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戲劇有關的電影(戲劇與電影深情相擁)
2023-08-04 00:26:06 1
《一步之遙》
《關於我母親的一切》
◎梅生
戲劇與電影結合有「優良傳統」
近幾年的中國表演藝術市場,電影與戲劇的交流與互動越來越頻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創作者的跨界與演員的流動。電影導演田壯壯、張楊分別執導了話劇《求證》與《探長來訪》。徐昂、周申、劉露、饒曉志、雷志龍以及「開心麻花」的閆非、彭大魔等戲劇導演和編劇,逐漸把事業重心放在了電影上面。演員則紛紛交換表演領域,諸多影視明星投入了戲劇的懷抱,不少戲劇演員「背道而馳」,從劇場走向銀幕。
二是外在形式,或說技術與手段的借鑑。田沁鑫的《狂飆(新版)》、何念的《深淵》、李建軍的《帶電的火花》等,運用即時攝影、蒙太奇等電影拍攝或剪輯手段,以及直播交互技術豐富舞臺呈現。姜文的《一步之遙》、陳建斌的《第十一回》、饒曉志的《人潮洶湧》等,充分利用戲劇手法製造氣氛,場景設置、鏡頭銜接的方式,也從戲劇中汲取了不少靈感。
三是內容的交叉滲透。話劇《十字街頭》《瘋狂的石頭》等改編自同名電影,電影《驢得水》《你好,瘋子!》《夏洛特煩惱》等由原創話劇而來。電影《一步之遙》《第十一回》《人潮洶湧》等除了「戲中戲」是戲劇的片段或排演過程,經典戲劇作品的主題與臺詞也被大量運用。
兩大藝術門類互相取經的現象,國外早已屢見不鮮,達成的效果也較為理想。英格瑪·伯格曼、薩姆·門德斯、史蒂芬·戴德利、三谷幸喜等導演,海倫·米倫、伊莎貝爾·於佩爾、大衛·田納特、堺雅人等演員,在電影與戲劇領域均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託馬斯·奧斯特瑪雅根據法斯賓德同名電影改編的話劇《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阿莫多瓦依託田納西·威廉斯劇作《欲望號街車》建構的電影《關於我母親的一切》,凱蒂·米歇爾一系列讓戲劇與電影難辨彼此的創作,歌舞片與音樂劇在相同母題上的相輔相成,以及「新現場」推出的眾多高清影像等,均給出兩者在內容與形式上如何融合的示範。
譬如以「戲劇電影」形式與國內觀眾見面的英國皇莎版《理查二世》,便頗有電影質感,可以作為戲劇線上直播或錄像放映的典範案例研究。大勢將去的理查二世與接連勝利的亨利相遇一場戲,兩人分別處在樓上與樓下兩個空間,遠景仰拍鏡頭從亨利的身體拍起,越過他的頭頂逼近理查二世。鏡頭不斷上升,景別逐漸縮小,最終是理查二世面部表情的特寫。這個一氣呵成的「長鏡頭」裡,理查二世的假裝鎮靜,亨利身為政客的勃勃野心,可謂一覽無餘。
中國也有近似的傳統。費穆、孫瑜、蔡楚生、趙丹等從左翼文化運動走出的藝術家,都是既排戲劇又拍電影,對兩種時空藝術的共性與差異有著深刻的認識,並反映到他們的作品中。費穆認為:「電影要抓住觀眾,必須使觀眾與劇中人的環境同化。為達到這種目的,我以為創造劇中的空氣是必要的。」作為他創作上的一個重要觀念,「空氣」同時適用於他的電影與舞臺劇。黃愛玲編著的《詩人導演費穆》一書中顯示,費穆的舞臺劇對「戲」的處理,兼得電影與戲曲之長,以音樂營造「空氣」,「以演員優雅有致的形體活動去勾勒出複雜的心理空間。」
此外,改編自電影的國產話劇雖然不多見,但由曹禺、老舍等劇作家的話劇而來的電影,以及放置在世界電影叢林都屬獨樹一幟的戲曲片,數量不在少數。
不過國內當下的情況有些一言難盡,離看齊國際水準尚有一段距離。
戲劇一直為電影輸入養料
先聊戲劇對電影的影響。早期的電影多是全景式的「紀錄視角」,這是由於攝影機無法移動,只能照搬傳統戲劇臺上臺下我演你看的觀演關係。隨著各種攝影新技術以及各式蒙太奇剪輯手法的出現,電影依靠獨特的鏡頭語言,逐漸脫離戲劇的束縛自立門戶。完全依照戲劇思維,使用單一固定或較為有限的場景打造的電影雖有《十二怒漢》《活埋》《狗鎮》等佳作,但整體數量屈指可數。
不過電影這門藝術誕生一百多年來,局部借鑑戲劇手法的現象經常可見。費穆的《小城之春》,女主角玉紋的獨白,將她的內在情緒在銀幕上外化,似乎在與觀眾面對面交流。當眾說出心中的秘密,是話劇才有的特性,費穆利用攝影機實現異曲同工的效果。玉紋幾次去找舊情人志忱的心境變遷,除了用服裝、飾物逐漸精緻表現,還體現在她腳步的變化上,先是步伐踟躕,接著小步慢行,最終大步朝前,這是費穆對京劇旦角步法的活用。
戲劇與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一道,一直在為電影劇本輸入養料,也是不爭的事實。許多電影劇本,與古希臘悲劇以及眾多劇作家的經典作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應該為莎士比亞、契訶夫、易卜生、阿瑟·米勒、塞繆爾·貝克特等大劇作家特別署名。從市場角度探究原因,無外乎經典戲劇作品自帶IP屬性,不僅經歷了時間檢驗,也具備廣泛的觀眾基礎——人人熟悉掌握自然不可能,大眾對於故事略知一二應該很平常,畢竟它們滲透於很多人的成長經歷。
「比原創劇本更容易獲得成功」這點,也可以用來解釋國內當前的話劇改編類電影,為何多由火爆一時的同名話劇而來。話劇《驢得水》《你好,瘋子!》《21克拉》,以及「開心麻花」團隊的舞臺劇《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等被搬上電影銀幕之前,都有不俗的市場表現,只是觀眾群體有較大的區分。往前追溯,《暗戀桃花源》《南海十三郎》等也是因為話劇版口碑甚佳,才有了電影版。
此類影片的主創班底,由於多是話劇原班人馬,主體故事與風格的精髓大體能夠得以保留。經過舞臺演出歷練的演員,也屢屢交出令觀眾驚訝的表演答卷,與不少轉戰劇場去演話劇的影視明星形成鮮明對比——亮相今年五一檔的電影《尋漢計》主演王子川與任素汐,是近期最能說明話劇演員演技了得的活例子,尤其王子川的表現,不看屬於損失。
有些作品,更被題材加持。主題較為大膽具有一定批判色彩的《驢得水》、貼合大眾生活與情感的《夏洛特煩惱》等,均是突出的代表作,獲得的市場反響極佳。不過《分手大師》《21克拉》《你好,瘋子!》《李茶的姑媽》等影片,由於太過粗糙或粗俗,招來的罵聲也不少。
這些口碑層面或成或敗的作品,大都存在一定的轉化硬傷。話劇是舞臺時空較為集中的藝術,多幕、多場景或者技術手段,改變不了這一本質。人物在假定性的時空與情境下,通過行動以及包括對白、獨白與旁白在內的臺詞推進劇情。相比之下,電影時空的容量以及自由靈活的程度都要大上許多,敘事主要倚重畫面與聲音,人物的行動固然非常重要,但只是鏡頭語言的構成部分。
話劇變成電影,創作者應該有意識地打破舞臺對於時空的局限,讓人物走出戲劇假定性,跟隨鏡頭走向更為真實開闊的時空。但在這類電影以及戲劇人執導的其他不少影片中,這一根本性的問題被創作者的思維定勢綁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以電影《你好,瘋子!》為例,場次、場景設置雖然考慮了內景、外景的結合與互補,依然可以視為是對話劇版原有舞臺空間的「複製」,帶給觀眾的整體觀感,仍然是坐在劇場看演員在臺上蹦來跳去。
當然也有好的例子,電影《夏洛特煩惱》就沒有舞臺味。不過這是因為舞臺劇版融入了電影場次的概念,時空切換原本就在臺上頻頻發生。反倒是高度風格化、抽象化的一些作品,好比杜琪峯根據林奕華舞臺劇改編的電影《華麗上班族》,摩天大樓與辦公環境由各種各樣的工業線條組建,由於非常戲劇化,意外達成了「假亦真」的效果。
另外,融入諸多戲劇元素與手段的《第十一回》《一步之遙》等影片,幾乎溢滿銀幕的強烈情緒,讓生活與戲劇構成互相關照的鏡像關係,但人物在戲劇與生活之間的跳進跳出,也產生間離效果,幫助觀眾釐清真實與虛構的界限——見仁見智,不少批評者持相反意見,認為情緒令創作者過於沉溺於自我表達,反讓觀眾更加雲裡霧裡難辨真假。
電影為戲劇送來了
新的敘事法則
再談電影對戲劇的改造。當下電影或曰影像手段,已然與戲劇創作有機融為一體。多媒體投影裡靜態或動態畫面取代傳統布景、增強演員表演情緒、延展舞臺時空等做法,早已司空見慣,即時攝影、VR、類似Zoom的雲視頻會議等技術手段,正在作為特殊的「道具」參與表演,改寫著戲劇的敘事法則。
凱蒂·米歇爾通過同步完成拍攝與剪輯的即時攝影技術,讓電影在舞臺上誕生的《朱莉小姐》《影子》《奧蘭多》等;觀眾頭戴VR設備坐在可以360度旋轉的座椅上,沉浸在一樁迷案的《蛙人》;疫情期間的戲劇人坐在家裡,依靠多人在線視頻會議系統繼續創作與排練工作的英劇《舞臺劇》……影像手段的介入,在不停地推翻「第四堵牆」,打破戲劇的邊界,使得戲劇的模樣早就今非昔比,並且仍在變化之中。
在此方面,國內戲劇人的步伐也在向國際戲劇界靠近,只是尚沒達到極致的程度。《狂飆(新版)》《深淵》等話劇,即時攝影的運用還屬於局部篇章式參與,主要是為了同步呈現演員某些情境下的內心活動,缺乏整體的布局;國內打著VR旗號或其他新技術手段的沉浸式互動演出有很多,但似乎還沒出現叫好叫座的代表作;王翀的《等待戈多》《鼠疫》等「雲戲劇」採用了多屏聯動等直播交互技術,線上演出效果褒貶不一。
不過電影手法用於戲劇創作的成功例子,國內也有不少。田沁鑫的《生死場》《青蛇》《北京法源寺》等作品,舞臺時空結構儘管非常複雜卻直觀鮮明的一大原因,是她非常善於將時空自由轉換、平行蒙太奇等電影手段融入創作。黃盈向左翼電影代表作之一《十字街頭》致敬的同名話劇,則利用交叉蒙太奇手段,讓歷史與現實、過去與當下、表演與生活等交錯並置。
與上述相比,電影導演田壯壯、張楊導演話劇,雖然幫助觀眾擴大了認知優秀劇本的範圍,卻沒能讓流動的電影質感撲面而來,反而暴露了他們在導演手法、調教演員、場面調度等方面的機械與笨拙,屬於既沒從電影中拿來,又沒從戲劇裡學到,不得不說是個遺憾。
結合前面提及的戲劇導演轉做電影導演的例子,種種不盡如人意的根源,或許與中國百年來的教育環境與社會氛圍不斷衍變有關。費穆能讓電影與戲劇實現水乳交融,與他學貫中西、積澱深厚關係密切。他打小系統接受過以戲曲、詩書、國畫等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成長過程中又大量接觸西方文化,不僅精通多種外語,還耗費時間與精力專門研究同為「舶來品」的電影與話劇。這樣的創作者,可能早已是「可遇不可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