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氣缸體水套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7-10 03:36:01 1
專利名稱:一種氣缸體水套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發動機機械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發動機的氣缸體水
套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氣缸體水套結構是冷卻水從氣缸體前端進水ロ由水泵壓入,經氣缸體右側水腔流動到機油冷卻器,通過機油冷卻器的散熱片對機油進行冷卻後再冷卻氣缸體和氣缸蓋,流經機油冷卻器的冷卻水從冷卻器出來後通過機體上進水口進入氣缸體繼續進行冷卻,進水口一般為ー缸ー個。對於機油冷卻器位置比較靠近發動機後端的機型,冷卻水在氣缸體水道流動到機油冷卻器的過程中,有部分冷卻水未經機油冷卻器而提前進入氣缸體,導致機油冷卻器處的冷卻液流動性差、流量小、熱交換效率低,進而導致冷卻效果較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就是為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的一種氣缸體水套結構,能改善機油冷卻器處冷卻水的流動性,並增加機油冷卻器處冷卻水的流量,進而提高機油冷卻器的熱交換效率。本實用新型是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一種氣缸體水套結構,包括機油冷卻器以及相互分隔開的上層水道和下層水道,該上層水道和下層水道均設有進水口和出水ロ,該上層水道的進水ロ為冷卻水入ロ,該上層水道的出水ロ與該機油冷卻器的冷卻水腔連通,該下層水道的進水口與該機油冷卻器的冷卻水腔連通,該下層水道的出水ロ分別與各個氣缸對應。作為上述方案的進ー步說明優選地,所述上層水道與下層水道上下相鄰且由隔板分隔開。優選地,所述機油冷卻器位於上層水道遠離進水ロ的一端。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上技術方案所能達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氣缸體水套結構,將水道分為上下兩層,在發動機布置結構等限制性因素未作較大改動的前提下,能改善機油冷卻器處冷卻水的流動性,並增加機油冷卻器處冷卻水的流量,進而提高了機油冷卻器的熱交換效率。
圖I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氣缸體水套結構的砂芯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氣缸體水套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I-上層水道,2-機油冷卻器,3-下層水道,4-隔板,5-冷卻水入ロ。
具體實施方式
[0013]為進ー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和功能,
以下結合附圖和優選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但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受具體實施方式
的限制。圖I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氣缸體水套結構的砂芯結構示意圖,如圖中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ー種氣缸體水套結構,包括機油冷卻器2以及相互分隔開的上層水道I和下層水道3,上層水道I與下層水道3上下相鄰且由隔板4分隔開,機油冷卻器2位於上層水道I遠離進水ロ的一端,該上層水道I和下層水道3均設有進水口和出水ロ,該上層水道I的進水口為冷卻水入口 5,該上層水道I的出水ロ與該機油冷卻器2的冷卻水腔連通,該下層水道3的進水口與該機油冷卻器2的冷卻水腔連通,該下層水道3的出水ロ分別與各個氣缸對應。圖2本實用新型所述氣缸體水套的結構示意圖,如圖中所示,當冷卻水由冷卻水入口 5被水泵壓入上層水道I後,由上層水道I末端的出水ロ流入機油冷卻器2的冷卻水腔,再由冷水腔流入下層水道3,下層水道3設有與每個氣缸對應的冷卻水出水ロ,冷卻水再通過這些冷卻水出水ロ進入氣缸外圍進行冷卻。 本實用新型的這種結構在發動機布置結構等限制性因素未作較大改動的前提下,能改善機油冷卻器2處冷卻水的流動性,並增加機油冷卻器2處冷卻水的流量,進而提高了機油冷卻器2的熱交換效率。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和附圖所示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之一,並不能以此局限本實用新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髄的條件下,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做的任何變動,都屬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氣缸體水套結構,其特徵在於,包括機油冷卻器以及相互分隔開的上層水道和下層水道,該上層水道和下層水道均設有進水口和出水ロ,該上層水道的進水ロ為冷卻水入ロ,該上層水道的出水ロ與該機油冷卻器的冷卻水腔連通,該下層水道的進水ロ與該機油冷卻器的冷卻水腔連通,該下層水道的出水ロ分別與各個氣缸對應。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氣缸體水套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上層水道與下層水道上下相鄰且由隔板分隔開。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氣缸體水套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機油冷卻器位於上層水道遠離進水ロ的一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氣缸體水套結構,包括機油冷卻器以及相互分隔開的上層水道和下層水道,該上層水道和下層水道均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該上層水道的進水口為冷卻水入口,該上層水道的出水口與該機油冷卻器的冷卻水腔連通,該下層水道的進水口與該機油冷卻器的冷卻水腔連通,該下層水道的出水口分別與各個氣缸對應。本實用新型能改善機油冷卻器處冷卻水的流動性,並增加機油冷卻器處冷卻水的流量,進而提高機油冷卻器的熱交換效率。
文檔編號F02F1/16GK202402150SQ20112056380
公開日2012年8月29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29日
發明者餘曉強, 沈捷, 馬寧 申請人: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