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及車橋制動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08 13:49:51 3
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及車橋制動系統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及車橋制動系統,公開了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包括:缸體,設有第一穴,且缸體設有第一油腔接口、第二油腔接口和洩油接口;端蓋,設置在第一穴外端;第一活塞,設置在第一穴內,且第一活塞和端蓋之間設有第一彈簧,第一活塞與第一穴的底部之間形成第一油腔,第一油腔與第一油腔接口連通;第一活塞設有第二穴,第二穴內設置第二活塞;第二彈簧,設置在第二活塞與第二穴的底部之間,第二活塞與第二穴的頂部之間形成第二油腔;芯管,設置在缸體內,且芯管的一端連通第二油腔,另一端連通第二油腔接口;洩油接口在第一活塞往外運動到設定位置時與第一油腔連通。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制動系統。本實型既達到車橋的行車制動又達到駐車制動還達到防抱死的目的。
【專利說明】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及車橋制動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制動控制系統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及制動系統。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機動車保有量越來越多,人們對安全行駛要求越來越高,而制動性能的好壞是行車安全的重要依據。尤其是在機動車速度快、自重大的情況下,制動慣性對安全行駛影響越來越多,如何減少和優化制動慣性對機動車制動的影響,是機動車行業所有人員在孜孜不倦解決的問題。
[0003]目前市場上現有的車橋有氣制動、液壓制動、還有油氣混合制動,他們都可以實現制動,使車輛減速、停車,但是他們具有佔用空間大、難布置、制動性能差且現有的氣制動鼓式車橋不能實現轉向橋的駐車制動,盤式液壓制動車橋的行車制動、和駐車制動是分開的兩個系統,結構複雜、效果不好,造價高、操作不方便等諸多缺點。
[0004]目前市場上現有的ABS (Ant-1lock Brake System,防抱死制動系統),也可以減少或優化制動慣性對機動車制動的影響,但是現有的ABS由於其結構複雜、安全係數低、造價高,因此使得現有的ABS無法大規模推廣。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及制動系統,即可以實現行車制動又可以實現駐車制動還可以實現防抱死。為了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為: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包括缸體、芯管、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彈簧、第二彈簧、端蓋;其中,
[0007]所述缸體設有第一穴,且所述缸體上設有第一油腔接口、第二油腔接口和洩油接口,所述端蓋設置在所述第一穴的開口端;
[0008]所述第一活塞設置在所述第一穴內,且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端蓋之間設有所述第一彈簧,所述第一活塞的底部與所述第一穴的底部之間形成第一油腔;所述第一油腔接口一端連通所述第一油腔,另一端連接腳制動閥;通過所述腳制動閥控制由第一油腔接口流入第一油腔的油量;
[0009]所述第一活塞設有第二穴,所述第二活塞位於所述第二穴內,且所述第二活塞與所述第二穴的頂部之間形成第二油腔,所述第二活塞的底部與所述第二穴的底部之間還設有所述第二彈簧;
[0010]所述芯管的一端連接手制動閥,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二油腔接口並連通第二油腔,通過所述手制動閥控制由芯管流入第二油腔的油量;
[0011]所述洩油接口在所述第一油腔的壓力增大並推動所述第一活塞往外運動到設定位置時與所述第一油腔連通。
[0012]優選地,所述缸體包括一個第一穴、兩個第一穴或者三個以上第一穴,且所述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彈簧、第二彈簧、端蓋的數量與所述缸體的第一穴的數量相等;當所述第一穴的數量為多個時,則所述第一油腔接口也為多個,每個第一油腔接口對應連通所述第一油腔,或者所述第一油腔接口與所述第一油腔的一端分成多個支路,且每個支路對應連通所述第一油腔;當所述第一穴的數量為多個時,所述第二油腔接口也為多個,每個第二油腔接口對應連通所述第二油腔,或者所述第二油腔接口與所述第二油腔連通的一端分成多個支路,且每個支路對應連通所述芯管、所述第二油腔;當所述第一穴的數量為多個時,所述洩油接口也為多個,每個所述洩油接口對應連通回油管路,或者洩油接口與所述第一油腔連通的一端分成多個支路,且每個支路對應連通第一油腔。
[0013]優選地,所述缸體中的第一穴的排列方式包括同向排列、反向排列、相向排列、雙排排列或者單排排列、多向排列。
[0014]優選地,所述第一活塞上設有供所述芯管穿過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二活塞上設有供芯管穿過的第二穿孔及第二油腔進油通道,所述第二油腔進油通道分別與所述第二穿孔及所述第二油腔連通;所述芯管由所述第二油腔接口接入,並穿過第一活塞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二活塞的第二穿孔以及第二油腔進油通道,以使液壓油進、出所述第二油腔。
[0015]優選地,所述第一活塞包括分體設置的第一活塞體和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體的外側壁上設有密封裝置;所述第一活塞體具有相對設置的兩側面,與所述第一穴的底部抵接的一側面為第一側面,另一側面為第二側面,所述第一側面上設有所述供芯管穿過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處設有密封裝置;所述第一活塞杆包括套筒及套筒邊緣延伸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與所述第一活塞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活塞體內設有所述第二穴,且所述第二穴由所述第一活塞體內垂直向第二側面延伸的收容空間和套筒組成。
[0016]優選地,所述第一活塞包括分體設置的第一活塞壓蓋、第一活塞杆以及固定連接在第一活塞壓蓋上的密封螺絲;其中,
[0017]第一活塞壓蓋包括第一蓋板,由所述第一蓋板的一面垂直第一蓋板向外延伸形成一第一環形壁;所述第一蓋板的中心還設有一貫穿所述第一蓋板的第一穿孔;所述密封螺絲中心設有貫穿孔,且所述密封螺絲的外壁與第一穿孔的內壁固定連接,且所述密封螺絲的內壁設有一密封槽,用於收容密封裝置;
[0018]所述第一活塞杆包括第一套筒及由第一套筒一端延伸形成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套設在所述第一環形壁上,並與所述第一環形壁固定連接;所述固定部的頂端、第一環形壁的外壁及蓋板圍合形成密封槽,用於收容密封裝置;所述第一蓋板、第一環形壁的內壁、固定部的內壁及套筒的內壁圍合形成所述第二穴,用於收容所述第二活塞。
[0019]優選地,所述第二活塞設有第二活塞體及第二活塞杆,且該第二活塞體收容在所述第一活塞體內,第二活塞杆收容在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套筒內,所述第二活塞體的外側壁上設有密封裝置;所述第二活塞體上設有供芯管穿過的所述第二穿孔及所述第二油腔進油通道,所述第二穿孔與所述第二油腔進油通道連通,且所述第二穿孔處設有密封裝置。
[0020]優選地,所述第二活塞包括分體設置的第二活塞壓蓋和第二活塞體;其中,
[0021]所述第二活塞壓蓋包括第二蓋板,所述第二蓋板的一面垂直第二蓋板向外延伸形成一凸臺;所述第二蓋板的中心還設置有一貫穿所述第二蓋板及凸臺的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圓周上設有密封槽,用於收容密封裝置;
[0022]所述第二活塞體包括第三蓋板,所述第三蓋板具有相對的兩面,第三蓋板的一面上垂直第三蓋板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活塞杆,第三蓋板的另一面上垂直第三蓋板向外延伸形成第二環形壁;所述第二環形壁套設在所述凸臺上,並且所述第二環形壁與所述凸臺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蓋板、第二環形壁的外壁以及第三蓋板圍合形成密封槽,用於收容密封裝置;所述第三蓋板的中心設有第二油腔進油通道,且該第二油腔進油通道與所述第二穿孔連通。
[0023]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包括上述結構的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制動系統。
[0024]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制動系統,應用於盤式制動車橋的制動系統,該制動系統包括: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固定座及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剎車片、剎車皮、制動盤;所述固定座的兩側壁設有剎車片、剎車片組成的剎車塊的導向塊;所述固定座具有兩相對設置的側壁,且兩側壁之間形成收容腔,該收容腔收容制動盤;所述固定座的兩側壁設有I個以上由外側向內側的貫穿側壁的收容孔,且所述收容孔為臺階孔,包括較大孔徑的第一收容孔和較小孔徑的第二收容孔、連接第一收容孔和第二收容孔的臺階部,所述收容孔用於收容所述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
[0025]所述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包括缸體、芯管、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彈簧、第二彈黃;其中,
[0026]所述缸體設有第一穴,且所述缸體上設有第一油腔接口、第二油腔接口和洩油接口 ;所述第一收容孔的內壁與所述缸體外壁固定連接,以將所述第一穴密封;
[0027]所述第一活塞設置在所述第一穴內,且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臺階部之間設有所述第一彈簧,所述第一活塞的底部與所述第一穴的底部之間形成第一油腔;所述第一油腔接口一端連通所述第一油腔,另一端連接腳制動閥;通過所述腳制動閥控制由第一油腔接口流入第一油腔的油量;
[0028]所述第一活塞設有第二穴,所述第二活塞的一端位於所述第二穴內,且所述第二活塞一端與所述第二穴的頂部之間形成第二油腔,所述第二活塞的底部與所述第二穴的底部之間還設有所述第二彈簧;所述第二活塞的另一端穿過第一收容孔,並伸入所述收容腔內與剎車片連接,所述剎車片固定連接所述剎車皮;
[0029]所述芯管的一端連接手制動閥,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二油腔接口並連通第二油腔,通過所述手制動閥控制由芯管流入第二油腔的油量;
[0030]所述洩油接口在所述第一油腔的壓力增大並推動所述第一活塞往外運動到設定位置時與所述第一油腔連通。
[0031]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制動系統,應用於盤式制動車橋的制動系統,該制動系統包括: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固定座及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剎車片、剎車皮、制動盤;所述固定座的兩側壁設有剎車片、剎車片組成的剎車塊的導向塊;所述固定座具有兩相對設置的側壁,且兩側壁之間形成收容腔,該收容腔收容制動盤;所述固定座的兩側壁也可以設有I個以上由內側向外側延伸的第一穴;所述側壁外側設有第一油腔接口、第二油腔接口、洩油接口 ;
[0032]所述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包括芯管、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彈簧、第二彈簧、端蓋;其中,
[0033]所述端蓋與所述第一穴的開口端固定連接;
[0034]所述第一活塞設置在所述第一穴內,且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端蓋之間設有所述第一彈簧,所述第一活塞的底部與所述第一穴的底部之間形成第一油腔;所述第一油腔接口一端連通所述第一油腔,另一端連接腳制動閥;通過所述腳制動閥控制由第一油腔接口流入第一油腔的油量;
[0035]所述第一活塞設有第二穴,所述第二活塞位於所述第二穴內,且所述第二活塞與所述第二穴的頂部之間形成第二油腔,所述第二活塞的底部與所述第二穴的底部之間還設有所述第二彈簧;
[0036]所述芯管的一端連接手制動閥,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二油腔接口並連通第二油腔,通過所述手制動閥控制由芯管流入第二油腔的油量;
[0037]所述洩油接口在所述第一油腔的壓力增大並推動所述第一活塞往外運動到設定位置時與所述第一油腔連通。
[0038]優選地,所述固定座兩側壁為分體設置,且側壁的底部固定連接,以使兩側壁之間形成收容腔。分體式設置,大大方便了活塞組的安裝、維護。
[0039]採用本實用新型的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當液壓油從油箱經油泵、管路、缸體的第一油腔接口、第二油腔接口進入安裝、調試好的液壓防抱死行車制動輪缸中時:
[0040]①當手制動閥和腳制動閥都關閉時,第一活塞在第一彈簧的壓力下貼近缸體的第一穴的底部,第二活塞在第二彈簧的壓力下外伸,使制動蹄或制動塊和制動鼓或制動盤處於緊密結合狀態,車輛處於駐車制動狀態。
[0041]②需要解除駐車制動時,通過手制動閥控制液壓油經第二油腔接口、芯管進入第二油腔,第二活塞壓迫第二彈簧向第二穴底部運行,帶動制動蹄或制動塊和制動鼓或制動盤分離,解除車輛駐車制動,車輛可以行駛。
[0042]③車輛行駛過程中需要制動時,操縱腳制動閥,使得液壓油經第一油腔接口進入第一油腔,此時第一油腔中的液壓油壓迫第一活塞,第一活塞壓迫第一彈簧彈力往外伸,使制動蹄或制動塊壓緊制動鼓或制動盤,達到制動的目的;第一油腔內的液壓油的壓力越大則壓迫第一活塞外伸越多,制動力就越大。
[0043]④當腳制動閥減小第一油腔中的液壓油的壓力時,第一彈簧彈力釋放,進而推動第一活塞回縮,並帶動制動蹄或制動塊離開制動鼓或制動盤,達到減輕或解除制動的目的。
[0044]⑤當腳制動閥持續增大第一油腔壓力時,第一活塞持續被壓迫,且該第一活塞壓迫第一彈簧並使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均外伸,當第一活塞運行到預定位置(即最大制動力)時第一油腔和洩油接口連通,高壓油經洩油接口回流至油箱,油腔壓力降低。當第一油腔壓力小於第一彈簧的彈力時,第一彈簧壓縮第一活塞回縮,封死洩油接口,然後第一油腔壓力又持續增大並推動活塞再次運行到預定位置時第一油腔和洩油接口又接通,如此循環往復帶動制動蹄或制動塊和制動鼓或制動盤不斷的分離和結合達到即制動又防抱死的目的。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5]圖1是本實用新型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46]圖2是圖1中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沿A-A線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47]圖3是圖1中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缸體沿A-A線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48]圖4是圖1中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缸體沿B-B線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49]圖5是圖1中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缸體沿C-C線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50]圖6是本實用新型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第一活塞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51]圖7是圖1中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沿B-B線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52]圖8是本實用新型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第一活塞第二實施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53]圖9是本實用新型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第一活塞第二實施例的組合結構示意圖;
[0054]圖10是本實用新型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第二活塞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55]圖11是本實用新型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第二活塞第二實施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56]圖12是本實用新型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第二活塞第二實施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57]圖13是圖1中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沿C-C線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58]圖14a是本實用新型制動系統中制動輪缸與制動蹄、制動鼓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59]圖14b是本實用新型制動系統中制動輪缸與制動蹄、制動鼓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60]圖15a是本實用新型盤式制動系統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61]圖15b是圖2a中沿1_1線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62]圖16是本實用新型盤式制動系統另一實施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3]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64]如圖1及圖2所示,圖1是本實用新型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沿A-A線的第一實施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為了方便後續的結構描述,在此定義圖2中的X軸負方向為頂,X軸正方向為底。該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包括:缸體10、芯管20、第一活塞30、第二活塞40、第一彈簧50、第二彈簧60、端蓋70。其中,第一活塞30收容在所述缸體10內,且第一活塞30相對缸體10沿圖2中X軸方向運動。第二活塞40收容在第一活塞30內,且第二活塞40相對於第一活塞30沿圖3中的X軸方向運動。所述端蓋70設置在缸體10外端,並與所述缸體10內壁固定連接,可以限制第一活塞30和第二活塞40的運動行程。所述壓蓋80位於所述端蓋70內側,且所述壓蓋80與所述缸體10內壁抵接,且所述壓蓋80與缸體10的內壁之間設有密封裝置90f。所述第一彈簧50設置在第一活塞30與壓蓋80之間,所述第二彈簧60設置在第二穴34的底部與第二活塞40的底部之間。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也可以沒有壓蓋80,而是通過端蓋70與缸體10固定連接,以密封所述第一穴。
[0065]結合圖3至圖5所示,所述缸體10設有第一穴11,且所述缸體10上設有第一油腔接口 12、第二油腔接口 13和洩油接口 14。本實施例中,該缸體10設有兩個第一穴11,且該兩個第一穴11對稱設置。當然,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缸體還可以設置一個第一穴,也可以設置三個以上的第一穴。對應地,所述第一活塞30、第二活塞40、第一彈簧50、第二彈簧60、端蓋70的數量與所述缸體10設置的第一穴11、所述第一活塞30設置的第二穴的數量相等。當所述第一穴11的數量為多個時,則所述第一油腔接口 12也為多個,每個第一油腔接口 12對應連通所述第一油腔,或者所述第一油腔接口 12與所述第一油腔的一端分成多個支路,且每個支路對應連通所述第一油腔;當所述第一穴11的數量為多個時,所述第二油腔接口 13也為多個,每個第二油腔接口 13對應連通所述第二油腔,或者所述第二油腔接口 13與所述第二油腔連通的一端分成多個支路,且每個支路對應連通所述芯管、所述第二油腔;當所述第一穴的數量為多個時,所述洩油接口 14也為多個,每個所述洩油接口 14對應連通回油管路,或者洩油接口 14與所述第一油腔連通的一端分成多個支路,且每個支路對應連通第一油腔。
[0066]所述缸體10的第一穴11可以有多種排列方式,可以同向排列、可以反向排列、可以相向排列、可以雙排排列、可以單排排列、可以多向排列。
[0067]結合圖6及圖7所示,提出了本實用新型第一活塞30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塞30設置在所述缸體10的第一穴11內,包括分體設置的第一活塞體31a和第一活塞杆32a,所述第一活塞體31a具有相對設置的兩側面,且與第一穴11的底部抵接的一側面為第一側面,另一側面則為第二側面。第一側面上設有貫穿第一側面的第一穿孔311。該第一穴11的頂部與第一活塞體31a的第一側面之間形成的空間為第一油腔33。第一穴11的內徑大小與所述第一活塞體31a的外徑大小基本相等。缸體10的第一油腔接口 11 一端與所述第一油腔連通,另一端連接腳制動閥(圖中未示出)。第一活塞體31a的外側壁上設有密封槽312a,用於收容密封裝置90a(如圖2所示)。該密封裝置90a使得第一活塞體31a在第一穴11內滑動時,防止第一油腔33內的液壓油洩漏。第一穿孔311a內也設有防止液壓油洩漏的密封裝置90g。同時第一活塞體31a與第一活塞杆32a連接的位置處也設有密封裝置90e,以防止第二油腔內的液壓油洩漏。所述第一活塞杆32a包括第一套筒321a及第一套筒321a邊緣延伸的固定部322a,所述固定部322a通過螺釘與所述第一活塞體31a的第二側面固定連接。第一活塞30設有以收容第二活塞40的第二穴34,且該第二穴34由第一活塞體31a上的收容空間與第一活塞杆32a的第一套筒321a共同組成。如圖5所示,可以將油箱中的液壓油由第一油腔接口 12輸入至第一油腔33內,且通過腳制動閥的控制,可以實現輸入至第一油腔33內的液壓油量的控制。
[0068]如圖8及圖9所示,提出了第一活塞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活塞30包括:分體設置的第一活塞壓蓋31b和第一活塞杆32b以及固定連接在第一活塞壓蓋31b上的密封螺絲33b。其中,第一活塞壓蓋31b包括一第一蓋板311b,由該第一蓋板311b的一面垂直第一蓋板311b向外延伸形成一第一環形壁312b。所述第一環形壁312b的外壁上設有止擋部313b。所述第一蓋板311b的中心還設有一貫穿所述第一蓋板311b的第一穿孔314b。密封螺絲33b中心設有貫穿孔,且該密封螺絲33b的外壁與第一穿孔314b的內壁螺紋連接,且該密封螺絲33b的內壁的圓周上設有一密封槽331b,用於收容密封裝置。所述第一活塞杆32b包括第一套筒321b及由第一套筒321b —端延伸形成的固定部322b,且固定部322b的內徑比所述第一套筒321b的內徑大,固定部322b的內徑比所述第一環形壁312b的內徑略大。所述固定部322b套接在所述第一環形壁312b上,並與所述第一環形壁312b固定連接。具體為:第一環形壁312b設有外螺紋結構,所述固定部322b設有內螺紋結構,以使第一環形壁312b與所述固定部322b形成密封螺紋連接。而且,所述固定部322b的頂端抵頂在所述第一環形壁312b的止擋部313b,從而使得所述固定部322b的頂端、第一環形壁312b的外壁及蓋板311b圍合形成密封槽315b。該密封槽315b用於收容密封裝置90a(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蓋板311b、第一環形壁312b的內壁、固定部322b的內壁及第一套筒321b的內壁圍合形成第二穴,用於收容第二活塞40。
[0069]進一步地,為了便於第一活塞壓蓋31b和第一活塞杆32b之間的螺紋連接,將在第一活塞壓蓋31b和第一活塞杆32b上分別設置裝配輔助結構315b、323b。在裝配時,通過輔助工具(例如鎖緊裝置)定位在第一活塞壓蓋31b和第一活塞杆32b的裝配輔助結構上,再抒緊,以固定第一活塞壓蓋31b和第一活塞杆32b。
[0070]結合圖10及、圖2及圖4所示,提出了本實用新型中第二活塞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活塞40設置在所述第一活塞30a的第二穴34內。該第二活塞40設有一體設置的第二活塞體41a及第二活塞杆42a,且該第二活塞體41a收容在第一活塞體31a的收容空間內,第二活塞杆42a收容在所述第一活塞杆32a的套筒321a內。第二活塞40的第二活塞體41a的頂部與第二穴34a的頂部形成的空間為第二油腔43a。所述第二活塞體41上設有供芯管穿過的第二穿孔411a及第二油腔進油通道412a,且所述第二穿孔41 Ia與第二油腔進油通道412a連通,所述第二油腔進油通道412a與所述第二油腔43a連通。且第二活塞杆42a內設有與所述制動蹄300連接的連接裝置44a。另外,第二活塞體41a的外側壁上設有密封槽413a,用於收容密封裝置90c (如圖2所示),第二活塞杆42a的外側壁上也設有密封槽421a,用於收容密封裝置90d。該密封裝置90c使得第二活塞40在第一活塞30的第二穴34內滑動時,防止第一油腔33內的液壓油洩漏。密封裝置90d使得第二活塞40在第一活塞30的第二穴34內滑動時,防止第二油腔43內的液壓油洩漏。所述第二穿孔411a圓周上設有密封槽,用於收容密封裝置90h。
[0071]所述芯管20設置在所述缸體10內,且所述芯管20的一端穿過第二油腔進油口13、第一活塞30的第一穿孔311a及第二活塞40的第二油腔進油通道412a的一路或多路與第二油腔43連通,另一路端通過第二油腔接口 13連接手制動閥(圖中未示出)。通過手制動閥的控制可以實現將液壓油輸入芯管中,進而由芯管20輸入第二油腔43中。若第二油腔43設有多個,則芯管20穿入缸體10的一端將分成多路,對應將液壓油輸入第二油腔43內。
[0072]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油腔內或連通所述第一油腔的管路上還可以設置限壓閥或液壓電磁閥,當所述第一油腔壓力達到設定值時,限壓閥或液壓電磁閥釋放第一油腔內的液壓油,釋放的液壓油經過所述洩油接口或回油管路進入油箱,第一油腔內液壓油的壓力降低,限壓閥或液壓電磁閥封閉第一油腔,第一油腔內液壓油的壓力又可以根據操作上升,如此,循環往復,也可以達到防抱死的目的。
[0073]如圖11及圖12所示,提出了本實用新型第二活塞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本實施例中,該第二活塞40包括分體設置的第二活塞壓蓋41b和第二活塞體42b。所述第二活塞壓蓋41b包括第二蓋板411b,所述第二蓋板411b的一面垂直第二蓋板411b向外延伸形成一凸臺412b。所述第二蓋板411b的中心還設置有一貫穿所述第二蓋板411b及凸臺412b的第二穿孔413b。所述第二穿孔413b的內壁圓周上也設有密封槽,用於收容密封裝置90h。所述第二活塞體42b包括第三蓋板421b,所述第三蓋板421b具有相對的兩面,第三蓋板421b的一面上垂直第三蓋板421b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活塞杆422b,第三蓋板421b的另一面上垂直第三蓋板421b向外延伸形成第二環形壁423b。所述第二環形壁423b套設在凸臺412b上,且第二環形壁423b與凸臺412b固定連接。具體為:第二環形壁423b設有內螺紋結構,所述凸臺412b設有外螺紋結構,以使第二環形壁423b與所述凸臺412b形成密封螺紋連接。且所述第二蓋板411b、第二環形壁423b的外壁以及第三蓋板421b圍合形成密封槽414b,用於收容密封裝置90c。所述第三蓋板421b的中心設有第二油腔進油通道424b,且該第二油腔進油通道424b與所述第二穿孔413b連通。第二活塞40的第三蓋板421b設置第二活塞杆422b的一面與第二穴的頂部形成的空間為第二油腔。
[0074]進一步地,為了便於第二活塞壓蓋41b和第二活塞體42b之間的螺紋連接,將在第二活塞壓蓋41b和第二活塞體42b上分別設置裝配輔助結構414b、426b。在裝配時,通過輔助工具(例如鎖緊裝置)定位在第二活塞壓蓋41b和第二活塞體42b的裝配輔助結構上,再擰緊,以固定第二活塞壓蓋41b和第二活塞體42b。
[0075]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的第一活塞30和第二活塞40中,第一實施例的第二活塞40可以收容在第一實施例第一活塞30的第二穴中,也可以為第一實施例的第二活塞40可以收容在第二實施例第一活塞30的第二穴中、第二實施例的第二活塞40可以收容在第一實施例第一活塞30的第二穴中、第二實施例的第二活塞40可以收容在第二實施例第一活塞30的第二穴中。
[0076]結合圖13及圖5所示,洩油接口 14將並延伸至第一穴11內,並在與所述第一穴11連通的位置形成洩油孔。而且所述洩油接口 14的洩油孔可以位於第一穴11的合適位置,使得一般情況下,位於第一穴11中的第一活塞30將封堵所述第一油腔與所述洩油接口14之間的通路,即封堵所述洩油孔。當由第一油腔接口 12進入第一油腔33中的液壓油的壓力持續增大時,該液壓油的壓力將推動第一活塞30沿X軸正方向移動到預定位置,並露出所述洩油孔,因此使得洩油接口 14與第一油腔33連通,第一油腔33內的液壓油可以通過洩油接口 14返回至油箱。
[0077]以第一實施例的第一活塞30、第一實施例的第二活塞為例,且密封裝置為密封圈。安裝上述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時,先將第一活塞30的第一活塞體31a套上密封圈90a,並收容在缸體10的第一穴11內,將第二活塞40的第二活塞體41a套上密封圈90c後收容在第一活塞體31a的第二穴34內,而且所述第二活塞體41a與第一活塞30的第二穴34底部之間設有第二彈簧60,第二活塞杆42a套上密封圈90d。然後再將第一活塞30的第一活塞杆32a套合在所述第二活塞40的第二活塞杆42a上,而且將第一活塞30的第一活塞杆32的固定部322通過螺釘與所述第一活塞體31的第二側面固定連接。再將壓蓋80壓持著所述第一活塞杆32,且所述壓蓋80與第一活塞杆32的固定部322之間設有第一彈簧50。然後再將端蓋70安裝在缸體10的外端,以密封第一穴11。最後再將芯管20套上密封圈90g,並將其穿過第二油腔進油口 13、第一活塞30的第一穿孔31 Ia及第二活塞40的第二油腔進油通道412a的一路或多路與第二油腔43連通,從而安裝在缸體10內。
[0078]以第二實施例的第一活塞30、第二實施例的第二活塞為例,且密封裝置為密封圈。安裝上述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時,先再將第一活塞30的第一活塞壓蓋31b收容在缸體10的第一穴11內,然後將密封螺絲33b固定在第一活塞壓蓋31b上,並將所述密封圈90g設置在所述密封螺絲33b的密封槽331b內。然後將第二活塞40的第二活塞壓蓋41收容在所述第一活塞30的第一環形壁312b內,其中,所述第二蓋板411b與第一活塞30的第二穴11底部之間設有第二彈簧60。再將第二活塞40的第二活塞杆42b的第二環形壁423b上套上密封圈90c後,與第二活塞壓蓋41固定連接,然後再將第一活塞30的第一活塞杆32b的固定部322b套上密封圈90a後,套接在第一環形壁312b上,並與所述第一活塞壓蓋41固定連接。然後再將壓蓋80壓持著所述第一活塞杆32,且所述壓蓋80與第一活塞杆32的固定部322之間設有第一彈簧50。然後再將端蓋70安裝在缸體10的外端,以密封第一穴11。最後,再將芯管20穿過第二油腔進油口 13、第一活塞30的第一穿孔311a及第二活塞40的第二油腔進油通道412a的一路或多路與第二油腔43連通,從而安裝在缸體10內。
[0079]進一步地,上述第一彈簧50和/或第二彈簧60優選為蝶簧,當然還可以為其他具有同等作用的彈性部件,在此並不限定。
[0080]可以理解的時,上述密封裝置為任何可以起到密封作用的物體或部件,在此並不限定。本實施例中,該密封裝置優選為密封圈。
[0081]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了一種制動系統,該制動系統可廣泛應用於驅動車橋、從動車橋的制動系統;也可以廣泛應用於鼓式制動車橋和盤式制動車橋,即可以實現行車制動、駐車制動也可以實現防抱死,使行車更加安全,布置更簡單,操作更加方便;也適用於其他設備的制動系統,比如卷揚。
[0082]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制動系統第一實施例的結構。該制動系統為鼓式制動車橋的制動系統,可包括:油箱、油泵、腳控制閥、手控制閥、管路、制動蹄、制動鼓以及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等。其中油箱中裝有液壓油,油箱通過油泵、管路流入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中。通過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制動作用,可以實現制動蹄與制動鼓的制動或解除制動,從而既能達到制動目的,又能達到防抱死的目的。如圖14a及圖14b所示,其中,圖14a所示的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100為缸體內設有相對設置的兩個第一穴;圖14b所不的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100為缸體內設有一個第一穴,且設有兩個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100。制動蹄300位於制動鼓200的內側,且制動蹄300在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100的推動下,與制動鼓200抵接或分離,從而實現制動或解除制動。
[0083]採用上述結構的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制動系統中,當液壓油從油箱經油泵、管路、缸體的第一油腔接口、第二油腔接口進入安裝、調試好的液壓防抱死行車制動輪缸中時:
[0084]①當手制動閥和腳制動閥都關閉時,第一活塞30在第一彈簧50的壓力下貼近缸體10的第一穴11的底部,第二活塞40在第二彈簧60的壓力下外伸,使制動蹄300和制動鼓200處於緊密結合狀態,車輛處於制動。
[0085]②如圖2所示,以圖2中缸體10右半結構的運動過程為例。在手制動閥的控制下,液壓油經第二油腔接口 13進入缸體10內,並通過缸體10內的芯管進入第二油腔43內。隨著第二油腔43中液壓油的壓力增大,第二活塞40將壓迫第二彈簧60沿X軸負方向從而帶動制動蹄300和制動鼓200分離,解除車輛駐車制動,車輛可以行駛。
[0086]③如圖7所示,以圖7中缸體10左半結構的運動過程為例。車輛行駛過程中,在腳制動閥的控制下,液壓油經第一油腔接口 12進入第一油腔33中,此時第一油腔33中的液壓油將壓迫第一活塞30,從而第一活塞30壓迫第一彈簧50壓力並往外伸,使制動蹄300壓緊制動鼓200,達到制動的目的。第一油腔33內的液壓油的壓力越大則壓迫第一活塞30外伸越多,制動力就越大。
[0087]④當控制腳制動閥,以減小第一油腔33內的壓力時,第一彈簧50釋放彈力,進而推動弟一活塞30回縮,並帶動制動蹄300尚開制動鼓200,達到解除制動的目的。
[0088]⑤如圖13所示,當控制腳制動閥,以持續增大第一油腔33內的壓力時,第一活塞30繼續壓迫第一彈簧50並往外伸,當第一活塞30運動到設定位置即最大制動力時第一油腔33和洩油接口 14連通,高壓油將經洩油接口 14回流至油箱,第一油腔33內的壓力降低。當第一油腔33內的壓力小於第一彈簧60的彈力時,第一彈簧60將壓縮第一活塞30回縮,第一活塞30則帶動制動蹄300和制動鼓200分離,第一活塞30回縮封死洩油接口 14,第一油腔33內的壓力又開始增大,再推動第一活塞30往外伸。如此循環往復以實現制動和解除制動的不斷重複,既達到制動的目的又達到防抱死的目的。
[0089]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一種制動系統第二實施例的結構。該制動系統為應用本實用新型的制動輪缸的盤式制動車橋的制動系統。該制動系統可包括:油箱、油泵、腳控制閥、手控制閥、管路、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固定座及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剎車片、剎車皮等。如圖15a及圖15b所示,所述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固定座400具有兩相對設置的側壁401,且兩側壁之間形成收容腔402,該收容腔402收容制動盤600。該制動盤600通過車橋帶動轉動。所述固定座400的兩側壁可收容I個以上的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且該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貫穿並固定於所述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固定座400的側壁401上。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第二活塞501與制動盤600相對設置,且第二活塞501上還連接有剎車片602,剎車片602固定連接有剎車皮603。該剎車片602與剎車皮603形成制動塊。所述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固定座400的內側壁還設有剎車片602和剎車皮603的導向塊403。在汽車的行駛過程中,制動塊可以在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推動下,夾緊或鬆開制動盤600,從而實現汽車的制動或解除制動。可以理解的是,此時該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結構可參照前面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結構,區別僅在於,該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中不具有端蓋,而是由固定座400的側壁401替代。具體為:固定座400的側壁401上設有貫穿側壁401的收容孔,該收容孔為臺階孔,靠近側壁401內側的臺階孔的孔徑較小,並與第一活塞杆的外徑大致相等;靠近側壁401外側的臺階孔的孔徑較大,並與所述缸體的外徑大致相等,因此較小孔徑與較大孔徑之間形成臺階部。安裝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時,先將第二活塞501、第二彈簧502收容在第一活塞503的第二穴內,然後將第一活塞503、第二活塞501穿過收容孔,且第一活塞杆與臺階部之間設有第一彈簧504,第二活塞501的一端依次連接剎車片602、剎車皮603。最後再將缸體505套設在第一活塞503上,且缸體505的第一穴的外端伸入收容孔內,並由收容孔內壁與缸體505內壁固定連接。優選為螺紋連接。由於缸體的第一穴的外端與所述臺階孔抵接,且臺階孔的內壁與缸體的外壁固定連接,從而使得該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中不再需要端蓋密封所述缸體,而是通過側壁401將缸體密封。
[0090]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一種制動系統第三實施例的結構。該制動系統為應用本實用新型的制動輪缸的盤式制動車橋的制動系統。該制動系統可包括:油箱、油泵、腳控制閥、手控制閥、管路、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固定座及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剎車片、剎車皮等。如圖16所示,所述固定座700具有兩相對設置的側壁701,且兩側壁701之間形成收容腔702,該收容腔702收容制動盤800。所述固定座700的兩側壁701設有剎車片801、剎車皮802組成的剎車塊的導向塊703 ;所述固定座700的兩側壁701也可以設有I個以上由內側向外側延伸的第一穴;所述側壁701外側設有第一油腔接口、第二油腔接口、洩油接Π ;
[0091]所述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包括芯管901、第一活塞902、第二活塞903、第一彈簧904、第二彈簧905、端蓋906。其中,所述端蓋906與所述第一穴的開口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活塞902設置在所述第一穴內,且所述第一活塞903和所述端蓋906之間設有所述第一彈簧904,所述第一活塞902的底部與所述第一穴的底部之間形成第一油腔;所述第一油腔接口一端連通所述第一油腔,另一端連接腳制動閥;通過所述腳制動閥控制由第一油腔接口流入第一油腔的油量。所述第一活塞902設有第二穴,所述第二活塞903位於所述第二穴內,且所述第二活塞903與所述第二穴的頂部之間形成第二油腔,所述第二活塞903的底部與所述第二穴的底部之間還設有所述第二彈簧905。所述芯管901的一端連接手制動閥,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二油腔接口並連通第二油腔,通過所述手制動閥控制由芯管流入第二油腔的油量。所述洩油接口在所述第一油腔的壓力增大並推動所述第一活塞往外運動到設定位置時與所述第一油腔連通。
[0092]進一步地,為了方便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的安裝,所述固定座700兩側壁為分體設置,且側壁的底部固定連接,以使兩側壁之間形成收容腔。先將所述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安裝在側壁上之後,再將側壁固定連接。
[0093]應用本實用新型的制動輪缸,可以實現盤式制動車橋的行車制動和駐車制動,從而既能達到制動目的,又能達到防抱死的目的。
[0094]採用上述結構的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當液壓油從油箱經油泵、管路、缸體的第一油腔接口、第二油腔接口進入安裝、調試好的液壓防抱死行車制動輪缸中時:
[0095]①當手制動閥和腳制動閥都關閉時,第一活塞30在第一彈簧50的壓力下貼近缸體10的第一穴11的底部,第二活塞40在第二彈簧60的壓力下外伸,使制動塊和制動盤處於緊密結合狀態,車輛處於制動。
[0096]②如圖2所示,以圖2中缸體10右半結構的運動過程為例。在手制動閥的控制下,液壓油經第二油腔接口 13進入缸體10內,並通過缸體10內的芯管進入第二油腔43內。隨著第二油腔43中液壓油的壓力增大,第二活塞40將壓迫第二彈簧60沿X軸負方向移動,從而帶動制動塊和制動盤分離,解除車輛駐車制動,車輛可以行駛。
[0097]③如圖7所示,以圖7中缸體10左半結構的運動過程為例。車輛行駛過程中,在腳制動閥的控制下,液壓油經第一油腔接口 12進入第一油腔33中,此時第一油腔33中的液壓油將壓迫第一活塞30,從而第一活塞30壓迫第一彈簧50壓力並往外伸,使制動塊壓緊制動盤,達到制動的目的。第一油腔33內的液壓油的壓力越大則壓迫第一活塞30外伸越多,制動力就越大。
[0098]④當控制腳制動閥,以減小第一油腔33內的壓力時,第一彈簧50恢復彈力,進而推動第一活塞30回縮,並帶動制動塊離開制動盤,達到減輕、解除制動的目的。
[0099]⑤如圖13所示,當控制腳制動閥,以持續增大第一油腔33內的壓力時,第一活塞30繼續壓迫第一彈簧50並往外伸,當第一活塞達到設定位置即最大制動力時,第一油腔33和洩油接口 14連通,高壓油將經洩油接口 14回流至油箱,第一油腔33內的壓力降低。當第一油腔33內的壓力小於第一彈簧60的彈力時,第一彈簧60將壓縮第一活塞30回縮,第一活塞30則帶動制動塊和制動盤分尚,弟一活塞30回縮封死洩油接口 14,弟一油腔33內的壓力又開始增大,再推動第一活塞30往外伸。如此循環往復以實現制動和解除制動的不斷重複,既達到制動的目的又達到防抱死的目的。
[0100]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其特徵在於:包括缸體、芯管、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彈簧、第二彈簧、端蓋;其中, 所述缸體設有第一穴,且所述缸體上設有第一油腔接口、第二油腔接口和洩油接口,所述端蓋設置在所述第一穴的開口端; 所述第一活塞設置在所述第一穴內,且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端蓋之間設有所述第一彈簧,所述第一活塞的底部與所述第一穴的底部之間形成第一油腔;所述第一油腔接口一端連通所述第一油腔,另一端連接腳制動閥;通過所述腳制動閥控制由第一油腔接口流入第一油腔的油量; 所述第一活塞設有第二穴,所述第二活塞位於所述第二穴內,且所述第二活塞與所述第二穴的頂部之間形成第二油腔,所述第二活塞的底部與所述第二穴的底部之間還設有所述第二彈簧; 所述芯管的一端連接手制動閥,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二油腔接口並連通第二油腔,通過所述手制動閥控制由芯管流入第二油腔的油量; 所述洩油接口在所述第一油腔的壓力增大並推動所述第一活塞往外運動到設定位置時與所述第一油腔連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其特徵在於:所述缸體包括一個第一穴、兩個第一穴或者三個以上第一穴,且所述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彈簧、第二彈簧、端蓋的數量與所述缸體的第一穴的數量相等;當所述第一穴的數量為多個時,則所述第一油腔接口也為多個,每個第一油腔接口對應連通所述第一油腔,或者所述第一油腔接口與所述第一油腔的一端分成多個支路,且每個支路對應連通所述第一油腔;當所述第一穴的數量為多個時,所述第二油腔接口也為多個,每個第二油腔接口對應連通所述第二油腔,或者所述第二油腔接口與所述第二油腔連通的一端分成多個支路,且每個支路對應連通所述芯管、所述第二油腔;當所述第一穴的數量為多個時,所述洩油接口也為多個,每個所述洩油接口對應連通回油管路,或者洩油接口與所述第一油腔連通的一端分成多個支路,且每個支路對應連通第一油腔。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其特徵在於:所述缸體中的第一穴的排列方式包括同向排列、反向排列、相向排列、雙排排列或者單排排列、多向排列。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活塞上設有供所述芯管穿過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二活塞上設有供芯管穿過的第二穿孔及第二油腔進油通道,所述第二油腔進油通道分別與所述第二穿孔及所述第二油腔連通;所述芯管由所述第二油腔接口接入,並穿過第一活塞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二活塞的第二穿孔以及第二油腔進油通道,以使液壓油進、出所述第二油腔。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活塞包括分體設置的第一活塞體和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體的外側壁上設有密封裝置;所述第一活塞體具有相對設置的兩側面,與所述第一穴的底部抵接的一側面為第一側面,另一側面為第二側面,所述第一側面上設有所述供芯管穿過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處設有密封裝置;所述第一活塞杆包括套筒及套筒邊緣延伸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與所述第一活塞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活塞體內設有所述第二穴,且所述第二穴由所述第一活塞體內垂直向第二側面延伸的收容空間和套筒組成。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活塞包括分體設置的第一活塞壓蓋、第一活塞杆以及固定連接在第一活塞壓蓋上的密封螺絲;其中, 第一活塞壓蓋包括第一蓋板,由所述第一蓋板的一面垂直第一蓋板向外延伸形成一第一環形壁;所述第一蓋板的中心還設有一貫穿所述第一蓋板的第一穿孔;所述密封螺絲中心設有貫穿孔,且所述密封螺絲的外壁與第一穿孔的內壁固定連接,且所述密封螺絲的內壁設有一密封槽,用於收容密封裝置; 所述第一活塞杆包括第一套筒及由第一套筒一端延伸形成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套設在所述第一環形壁上,並與所述第一環形壁固定連接;所述固定部的頂端、第一環形壁的外壁及蓋板圍合形成密封槽,用於收容密封裝置;所述第一蓋板、第一環形壁的內壁、固定部的內壁及套筒的內壁圍合形成所述第二穴,用於收容所述第二活塞。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活塞設有第二活塞體及第二活塞杆,且該第二活塞體收容在所述第一活塞體內,第二活塞杆收容在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套筒內,所述第二活塞體的外側壁上設有密封裝置;所述第二活塞體上設有供芯管穿過的所述第二穿孔及所述第二油腔進油通道,所述第二穿孔與所述第二油腔進油通道連通,且所述第二穿孔處設有密封裝置。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活塞包括分體設置的第二活塞壓蓋和第二活塞體;其中, 所述第二活塞壓蓋包括第二蓋板,所述第二蓋板的一面垂直第二蓋板向外延伸形成一凸臺;所述第二蓋板的中心還設置有一貫穿所述第二蓋板及凸臺的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圓周上設有密封槽,用於收容密封裝置; 所述第二活塞體包括第三蓋板,所述第三蓋板具有相對的兩面,第三蓋板的一面上垂直第三蓋板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活塞杆,第三蓋板的另一面上垂直第三蓋板向外延伸形成第二環形壁;所述第二環形壁套設在所述凸臺上,並且所述第二環形壁與所述凸臺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蓋板、第二環形壁的外壁以及第三蓋板圍合形成密封槽,用於收容密封裝置;所述第三蓋板的中心設有第二油腔進油通道,且該第二油腔進油通道與所述第二穿孔連通。
9.一種車橋制動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如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
10.一種車橋制動系統,其特徵在於:應用於盤式制動車橋的制動系統,該制動系統包括: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固定座及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剎車片、剎車皮、制動盤;所述固定座的兩側壁設有剎車片、剎車片組成的剎車塊的導向塊;所述固定座具有兩相對設置的側壁,且兩側壁之間形成收容腔,該收容腔收容制動盤;所述固定座的兩側壁設有I個以上由外側向內側的貫穿側壁的收容孔,且所述收容孔為臺階孔,包括較大孔徑的第一收容孔和較小孔徑的第二收容孔、連接第一收容孔和第二收容孔的臺階部,所述收容孔用於收容所述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 所述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包括缸體、芯管、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彈簧、第二彈簧;其中, 所述缸體設有第一穴,且所述缸體上設有第一油腔接口、第二油腔接口和洩油接口 ;所述第一收容孔的內壁與所述缸體外壁固定連接,以將所述第一穴密封; 所述第一活塞設置在所述第一穴內,且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臺階部之間設有所述第一彈簧,所述第一活塞的底部與所述第一穴的底部之間形成第一油腔;所述第一油腔接口一端連通所述第一油腔,另一端連接腳制動閥;通過所述腳制動閥控制由第一油腔接口流入第一油腔的油量; 所述第一活塞設有第二穴,所述第二活塞的一端位於所述第二穴內,且所述第二活塞一端與所述第二穴的頂部之間形成第二油腔,所述第二活塞的底部與所述第二穴的底部之間還設有所述第二彈簧;所述第二活塞的另一端穿過第一收容孔,並伸入所述收容腔內與剎車片連接,所述剎車片固定連接所述剎車皮; 所述芯管的一端連接手制動閥,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二油腔接口並連通第二油腔,通過所述手制動閥控制由芯管流入第二油腔的油量; 所述洩油接口在所述第一油腔的壓力增大並推動所述第一活塞往外運動到設定位置時與所述第一油腔連通。
11.一種車橋制動系統,其特徵在於:應用於盤式制動車橋的制動系統,該制動系統包括: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固定座及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剎車片、剎車皮、制動盤;所述固定座的兩側壁設有剎車片、剎車皮組成的剎車塊的導向塊;所述固定座具有兩相對設置的側壁,且兩側壁之間形成收容腔,該收容腔收容制動盤;所述固定座的兩側壁也可以設有I個以上由內側向外側延伸的第一穴;所述側壁外側設有第一油腔接口、第二油腔接口、洩油接口 ; 所述液壓防抱死制動輪缸包括芯管、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彈簧、第二彈簧、端蓋;其中, 所述端蓋與所述第一穴的開口端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活塞設置在所述第一穴內,且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端蓋之間設有所述第一彈簧,所述第一活塞的底部與所述第一穴的底部之間形成第一油腔;所述第一油腔接口一端連通所述第一油腔,另一端連接腳制動閥;通過所述腳制動閥控制由第一油腔接口流入第一油腔的油量; 所述第一活塞設有第二穴,所述第二活塞位於所述第二穴內,且所述第二活塞與所述第二穴的頂部之間形成第二油腔,所述第二活塞的底部與所述第二穴的底部之間還設有所述第二彈簧; 所述芯管的一端連接手制動閥,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二油腔接口並連通第二油腔,通過所述手制動閥控制由芯管流入第二油腔的油量; 所述洩油接口在所述第一油腔的壓力增大並推動所述第一活塞往外運動到設定位置時與所述第一油腔連通。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車橋制動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座兩側壁可以為分體設置,分體設置時兩側壁的底部固定連接,以使兩側壁之間形成收容腔。
【文檔編號】F16D125/06GK204025457SQ201420469528
【公開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9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20日
【發明者】吳茂庭 申請人:山東海工機械有限公司, 吳茂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