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漩渦下水地漏的製作方法
2023-08-05 20:16:31 1
專利名稱:一種漩渦下水地漏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地漏,特別是涉及一種漩渦下水地漏。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技術中,無論是帶有水封功能,還是不帶有水封功能的地漏,其上蓋一般呈平面結構,並帶有多個過濾孔。這種地漏在使用過程中,一些頭髮等汙物會被過濾在其上蓋上,這不僅容易堵塞上蓋的過濾孔、影響美觀,而且當再次衝水時,部分汙物容易被衝到別處,使地板遭受二次汙染,這既不衛生,又會加重清掃負擔。有些地漏在其上蓋的下方還設有一個過濾網或汙物收納杯,但其上蓋仍有過濾的作用,且仍會出現上述問題,而且這種地漏在使用過程中,人們還需定期打開地漏的上蓋,以清理其下方的過濾網或汙物收納杯,十分麻煩。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一種漩渦下水地漏,它具有衝水不易出現二次汙染、清理方便等特點,從中解決了上述現有技術的地漏所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漩渦下水地漏,包括地漏主體;地漏主體中設有一上下通透的腔體;還包括一過濾蓋,該過濾蓋呈漏鬥狀結構,且該漏鬥狀結構的頂端周圈開有用於使水流呈漩渦狀下水的許多個第一過濾孔,該漏鬥狀結構的底端開口處包覆有一底面,且該底面上開有若干個第二過濾孔;該過濾蓋置於地漏主體的腔體中。所述許多個第一過濾孔分設為兩組,且該兩組第一過濾孔相互間隔,並呈中心對稱分布;各組第一過濾孔分別包括若干排呈弧形排列並同心的第一過濾孔;同一組第一過濾孔中,各排的各個第一過濾孔分別與相鄰排中對應的第一過濾孔呈交錯式分布,且各排的首個第一過濾孔在所述過濾蓋的頂端周圈上由內向外呈漸退式分布,各排的最後一個第一過濾孔在所述過濾蓋的頂端周圈上由外向內呈漸進式分布。進一步的,還包括一水封機構,該水封機構配合在地漏主體的腔體底端。所述水封機構包括水封內套、外套上蓋和頂端設有開口的外套主體;外套上蓋套置於所述地漏主體的腔體底端,所述過濾蓋的底部配合於該外套上蓋內;外套主體的開口端沿向上設有至少一凸耳,該外套主體通過其凸耳與外套上蓋的底端相固接;水封內套的頂端套置於外套上蓋內,且其中下段伸至外套主體內。所述地漏主體的腔體頂端周圈設有一第一臺階,所述過濾蓋的頂端端沿卡置於該第一臺階的檯面上。所述地漏主體的腔體底端周圈設有一第二臺階,所述外套上蓋的頂端端沿卡置於在該第二臺階的檯面上。所述外套上蓋的底部內壁周圈設有一第三臺階,所述水封內套的頂端端沿卡置於該第三臺階的檯面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於包括一過濾蓋,且該過濾蓋呈漏鬥狀結構,該漏鬥狀結構的頂端周圈開有用於使水流呈漩渦狀下水的許多個第一過濾孔,該漏鬥狀結構的底端開口處包覆有一底面,且該底面上開有若干個第二過濾孔,使得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的地漏相比,具有如下優點1、其過濾蓋集現有地漏的上蓋和過濾網或汙物收納杯的功能於一體,不僅有利於節約材料,而且方便清理;2、其過濾蓋的頂端第一過濾孔的設計,不僅有利於加大汙水的流速、降低水流噪音,而且可以利用漩渦力使汙水快速將汙物衝至過濾蓋的底部內腔中,從而有效減少汙物因停滯於過濾蓋的頂端而出現堵塞過濾蓋的第一過濾孔或發生二次汙染的情況,有利於保持地板的整潔和美觀。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漩渦下水地漏不局限於實施例。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過濾蓋的俯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構造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請參見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漩渦下水地漏,包括地漏主體5、 過濾蓋1和水封機構。地漏主體5中設有一上下通透的腔體51,過濾蓋1呈漏鬥狀結構,且該漏鬥狀結構的頂端周圈開有用於使水流呈漩渦狀下水的許多個第一過濾孔11,該漏鬥狀結構的底端開口處包覆有一底面12,且該底面12上開有若干個第二過濾孔13 ;該過濾蓋1 置於地漏主體的腔體51中;水封機構配合在地漏主體5的腔體底端。請參見圖2所示,作為一種優選,上述許多個第一過濾孔11分設為兩組,且該兩組第一過濾孔相互間隔,並呈中心對稱分布。各組第一過濾孔分別包括四排呈弧形排列並同心的第一過濾孔。同一組第一過濾孔中,各排的各個第一過濾孔分別與相鄰排中對應的第一過濾孔呈交錯式分布,且各排的首個第一過濾孔14在過濾蓋1的頂端周圈上由內向外呈漸退式分布,即最內排的首個第一過濾孔至最外排的首個第一過濾孔沿逆時針方向逐漸偏離過濾蓋的徑向方向;各排的最後一個第一過濾孔15在過濾蓋1的頂端周圈上由外向內呈漸進式分布,即最外排的最後一個第一過濾孔至最內排的最後一個第一過濾孔沿逆時針方向逐漸偏離過濾蓋的徑向方向,如此,汙水在該過濾蓋1的頂端處即可沿逆時針方向呈漩渦狀向下流淌(水流方向如圖2中的虛線箭頭所示)。當然,上述許多個第一過濾孔11 也可以採用其他能夠使水流呈漩渦狀下水的方式分布,如也可以使該許多個第一過濾孔11 呈螺旋狀分布。上述水封機構包括水封內套2、外套上蓋3和頂端設有開口的外套主體4 ;外套上蓋3套置於地漏主體5的腔體底端,過濾蓋1的底部配合於該外套上蓋3內;外套主體4的開口端沿向上設有兩個對稱的凸耳41,該外套主體4通過其兩個凸耳41與外套上蓋3的底端相焊接固定;水封內套2的頂端套置於外套上蓋3內,且其中下段伸至外套主體4內。 該水封機構的設計,可以使水流沿水封內套2流至外套主體4中,並在外套主體4過滿後沿外套主體4的開口流向下水道。因此,最後總有一部分水停留於外套主體4中,形成水封, 從而達到防臭和防蟲的效果。請參見圖4所示,地漏主體5的腔體頂端周圈設有一個第一臺階52,過濾蓋1的頂端端沿卡置於該第一臺階52的檯面上,如此,即可使過濾蓋1固定容納於地漏主體5的腔體51中。地漏主體5的腔體底端周圈設有一個第二臺階53,外套上蓋3的頂端端沿卡置於該第二臺階53的檯面上。外套上蓋3的底部內壁周圈設有一個第三臺階31,水封內套2 的頂端端沿卡置於該第三臺階31的檯面上,如此,即可實現水封機構與地漏主體5的裝配過程。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漩渦下水地漏,其過濾蓋1的構造,不僅可以利用其頂端的許多個第一過濾孔11,增大過濾面,使汙水快速流入下水道,並降低水流噪音,而且可以利用汙水在其過濾蓋的第一過濾孔11處產生的漩渦力將汙物快速衝至過濾蓋1的底部內腔16 中,從而有效避免汙物停滯於第一過濾孔11處。因此,本實用新型在使用過程中,不容易發生汙物堵塞過濾蓋的第一過濾孔11,或再次衝水時,部分汙物被衝向別處而使地板出現二次汙染的情況。本實用新型在使用過程中,汙物被過濾至過濾蓋的底部內腔16中,不僅有利於保持地板的整潔和美觀,而且方便清理,即,用戶只需定期將過濾蓋1提起,並倒掉其底部內腔16中的汙物即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漩渦下水地漏,與現有技術的地漏相比,其過濾蓋1集合了現有地漏的上蓋和過濾網或汙物收納杯的功能,因此,在加工過程中,還有利於節約材料。上述實施例僅用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漩渦下水地漏,但本實用新型並不局限於實施例,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落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漩渦下水地漏,包括地漏主體;地漏主體中設有一上下通透的腔體;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一過濾蓋,該過濾蓋呈漏鬥狀結構,且該漏鬥狀結構的頂端周圈開有用於使水流呈漩渦狀下水的許多個第一過濾孔,該漏鬥狀結構的底端開口處包覆有一底面,且該底面上開有若干個第二過濾孔;該過濾蓋置於地漏主體的腔體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漩渦下水地漏,其特徵在於所述許多個第一過濾孔分設為兩組,且該兩組第一過濾孔相互間隔,並呈中心對稱分布;各組第一過濾孔分別包括若干排呈弧形排列並同心的第一過濾孔;同一組第一過濾孔中,各排的各個第一過濾孔分別與相鄰排中對應的第一過濾孔呈交錯式分布,且各排的首個第一過濾孔在所述過濾蓋的頂端周圈上由內向外呈漸退式分布,各排的最後一個第一過濾孔在所述過濾蓋的頂端周圈上由外向內呈漸進式分布。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漩渦下水地漏,其特徵在於進一步的,還包括一水封機構, 該水封機構配合在地漏主體的腔體底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漩渦下水地漏,其特徵在於所述水封機構包括水封內套、外套上蓋和頂端設有開口的外套主體;外套上蓋套置於所述地漏主體的腔體底端,所述過濾蓋的底部配合於該外套上蓋內;外套主體的開口端沿向上設有至少一凸耳,該外套主體通過其凸耳與外套上蓋的底端相固接;水封內套的頂端套置於外套上蓋內,且其中下段伸至外套主體內。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漩渦下水地漏,其特徵在於所述地漏主體的腔體頂端周圈設有一第一臺階,所述過濾蓋的頂端端沿卡置於該第一臺階的檯面上。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漩渦下水地漏,其特徵在於所述地漏主體的腔體底端周圈設有一第二臺階,所述外套上蓋的頂端端沿卡置於在該第二臺階的檯面上。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漩渦下水地漏,其特徵在於所述外套上蓋的底部內壁周圈設有一第三臺階,所述水封內套的頂端端沿卡置於該第三臺階的檯面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漩渦下水地漏,包括地漏主體;地漏主體中設有一上下通透的腔體;還包括一過濾蓋,該過濾蓋呈漏鬥狀結構,且該漏鬥狀結構的頂端周圈開有用於使水流呈漩渦狀下水的許多個第一過濾孔,該漏鬥狀結構的底端開口處包覆有一底面,且該底面上開有若干個第二過濾孔;該過濾蓋置於地漏主體的腔體中。本實用新型的過濾蓋的設計,集現有地漏的上蓋和過濾網或收納杯的功能於一體,不僅可以有效減少汙物發生堵塞或出現二次汙染的情況發生,有利於保持地板的整潔和美觀,而且方便清理,有利於節約材料。
文檔編號E03C1/282GK202164676SQ201120229350
公開日2012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30日
發明者林孝發, 林孝山 申請人:九牧廚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