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紀錄片四集(李小龍最新紀錄片上映)
2023-08-03 06:14:09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今年是李小龍誕辰80周年,香港郵政準備推出一組李小龍主題的「悠郵歲月」紀念郵票。
而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則在ESPN體育頻道播出了《30 For 30》節目第4季第7集,一部名為《若水(Be Water)》的紀錄片。
「Be Water」是李小龍經典講義中的一段話,出自電視劇《盲人追兇》,
意為習武之人應清空自己的思想,像水一樣無形無相,能夠適應不同的環境,亦能夠流動和衝擊,製造最大的破壞力。
引申至人生處世之哲學,便是說人要通過改變自身形象及素質,去適應周圍的環境,以此達到融入社會的目的。
但與此同時,不應被環境同化,而應當以一己之力,嘗試去改變環境、改變社會。
這便是李小龍窮其一生經歷,總結出來的人生哲理。
而《若水》這部紀錄片,正是通過多份罕見檔案及當事人口述,展現了李小龍身處於60到70年代遍布歧視的美國,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影響並改變西部人對於黃種人的看法。
01、
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是40年代香港著名的粵劇醜生、小生。
1940年,李海泉帶著懷孕的妻子何愛瑜到美國紐約市參加巡演,並於當年的11月27日在美國加州舊金山生下了李小龍,因此他一出生就是美國公民。
李小龍的母親何愛瑜,是香港四大家族之首何東家族中何啟東同母異父的兄弟買辦何甘棠的養女。
何愛瑜本身就是歐亞混血兒,她的生母,也就是李小龍的外婆,原是居住在舊上海的英國人,何愛瑜從小被何甘棠的情婦張瓊仙收養。
也因此李小龍有1/4歐洲血統,且與何東家族沾點親,剛剛去世的賭王何鴻燊就是李小龍的表兄。
終其一生,李小龍從來沒有拿這事出來炫耀,也沒有因此沒得到什麼實惠,反而因為血統不純正,令他從小就受到周圍人的排擠。
甚至在被同門發現他的血統不純後,曾被師父葉問禁止學習詠春拳的正式課程。
正因如此,他內心產生了消除種族隔閡,促進世界大同的想法。
在飄洋過海到了美國讀書之後,他致力於將中國功夫和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並讓全世界所有人種都能夠學到來自東方的功夫和哲學。
02、
1959年4月29日,
李小龍揣著父親塞給他的100美元,坐上了晚10點的油輪隻身離開香港,前往美國,船到岸的那天,這一百美元剛好花完。
在寫給友人霍金斯的信中,他這樣自豪地說:「自從踏進這個國家的第一天開始,我就沒花過父親的一分錢。」
1960年的美國,種族矛盾尖銳,黑人平權運動風起雲湧。
比李小龍小兩歲的穆罕默德·阿里,因為在鬧市區的一家飯店裡得不到尊重,把自己剛剛獲得的奧運金牌扔進海裡。
而亞裔遭受的歧視與不公,比美國黑人還要慘。
因為二戰的關係,日本人到處被冷落;早在1882年就通過的《排華法案》,讓華人被當作軟弱可欺的族群到處受到歧視。
李小龍剛剛踏足這片土地,便深刻感受到來自白人社會的冷眼和敵意。
一度自信的李小龍,都曾差點承受不住。
不過,天生倔強、不服輸的性格,讓他選擇迎難而上。
他決定開辦「振藩國術館」,以吸納來不同族群的學生;
與此同時,他出入於各種公共場所,廣結交來自不同種族的朋友,改變西方人對於華人固有的偏見。
因為謙虛有禮又自信樂觀的獨特氣質,李小龍很快收穫了來自異國的友誼,武館裡各種不同膚色的學生共聚一堂。
那時候他的夢想很天真,希望把自己的武館開遍整個美國。
然而一次偶然的與好萊塢接觸的機會,卻讓他意識到更好的宣傳自身武學的方式,就是通過影視作品。
03、
1964年,
李小龍受邀前往長堤國際空手道錦標大賽進行表演,他的現場表現得到了好萊塢著名髮型師傑伊·瑟布林的注意,傑伊將他介紹給製片人威廉·道齊爾。
一年後,李小龍接受《陳查理長子》劇組的試鏡,並得到了主演《青蜂俠》的機會。
這部1966年的劇集共26集,從內部流出的一張工資表可以看出,作為男二號的李小龍,工資僅有450美金(按當時匯率折合人民幣1107元),是全劇組最低,甚至比白人龍套都要少一半。
李小龍飾演青蜂俠的司機兼助手加藤(Kato),加藤原設定是一個沒有臺詞,只負責打架的日本人。
然而在李小龍的努力下,加藤這個角色卻被注入了獨特的生命力,李小龍在全球的知名度,也因此越來越高。
不幸的是,由於青蜂俠這個角色塑造得不好,故而電視劇播出後收視平平,僅在一季之後便被砍了。
但加藤的受歡迎程度還是給了李小龍一些信心,他也希望能夠以此為契機,尋求與華納的再度合作,繼而實現自己弘揚武術的願景。
不久後,他就向華納兜售劇本《無音簫》。
原本就看不起李小龍的華納在遭遇口碑失利後,態度上也變得更為奚落,他們不相信一個華人面孔能夠撐起一部影視劇,對李小龍的理想抱負更是嗤之以鼻。
被傷了自尊的李小龍也只能離開,雙方就此決裂。
此後李小龍又回歸教練的身份,繼續專注於武術領域,時不時也會參與到一些好萊塢電影和電視劇的拍攝,但大多都是客串,他依然在好萊塢坐著冷板凳。
04、
1971年,受夠了好萊塢冷眼,李小龍決定返港發展。
此時剛剛成立嘉禾影業的鄒文懷,向李小龍發出了合作邀約,被鄒文懷的誠意打動的李小龍,與他一口氣籤下四部電影合約。
同年李小龍返回香港先後主演了電影《唐山大兄》和《精武門》。
70年代初,腐敗的港英政府與香港人民的矛盾已經達到臨界點,《唐山大兄》和《精武門》中宣揚的民族精神,正契合香港人民族意識的覺醒。
兩部電影的先後上映,都刷新了香港歷史票房紀錄。
一年後,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猛龍過江》,又再次打破這一票房紀錄。
不僅如此,面向全世界發行的《猛龍過江》,更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功夫片熱潮。
這一次,連好萊塢不敢忽略李小龍的存在了,華納主動與之聯繫,希望修復彼此友誼,謀求合作拍片。
於是嘉禾和華納合作,推出了一部首次以華人影星為主角的好萊塢電影《龍爭虎鬥》。
《猛龍過江》出自好萊塢編劇麥可·阿林之手,李小龍卻在片中傾注了大量武學的見解,片頭與洪金寶的比武,甚至演示了現代綜合格鬥的整個過程,並超前的展示了壓製取勝的比賽規則。
後來UFC終極格鬥CEO白大拿以李小龍的格鬥理念為基本修改了MMA規則,並尊李小龍為MMA之父,這部電影的作用功不可沒。
可惜李小龍等不到電影上映,在1973年7月20日就突然去世了。
他的身後留下了太多未竟的心願,偏偏離世時又牽扯上花邊新聞,令人緬懷的同時也唏噓不已。
同時他的去世也讓嘉禾一時陣腳大亂,失去了主打王牌,公司未來命運不知會走向何方。
但精明的嘉禾也想到了一個「妙招」來彌補公司損失,因為李小龍去世時還欠下嘉禾兩部片約,他們可以用「遺作」的名義來最大化這兩部片約的商業價值。
其中一部基礎素材已經具備,李小龍在去世前夕為新片《死亡的遊戲》拍攝了不少動作戲,這些珍貴鏡頭也被封存在嘉禾的倉庫中。
於是嘉禾便找來美國導演撰寫新的劇本,將這些影像充分利用,又找來替身補拍了新鏡頭,於是一部李小龍「主演」的遺作《死亡遊戲》就此誕生,還收穫了344萬港元票房。
對於另一部片約,嘉禾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
先是寫了個李小龍出場不久就被「死亡」、弟弟為他復仇的劇本,然後從此前嘉禾持有版權的李小龍電影中剪輯些刪減鏡頭,拼湊形成前半段有李小龍的故事。
正好李小龍葬禮就有真實畫面,可以結合到電影中,也足夠真實,只要找演員演完剩下的復仇戲就大功告成,於是另一部李小龍「主演」的另一部遺作《死亡塔》也就拍成了。
但《死亡塔》上映時已是李小龍去世8年後,觀眾自然不買帳,最終影片票房也只收穫195萬票房慘澹收場。
05、
雖然年僅32歲(不到33歲)便去世了,李小龍卻在世人心目中留下了一個自信、謙虛、真誠、勇敢、正直、博愛的中國人形象。
他的「若水」的哲學思想既滲透於功夫理念之中,又跨越了功夫與武術,影響著各個領域崇拜者的思維方式。
這些思想保存於他留下的著作中,等待著每一個後來者去發掘。
有人說李小龍在美國很出名,我們國內的很多人反而只將他當成功夫明星。那是因為很多人都沒有看過他的書,也沒有真正了解過他的為人。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