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助力脫貧攻堅方案(文旅融合助力精準扶貧勐臘縣文化和旅遊局扶貧攻堅紀實)
2023-07-17 11:36:56 1
精準扶貧,文化先行。在堅決打贏脫貧這場攻堅戰中,文化既能振奮精神,凝聚力量,又是轉變思想觀念的突破口,創新發展的加油站。築牢貧困地區文化之基,補足信仰之鈣,引領脫貧發展之舵,是脫貧攻堅的文化責任。為扛起這份責任,勐臘縣文化和旅遊局在扶貧攻堅工作中,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扶志扶智,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惠民「送戲、送圖書、送電影」下鄉、旅遊產業帶動等方面入手,開展扶志扶智活動,激發貧困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探索文旅扶貧新模式,助力全縣扶貧攻堅。
自2016年以來,勐臘縣文化和旅遊局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興邊富民」政策機遇,主動爭取各級各類項目資金8879萬元(其中:文體項目4551萬元,旅遊項目4328 萬元),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著力實施鄉鎮(農場)文化站提升改造、「七彩雲南」全民健身工程、「百縣萬村」邊境縣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農家書屋建設、電視直播能力建設、文物消防工程、世界旅遊名城創建、旅遊集散中心、景區智慧旅遊提升改造、旅遊廁所等建設項目。通過建設,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為助力扶貧攻堅,實現全縣27個貧困行政村文化設施全覆蓋,在爭取省州文化項目資金配置發放燈光音響設備132套,建設38塊球場的同時,積極爭取縣扶貧項目資金169.8萬元,其中:100萬安裝6個村300件健身路勁,19.8萬完善29個農家書屋設備及圖書,30萬建設1座鄉村旅遊廁所,20萬開展扶貧文藝作品創作及開展專題演出。
與此同時,整合縣委宣傳部、組織部門項目資金,完善文化活動室、鄉村舞臺、宣傳閱報欄等建設內容。通過補齊設施短板,實現了貧困村村村有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閱報欄,並且做到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有效提升了貧困行政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為積極響應文藝助力脫貧攻堅的號召,進一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熱情,勐臘縣民族文化工作隊文藝工作者投身火熱的脫貧攻堅實踐,發掘生動素材,創作了一批主題突出的新品力作,積極開展「百團千隊」紅色文藝輕騎兵宣傳黨的十九大「精準扶貧.文化同行」、「自強、誠信、感恩」、文化惠民「掃黑除惡」等專題文藝演出活動。據統計,自扶貧攻堅以來,民族文化工作隊開展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演出共計302場次(其中:貧困村扶貧專題演出28場次),觀眾達16.8萬人次。
每場演出現場,掌聲和喝彩聲不絕於耳。演員們為觀眾表演舞蹈《茶馬古道》、《山寨喜洋洋》、《永遠跟黨走》、小品《裝窮》、說唱《生命的紅綠燈》、詩歌朗誦《希望》等精彩的文藝節目。
節目內容突出歌頌黨的惠民政策,讚美家鄉新變化、演繹農民新生會等內容,以舞蹈、小品、歌唱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及黨的扶貧政策,號召群眾自強、誠信、感恩,營造「崇尚勞動、脫貧光榮」的社會氛圍和良好風尚,真正實現精神脫貧。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為農民群眾送上了一臺臺精彩的文化盛宴。
縣文化館和各鄉鎮(農場)文化站積極做好免費開放文化服務,在全縣10個鄉鎮52個村委會組建了609支農村文藝隊,演員人數達2萬餘人次。並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做好群眾文藝輔導等形式,不斷提高農村文藝隊伍素質。
組織農村文藝隊結合黨的十九大精神及扶貧攻堅主題,編創健康向上、形式多樣的文藝節目,開展「百村千隊」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等文藝演出活動。同時,還通過舉辦書畫作品展覽、送春聯等活動,不斷滿足群眾多渠道、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為全縣如期脫貧摘帽提供精神保障。
為發揮農家書屋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縣圖書館加強全縣81家農家書屋管理,採取舉辦農家書屋管理培訓及實地指導方式提升書屋管理員業務水平。
時開展「扶貧攻堅科普圖書進村」活動,舉辦「我愛我書屋」演講比賽等,努力營造「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濃厚氛圍。引導農民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提高生產技能、促進增收。
如今,每當人們走進「農家書屋」,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圖書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每一層書架都用小紙條標註分類:少兒類、文史類、農技類、法律類、醫學類......讓前來借書的群眾一目了然。茶餘飯後,越來越多的群眾喜歡去農家書屋閱覽報刊,學習農技知識,農家書屋逐漸成為農民科技致富的「加油站」。
勐臘縣「2131」電影管理站結合農村電影公益放映民生工程,發揮電影形象直觀、通俗易懂、寓教於樂、聚眾宣傳的功能,積極開展「喜迎十九大·共圓中國夢·助力勐臘精準扶貧」、「自強、誠信、感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助力扶貧攻堅」、「我們的中國夢——電影進萬家」等放映活動。放映了《十八洞村》《我們村的女當家》、《最後一公裡》《脫貧路上好支書》、《厲害了我的國》等優秀影片及《兒童常見病預防》《農村消防安全小故事》《無公害養雞》《禁毒防艾掃黃打非》《農村交通安全啟示錄》《致命誘惑賭博》等科教宣片。
夜幕降臨,一聽說電影隊要來放電影,貧困村活動廣場熱鬧非凡。電影開始村民們聚精會神地看電影,電影放映後出現了「完」字還意猶未盡。據統計,自扶貧攻堅以來,共放映農村公益電影1808場,觀眾291116人次。通過觀影,進一步宣傳了扶貧先扶志的理念,增強了貧困戶自立更生、勤勞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加強監管 規範文旅市場經營秩序隨著勐臘(磨憨)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步伐的加快,文旅市場迅速發展。目前,全縣運營的A級以上旅遊景區景點3個(5A級景區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4A級景區望天樹景區、A級景區雨林谷景區)、非A級景區景點2個(勐遠仙境景區和南臘河野趣營地);有勐侖和易武2個旅遊小鎮,曼龍勒、曼龍代、城子和曼旦4個省級旅遊特色村。
註冊旅行社服務網點5家(磨憨口岸3家、縣城區2家),各級各類賓館酒店367家、14289個床位,從業人員近1萬餘人。全縣有文化經營單位127家。其中,歌舞娛樂場所43家,網吧46家,演藝表演1家,迷你歌詠亭6家,音像製品店2家,印刷廠3家,3D數字電影3家,廣播電視採取有線、無線、直播衛星等方式傳輸覆蓋率達100%。
為繁榮文旅市場,推動全縣經濟發展,助力扶貧攻堅,勐臘縣文化和旅遊局按照「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認真貫徹執行文化旅遊市場管理工作有關法律法規,以管理促繁榮,以創新求發展
文化旅遊市場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聯合、公安、市場監督管理、消防、交通運政等部門開展文旅市場執法檢查,對企業和經營業主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文化市場網吧接納未成年人及「不合理低價遊」,非法經營旅行社業務等旅遊市場行業亂點問題進行全面摸排和檢查,重拳打擊違法違規行為。並對文旅企業開展掃黑除惡、禁毒防艾等方面的宣傳教育,進一步提高經營者社會責任意識,提升服務水平,為全縣各族群眾和國內外遊客營造和諧文明的文化休閒娛樂環境。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指導文旅企業做好疫情防控,多措並舉,積極為企業排憂解難,助力文旅企業有序復工復產。
旅市場的規範發展,使旅遊業逐步成為助推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2019年,全縣接待國內外遊客1014.72萬人次,同比增長18.91%,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5.89億元,同比增長23.04%,旅遊業對GTP貢獻率達20%以上。
旅遊產業帶動 促農民增收圍繞扶貧攻堅這條主線,縣文化和旅遊局按照全域旅遊發展規劃,以文旅產業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為出發點,以旅遊景區、旅遊城鎮、旅遊鄉村等建設為重點,結合「123518」旅遊扶貧工程,全力推進旅遊扶貧示範縣創建,加快實施曼龍勒、曼龍代、曼旦、勐侖城子4個省級旅遊特色村,補蚌、倚邦、易武3個旅遊扶貧村等建設項目,整合全縣文旅資源和相關產業要素,探索創新旅遊扶貧模式,促農民增收。
特色小鎮街區口岸發展帶動旅遊扶貧推動旅遊與城鎮的融合發展,將城鎮布局與旅遊景點景區建設有機銜接,加快實施勐侖國家級特色小鎮和易武省級特色小鎮、南臘河濱水景觀、南臘河國際商旅口岸等休閒度假項目,通過吸納就業、培育特色餐廳、發展民宿客棧等形式解決周邊農民就業問題,帶動周邊村寨經濟發展。
重點抓好植物園、望天樹、雨林谷、勐遠仙境、南臘河康養度假營地等智慧景區旅遊轉型升級的同時,組織實施旅遊「企村」幫扶行動計劃,充分發揮景區優勢,通過合作開發、項目帶動、指導培訓、吸納就業等多種形式,幫扶帶動景區周邊村寨建設和經濟發展
鼓勵村民以土地、勞務、服務入股,全面參與全域旅遊建設和分享成果紅利。如:南臘河康養度假營地結合曼龍勒村鄉村旅遊建設,採取「企業 村寨 農戶」合作開發的模式,配套開發傣族村寨和生態農業體驗項目,通過打造周末「原生態趕擺場」,培育發展農家樂和鄉村民宿等,極大的實現了村民增收。
全村建有鄉村民宿14家77間房160個床位,鄉土美食經營農家樂11家,旅遊從業人員127人,佔村總人口數的27.3%,2019年實現旅遊經濟總收入208萬元,人均旅遊收入達4551元。
為大力弘揚傳承民族文化,著力打造傣族「潑水節」、哈尼族「嘎湯帕節」、彝族二月八「百詩佳節」、瑤族「盤王節」、勐臘(國際)「貢茶文化節」、勐遠仙境「文化節」「香發公主」柚子節等民族節慶文化,舉辦國際性體育全國皮划艇挑戰賽、摩託車跨境穿越賽等賽事及舉辦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南亞國家商品交易暨消費扶貧活動等,在加大對外宣傳,提升勐臘形象,吸引國內外客商和遊客的同時,提供攤位讓貧困群眾在節慶賽事期間展銷農特產品、特色美食、手工藝品、民族服飾等特色旅遊商品,增加農民收入。
大力推進「茶產業 旅遊業 茶文化體驗」,以普洱茶5大古茶山所在地易武、象明為重點,實施以茶園觀光、茶葉品鑑、茶古蹟遊覽、茶特色建築參觀、茶事勞作、茶俗體驗、茶藝觀賞、茶商品購物等為主題的鄉村旅遊扶貧、生態茶園觀光旅遊扶貧、茶文化旅遊扶貧、康養度假旅遊扶貧。
如:易武省級旅遊扶貧示範鎮,依託茶產業與旅遊業融合帶動旅遊扶貧,發展帶動當地群眾經營賓館41家、餐飲小吃店56家,全鎮直接參與鄉村旅遊的農戶達到2000餘戶。2019年,鄉村旅遊接待40餘萬人次,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877元。
非遺文化帶動鄉村旅遊充分挖掘傣、哈、尼、瑤等少數民族文化,積極發揮非遺傳承人引領帶頭作用,扶持發展民族服飾、文化演藝、手工藝品、特色美食、民宿客棧等產業,推動鄉村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如:曾經的深度貧困村勐伴河邊,在縣委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小雲助貧中心的規劃幫助下,結合瑤族文化,通過發展民宿客棧、特色餐飲、研學論壇、民俗體驗等項目,成功打造了河邊村以瑤族媽媽的一間客房為主導的休閒旅遊和小型高端會址經濟。
全村57農戶建蓋了瑤族幹欄式木樓,裝修有47套民宿客房,為農戶發展鄉村旅遊奠定了基礎。同時,為滿足遊客對瑤族文化產品的需求,開發了一系列的瑤族文創產品,主要是瑤族特色服飾、當地天然的雨林蜂蜜、土雞蛋等。該村自2018年年底成立西雙版納雨林瑤家專業合作社以來,通過合作互助,家庭有客房或者餐廳的農戶都得到了合作社相應的分紅。2019年全村鄉村旅遊收入達到了138萬元。
在鄉村旅遊業發展中,充分發揮非遺傳承人引領帶頭作用,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如:勐臘鎮曼旦村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波罕丙,依靠象腳鼓製作技藝,結合「傣族象腳鼓舞」代表性傳承人優勢,建立「傣族象腳鼓舞傳習所開設輔導培訓課程,製作實用及工藝象腳鼓,接待國內外旅遊觀光團隊,年收入近10萬元;勐臘鎮曼龍村州級非遺項目代。
勐臘鎮曼龍村州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波光香,利用做工精細、有獨特創意造型的「火輪刀」制刀技藝,年收入約8萬元;此外還有傣族章哈演唱、織錦、民族服飾製作、刺繡等也為困難農民群眾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如今這些傳承人成為村民勤勞致富的帶動者,文明鄉風的引導者,道德教化的示範者,成為村寨的「品牌」、「名片」、「形象代表」,為弘揚傳承民族文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新農村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打贏全縣扶貧攻堅戰,勐臘縣文化和旅遊局將全力推進旅遊扶貧示範縣創建,大力實施旅遊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鄉村旅遊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旅遊特色村、民族特色村和美麗鄉村,以鄉村旅遊帶動貧困村群眾脫貧奔康!
來源:勐臘融媒體中心 |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柴松瑞 | 審核:祝小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