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一種復配組合物在防治水稻病害中的應用的製作方法

2023-07-05 09:33:06

本發明涉及一種復配組合物在防治水稻病害中的應用,復配組合物的有效活性成分由氟嘧菌酯和噻黴酮組成,屬於農藥應用
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和細菌性條斑病等病害在水稻上常年發生,給水稻的品質和產量造成了重大損失。殺菌劑的科學使用是保障水稻豐產豐收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單一殺菌劑品種的大面積連續使用,容易導致病原菌產生抗藥性,進而導致防效下降;同時,單一殺菌劑品種的使用也存在殺菌譜較窄、使用成本高等缺陷。不同殺菌劑品種之間的復配使用是解決病原菌產生抗藥性、擴大殺菌譜及降低使用成本的重要途徑之一。氟嘧菌酯為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具有內吸活性,可以快速被植物體吸收向頂傳導,阻止病菌侵入並提高植物體免疫能力。氟嘧菌酯單獨防治水稻病害時,對紋枯病和稻曲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但對稻瘟病和細菌性條斑病防效較差,且存在使用成本偏高以及病原菌易產生抗藥性等問題。噻黴酮屬異噻唑雜環化合物,作用機理為:與病菌的細胞膜表面的陰離子結合或與巰基反應,破壞蛋白質和細胞膜的合成系統,從而抑制病菌繁殖,幹擾病原菌細胞新陳代謝,使其生理紊亂,導致病原菌死亡。噻黴酮單獨防治水稻病害時,對稻瘟病和細菌性條斑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但對紋枯病和稻曲病防效較差,同樣存在使用成本偏高以及病原菌易產生抗藥性等問題。可見,氟嘧菌酯、噻黴酮分別單獨使用防治水稻病害時存在病原菌易產生抗藥性、殺菌譜較窄及使用成本偏高等缺陷。本發明人在研究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復配配方的過程中,令人意外地發現氟嘧菌酯和噻黴酮進行復配,在一定的復配比例範圍內對水稻上的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和細菌性條斑病等病害均具有顯著的協同增效作用,田間應用時防效優秀,經進一步研究,完成了本發明。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復配組合物在防治水稻病害中的應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解決的:一種復配組合物在防治水稻病害中的應用,其特徵在於:復配組合物的有效活性成分由氟嘧菌酯和噻黴酮組成,氟嘧菌酯和噻黴酮的重量比為30:1~1:1,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在組合物中的總重量百分含量為0.1%~85%。進一步,所述病害為紋枯病,氟嘧菌酯和噻黴酮的重量比優選為10:1。進一步,所述病害為稻瘟病,氟嘧菌酯和噻黴酮的重量比優選為8:1。進一步,所述病害為稻曲病,氟嘧菌酯和噻黴酮的重量比優選為14:1。進一步,所述病害為細菌性條斑病,氟嘧菌酯和噻黴酮的重量比優選為6:1。本發明復配組合物可以製備成適合農業生產上使用的多種應用劑型,比較好的劑型有懸浮劑、水乳劑、微乳劑、水分散粒劑等。本發明復配組合物製備成的各種應用劑型中,除了有效活性成分外,還包括農藥中允許使用和可以接受的各種輔助成分。所述的輔助成分包括但不限於溶劑、乳化劑、潤溼劑、分散劑、穩定劑、防凍劑、增稠劑、粘結劑、崩解劑、消泡劑、滲透劑、增效劑、防腐劑和填料等,都是農藥製劑中常用或允許使用的成分,並無特別限定,具體成分和用量根據配方要求通過試驗確定。所述復配組合物的各種應用劑型的生產工藝均屬於現有已知技術,在此不再贅述。本發明復配組合物,在一定的比例範圍內對水稻上的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和細菌性條斑病等病害協同增效作用顯著,田間應用時防效優秀,明顯好於各單劑單獨使用,擴大了殺菌譜,降低了使用成本,對水稻安全,是防治水稻病害的理想藥劑。具體實施方式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實質,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內容作進一步說明,但不能視為對本發明的限制,以下所述僅用於解釋本發明,對於不偏離本發明精神和原則所做的修改、替換或改進,均屬於本發明要求保護的範圍。實施例一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復配對水稻紋枯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試驗方法:參考《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ny/t1156.2-2006》,採用平皿法。用dps統計分析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各藥劑的ec50,並根據孫雲沛法計算混劑的共毒係數(ctc值),共毒係數(ctc)≥120表現為協同增效作用;共毒係數(ctc)≤80表現為拮抗作用;80<共毒係數(ctc)<120表現為相加作用。表1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復配對水稻紋枯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藥劑名稱及配比(重量比)ec50(mg/l)atittictc氟嘧菌酯0.37100.00噻黴酮37.141.00氟嘧菌酯:噻黴酮(30:1)0.20185.0096.81191.10氟嘧菌酯:噻黴酮(24:1)0.16231.2596.04240.79氟嘧菌酯:噻黴酮(18:1)0.14264.2994.79278.82氟嘧菌酯:噻黴酮(14:1)0.12308.3393.40330.12氟嘧菌酯:噻黴酮(10:1)0.11336.3691.00369.63氟嘧菌酯:噻黴酮(8:1)0.15246.6789.00277.16氟嘧菌酯:噻黴酮(6:1)0.18205.5685.86239.41氟嘧菌酯:噻黴酮(4:1)0.24154.1780.20192.23氟嘧菌酯:噻黴酮(2:1)0.31119.3567.00178.13氟嘧菌酯:噻黴酮(1:1)0.4778.7250.50155.88從表1可以看出,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在30:1~1:1(按重量)的範圍內復配時,共毒係數(ctc)均大於120,說明對水稻紋枯病菌表現出協同增效作用,氟嘧菌酯和噻黴酮以10:1(按重量)復配,協同增效作用最為顯著,共毒係數(ctc)達到最大,為369.63。實施例二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復配對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試驗方法:參考《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ny/t1156.1-2006》,採用凹玻片法。用dps統計分析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各藥劑的ec50,並根據孫雲沛法計算混劑的共毒係數(ctc值),共毒係數(ctc)≥120表現為協同增效作用;共毒係數(ctc)≤80表現為拮抗作用;80<共毒係數(ctc)<120表現為相加作用。表2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復配對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藥劑名稱及配比(重量比)ec50(mg/l)atittictc氟嘧菌酯2.74100.00噻黴酮1.26217.46氟嘧菌酯:噻黴酮(30:1)1.36201.47103.79194.11氟嘧菌酯:噻黴酮(24:1)1.19230.25104.70219.91氟嘧菌酯:噻黴酮(18:1)1.02268.63106.18252.99氟嘧菌酯:噻黴酮(14:1)0.94291.49107.83270.32氟嘧菌酯:噻黴酮(10:1)0.83330.12110.68298.27氟嘧菌酯:噻黴酮(8:1)0.75365.33113.05323.16氟嘧菌酯:噻黴酮(6:1)0.89307.87116.78263.63氟嘧菌酯:噻黴酮(4:1)1.04263.46123.49213.35氟嘧菌酯:噻黴酮(2:1)1.23222.76139.15160.09氟嘧菌酯:噻黴酮(1:1)1.31209.16158.73131.77從表2可以看出,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在30:1~1:1(按重量)的範圍內復配時,共毒係數(ctc)均大於120,說明對水稻稻瘟病菌表現出協同增效作用,氟嘧菌酯和噻黴酮以8:1(按重量)復配,協同增效作用最為顯著,共毒係數(ctc)達到最大,為323.16。實施例三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復配對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試驗方法:參考《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ny/t1156.2-2006》,採用平皿法。用dps統計分析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各藥劑的ec50,並根據孫雲沛法計算混劑的共毒係數(ctc值),共毒係數(ctc)≥120表現為協同增效作用;共毒係數(ctc)≤80表現為拮抗作用;80<共毒係數(ctc)<120表現為相加作用。表3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復配對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藥劑名稱及配比(重量比)ec50(mg/l)atittictc氟嘧菌酯0.55100.00噻黴酮32.411.70氟嘧菌酯:噻黴酮(30:1)0.29189.6696.83195.87氟嘧菌酯:噻黴酮(24:1)0.25220.0096.07229.00氟嘧菌酯:噻黴酮(18:1)0.21261.9094.83276.18氟嘧菌酯:噻黴酮(14:1)0.17323.5393.45346.21氟嘧菌酯:噻黴酮(10:1)0.19289.4791.06317.89氟嘧菌酯:噻黴酮(8:1)0.24229.1789.08257.26氟嘧菌酯:噻黴酮(6:1)0.27203.7085.96236.97氟嘧菌酯:噻黴酮(4:1)0.32171.8880.34213.94氟嘧菌酯:噻黴酮(2:1)0.49112.2467.23166.95氟嘧菌酯:噻黴酮(1:1)0.7573.3350.85144.21從表3可以看出,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在30:1~1:1(按重量)的範圍內復配時,共毒係數(ctc)均大於120,說明對水稻稻曲病菌表現出協同增效作用,氟嘧菌酯和噻黴酮以14:1(按重量)復配,協同增效作用最為顯著,共毒係數(ctc)達到最大,為346.21。實施例四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復配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試驗方法:參考《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ny/t1156.16-2008》,採用渾濁度法。用dps統計分析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各藥劑的ec50,並根據孫雲沛法計算混劑的共毒係數(ctc值),共毒係數(ctc)≥120表現為協同增效作用;共毒係數(ctc)≤80表現為拮抗作用;80<共毒係數(ctc)<120表現為相加作用。表4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復配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藥劑名稱及配比(重量比)ec50(mg/l)atittictc氟嘧菌酯35.16100.00噻黴酮0.438176.74氟嘧菌酯:噻黴酮(30:1)6.48542.59360.54150.49氟嘧菌酯:噻黴酮(24:1)5.02700.40423.07165.55氟嘧菌酯:噻黴酮(18:1)3.471013.26525.09192.97氟嘧菌酯:噻黴酮(14:1)2.551378.82638.45215.96氟嘧菌酯:噻黴酮(10:1)1.662118.07834.25253.89氟嘧菌酯:噻黴酮(8:1)1.212905.79997.42291.33氟嘧菌酯:噻黴酮(6:1)0.893950.561253.82315.08氟嘧菌酯:噻黴酮(4:1)0.834236.141715.35246.95氟嘧菌酯:噻黴酮(2:1)0.615763.932792.25206.43氟嘧菌酯:噻黴酮(1:1)0.477480.854138.37180.77從表4可以看出,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在30:1~1:1(按重量)的範圍內復配時,共毒係數(ctc)均大於120,說明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表現出協同增效作用,氟嘧菌酯和噻黴酮以6:1(按重量)復配,協同增效作用最為顯著,共毒係數(ctc)達到最大,為315.08。實施例五以下物質均為重量百分含量:氟嘧菌酯50%、噻黴酮5%、琥珀酸磺酸鹽7%、丙烯酸鈉與丙醯胺共聚物8%、羧甲基澱粉鈉3%、硅藻土補足100%。將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經氣流粉碎混合均勻、捏合造粒、乾燥篩分後,製得55%氟嘧菌酯·噻黴酮水分散粒劑。防治水稻紋枯病:55%氟嘧菌酯·噻黴酮水分散粒劑按30ga.i./ha用量在水稻紋枯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7d後進行第二次施藥,另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在第二次施藥後14d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為81.42%;50%氟嘧菌酯水分散粒劑按30ga.i./ha用量在水稻紋枯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7d後進行第二次施藥,另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在第二次施藥後14d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為48.56%;5%噻黴酮水分散粒劑按30ga.i./ha用量在水稻紋枯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7d後進行第二次施藥,另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在第二次施藥後14d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為15.67%。可見,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復配後協同增效作用顯著,持效期長,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明顯好於各單劑單獨使用,同時,在試驗過程中未發現55%氟嘧菌酯·噻黴酮水分散粒劑對水稻產生藥害。實施例六以下物質均為重量百分含量:氟嘧菌酯32%、噻黴酮4%、醋酸仲丁酯25%、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苯丙乳液3%、丁基羥基茴香醚2%、乙二醇1.5%、去離子水補足100%。將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經高速剪切攪拌均勻後,製得36%氟嘧菌酯·噻黴酮水乳劑。防治水稻稻瘟病:36%氟嘧菌酯·噻黴酮水乳劑按30ga.i./ha用量在水稻稻瘟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7d後進行第二次施藥,另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在第二次施藥後14d對水稻稻瘟病的防效為87.96%;32%氟嘧菌酯水乳劑按30ga.i./ha用量在水稻稻瘟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7d後進行第二次施藥,另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在第二次施藥後14d對水稻稻瘟病的防效為32.87%;4%噻黴酮水乳劑按30ga.i./ha用量在水稻稻瘟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7d後進行第二次施藥,另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在第二次施藥後14d對水稻稻瘟病的防效為55.17%。可見,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復配後協同增效作用顯著,持效期長,對水稻稻瘟病的防效明顯好於各單劑單獨使用,同時,在試驗過程中未發現36%氟嘧菌酯·噻黴酮水乳劑對水稻產生藥害。實施例七以下物質均為重量百分含量:氟嘧菌酯14%、噻黴酮1%、環己酮5%、乙酸仲丁酯15%、烷芳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10%、乙二醇1%、去離子水補足100%。將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經高速剪切攪拌均勻後,製得15%氟嘧菌酯·噻黴酮微乳劑。防治水稻稻曲病:15%氟嘧菌酯·噻黴酮微乳劑按30ga.i./ha用量在水稻稻曲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7d後進行第二次施藥,另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在第二次施藥後14d對水稻稻曲病的防效為84.19%;14%氟嘧菌酯微乳劑按30ga.i./ha用量在水稻稻曲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7d後進行第二次施藥,另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在第二次施藥後14d對水稻稻曲病的防效為46.23%;1%噻黴酮微乳劑按30ga.i./ha用量在水稻稻曲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7d後進行第二次施藥,另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在第二次施藥後14d對水稻稻曲病的防效為27.46%。可見,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復配後協同增效作用顯著,持效期長,對水稻稻曲病的防效明顯好於各單劑單獨使用,同時,在試驗過程中未發現15%氟嘧菌酯·噻黴酮微乳劑對水稻產生藥害。實施例八以下物質均為重量百分含量:氟嘧菌酯18%、噻黴酮3%、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5%、植物油2%、羧丙基纖維素1%、乙二醇1.5%、矽酮類化合物0.2%、苯甲酸鈉0.2%、去離子水補足100%。將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經高速剪切分散均勻、砂磨機中砂磨後,製得21%氟嘧菌酯·噻黴酮懸浮劑。防治水稻細菌性條斑病:21%氟嘧菌酯·噻黴酮懸浮劑按30ga.i./ha用量在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7d後進行第二次施藥,另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在第二次施藥後14d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防效為82.97%;18%氟嘧菌酯懸浮劑按30ga.i./ha用量在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7d後進行第二次施藥,另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在第二次施藥後14d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防效為21.82%;3%噻黴酮懸浮劑按30ga.i./ha用量在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7d後進行第二次施藥,另設清水處理為空白對照,在第二次施藥後14d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防效為53.77%。可見,氟嘧菌酯和噻黴酮復配後協同增效作用顯著,持效期長,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防效明顯好於各單劑單獨使用,同時,在試驗過程中未發現21%氟嘧菌酯·噻黴酮懸浮劑對水稻產生藥害。綜上所述,本發明所述的復配組合物,協同增效作用顯著,應用於水稻上防治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和細菌性條斑病等病害,防效優秀,相比各單劑單獨使用提高了防效,降低了使用成本,持效期長,對水稻安全,值得在水稻病害上推廣應用。當前第1頁12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