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未來5年水位(武漢城市圈以1破題攥指成拳)
2023-07-10 17:46:15 2
今年,「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抱團成圈」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兩會期間,湖北代表團擬提出加快建設武漢都市圈有關建議。此前,湖北省委要求,武漢城市圈要加快打造最具發展活力、最具競爭力、最具影響力的省域城市圈,促進長江中遊城市群協同發展,成為「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全國重要增長極。
數據顯示,武漢城市圈經濟總量已跨越3萬億元,位居全國省域城市圈前列。突破3萬億後,9個城市如何以「1」破題、攥指成拳?來自湖北、廣東、四川等地的代表委員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提出意見建議。
「孝感和武漢是天然一體的」
25條公路5條鐵路連接兩城
武漢領創智能雷射董事長陳智宏是武漢人,2019年,公司將華中生產基地落子中國光谷·孝感產業園。「孝感到天河機場只要20多分鐘,從漢孝城鐵、漢孝大道到武漢也非常方便。企業決定落戶時,考慮城市入口非常重要」,在陳智宏眼裡,「孝感和武漢是天然一體的」。
孝感城市城際鐵路。孝感日報記者毛峰 攝
「近年來,孝感市主動承接武漢產業轉移,積極推動孝漢產業協作配套,兩地融合發展的紅利加速釋放。」全國人大代表、孝感市委書記吳海濤表示,堅持交通先行,打造城市圈一小時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目前,孝感已實現25條公路、5條鐵路與武漢連接,漢孝半小時經濟圈和市內交通小循環基本形成,「下一步,我們將突出交通先行,全力打造武漢城市新外延」。
「黃岡設有三個火車站,分別是黃岡站、黃岡西站及黃岡東站,每天,三個站點均有多列開往武漢的城鐵,最快的一班僅需半小時。」全國人大代表、李時珍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湖北省蘄春縣蘄艾產業協會副會長夏恆建告訴記者,這些年來,交通通勤化給武漢城市圈彼此產業協同帶來更多便利,依託大武漢,融入大循環,是黃岡發展的重要戰略路徑,從頂層設計到地方意識,武黃同城化發展都在不斷提速。
跨城地鐵、城際鐵路、高速公路連通起整個城市圈,「斷頭路」「瓶頸路」不斷突破打通。今年,武漢礄口至孝感高速二期孝感段等9條「斷頭路」,S247潛江漢江大橋等9條「瓶頸路」暢通工程,都在持續推進。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合會會長、國眾聯集團董事長黃西勤認為,推進基礎設施的「硬聯通」能夠加速城市圈的「軟聯通」,她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如今,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以此為基礎,大灣區還在不斷深化三地制度、關稅和法域的協同。
黃西勤建議,武漢城市圈要注重發揮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體系,集聚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各類要素,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增強主要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同時,通過提升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有力有效保障民生,提升城市圈居民幸福感、滿意度。
這與武漢城市圈當前的著力點也不謀而合。目前,武漢城市圈用數據串聯起9市的服務事項,從看病就醫、買房置業,到車輛違章處理、水電費充值等小事,圈內皆可「跨市通辦」。截至2月中旬,武漢城市圈內城市共辦理各類跨市通辦業務突破20萬件。
「各城市正告別單打獨鬥」
差異化分工抱團發展能共贏
「一個普遍共識是,各城市正告別單打獨鬥,步入區域協同發展時代,人口和產業將繼續向大都市圈集聚。」湖北省武漢城市圈研究會會長李春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今天的中國到了以城市圈、城市群為區域經濟發展主要格局的階段。相鄰的區域,如果彼此之間的資源要素流通能更便利,區域內的市場主體生命力也會更旺盛,整個「圈」的發展韌性也就更強。
2021年3月,推動長江中遊城市群協同發展,加快武漢、長株潭都市圈建設,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已被明確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同年,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辦公室在漢掛牌運行,《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籤署,「以一個個打破壁壘、拆除藩籬的小切口,做好同城化大文章」,最新要求接連部署。
武漢市民之家政務服務大廳,第一次出現了「武漢城市圈通辦綜合窗口」。餘女士幫公司仙桃籍船員葉先生代領新的《船員適任證書》。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採訪中,代表委員們都談到了一個觀點:差異化定位、協同發展。「三江集團的總部和系統研發基地設在武漢,生產基地和二次研發基地則在孝感,各有側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三江集團設計所型號總設計師、科技委主任胡勝雲感嘆,城市圈發展模式已初現「化學反應」,做強1 8>9,圈內城市協同程度、向心力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發力點。大家要抓住各自特點,實現差異化發展,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產業集群,「九城即一城目標是共贏」。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聯副主席、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談到,近些年,「一體化」「打破行政壁壘」等概念被頻頻提起。如何實現?同城化發展,關鍵在於促進城與城之間物流、人流、信息流,然後逐漸形成以「圈」為單位的大發展格局,合力共進,相互分工、互相協調。「我注意到,武漢城市圈已先行,即建立跨地域的規劃和協調機制,同時設立了聯合辦公,這一點非常重要。」
對標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
敢於思想破冰才能突圍發展
目前,在武漢城市圈超3萬億元的經濟總量中,2021年,武漢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77萬億元,襄陽、宜昌超過5000億元。
「城市圈規模經濟優勢更加突出,必將釋放更大的經濟增長潛能。」全國人大代表、鹹寧市政協副主席、湖北科技學院醫藥研究院院長劉超認為,城市圈「兄弟」要同心同向,以「1」破題,對標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縮小發展差距。同時,以此為目標,抱團取暖,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在與長三角城市群同行交流時,胡勝雲注意到,上海的優秀技術人才常常前往城市圈相關企業進行技術指導,在技術轉移上不僅持開放態度,更起到重要示範帶頭作用。他說,從當前看,武漢城市圈的經濟總量、科創實力等指標在中部已經位居前列。作為「圈主」,武漢要注意把握方向、帶好隊伍,「八個城市是共同發展的基礎,是城市圈這棵大樹的樹幹,扎穩根基才能蓬勃向上」。他建議,武漢要騰出更多力量承擔創新工作,做強「一主引領」,為城市圈創新發展賦能,同時,依託城市圈空間,延長產業鏈的長度和深度,形成更完整、更成熟的產業生態圈,讓相關產業在武漢城市圈形成集群效應,引導城市圈轉向產業鏈協同發展。同時,城市圈城市也要思想破冰、轉變觀念,「共同把蛋糕做大」。
黃西勤談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經驗,她介紹,近年來,廣東省著力破除體制障礙,努力打開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新局面,在商事登記、通關便利、社會治理等方面已取得多項創新成果,部分成功經驗已面向全國推廣。同時,跨境基礎設施建設、通關便利化、高等教育、醫療衛生、供港澳水電氣等合作穩步推進,大灣區合作發展的活力日益增強。
黃西勤說,武漢不僅是高校院所云集的科教大市,更是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應該把握住科教創新資源,更好地支撐和帶動城市圈發展,「期盼在不久的將來,大灣區與武漢城市圈形成互動聯動」。
「武漢城市圈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地理位置,都是中國經濟版圖的關鍵落子。」耿福能認為,大力發展武漢城市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勢在必行,作為中心城市的武漢,要堅定做大做強,以「硬核」實力提升輻射帶動力。
(長江日報記者高萌 劉晨瑋)
【編輯:鄭曉曉】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