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底排水式蒸滲儀的製作方法
2023-07-10 13:31:21 1
專利名稱:有底排水式蒸滲儀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藉助容量進行的測量,特別是一種在自然環境下用測 坑群對農作物的水分平衡,物質平衡,土壤溶質運移進行觀測的有底排水 式蒸滲儀。
技術背景-
現有的蒸滲儀, 一般是用由多對測坑組成的測坑群,在每個測坑中間 的地面上分別安裝有灌水管,廊道上有排氣孔。測坑用混凝土或磚砌製造 成底面四周邊壁,對中間廊道沒有統一的要求。由於大多數測坑結構尺寸 不符合現行的灌溉試驗規範要求,所以普遍存在著測試數據不準確,在測 試過程中人員進出對作物會造成一定的損傷。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合理、測試的各種數據準確、不會 傷害農作物的有底排水式蒸滲儀。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它包括有多對測坑 組成的測坑群,其特徵在於各對測坑成東西方向並列,南北方向緊密相 連,上面與地面一致設置在田間,在兩排測坑中間地面下方設有廊道,廊 道的底部低於測坑地面,各測坑壁和廊道壁均由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 在各測坑口處有鍍鋅板緊靠邊壁伸出地面,在廊道底部兩側設有排水溝和 集水井,集水井內有潛水泵,在各測坑底部的濾水層中分別設有隔滲圈, 在隔滲圈內向廊道內連通有排水管,在各排水管出水口安裝有閘閥和排水 計量器,在廊道頂部於每四個測坑中間分別設有一個排氣孔和排風扇,在 各排氣孔兩側分別從廊道內向該組各測坑內安裝有灌水管,在廊道內分別 向對應的測坑內設有一個土壤水樣提取裝置,各水樣提取裝置上分別向該 對應的測坑內不同的土層深度上連通有儀器通道,在廊道內的各灌水管上 分別安裝有水錶和進水閥,在廊道的一端從地下遠離測坑引出有工作人員 進出口。本實用新型具有觀測方便,測定項目多,數據準確的優點。
-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詳細描述實施例,本實用新型是將12對測坑5按照東西方向 並列、南北方向緊密相連、上表面與地面一致設置在田間,在兩排測坑中 間地面下方設置有一條可供人員出入的廊道15,廊道的底部低於測坑底平 面30-50cm,各測坑壁2和廊道壁均由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在各測坑周 圍邊壁上有鍍鋅板1相固定並伸出地面,在廊道底部兩側設有排水溝14 和集水井,集水井內設有潛水泵,用於廊道內的排水。在各測坑底部的濾 水層4中分別設有隔滲圈3,在隔滲圈內向廊道內連通有排水管13,在各 排水管出水口分別安裝有閘閥和排水計量器12,在廊道頂部於每四個測坑 中間分別設有一個排氣孔和排風扇7,在各排氣孔出口兩側分別從廊道內 向該組各測坑內設有一個灌水管6,在廊道內分別向對應的測坑內設有一 個土壤水樣提取裝置9,各水樣提取裝置上分別向該對應的測坑內不同的 土層深度上連通有儀器通道8,可方便取樣化驗。在廊道內的各灌水管6 上分別安裝有水錶IO和進水閥11,在廊道的一端從地下遠離測坑引出有 工作人員進出口 16。本實用新型與以往類似的蒸滲儀相比較,將蒸滲儀的 觀測、灌溉、排水等作業系統布置在地下,對蒸滲儀周圍的自然環境小氣 候幹擾破壞較小,測試數據全面而準確,達到了《灌溉試驗規範》所規定 的技術標準。
權利要求1、有底排水式蒸滲儀,它包括有多對測坑組成的測坑群,其特徵在於各對測坑成東西方向並列,南北方向緊密相連,上面與地面一致設置在田間,在兩排測坑中間地面下方設有廊道,廊道的底部低於測坑地面,各測坑壁和廊道壁均由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在各測坑口處有鍍鋅板緊靠邊壁伸出地面,在廊道底部兩側設有排水溝和集水井,集水井內有潛水泵,在各測坑底部的濾水層中分別設有隔滲圈,在隔滲圈內向廊道內連通有排水管,在各排水管出水口安裝有閘閥和排水計量器,在廊道頂部於每四個測坑中間分別設有一個排氣孔和排風扇,在各排氣孔兩側分別從廊道內向該組各測坑內安裝有灌水管,在廊道內分別向對應的測坑內設有一個土壤水樣提取裝置,各水樣提取裝置上分別向該對應的測坑內不同的土層深度上連通有儀器通道,在廊道內的各灌水管上分別安裝有水錶和進水閥,在廊道的一端從地下遠離測坑引出有工作人員進出口。
專利摘要有底排水式蒸滲儀,各對測坑成東西方向並列,南北方向緊密相連,上面與地面一致設置在田間,在兩排測坑中間地面下方設有廊道,廊道的底部低於測坑地面,各測坑壁和廊道壁均由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在各測坑口處有鍍鋅板伸出地面,在廊道底部兩側設有排水溝和集水井,在各測坑底部設有隔滲圈,在隔滲圈內向廊道內連通有排水管,在各排水管出水口安裝有閘閥和排水計量器,在廊道頂部於設有排氣孔和排風扇,在各排氣孔兩側分別從廊道內安裝有灌水管,在廊道內內設有土壤水樣提取裝置,各水樣提取裝置上連通有儀器通道,在廊道內的分別安裝有水錶和進水閥,在廊道的一端引出有進出口。本實用新型具有觀測方便,測定項目多,數據準確的優點。
文檔編號G01N33/24GK201247236SQ20082014892
公開日2009年5月27日 申請日期2008年8月22日 優先權日2008年8月22日
發明者劉戰東, 段愛旺, 肖俊夫 申請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