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坡屋頂綠化系統構件單元的製作方法
2023-08-03 12:58:2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坡屋頂綠化系統構件單元,屬於屋頂綠化及海綿城市建設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原始的綠地面積不斷減少,不透水的硬質化地表快速覆蓋城市,城市人口密度不斷增加,一系列環境、生態、氣候等方面的問題隨之而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近年提出了海綿城市的建設目標。作為海綿城市的主要技術措施,結合雨水集蓄利用功能的綠色屋頂充分體現了海綿城市「滲、滯、蓄、淨、用、排」的理念。綠色屋頂獨特的種植場所有效利用了城市建築的硬質化屋頂空間,在不佔用城區土地的同時,增加了城市綠化率、減緩了熱島效應,並提高了雨水資源利用率。傳統屋頂綠化一般做法是:先在屋頂鋪設結構層及防滲層,再在其上鋪設各種土層種植植物,其綠化方法的工藝複雜,且排水效果不是很好,尤其對於坡屋頂這一特殊條件,雨水的集蓄、綠化系統的固定以及植物層的灌溉均存在技術實現與施工困難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現有的問題和技術應用背景,提出一種具有「滲、滯、蓄、淨、用、排」功能,施工技術簡單、維護方便的構成屋面綠化系統的構建單元。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坡屋頂綠化系統構件單元,其結構包括上部構件和下部構件,其中上部構件通過其卡槽2與下部構件的頂端組合,所述的組合為通過插入式螺栓穿入連接下部構件的連接孔3和連接上部構件的連接孔5進行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
1. 底部為多孔混凝土,有利於雨水的滲透、淨化,並有利於種植植物後根系深入穿透至下部構件,使植物在乾旱條件下也能夠生長;
2. 上、下構件由輕質混凝土構成,減小了構件自重;
3. 種植槽內的包含陶粒、陶砂的種植土以及下部構件的蓄水槽有利於雨水的蓄積和植物生長利用;
4. 一定程度上滯留城市暴雨形成的屋面徑流。
附圖說明
圖1是一種坡屋頂綠化系統構件單元的上部構件結構示意圖。
圖2是一種坡屋頂綠化系統構件單元的下部構件結構示意圖。
圖3是一種坡屋頂綠化系統構件單元的工作狀態圖。
圖中1是種植槽,2是卡槽,3是連接下部構件的連接孔,4是多孔混凝土,5是連接上部構件的連接孔,6是溢流孔,7是PVC水槽,8是屋面支架連接孔,9是屋面支架,10是連接螺栓,11是坡屋面。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中公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
一種坡屋頂綠化系統構件單元,其特徵在於:其結構包括上部構件和下部構件,其中上部構件通過其卡槽2與下部構件的頂端組合,所述的組合為通過插入式螺栓穿入連接下部構件的連接孔3和連接上部構件的連接孔5進行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的上部構件包括種植槽1,卡槽2,連接下部構件的連接孔3,多孔混凝土4;其中種植槽1設於上部構件的內部,卡槽2設於上部構件的下側;一對連接下部構件的連接孔3設於上部構件下端的兩側,連接下部構件的連接孔3的直徑為1cm;多孔混凝土4設於上部構件的底部,種植槽1內填有由陶粒、陶砂組成的改良種植土。
如圖2所示,所述的下部構件包括連接上部構件的連接孔5,溢流孔6,PVC水槽7,屋面支架連接孔8;其中一對連接上部構件的連接孔5設於下部構件上端的兩側,連接上部構件的連接孔5的直徑為1cm;4個溢流孔6分別設於下部構件的左右兩側,溢流孔6的直徑為2cm;PVC水槽7設於下部構件的內部,2排各3個屋面支架連接孔8設於下部構件底部的斜面上,屋面支架連接孔8的直徑為1cm。
所述的上部構件和下部構件由輕質陶粒混凝土構成。
實施例1:
用以說明上、下部構件的連接的實施途徑。將PVC水槽7置於下部構件內後,將上部構件與下部構件通過卡槽2卡合,並通過插入式螺栓穿入連接下部構件的連接孔3和連接上部構件的連接孔5進行連接。將包含陶粒、陶砂的種植土置於種植槽內,撒播植物種子。雨水通過上部構件底部多孔混凝土4滲入下部構件PVC水槽7,多餘的雨水通過溢流孔6排出。植物能在一定乾旱條件下通過蒸騰以及植物根系吸收水槽水分生長。
實施例2:
用以說明下部構件與坡屋頂的連接方式。如圖3所示,實施時,先在坡屋頂設置屋面支架9,通過連接螺栓10插入下部構件的屋面支架連接孔8與屋面支架9,相連;多個構件單元均通過屋面支架9,固定於坡屋面11,形成屋頂綠化系統。
具體實施時,上部構件與種植槽1,下部構件與PVC水槽2均可設置成不同的尺寸規格,下部構件底面也可根據屋頂需要設置成不同的坡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