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的孩子聽書好還是自己看好(我為什麼反對小孩子聽書)
2023-08-12 15:06:44 1
作者:葉開
01
娛樂不是學習
經常有家長問:我家孩子從小愛聽書,但不愛讀書,也不會寫作文。怎麼辦?
其實,聽書是一種娛樂,不是正式學習。
但人們常常把娛樂誤認為學習。
說書聽書,在中國由來已久。從勾欄瓦肆講史,到戲院茶館說書,都是娛樂消遣、打發時間的。其目的主要給不識字的、不能閱讀的人講故事(講史是一個大類),長久以來,這都是一種大眾娛樂方式。
人民群眾需要娛樂,娛樂沒有任何問題;現在人們不僅聽書,還看八卦、緋聞,看「奇葩說」、「吐槽大會」,讀各種搞笑段子。
這種活動都是娛樂,是為了打發時間。
但學習不同於娛樂。
娛樂獲取信息,學習得到知識。
娛樂是輕鬆的;學習是有難度的。
娛樂是碎片化的,學習是系統化的。
娛樂是感官刺激性的,持續性不長;學習是為了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擁有長久的思維樂趣。因此,學習帶有強制性,是系統化的、有難度的。
聽書,尤其是聽「四大名著」,常常會給家長造成一種孩子在「學習」的錯覺。但這只是「娛樂」,而非「學習」。聽書,跟孩子的學習能力,跟他的寫作能力,沒有必然聯繫。
娛樂是人的本能需要,輕鬆的,沉迷的,消遣的。
你搬個凳子,小孩子跟在後面說我來我來;你給小孩子系個鞋帶,小孩子嚷嚷說我來我來;小孩子翻一本小人書念念有辭神採飛揚;小孩子打遊戲偷菜吃雞他神情專注。這些活動,顯得孩子活潑可愛,父母很高興。但這些事情,本質都是娛樂。
如果因此誇孩子熱愛學習,這卻偏離了學習的本質。
02
聽書只是娛樂
現在網絡上,聽書、講故事類節目很多,追捧訂閱者眾。
尤其是古典作品如「四大名著」的聽書節目,有數量龐大的聽眾,都是家長掏錢給孩子訂閱,美其名曰學習「四大名著」。
然而,因為混淆「娛樂」與「學習」,真正學習就被耽誤了。如果孩子僅停留在「娛樂」上,沒有養成閱讀習慣,缺乏學習耐心,那麼他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都難以構成,也不足以讓他在學習中得到思維的樂趣。而缺乏系統知識支撐,缺乏閱讀耐心,在讀一本有難度的厚書時,孩子會欠缺讀下去的耐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沒有難度的學習,不能稱為真正的學習。
現在談到「學習」概念,很多人都混淆了「娛樂」與「學習」。
我不反對娛樂;也不反對聽書。但是,如果你只是讓孩子聽什么叔叔講故事,聽《三國》《水滸》《西遊》,以為這就是「學習」,那是對「學習」的深誤解。
人類的感官是很奇妙的,聲、色、味、嗅、觸,各自分管不同的信息輸入方式。早期的人類未經「文明」汙染,各種感官發達,視覺、聽覺、嗅覺都比現代人敏銳得多。而到了「文明」世紀,系統化、專門化知識成為人類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從而在所有感官中確立了「視覺的霸權」。
——不是其他感官不重要,而是「視覺」成為主要的「知識感官」。目前的人類發展狀態,只有「知識感官」才能系統地攝入知識——說大白話,是讀專業的專門的書籍。
人們日常使用的言語(口語),與書面語言不一樣。言語更多地是傳遞信息,是碎片化的;書面語言才能系統地、邏輯地、清晰地表達。
語言與文學是母語學習的核心,也是「專業知識」,是「硬知識」,其專業的程度和難度,一點也不亞於任何科學技術學科門類。
我們用耳朵聽書,我們用眼睛閱讀。這兩者的區別:聽到的是「信息」輸入,看到的是「知識」攝入。聽書與讀書是兩回事。聽書是攝入「信息」,看書是獲得「知識」——我們的耳朵聽到很多「信息」,但我們用眼睛來「讀書」。
孩子聽書,是碎片化地聽、斷斷續續地聽,記憶呈現出來的是碎片化狀態,他的認知模式也是非系統、非邏輯的。這種聽書(聽故事)所得到的「知識」,其實是「信息」;他「知道」而已,而不是「明白」了。
一名學生要真正獲得「知識」,他必須學會閱讀。
一名學生在閱讀一本書時,他的思維是連續不斷的,他在閱讀時,連續不斷地整理攝入的知識——他劃重點、他歸納、他具體化、他抽象化、並最終,把從這本書裡獲得的知識系統化。系統化地理解並記憶,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03
深閱讀才是真學習
如果學外語,聽書很有用,對聽說能力的提高幫助很大。但母語學習的核心能力,卻是閱讀與寫作。更準確地說,是「深閱讀」能力,是「創造性寫作」能力。這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核心能力。這種核心能力,很難以聽書(聽故事)的方式來獲得。
我的少年時代娛樂很單調,家裡能有一臺收音機,就是高檔家庭裝備了。廣播臺裡的說書,如《嶽家將》《楊家將》《三俠五義》等,有些小孩子能聽幾十遍,對故事人物了如指掌。但他沒有自己的思考,沒有自己的觀點,只能是重複複述片段。
回到聽「四大名著」上。一個孩子可能聽過好幾遍《西遊記》,對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唐僧、白龍馬都十分捻熟。他們還看了連環畫、電視劇,攝入了各種信息。然而,這並不是就表示孩子看過《西遊記》了。孩子只是聽過了,知道一些故事情節,然而他並沒有真正讀過這本書。聽過、知道,是碎片化信息,只有真正地閱讀,才能習得系統化知識。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真正翻開書本,一字一詞一句地閱讀,邊讀邊思考邊歸納,從而以自己的方式理順這部作品的人物關係、故事的前因後果,並做出自己的思考,不能算是真正地讀過這本書。更為深入地閱讀,是自發地為這本書寫書評(讀後感),或以這本書作為靈感拓展寫作,創作自己的虛構作品。
為了寫書評,或虛構寫作,孩子們會再回過頭去反覆閱讀這本書,對其中一些原本一知半解的內容,再次深度了解。帶著問題的寫作,就產生了「寫作虹吸知識」效應。
我曾提出一個「深閱讀公式」:「一本書、一名作家、一個時代」。
一本書
從孩子的興趣點入手,找到孩子「命中注定」的一本好書,反覆讀、深入讀;
一位作家
調查這本書的作者,研究他創作的其他作品;
一個時代
了解作家所處的時代,拓展閱讀有關這個時代政治、文化、歷史背景的書籍。
這種「深閱讀」的學習模式,要求孩子在相對廣泛的閱讀中找到「命中注定的那本書」,對這本書反覆閱讀,然後順藤摸瓜地拓展自己的閱讀領地:從這本書拓展到作者其他作品,再拓展到作者同時代其他作家作品,或尋找與這本書同類型的其他作品進行囊括式閱讀。這樣才能形成系統化知識攝入,構成「深閱讀」儲備。有了「深閱讀」儲備,才能有效激發創造型寫作。
因此,當孩子在兒童時期聽書娛樂時,要儘可能早地擺脫聽書(及繪本)依賴。小學一年級結束,就可以讓孩子讀整本書了。這個過渡期,可以繼續聽優秀短篇童話,但不要聽改編「四大名著」的「說書」。改編名著的「說書」,通常帶著說書人的淺顯認識和粗暴的道德評價,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不要迷信繪本。要儘快跨過繪本,進入純文字閱讀,這樣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那麼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養成閱讀習慣呢?這就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閱讀合適不同年齡段的好作品。
可以這麼說:未經沉思的閱讀,都是無效的——碎片化的信息,都很難沉澱並系統化。聽書要說是「學習」,那也是「低效率學習」。
我們的目的如果是「學習」,那麼要求孩子多聽「名著」,以為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則無異於緣木求魚。
來源 | 本文獲授權轉載於「葉開的魔法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