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製造方法
2023-08-07 19:42:01 1
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它包括圓柱形沉澱池、設置沉澱池中心底部連通槽、安裝有出水堰板的溢流槽、浮渣收集器、浮渣刮板、廢水進水口、出水口、排渣口、排泥口、中心軸,溢流槽環沉澱池側面上部邊緣內側設置,出水堰板上設有溢流口或溢流孔;浮渣收集器位於池體表面,沉澱池中心設有中心軸,中心軸通過軸承與固定在連通槽內壁上的聯通槽固定架相連,浮渣刮板架一端與沉澱池中心軸固定連接,另一端設有置於池體平臺上的轉動輪,所述浮渣刮板彈性聯接在浮渣刮板架下部。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工業廢水生化處理後懸濁汙泥廢水的泥水自動分離,保證廢水浮渣及時刮除,降低了水體固含量,出水清澈。
【專利說明】
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工業廢水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晶矽片切割砂漿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工業廢水,並且因為廢水中具有高分子有機物切割液殘留成分,廢水的COD (化學需氧量)濃度較高,COD值甚至高達10000 mg02/L以上,對生態環境危害較大,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以免汙染環境。該廢水在處理過程中通常採用生化處理的方式,通過高活性生化菌微生物汙泥的降解、發酵、和水解作用,降低廢水的COD含量,使其最終達標排放。工業廢水經生化處理後,降低了廢水的COD濃度,但含有高活性生化菌微生物的汙泥在生化處理過程中,在水力的衝擊作用下,容易離散開並懸濁在廢水水體中,並隨同水體流失掉。因此必須再將其進行沉澱處理,降低水體的固含量,避免高活性生化菌微生物的流失以及保證廢水經生化處理後出水清澈。。
【發明內容】
[0003]為了更好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本使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泥水自動分離、自動化程度高、避免高活性生化菌微生物流失、出水清澈的廢水處理生化沉澱
>J-U ρ?α裝直。
[0004]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圓柱形沉澱池、連通槽、溢流槽、浮渣收集器、浮渣刮板、廢水進水口、出水口、排渣口、排泥口、中心軸,所述連通槽設置沉澱池中心底部,連通槽側面與沉澱池底面密封固定並且其上部敞開,連通槽底部設置有廢水進水口和進水控制閥,沉澱池底部設有排泥管道,排泥管道上安裝有排泥控制閥;所述溢流槽環沉澱池側面上部邊緣內側設置,溢流槽內側槽邊上部安裝有出水堰板,出水堰板上設有溢流口或溢流孔;所述浮渣收集器位於池體表面,在浮渣收集器的下部通過管道與沉澱池外部的排渣口相連通,排渣口管道上安裝有排渣控制閥;所述沉澱池上端外側設有池體平臺,沉澱池中心設有中心軸,中心軸通過軸承與固定在連通槽內壁上的聯通槽固定架相連,浮渣刮板架一端與沉澱池中心軸固定連接,另一端設有置於池體平臺上的轉動輪,轉動輪與安裝在浮渣刮板架上的驅動電機輸出軸相連,所述浮渣刮板彈性聯接在浮渣刮板架下部,浮渣刮板的下端面與浮渣收集器的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溢流槽外側槽邊上設有出水口。
[0005]所述所述連通槽形狀為圓柱體形或者倒圓錐臺形。
[0006]所述出水堰板可以是上端部呈鋸齒狀,也可以在出水堰板上端設有倒三角形溢流孔。
[0007]所述所述浮渣收集器敞口為傾斜坡狀,迎接浮渣刮板端低,斜坡最低處與沉澱池水面齊平。迎接浮渣刮板端為最先與浮渣刮板接觸的那一端。浮渣收集器敞口傾斜坡狀,並且迎接浮渣刮板端底的設置,使得水不會進入浮渣收集器兒水面漂浮的浮渣經刮板可被刮入收集器。
[0008]經生化處理後的廢水由廢水進水口進入沉澱池的連通槽並上行,超過連通槽敞開的上沿後,再向下流動進入沉澱池,廢水中懸濁著的含有高活性生化菌微生物的汙泥逐漸在池底沉澱聚集,並可通過排泥控制閥定期從排泥口排走,用於補充生化處理過程中流失的高活性生化菌。沉澱後的上層清水通過出水堰板流出並匯集在溢流槽中,進一步通過出水口排出。池體液面的浮渣等雜物通過不斷旋轉刮動的浮渣刮板,將其刮入到收集器中,並通過排渣口排出,保證出水清澈。
[0009]有益效果:1、本實用新型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實現了工業廢水生化處理後懸濁汙泥廢水的泥水自動分離,避免高活性生化菌生物的流失。本實用新型使得廢水中的泥經沉澱池沉澱下來的同時靠進水的壓力使得清水從沉澱池上部流出,這樣就實現了泥水自動分離,避免了高活性生化菌生物的流失。2、本實用新型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保證廢水浮渣及時刮除,降低了水體固含量,出水清澈。本實用新型中浮渣刮板的設計,使得漂浮在水表面的廢水浮渣能夠及時刮除,降低了水體固含量,保證了排出清澈的水。3、本實用新型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結構簡單,自動化程度高,便於實施推廣。本實用新型的設計結構簡單,並且自動沉泥,自動刮浮渣並收集浮渣,清水自動流出,自動化程度高,便於實施推廣。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本實用新型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結構示意圖;
[0011]圖2本實用新型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的俯視圖;
[0012]圖3本實用新型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中堰水板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0013]圖4本實用新型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中堰水板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
[0014]圖5本實用新型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中浮渣收集器的主視圖;
[0015]圖6本實用新型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中浮渣收集器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中的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做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0017]在圖中,沉澱池I,廢水進水口 2,進水控制閥3,連通槽4,排渣口 5,排渣看控制閥6,浮渣收集器7,溢流槽8,出水堰板9,驅動電機1,池體平臺11,浮渣刮板架12,浮渣刮板13,中心軸14,排泥口 15,排泥控制閥16,出水口 17,溢流口或溢流孔18,轉動輪19。
[0018]參見圖1、圖2、一種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包括圓柱形沉澱池1、連通槽4、溢流槽8、浮渣收集器7、浮渣刮板13、廢水進水口 2、出水口 17、排渣口 5、排泥口 15、中心軸14,所述連通槽4設置沉澱池I中心底部,連通槽4側面與沉澱池I底面密封固定並且其上部敞開,連通槽4底部設置有廢水進水口 2和進水控制閥3,沉澱池I底部設有排泥管道,排泥管道上安裝有排泥控制閥16 ;所述溢流槽8環沉澱池I側面上部邊緣內側設置,溢流槽8內側槽邊上部安裝有出水堰板9,出水堰板9上設有溢流口或溢流,18 ;所述浮渣收集器7位於池體表面,在浮渣收集器7的下部通過管道與沉澱池I外部的排渣口 5相連通,排渣口 5管道上安裝有排渣控制閥6 ;所述沉澱池I上端外側設有池體平臺11,沉澱池I中心設有中心軸14,中心軸14通過軸承與固定在連通槽內壁上的聯通槽固定架相連,浮渣刮板架12 —端與沉澱池中心軸14相連,另一端設有置於池體平臺上的轉動輪19,轉動輪19與安裝在浮渣刮板架上的驅動電機10輸出軸相連,所述浮渣刮板13用繩索吊裝在浮渣刮板架12下部,浮渣刮板13的下端面與浮渣收集器7的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溢流槽8外側槽邊上設有出水口 17。
[0019]其中,所述連通槽的形狀4為圓柱體形,也可以是倒圓錐臺形(未在圖中體現)。
[0020]參見圖3、圖4,所述出水堰板9可以是上端部呈鋸齒狀或者在所述出水堰板9上端部設有倒三角形溢流孔。
[0021]參見圖5、圖6,所述浮渣收集器7敞口為傾斜坡狀,迎接浮渣刮板13端低,斜坡最低處與沉澱池水面齊平。迎接浮渣刮板端為最先與浮渣刮板接觸的那一端。
[0022]經生化處理後的廢水由廢水進水口進入沉澱池的連通槽並上行,超過連通槽敞開的上沿後,再向下流動進入沉澱池,廢水中懸濁著的含有高活性生化菌微生物的汙泥逐漸在池底沉澱聚集,並可通過排泥控制閥定期從排泥口排走,用於補充生化處理過程中流失的高活性生化菌。沉澱後的上層清水通過出水堰板流出並匯集在溢流槽中,進一步通過出水口排出。池體液面的浮渣等雜物通過不斷旋轉刮動的浮渣刮板,將其刮入到收集器中,並通過排渣口排出,保證出水清澈。在整個過程中,一邊進廢水一邊出清水,靠進水把清水「趕走」,若停止進水,清水也就停止外排,沉澱池中的汙泥積累到一定程度,要定期進行排泥,把池底沉積的過多的泥排走。
【權利要求】
1.一種工業廢水處理生化沉澱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圓柱形沉澱池、連通槽、溢流槽、浮渣收集器、浮渣刮板、廢水進水口、出水口、排渣口、排泥口、中心軸,所述連通槽設置沉澱池中心底部,連通槽側面與沉澱池底面密封固定並且其上部敞開,連通槽底部設置有廢水進水口和進水控制閥,沉澱池底部設有排泥管道,排泥管道上安裝有排泥控制閥;所述溢流槽環沉澱池側面上部邊緣內側設置,溢流槽內側槽邊上部安裝有出水堰板,出水堰板上設有溢流口或溢流孔;所述浮渣收集器位於池體表面,在浮渣收集器的下部通過管道與沉澱池外部的排渣口相連通,排渣口管道上安裝有排渣控制閥;所述沉澱池上端外側設有池體平臺,沉澱池中心設有中心軸,中心軸通過軸承與固定在連通槽內壁上的聯通槽固定架相連,浮渣刮板架一端與沉澱池中心軸固定連接,另一端設有置於池體平臺上的轉動輪,轉動輪與安裝在浮渣刮板架上的驅動電機輸出軸相連,所述浮渣刮板彈性聯接在浮渣刮板架下部,浮渣刮板的下端面與浮渣收集器的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溢流槽外側槽邊上設有出水口。
2.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連通槽形狀為圓柱體形或者倒圓錐臺形。
3.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出水堰板上端部呈鋸齒狀。
4.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出水堰板上端設有倒三角形溢流孔。
5.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浮渣收集器敞口為傾斜坡狀,迎接浮渣刮板端低,斜坡最低處與沉澱池水面齊平。
【文檔編號】B01D21/06GK203989975SQ201420360683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日
【發明者】申君來, 王傑, 張孟雷, 韓志民, 高敏傑, 宋漫漫, 徐元清, 辛玲, 張志剛 申請人:河南新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