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大名樓杜甫(杜甫也慕名來觀賽)
2023-08-03 03:38:43 4
又是一年端午時。說起端午,現在的你會想起什麼呢?是粽子,還是一壺雄黃酒。大多數節日延續至今天的時候,和民俗活動相伴隨,且最容易流傳的,是與節日相聯繫的節令性食品。比如粽子之於端午,月餅之於中秋,餃子之於新年,湯圓之於元宵。
而在中國的傳統節日裡,食物只是節日的一個方面,節日以外,各式各樣的民俗活動則是普通民眾期待節日的另一個原因。在漫長的歷史裡,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多的是在土地上勤勤懇懇勞作的農人,一年四季,順應農時,少有閒暇時光。
在明清甚至更早的唐宋年間,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我們的想像其實有不小的差距。他們有我們想像不到的講究和各種活動,但是,也沒有我們今天這麼多的花樣。以體育活動為例,我們有足球、籃球,各種大型體育賽事可以看,動不動還能去去健身房。在當時,大型的全民可參與的體育競技活動,集觀賞性和競技性於一體的大型活動,恐怕也沒有幾個能和端午節的划龍舟相提並論了。
前段時間,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縣,一艘全長77.8米,寬2.5米的龍舟下水,現場頗為熱鬧和轟動。從媒體的報導來看,當地打算把這艘龍舟申報「中華苗族第一龍」金氏世界紀錄。由此看來,在兄弟民族的生活中,賽龍舟也是一項又熱鬧又好玩的體育活動。
話說回來,在四川,在成都,划龍舟也曾是端午節的重頭戲,直到現在,一些地方的龍舟比賽還會萬人空巷。今年的端午節,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划龍舟這項傳承千年的端午節特色活動,感受這項活動中的活力和傳說。
1986年龍舟賽 吳玉彬攝
1987年,第三屆全國「屈原杯」龍舟賽 翟曲提供
1983年歡騰的南河 吳玉彬攝
搶鴨子
提鴨子去河邊
「嘿嘿呦嘿,划起走哦,嘿嘿呦呼嘿……」千年的龍船千年的號子,從未在新津南河停歇過。在這裡,每年端午的龍舟會,是男女老少的節日盛會,不僅是全城出動觀看,來自成都、重慶、貴州、雲南的龍舟愛好者,也會慕名而來。存於新津縣檔案館,由新津的攝影愛好者提供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照片們,講述著昔日龍舟會的熱鬧。
龍舟競渡始於唐朝杜甫也慕名來觀賽
新津龍舟究竟多有名?杜甫也專門來看過喲。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南部的新津縣,自北周定名以來已有1450多年歷史,素有「蓉城南路第一景,川西名勝上河圖」之美譽。因為五河匯聚,民間傳統龍舟活動源遠流長,端午龍舟會始於唐代初年,相傳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民俗文化活動,而杜甫在成都居住期間,就曾到訪新津觀摩龍舟競渡。
據該縣清道光版縣誌載:「五月五日包角黍,懸劍蒲艾虎於門,飲雄黃酒,城南競渡。」這足以說明,新津縣龍舟競渡、包粽子等民俗的歷史久遠。
新中國成立前,每年端午節都要在南河中舉行龍舟賽、搶鴨子、搶豬尿泡(內放鈔票)活動,龍舟由各鄉鄉長或哥老會頭目組織,花船則由各機關社團及行會長組織,花船除了觀賞龍舟比賽外,還負責放鴨子下水供龍舟划船人員爭搶。民間則在端午當天中午吃粽子和鹽泡鴨蛋,飲雄黃酒,人人佩戴各色各式香包,晚上用陳艾、青蒿等草洗澡解暑清毒。同時,還將雄黃酒灑於室內消五毒。
八十年代龍舟賽直升機空降表演助陣
1981年,新津龍舟賽組委會要求參賽船隊必須繪製龍頭龍尾安在船的前後,船身要繪製龍鱗,方能參賽。1982年,組委會派人到樂山五通橋學習龍舟造型,要求各隊均要彩繪全龍方可參賽,並將會期改為三天,比賽內容也從單一的競賽增添了各種表演,更加豐富多彩。
在開幕式上,放和平鴿及氣球、對空射擊、漁舟表演等讓觀眾大飽眼福,比賽還邀請西昌訓練基地的國家隊員前來助陣,進行滑水錶演。由於新津擁有抗戰期間亞洲最大的轟炸機機場,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也讓新津龍舟賽表演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直升機空降表演。
作為表演賽的重頭戲,造型表演賽的龍舟不拘一格,赤龍、青龍、黃龍、白龍,船身龍鱗鑲嵌,龍頭睥睨天下,龍尾盤旋蕩漾,船中鼓手伏中艙,橈手持槳搖曳,擅長嬉水的小兒鳳表龍姿,在龍頭處表演「獨佔鰲頭」,活龍活現,仿佛駕馭著一條真龍衝出河面。
在南河上,飄蕩著五彩方形花船。據四川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吳玉彬介紹,花船是由幾艘老式木船拼接而成,在木船上搭上木板,建起圍欄,撐上帳篷,再端來幾把桌椅,觀眾就可以沏上幾杯花茶近距離觀賞比賽了。寬闊的河岸兩旁人群密布,來得早的可以在河岸邊佔到一個好位,相反來得遲的就只好移到半山腰去了。還有些蒲江、大邑等地的朋友也是天還沒亮,就騎著自行車一路趕來看龍舟賽。
比賽開始,河岸兩旁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龍舟、彩旗、人群構成了一幅絢麗的圖畫。比賽從老南橋起點,到終點校場壩(老地名),敲鼓、吹哨、喊號、壓船頭,而當時比賽程度最激烈的河段,屬於如今的大水南門那兒,由於當時的河道是彎曲的,也沒有嚴格的比賽標準,龍舟隊員們不願意走彎曲的航線,因此那裡成為了各隊搶道口、衝刺的地方,鼓聲更緊,哨聲更急,壓船頭的人身子都貼近了河面,橈手們更加奮力揮動肌肉鼓鼓的臂膀,拼命地向終點划去,有時甚至還撞翻了龍舟。
1987年80多萬人看龍舟大賽
1983年端午節,龍舟會增加了「龍舟夜遊」、「水上燈彩」、「放煙火」等活動,另外還增加評比花船的項目。當時的活動增為了5天,附近樂山、彭山等地文化體育部門的人士還專門來新津學習龍舟文化經驗。
由於新津縣開展龍舟賽影響較大,1987年,全國第三屆「屈原杯」龍舟賽在新津舉行。來自廣東、雲南、湖南、浙江、福建、四川等11個省(自治區)的男女26支龍舟隊和新津的28支龍舟隊一起參加競賽,國家體委、中國龍舟協會和四川省、成都市的有關領導與來自十多個國家的外賓、港澳同胞和八十多萬人觀看了全國最高水平的龍舟大賽。當時新增的「龍舟夜遊」十分壯觀,表演時張牙舞爪,眼冒金光,龍口內有的吐火、有的噴水、有的噴射各色煙花,「變色龍」時而變紅、黃、青、白色等,更是十分精彩。
女子划龍舟潑辣利落絲毫不輸壯漢
成都市攝影家協會會員蔡盛秋,也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新津少有的幾個攝影愛好者,他用鏡頭記錄了新津龍舟比賽的許多熱鬧場面以及精彩瞬間。由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數位相機並未普及,因此他多用135的小底片以及少部分的120底片,由於不利於保存,目前已經有很大一部分照片失傳。幸運的是,保留下來的部分老照片還是能較生動形象地反映新津龍舟賽的精彩盛況。
「當時城關鎮的男女兩支隊伍在歷年的龍舟比賽裡,都是可以拿到名次的。」在參賽隊員裡,讓蔡盛秋印象最深刻的,要數當時城關鎮(今五津街道辦事處)的男女兩支隊伍。
雖然女生天生帶有一種嬌弱美,可城關鎮的女子隊在比賽的時候卻完全屏蔽了這種感覺:動作幅度大,乾脆利落,毫不遜色於男生。特別是領隊,喊號子的時候很「潑辣」:聲音大,且充滿激情,用盡全力調動隊員的幹勁。因此,河邊的觀眾,一般就看到在比賽的河道裡,一支領先的女子龍舟隊的船頭上,領隊正手舞足蹈、聲嘶力竭地喊著號子,由於太過用力,表情都有些扭曲。
城關男隊也是賽場上的常勝將軍。隊伍裡的成員大都年輕、體質好,加上裡面有很多打石匠,力氣大,獲勝的機率大增。說起他們訓練的場景,蔡盛秋介紹:「他們主要就在如今的彩虹橋河段進行訓練。當時新津還沒有通濟堰,平時南河的水流都比較湍急,就算在漲洪水的日子裡城關龍舟男隊也還是要到河裡訓練划龍舟!可見他們的成功還是跟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
華西都市報記者 賴芳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