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壯族銅鼓鑄造技藝
2023-07-18 03:20:53 2
銅鼓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在古代不僅是一種娛樂敲擊樂器,還是徵戰時不可缺少的器具。在壯族文化中,銅鼓鑄造技藝已經精湛到極致。
壯族銅鼓鑄造技藝已經流傳上千年的歷史,如今它不僅是一種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壯族文化的名片。下面,大家就隨小編一起看看古色古香的壯族銅鼓鑄造技藝吧。
銅鼓是我國南方濮、越人創造的一種打擊樂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量最廣。最初銅鼓是作飲器之用(即釜),後才演變為敲擊樂器。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欣賞品,其融注著駱越人審美意識的屬性始終不變。銅鼓的演變在2000多年的時間中經歷了萌芽、發展、鼎盛和衰落幾大發展階段。銅鼓最早源與陶釜,個體不大,從素麵無紋到有簡單的紋飾。漢以後到唐,逐漸向雄渾高大、精美穩重的方向發展。
唐以後又逐漸變小。明清以後,這一傳統技術就消失了。隨著鑄造世家韋啟初兄弟鑄造的仿古銅鼓新工藝的不斷發展,民間新鑄造銅鼓的擁有和使用的數量將大幅的增加,廣西的銅鼓文化必定有著輝煌的前景。
上朝地處環江北部,與貴州省荔波縣接壤,大環江河蜿蜒穿過。這裡有著豐富的煤炭及鉛鋅礦資源,明代以來官方就一直在這裡採礦並冶煉,民間鑄造業十分活躍。在廣西享有盛名的環江鐵鍋,就出自這裡。沙模鑄造在我國是一種傳統的鑄造工藝,民間應用非常普遍。沙模鑄造也稱為「翻砂」,是將熔化的金屬澆灌入鑄型空腔中,冷卻凝固後而獲得產品的生產方法。
製造鑄鐵件通常採用砂型。砂型的原料以砂子為主,並與粘結劑、水等混合而成。砂型材料必須具有一定的粘合強度,以便被塑成所需的形狀並能抵禦高溫鐵水的衝刷而不會崩塌。為了在砂型內塑成與鑄件形狀相符的空腔,必須先用木材製成模型,稱為木模。熾熱的鐵水冷卻後體積會縮小,因此,木模的尺寸需要在鑄件原尺寸的基礎上按收縮率加大,需要切削加工的表面相應加厚。空心的鑄件需要製成砂芯子和相應的芯子木模。
有了木模,就可以翻制空腔砂型(鑄造也稱為「翻砂」)。在製造砂型時,要考慮上下砂箱怎樣分開才能把木模取出,還要考慮鐵水從什麼地方流入,怎樣灌滿空腔以便得到優質的鑄件。砂型製成後,就可以澆注,也就是將鐵水灌入砂型的空腔中。壯族民間多用此法來鑄造犁頭、鐵鍋等。
您可能還會喜歡:
佤族的傳統民居建築:四壁落地房
令人訝異的佤族婦女大耳環
佤族有趣又獨特的「談戀愛」方式
拉祜族打歌的由來與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