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腿輪混合機器人的製作方法
2023-07-22 18:26:46 1

本發明涉及一種機器人,具體涉及一種腿輪混合機器人,用於載人或載物。
背景技術:
足式機器人由步行腿組成,足式機器人具有優良的越障、過溝和地形適應能力,運動靈活性好優點,但是具有行走速度慢、驅動效率低等缺點,能量利用效率低限制了足式機器人有效載荷自重比;而輪式機器人行走速度快、驅動效率高、但是越障能力有限。當前的研究和產品主要集中在足式和輪式兩種機器人方面,不能進一步集中利用兩種機器人的越障能力和運行速度快的優點。
輪式機器人一般由兩個電機驅動兩組車輪實現機器人在地面上運動,足式機器人一般由兩個或者四個腿組成,通過各個腿交替和地面接觸,實現在地面上行走。
輪式機器人越障能力有限,過溝能力和地形適應能力較低;足式機器人行走速度緩慢、驅動效率低、控制複雜。
現有技術中也有採用腿輪混合設計的機器人,但是腿和輪是根據工況分別單獨使用的,並非同時使用,沒有充分利用輪式機器人和足式機器人的優點。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腿輪混合機器人,同時設置了車輪和步行腿,具有較高的越障能力和過溝能力,地形適應能力強;同時行走速度快、驅動效率高、控制簡單。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本發明提供一種腿輪混合機器人,包括車體,所述車體下部安裝有車輪和步行腿,所述車輪位於所述車體行進方向的後側,所述步行腿位於所述車體行進方向的前側,所述車輪設置有第一驅動電機,所述機器人同時依靠所述車輪和步行腿行走。
進一步,所述車輪包括至少兩組,所述車輪行走時,將驅動力通過車體傳遞至所述步行腿,驅動所述步行腿行走;或者所述步行腿設置有第二驅動電機,用於驅動所述步行腿行走。
進一步,所述步行腿包括至少兩組,分別為左腿和右腿,左腿和右腿結構相同對稱布置,在所述機器人行走過程中所述左腿和右腿交替接觸地面,所述左腿和右腿均為包括若干根連杆的運動鏈機構。
進一步,所述左腿和右腿均包括嚙合傳動的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所述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安裝在所述車體上,所述第二齒輪的中心軸的兩端分別連接有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所述第二齒輪旋轉的同時驅動所述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旋轉;所述第一曲柄的外端鉸接有第三連杆,所述第二曲柄的外端鉸接有第二連杆,所述第二連杆和第三連杆下端分別與腿部連杆鉸接,所述第三連杆上鉸接有第一連杆,所述第一連杆另一端與所述車體鉸接。
進一步,所述第一齒輪或第二齒輪為原動件,所述第二驅動電機驅動所述第一齒輪或第二齒輪轉動,所述左腿和右腿中的第一齒輪之間連接傳動軸。
進一步,同一組步行腿中的所述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的位置相差180度;不同組步行腿中的所述第一曲柄的位置相差180度,所述第二曲柄的位置也是相差180度;所述第二曲柄和第二連杆均為z字形,所述第二曲柄轉動過程中可以避讓所述第二驅動電機。
進一步,所述腿部連杆為t型,下端呈半圓形。
進一步,所述車體包括車架,所述車架呈平臺型,所述車架下部設置有兩個支腿和兩個安裝板,後部的兩個支腿下端分別安裝所述車輪,前部的兩個安裝板上安裝所述第一齒輪、第二齒輪和第一連杆。
進一步,所述安裝板垂直所述車體安裝,所述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安裝在所述安裝板內側,所述第一連杆、第一曲柄安裝在所述安裝板外側。
進一步,所述步行腿相鄰設置,兩組所述步行腿的間距小於兩組所述車輪的間距。
採用上述結構設置的腿輪混合機器人具有以下優點:
本發明中機器人採用了步行腿機構,該步行腿可以實現步態運動,兩組步行腿可以交替和地面接觸支撐。步行腿的邁步行走可以由電機驅動或者車輪驅動力實現。
本發明中機器人採用兩個電機驅動車輪轉動,可以在地面上實現兩自由度運動,具有輪式機器人運動速度快、運動靈活等特點。
本發明中機器人根據工況,電機輸出力矩,越障能力、過溝能力增強,可以跨越一定寬度的壕溝。
本發明中機器人可以適應不同的地面地形,適應能力較強。
本發明中機器人步行腿運動結構只需要一個電機驅動,控制簡單。
本發明中機器人充分利用了輪式機器人和足式機器人的優點,結構新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機器人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機器人的分解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機器人的主視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機器人的左視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機器人的剖視圖;
圖6是本發明所採用步行腿(左腿)的立體圖;
圖7是本發明所採用步行腿(左腿)的分解圖;
圖8是本發明所採用步行腿(左腿)的主視圖;
圖9是本發明所採用步行腿(左腿)的平面機構簡圖。
圖中:1.車體;1-1.車架;1-2.支腿;1-3.安裝板;2.車輪;3.第一驅動電機;4.第二驅動電機;5.步行腿;5-1.第一連杆;5-2.第一齒輪;5-3.第二齒輪;5-4.第一曲柄;5-5.中心軸;5-6.第二曲柄;5-7.第二連杆;5-8.腿部連杆;5-9.第三連杆;6.傳動軸;7.第一驅動電機;8.車輪。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設計構思是:
現有技術中的輪式機器人越障能力有限,過溝能力和地形適應能力較低。足式機器人行走速度緩慢、驅動效率低、控制複雜。為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腿輪混合機器人,同時設置了車輪和步行腿,車輪位於行進方向的後側,步行腿位於行進方向的前側,機器人同時依靠車輪和步行腿行走,充分利用了輪式機器人和足式機器人的優點。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1,在該實施例中,一種腿輪混合機器人,包括車體1,車體1下部安裝有車輪和步行腿5,車輪位於車體1行進方向的後側,步行腿5位於車體1行進方向的前側,車輪設置有第一驅動電機,機器人同時依靠車輪和步行腿5行走。
如圖1所示,車輪包括兩組,即車輪2、8,車輪2設置有第一驅動電機3,車輪8設置有第一驅動電機7。
在該實施例中,步行腿5設置有第二驅動電機4,用於驅動步行腿5行走,即步行腿5可以主動行走。第二驅動電機4輸出力矩,機器人的越障能力、過溝能力增強,可以跨越一定寬度的壕溝。
如圖3所示,步行腿5包括兩組,分別為左腿和右腿,左腿和右腿結構相同對稱布置,在機器人行走過程中左腿和右腿交替接觸地面,左腿和右腿均為包括若干根連杆的運動鏈機構。第二驅動電機4僅需要設置一組,驅動左腿和右腿均可,左腿和右腿之間還設置有傳動軸6,下面有具體描述。
如圖6、圖7、圖8所示,左腿和右腿均包括嚙合傳動的第一齒輪5-2和第二齒輪5-3,第一齒輪5-2和第二齒輪5-3安裝在車體1上,第二齒輪5-3的中心軸5-5的兩端分別連接有第一曲柄5-4和第二曲柄5-6,第二齒輪5-3旋轉的同時驅動第一曲柄5-4和第二曲柄5-6旋轉。
中心軸5-5的兩端和第一曲柄5-4和第二曲柄5-6不是鉸接結構,而是傳動結構,例如可以採用方孔和方軸的連接結構。
第一曲柄5-4的外端鉸接有第三連杆5-9,第二曲柄5-6的外端鉸接有第二連杆5-7,第二連杆5-7和第三連杆5-9下端分別與腿部連杆5-8鉸接,第三連杆5-9上鉸接有第一連杆5-1,第一連杆5-1另一端與車體1鉸接。
在該機構中,第一齒輪5-2或第二齒輪5-3為原動件,第二驅動電機4驅動第一齒輪5-2或第二齒輪5-3轉動,左腿和右腿中的第一齒輪5-2之間連接傳動軸6。第二驅動電機4的輸出軸可以直接連接第一齒輪5-2或第二齒輪5-3的中心軸,或者第二驅動電機4的輸出軸通過齒輪與第一齒輪5-2或第二齒輪5-3嚙合傳動。
第二驅動電機4需要安裝在車體1上,無論是驅動第一齒輪5-2還是第二齒輪5-3,第二驅動電機4的安裝結構都不能影響運動鏈的運動軌跡。
如圖6、圖7所示,同一組步行腿5中的第一曲柄5-4和第二曲柄5-6的位置相差180度;因為左腿和右腿需要交替接觸地面,所以如圖1、圖2所示,不同組步行腿5中的第一曲柄5-4的位置相差180度,第二曲柄5-6的位置也是相差180度。
第二曲柄5-6和第二連杆5-7均為z字形。
當第二驅動電機4驅動第二齒輪5-3轉動時,z字形的第二曲柄5-6轉動過程中可以避讓第二驅動電機4。
如圖8所示,腿部連杆5-8為t型,下端呈半圓形,有利於腿部連杆5-8與地面以弧線移動軌跡接觸並離開。
如圖3、圖4、圖5所示,車體1包括車架1-1,車架1-1呈平臺型,車架1-1下部設置有兩個支腿1-2和兩個安裝板1-3,後部的兩個支腿1-2下端分別安裝車輪2、8,前部的兩個安裝板1-3上安裝第一齒輪5-2、第二齒輪5-3和第一連杆5-1。
安裝板1-3垂直車體安裝,第一齒輪5-2和第二齒輪5-3安裝在安裝板1-3內側,第一連杆5-1、第一曲柄5-4安裝在安裝板1-3外側。
支腿1-2、安裝板1-3和車架1-1可以一體製成,可以採用結構強度較高重量較輕的鋁合金、塑料、碳纖維等材料製成。步行腿5中的運動鏈結構要求採用結構強度較高的不鏽鋼、塑料、碳纖維等材料製成。車架1-1上還可以設置輔助固定物,用來固定所載物體。
如圖3所示,步行腿5相鄰設置,兩組步行腿5的間距小於兩組車輪2、8的間距。機器人整體類似一個三足結構。兩組步行腿5相鄰設置,間距較小,這樣設計能夠避免步行腿5交替接觸地面時車體1發生明顯顛簸。
步行腿5的自由度數由公式f=3n-(2pl+ph)進行計算,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計算,參考圖9所示的左腿平面機構簡圖。
當第一齒輪5-2為原動件時,第一齒輪5-2和第二齒輪5-3是機構的一部分,其中活動構件數n=6,低副數pl=8,高副數ph=1,則f=1,機構具有確定運動。
其中,低副包括第一齒輪5-2的中心軸安裝處、第二齒輪5-3的中心軸5-5安裝處、第一連杆5-1的兩端鉸接處、第三連杆5-9的兩端鉸接處和第二連杆5-7的兩端鉸接處,高副僅包括第一齒輪5-2和第二齒輪5-3的嚙合傳動。
當第二齒輪5-3為原動件時,第一齒輪5-2可以不算是機構的一部分,其中活動構件數n=5,低副數pl=7,高副數ph=0,則f=1,機構具有確定運動。
其中,低副包括第二齒輪5-3的中心軸5-5安裝處、第一連杆5-1的兩端鉸接處、第三連杆5-9的兩端鉸接處和第二連杆5-7的兩端鉸接處,高副為零。
實施例2
在該實施例中,與實施例1所不同的是,步行腿5不設置第二驅動電機4,當車輪2、8行走時,將驅動力通過車體1傳遞至步行腿5,驅動步行腿5行走。
因為沒有第二驅動電機4輸出力矩,機器人的越障能力、過溝能力相比實施例1會弱一些,但是比輪式機器人還是要明顯提高。
在該實施例中腿輪混合機器人的其他結構與實施例1中相同,此處不再重複描述。
實施例3
在該實施例中,與實施例1所不同的是,步行腿5可以設置多於兩組的偶數個,車輪也可以設置多於兩組的偶數個。
例如兩組車輪和四組步行腿5的組合,兩組車輪還是位於車體1行進方向的後側,四組步行腿5位於車體1行進方向的前側。要求前面兩組步行腿5和中部的兩組步行腿5結構相同,車體1左右兩側可以同時具有接觸地面的步行腿5,這樣機器人的行進速度會更快,也更平穩,越障能力、過溝能力更強。
例如四組車輪和兩組步行腿5的組合,四組車輪還是位於車體1行進方向的後側,兩組步行腿5位於車體1行進方向的前側。這樣機器人的行進速度會更快,也更平穩,承載能力更高。
在該實施例中腿輪混合機器人的其他結構與實施例1中相同,此處不再重複描述。
以上,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在本發明的上述教導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行其他的改進或變形。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上述的具體描述只是更好的解釋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