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配合各型插孔規格的水平垂直兩用插頭的製作方法
2023-08-05 10:47:41
專利名稱:可配合各型插孔規格的水平垂直兩用插頭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路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實用性強及使用範圍廣的可配合各型插孔規格的水平垂直兩用插頭。
如圖3所示,公告第431695號「轉向插頭結構改良」專利案所揭示的構造,其是由一底座31、一滾輪32、二導電端子33、二固接端子34、一導線35及一上蓋36組成;該滾輪32兩側設有導電端子33,並樞接二個固接端子34,該滾輪32可在上蓋36與底座31的上、下滾輪孔361、311間翻轉。此種插頭結構組合後,如圖4所示的使用狀態。由於具有多個插孔的室內插座37的插孔371,大都是以橫式排列,因此前述插頭3插入後,雖然可以左右兩側偏轉,使其不會垂直凸伸在插座37上,但,當其向相鄰側插孔372方向轉動時,其整個外殼及導線35會遮蓋到鄰側插孔372。故在使用上仍存在未盡完善之處。再者,這種以滾輪32構成的樞轉結構,其正、負導電端子33與滾輪32水平同方向,因此無法延伸運用在具有地極的三極插頭上,或其他國際規格,故不具有國際性。而三極插座已成為市場主流,且已有相關法律規定,將來的插孔都必須是三極插孔。由此可見,這種插頭3的實用性及使用範圍,無疑受到限制。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可配合各型插孔規格的水平垂直兩用插頭,其特徵在於,其包括至少二片導電插刃,其上端部設有一體成型與其垂直的彎摺延伸體,該延伸體尾端呈站立狀對齊且其上所設鉚合孔在同一X-X軸線上;至少二片金屬片,與一導線的芯線連接,其前端部對應所述的導電插刃,分別用鉚釘與其延伸體尾端鉚合,呈現可樞轉狀態;一固定體,由上殼及下殼組成,其中,下殼相對於導電插刃設有對應的穿孔,上、下殼尾端相對於導電插刃與金屬片鉚接的X-X軸向的位置設有槽口,利用上、下殼體結合時將導電插刃的延伸體包覆固定在上、下殼間,使導電插刃伸出下殼,使其與固定體垂直;一轉動體,由上、下殼體組成,該上、下殼體包覆金屬片,其前端相對於固定體的槽口位置,設成伸入槽口與之耦合的凸伸體,使轉動體與固定體呈樞接狀,而位於同一平面貼靠在插座,或向上轉摺與固定體概呈L形的垂直形態。
前述的可配合各型插孔規格的水平垂直兩用插頭,其中固定體前方設有一凸緣體。
前述的可配合各型插孔規格的水平垂直兩用插頭,其中轉動體兩側設有凹弧面或形成抵靠面。
前述的可配合各型插孔規格的水平垂直兩用插頭,其還在固定體上設有一地極插刃,地極插刃設有一與其垂直的彎摺延伸體,該延伸體的尾端,亦呈站立狀在同一X-X軸線上與設在轉動體的第三金屬片鉚合樞接。
前述的可配合各型插孔規格的水平垂直兩用插頭,其中固定體與轉動體間還包括有一個定位扣件,該定位扣件為冂形體,兩底端設有向內對應的樞轉端可樞套在轉動體二側的樞轉孔,且定位扣件的前緣是在轉動體與固定體同平面時可扣持在一設於固定體表面的前斜凹溝上,並在轉動體向上彎摺時,使前緣勾扣在固定體前方的凸緣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配合各型插座的插孔規格形狀或預定角度而設置,並以同軸線樞接可轉向的轉動體使其水平時降低高度不佔空間,而轉摺時具有垂直插頭的特性,方便將插頭取出,且可適用於二極或三極的結構,並可依插頭形狀排列形態,設置成能與之接合導電的最佳位置或角度,具有實用性強及使用範圍廣的優點。
圖1是現有插頭立體示意圖。
圖2是現有貼壁式插頭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公告第431695號插頭的分解立體示意圖。
圖4是圖3所示插頭組合後的使用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分解立體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導電插刃與金屬片組合的立體示意圖。
圖7A是圖7所示第一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7B是圖7所示衍生的另一可行實施例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可行實施例的轉摺側視圖。
圖9是圖8所示9-9線斷面的示意圖。
圖10是圖9所示10-10線斷面的示意圖。
圖11是圖10所示調整體向上轉摺的示意圖。
圖12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可行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13是圖12所示13-13線斷面的示意圖。
圖14是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參考圖。
圖15是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6是本實用新型再一實施例的分解立體示意圖。
圖17是本實用新型再一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18是本實用新型再一實施例的轉摺扣合後示意圖。
首先,請參閱圖5至圖9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插頭包括有至少二片的導電插刃41、42,其分別為正、負電極,其上端部分別形成與插刃本體彎摺垂直的延伸體411、421,各延伸體411、421的長度,是依其導電插刃41、42所在位置而不同,令其尾端呈站立狀對齊且其上所設鉚合孔412、422在同一X-X軸線上,如圖7所示。
至少二片金屬片51、52,是用以連接一導線5 4的芯線,其前端部對應前述的導電插刃41、42,分別利用鉚釘511、521與其延伸體411、421尾端鉚合,呈現可樞轉的狀態。
一固定體6,由上殼6a及下殼6b組成,其中下殼6b相對於導電插刃41、42設有對應的穿孔61、62,又上、下殼6a、6b尾端相對於導電插刃41、42與金屬片51、52鉚接的(X-X軸向)位置設有槽口63,利用上、下殼結合時將導電插刃的延伸體411、421包覆固定在上、下殼6a、6b間,並使導電插刃41、42伸出下殼6b,使其與固定體6呈垂直狀,如圖8所示。
一轉動體7,是由上、下殼7a、7b組成,用以將金屬片51、52包覆,其前端相對於固定體6的槽口63位置,設成能伸入槽口63與之耦合的凸伸體71,使轉動體7能夠與固定體6呈樞接狀,而位於同一平面(如圖10所示)貼靠在插座37,或向上轉摺與固定體6概呈L形(如圖11所示)的垂直形態。
請再回到圖7並配合圖7A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特徵是利用導電插刃41、42上端一體成型彎摺成垂直狀的延伸體411、421,雖然各延伸體411、421的形狀及長度不同,但其延伸至預定位置則相同,並呈站立狀可以同X-X軸線樞接金屬片51、52,亦即以X-X軸線為中心的樞接處的外部區域I,無論是導電插刃41、42的位置或其延伸體411、421的形狀,都可以依實際需求加以改變設置,而此一改變並不影響樞接處的樞轉功能。基於以上結構特徵,本實用新型可如圖7B所示,將導電插刃設成三刃的形態,即包括有地極插刃43,該地極插刃43亦設有延伸體431至預定位置,並以X-X同軸與第三金屬片53鉚合樞接。所以,樞接處外部任一導電插刃或延伸體可以依不同型式規格的插座孔來配設,以擴大使用範圍,此為現有旋轉式插頭結構所無法完成的。且,由於各延伸體411、421、或431,是與導電插刃41、42或43呈彎摺垂直狀,而此一彎摺部即可直接固定各導電插刃,致使導電插刃勿須另外使用固定件,使組裝方便且整體高度降低。另,如圖7所示,金屬片51、52的尾端513、523,能夠以焊接或鉚接方式與導線54的芯線結合固定。
藉助上述技術手段,本實用新型利用固定體6的上、下殼將與導電插刃41、42呈垂直站立狀的延伸體411、421包覆。上、下殼6a、6b由絕緣塑料製成,並可藉由高頻熔接等加工方式,使其結合,因此固定體6僅較延伸體411、421的高度413、423略厚,而呈現一薄形體,各延伸體411、421尾端同軸線(X-X方向)鉚合樞接可轉摺的金屬片51、53及包覆金屬片的轉動體7,形成可與固定體6呈同一平面而不佔空間的薄式插座形態。如圖5及圖8所示,該導電插刃41、42是與固定體6垂直,且與插座37的插孔371同呈橫向配設,使用時不會遮蓋到相鄰側的另一插孔372,此時插座的內部結構,如圖9、10所示。並請同時配合圖6所示,為使各導電插刃41、42及金屬片51、52能穩固被上、下殼體包覆固定,該導電插刃的延伸體411、421及金屬片51、52在其縱向設有一個以上的凹槽414、424、512、522,而固定體6及轉動體7的上、下殼6a、6b、7a、7b相對於各凹槽,則設有與其定位嵌合的凸肋66及72,藉此,能夠使各導電插刃及金屬片穩固定位在固定體6及轉動體7內。
如圖8、9所示,當固定體6與轉動體7樞接時,內部導電插刃的延伸體411、421是與轉動體7的金屬片51、52同位於X-X軸線上且接通,而其側面結構則如圖10、11所示,呈現扁平的形態,當要將其拔出時,則將轉動體向上轉摺,使其與固定體6概呈一L形體,而如圖14所示,方便使用者握持拉拔。
由於本實用新型的導電插刃、42是始終與固定體6呈垂直狀,而固定體6又可平貼在插座37上,形成電性連接的穩態區,因此,能夠配合各種插座的不同規格或預定角度而設置。如圖12、13所示,本實用新型另一可行實施例,是設有一地極插刃43的站立延伸體431同在X-X軸線上,與位於轉動體7內的相對金屬片53鉚合樞接,並且可使轉動體7向上轉摺形成省力易拉拔的形態。此實施例詳細結構容後再述。
如圖14所示,由於L形體易於握持拉拔,且拔取插頭的作用力,是分散在固定體6上,而非如現有插頭那樣是集中在一點,因此無論是二刃或具有地極插刃43的三刃插頭,其皆在固定體6拉拔力所函蓋的區域,因此,可避免偏移而不易拔取的缺點。
再有,為了方便使用者握持施力,該固定體6前方設有一凸緣體64,方便手指勾扣,而轉動體7兩側設有凹弧面或形成抵靠面74,而方便定位施力。
由上述實施例可知,本實用新型利用正、負導電插刃41、42的結構設計,可以實現本實用新型不佔空間及易於拉拔使用的目的。但,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並非僅在於此,本實用新型是以前述實施例的可供產業利用價值的情況下,進一步實現其可用於三極插頭,或是各種不同規格的插座上。
如圖12及圖13所示,其是本實用新型運用上述實施例而用於三極插頭的另一可行實施例,其僅須將正、負導電插刃41、42設在固定體6預定位置的通孔61、62,而其各自的延伸體411、421則依其對應樞接的金屬片51、52而配設形狀,進一步在正、負導電插刃41、42中間上方,設有一地極插刃43,且地極插刃43設有一與其彎摺垂直的延伸體431,該延伸體431的尾端呈站立狀,亦在同一X-X軸線上與設在轉動體7的第三金屬片53鉚合樞接。這樣一來,轉動體7以X-X軸線為轉軸向上轉摺,在翻轉過程中,位於固定體6內部的三插刃及其各自延伸體411、421、431皆是定位不動,亦即轉動體7及其內部各金屬片51、52、53在翻轉時,不會改變固定體6預定的正、負導電插刃、42及地極插刃的角度,並使固定體6可呈扁平形態貼靠在插座上。這種功能是圖3、4所示的現有插頭3無法達到的。
請再參閱圖15所示,藉由前述三極插頭實施例,本實用新型能衍生又一使用狀態,即位於固定體6內部的導電插刃41、42及地極插刃43者,可設成國際規格的圓形,且同步作一傾斜角度的調配,這樣一來,固定體6與轉動體7使用時,是與插座37呈一斜度但不會遮蓋鄰側的另一圓形三極插孔373,此有助於整體空間上的運用。
請再參閱圖16至圖18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可行實施例,是將前述多個實施例所示的固定體6與轉動體7間進一步包括有一個定位扣件8,該定位扣件8呈冂形體,兩底端設有向內對應的樞轉端81可樞套在轉動體7二側的樞轉孔75,且定位扣件8的前緣82是在轉動體7與固定體6呈同平面時可扣持在一設於固定體6表面的前斜凹溝65上,並在轉動體7向上彎摺時,使前緣82勾扣在固定體6前方的凸緣體64。藉此,使轉動體7與固定體6在同平面時,利用定位扣件8的前緣82卡在前斜的凹溝65上,使其達到水平定位的功效;又因凹溝65的開口是向前傾斜,因此當轉動體7向上轉摺時,定位扣件8即脫離凹溝65向前滑行至凸緣體64上,此時將轉動體7翻轉過Y-Y軸線一小角度,使定位扣件8的前緣82勾扣在凸緣體64底面。此時的轉動體7回復到Y-Y軸線上,與固定體6概呈一L形體而定位,方便使用者握持L形體施力,達到省力拉拔插頭的功效。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構造,為昔所無,且確能達到預期的功效,並具可供產業利用性,完全符合新型專利要件,故依法提出申請。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可配合各型插孔規格的水平垂直兩用插頭,其特徵在於,其包括至少二片導電插刃,其上端部設有一體成型與其垂直的彎摺延伸體,該延伸體尾端呈站立狀對齊且其上所設鉚合孔在同一X-X軸線上;至少二片金屬片,與一導線的芯線連接,其前端部對應所述的導電插刃,分別用鉚釘與其延伸體尾端鉚合,呈現可樞轉狀態;一固定體,由上殼及下殼組成,其中,下殼相對於導電插刃設有對應的穿孔,上、下殼尾端相對於導電插刃與金屬片鉚接的X-X軸向的位置設有槽口,導電插刃的延伸體包覆固定在上、下殼間,使導電插刃伸出下殼,使其與固定體垂直;一轉動體,由上、下殼體組成,該上、下殼體包覆金屬片,其前端相對於固定體的槽口位置,設成伸入槽口與之耦合的凸伸體,使轉動體與固定體呈樞接狀,而位於同一平面貼靠在插座,或向上轉摺與固定體概呈L形的垂直形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配合各型插孔規格的水平垂直兩用插頭,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體前方設有一凸緣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配合各型插孔規格的水平垂直兩用插頭,其特徵在於所述轉動體兩側設有凹弧面或形成抵靠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配合各型插孔規格的水平垂直兩用插頭,其特徵在於,其還在固定體上設有一地極插刃,地極插刃設有一與其垂直的彎摺延伸體,該延伸體的尾端,亦呈站立狀在同一X-X軸線上與設在轉動體的第三金屬片鉚合樞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配合各型插孔規格的水平垂直兩用插頭,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體與轉動體間還包括有一個定位扣件,該定位扣件為冂形體,兩底端設有向內對應的樞轉端可樞套在轉動體二側的樞轉孔,且定位扣件的前緣是在轉動體與固定體同平面時可扣持在一設於固定體表面的前斜凹溝上,並在轉動體向上彎摺時,使前緣勾扣在固定體前方的凸緣體。
專利摘要一種可配合各型插孔規格的水平垂直兩用插頭,包括至少二片導電插刃,其上端部設有與其垂直的彎摺延伸體;至少二片金屬片,與一導線的芯線連接,其前端部對應導電插刃,分別與其延伸體尾端鉚合,呈現可樞轉狀態;一固定體,由上、下殼組成,下殼相對於導電插刃設有對應的穿孔,上、下殼尾端相對於導電插刃與金屬片鉚接的X-X軸向的位置設有槽口,導電插刃的延伸體包覆固定在上、下殼間,使導電插刃伸出下殼,使其與固定體垂直;一轉動體,由上、下殼體組成,上、下殼體包覆金屬片,其前端相對於固定體的槽口位置,設成伸入槽口與之耦合的凸伸體,使轉動體與固定體呈樞接狀,本實用新型具有實用性強及使用範圍廣的優點。
文檔編號H01R35/04GK2550935SQ0223500
公開日2003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02年5月28日 優先權日2002年5月28日
發明者王明山 申請人:王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