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掉嬰兒鬧覺(解決寶寶鬧覺難題)
2023-08-07 12:33:04 3
睡眠是孩子的精神的源泉,只有良好規律的睡眠才能保證孩子精神飽滿,進而減少哭鬧次數,這也是促進親子關係的一個重要環節。
據統計,難以撫養的幼兒約佔出生幼兒的10%左右,這類寶寶對新環境很難適應,心理情緒波動較大。睡眠則是反應寶寶心理和生理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據,我們可以從孩子的睡眠狀況窺破孩子內心的心理波動,只有讀懂孩子內在的心理需求,家長根據不同的情況採用不用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平息孩子的哭鬧。
【制勝絕招】一:溺愛型心理家長應堅持原則縱容有度
孩子的教育環境決定孩子的性格走向,作為新家長,如果條件允許,儘可能的自己帶孩子,如果因為某些因素做不到親自教養孩子,也應該為孩子制訂出性格養成方向,培養出良好的心理素養。
首先,給孩子制訂一定的原則;其次,不合理的要求要堅決拒絕,孩子在尖叫哭鬧的時候不要滿足其心理需求,家長切記不要被孩子的哭鬧所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孩子的依賴心理;再次,作為家長要塑造出民主權威的形象,不能溺愛,不得忽略,更不可專制,既要給孩子合理的行為原則,更要給他無條件的關愛,二者相輔相成。
【制勝絕招】二:正確的培養觀念促成良好的性格養成
孩子的自我意識多是家長教養下的不良產物,如在家庭中特殊的優待地位,不合規矩的自我主張,家長明知不合理卻不加以糾正,這都是孩子自我中心型人格養成的罪魁禍首,只有改變不合理的教養方式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意識觀念,塑造出一個正常的「社會化」環境,讓孩子在普通化的世界中正常成長,不可因年齡小就給不合乎規則的優待,剔除孩子思維中「自我為中心」的思維依託。如,有好玩的、好吃的東西應該學會與家人分享,而非一人獨享;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減少其心理依賴。
【制勝絕招】三:正確的表現方式讓孩子知道愛的存在
關愛缺乏型心理的孩子總體來說就是沒有安全感,對待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家長儘量自己帶孩子,不能將孩子完全交託給自己的父母或者保姆撫養,要知道父愛和母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需品,二者缺一不可。此外,家長必須具備一定的敏感性,及時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加強和孩子的接觸溝通,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給孩子帶來足夠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讓孩子多享受被愛的感覺。
【制勝絕招】四:平常心對孩子情緒養成的重要性
幼兒失寵型心理主要是在緊張氛圍下過度關愛而後期延續不足的特殊情況,比如生病期間,孩子稍微的不舒服家長便將孩子抱在懷裡哄逗,等到孩子病好之後你只要將之放在床上,孩子就會哭鬧不止,這便是強化孩子的哭鬧行為。要解決孩子的哭鬧問題,就應該剔除家長的強化因素,孩子哭鬧往往是吸引控制父母關注的一種手段,家長過度滿足,孩子的哭鬧行為便會被強化,反之則會被弱化,弱化之後的寶寶便會減少用哭鬧來控制父母的行為。所以在孩子情緒不穩定、生病或受委屈的時候,家長不可過度縱容強化孩子的哭鬧行為,抱著一顆平常心來教養孩子,有利於減少孩子哭鬧行為,更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素養。
【制勝絕招】五:外部因素對孩子心理波動的重要性
孩子生理和心理不協調所導致的哭鬧歸根到底還是外部因素影響所致,孩子大腦發育未成熟,自身生物鐘極不規律,固定的生活時間表在生理上尚未形成,所以孩子在睡覺前不能玩得太興奮,睡前創造安靜的環境,有助於減少孩子睡前哭鬧的情況,睡覺前也可以給寶寶做全身按摩,多撫摸,對穩定情緒都是極有利的。
一歲的孩子自我意識較為明確,喜好性較強,往往喜歡「睡前反抗」,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鬧覺」。這個時候家長們可以和孩子進行溝通,講一些內容平緩不帶刺激性的故事;減弱燈光,讓孩子有準備睡覺的意識;也可以放一些較為舒緩的音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舒緩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睡覺「鬧覺」比較嚴重,家長可將孩子的入睡時間提前一個小時,用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安撫她,以保證睡眠時間充足,當然,這也是不得已而為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