固定在第一臂體一端的第一外鋼管2B、固定在第一臂體另一端的第二外鋼管2C,所述第一外鋼管套裝在所述第一升降裝置上且相互之間做間隙配合,使得第一擺臂可以繞所述升降裝置轉動,還包括第一內鋼管4,所述第一內鋼管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外鋼管做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擺臂包括第二臂體3A、固定在第二臂體一端的第三外鋼管3B、固定在臂體另一端的第四外鋼管3C;還包括第一自潤滑墊肩銅套5,所述第一自潤滑墊肩銅套套裝在第一內鋼管上端且和所述第一內鋼管做間隙配合,所述第三外鋼管套裝在所述第一自潤滑墊肩銅套上且之間做固定連接; 自潤滑墊肩銅套為凸臺型,其套裝在第一內鋼管上且底端和第二外鋼管接觸。自潤滑墊肩銅套的設置,使得擺臂之間的轉動更加的靈活;
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第三外鋼管上設有用於將第三外鋼管固定在第一內鋼管上的第一鎖緊單元6;所述第一鎖緊單元包括平行於所述第三外鋼管中心軸線且開設於所述第三外鋼管上端的第一直線縫隙6A、垂直於所述第三外鋼管中心軸線且沿直線縫隙底端向兩側延伸的第一半環形縫隙6B、位於第一直線縫隙兩側且固定在第三外鋼管上的兩個第一方形耳朵6C、通過縮小兩個第一方形耳朵之間距離使得第三外鋼管抱緊在第一內鋼管上的第一壓緊裝置;鎖緊單元的設置,使得外鋼管和內鋼管在需要時可以緊緊的抱在一起,避免了擺臂和分張器下垂,起到了很好的剎車和固定作用。
還包括第二內鋼管8、第五外鋼管9,所述第二內鋼管的下端和所述第四外鋼管做固定連接,還包括第二自潤滑墊肩銅套10,所述第二自潤滑墊肩銅套套裝在第二內鋼管上端且和所述第二內鋼管做間隙配合,所述第五外鋼管套裝在所述第二自潤滑墊肩銅套上且之間做固定連接;該自潤滑墊肩銅套的結構以及設置和第一自潤滑墊套相同,在次不再贅述。
如圖1和圖3所示,所述第五外鋼管上設有用於將第五外鋼管固定在第二內鋼管上的第二鎖緊單元11,所述第二鎖緊單元包括平行於所述第五外鋼管中心軸線且開設於所述第五外鋼管上端的第二直線縫隙11A、垂直於所述第五外鋼管中心軸線且沿第二直線縫隙底端向兩側延伸的第二半環形縫隙11B、位於第二直線縫隙兩側且固定在第五外鋼管上的兩個第二方形耳朵11C,通過縮小兩個方形耳朵的之間距離使得第五外鋼管抱緊在第二內鋼管上的第二壓緊裝置;
還包括分張器12,所述分張器的背面固定有第三方形耳朵13和第四方形耳朵14,所述第四方形耳朵設在所述第三方形耳朵的上方,所述第三方形耳朵和所述第二方形耳朵做轉動連接;
還包括角度傾斜調整單元15,所述角度傾斜調整單元包括支撐板、拉杆15A、調節螺母15B,所述支撐板由平直部分15C和折彎部分15D組成,支撐板的平直部分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五外鋼管的側壁上,折彎部分向遠離第五外鋼管中心軸線的方向折彎,所述拉杆的一端和所述第四方形耳朵做轉動連接,另一端穿過所述折彎部分和調節螺母做螺紋連接。角度傾斜調整單元的設置,通過調整調節螺母就可以調整分張器傾斜的角度,使得使用更加方便、靈活。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壓緊裝置由第一螺栓16和第一凸輪式鎖緊杆17組成,第一螺栓穿過兩個所述第一方形耳朵,其端部安裝有所述第一凸輪式鎖緊杆,通過調整第一凸輪式鎖緊杆來調節兩個第一方形耳朵之間的距離;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如圖3所示,所述第二壓緊裝置由第二螺栓18和第二凸輪式鎖緊杆19組成,第二螺栓穿過兩個所述第二方形耳朵,其端部安裝有所述第二凸輪式鎖緊杆,通過調整第二凸輪式鎖緊杆來調節兩個第二方形耳朵之間的距離,所述第三方形耳朵穿在所述第二螺栓上,實現了所述第三方形耳朵和所述第二方形耳朵做轉動連接;
優選地,臂體採用方形鋼管,外鋼管採用圓形鋼管,大大降低了設備的重量。
至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認識到,雖然本文已詳盡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多個示例性實施例,但是,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仍可根據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內容直接確定或推導出符合本實用新型原理的許多其他變型或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範圍應被理解和認定為覆蓋了所有這些其他變型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