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向小孩子請教的故事(天上有多少顆星星)
2023-07-30 13:23:13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
時至今日,朗朗的讀書聲依舊迴蕩在耳邊,《論語》是一部將深刻哲理濃縮為簡短字句的書籍,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滌蕩心靈,明辨事理。
2022年的高考季,壓力給到了孔夫子,莘莘學子在夫子雕像前求願,希望能一舉高中,這也說明即使千年之後,孔夫子依舊是廣大學子心中的「神」。
我們這個民族,不信神,卻信仰「有神力」的人。這種跨越時間洪流的感情,是中國式獨有的浪漫。
說起《論語》,就不得不說一說萬世師表的孔聖人。
幼年的經歷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張在今天依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即使面對五尺微童的小兒,聞名天下的孔子也不會擺出驕傲的神色,而是認真求教後拜他為師。
這種治學心態,堪為萬世之師。
有志於學,堪為君子春秋末期,諸侯爭權,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出生於這個權謀,紛爭,戰火不斷的時代。
3歲時,父親撒手人寰,家道中落。萬幸,清貧的生活裡有母親的諄諄教導,孔子不負眾望地成長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君子。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所有讀書人的理想,孔子也不例外。20歲左右的時候,孔子一心想走仕途。想為家國天下做些什麼。
但事與願違,往後十多年的時間裡,他都在芝麻綠豆般的官位上徘徊。值得慶幸的是他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也沒有忘記自己有志於學的理想。
「君子不器」,後來孔子棄官,正式開壇講學,開啟了傳道授業解惑的道路。
因幼年吃過清貧的苦,孔子收學生不看出生,只要一心向學,便可入他門下。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壟斷教育,使寒門學子也可遨遊知識的海洋。
這種「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深刻影響了我國歷史的發展,千年文化命脈因此而傳承;時至今日,對我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依舊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向老子詢禮,向萇弘問樂,向師襄學琴,向郯子問官,和齊景公討論秦穆公稱霸...凡有疑惑時均以師禮請教於人。
《三字經》有言:昔仲尼,師項橐。
項橐是何方神聖呢?為何可以做弟子3000有餘的孔子的老師呢?
孔子的半生都在遊學,他用腳步丈量過腳下的土地,用眼睛見識過列國的風情。項橐就是孔子遊學路上拜師的小神童。
相傳有一年冬天,孔子遊學行至兗州一帶,欲入城休息時,見一小孩在路邊畫畫。
出於好奇孔子上前一看,只見小孩畫工了得,他的筆下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城。孔子不忍心破壞小孩的心血,便從一旁繞城而過。
不曾想小孩站起來竟氣惱地說:「你這老先生好沒道理,有好好的城門不走,非要繞著城走,這是什麼道理呢!」
孔子覺得很是有趣便解釋說:「小朋友,我是愛惜你的畫技,不忍心踩壞的城才繞著走的,你應該感謝我的呀,怎麼能責怪我呢?」
小孩大聲辯駁說:「城本就是讓大家走的呀,如果不讓人走,那要進城幹什麼呢?」
孔子細細品味小孩的話後,覺得小孩說得很有道理,便問:「可你畫的城門那麼小,我卻身材高大,我該怎麼過城呢?」
小孩一拍額頭高聲道:「我曉得了,大人應該走大城門,我再給老先生畫個大城門。」
說著,小孩轉過身對著兗州方向,抬手虛空一划後,恭敬地對孔子說:「老先生,大城門畫好了,請您過城。」
孔子見孩子小小年紀聰穎可愛,便約他一路同行。
孔子說:「不曾聽清楚。」
小孩說他們唱的是『肥豬出了圈,野馬上了街,金銀入了櫃』。意思就是」女兒找了婆家,兒子娶了媳婦,父母盡享天年,沒什麼可操心可遺憾的了。」孔子點頭稱讚道。
恰逢天色已晚,幾顆星星掛在天空,孔子便問道:「小孩你可知『天有多少星,地有多少谷』?」
小孩答:」天有一天星,地有一地谷。」
孔子聽後大驚,覺得這個小孩真是個神童。
於是孔子說:「吾常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這小朋友可以做我的老師呀。」於是孔子便拜年僅7歲的項橐為師,項橐也因此被稱」聖公」。
萬世師表,後輩楷模撒貝寧主持的央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他曾這樣說:
「一部《論語》,千古流傳,一位老師,萬世師表。中國人的人格智慧,兩千年的風骨性格,都蘊藏在這位老師和學生的對話裡。」
千年後,我們跟著自己的老師繼續學習《論語》,朗朗書聲中,「大道至簡」的人生哲理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穿越時間的長河,這算不算歷史的對話。
千年後,孔子學院譽滿全球。在"和為貴""和而不同"理念的推動下,中國話讓世界越來越精彩。這算不算是對聖人最好的告慰。
孔子作為一代先賢,在他桃李滿天下,名聲遠播之時,仍能保持一顆初心不恥下問;一生不得志,仍能保持有志於學的初心周遊列國...
我想,我們敬重孔子,不僅僅因為他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也不僅僅因為他的思想影響了2000多年的歷史,不僅僅因為他開創了「學在民間」的教育思想...
他偉大的人格,他的博大胸襟,無一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我們這個民族不信神,卻信「有神力」的人,孔子大概就是「神靈」在人世間的化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