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芯扳手改良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7-09 18:48:56 1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油芯扳手改良結構,尤指一種可提供單向驅動,以提供快速傳動及有利於狹小空間內驅動的油芯扳手改良結構。
背景技術:
一般汽車在保養時,其油芯組的拆卸及組裝為相當頻繁且平常的作業,然而,油芯鎖結組立在引擎上的空間相當的狹小,是以造成其拆組的作業相當的不便,而一般的油芯扳手,請參閱圖1~圖3所示,該油芯扳手1主要是於其抵轉部11上以螺結元件111樞設於一螺杆12的頂端,而於該螺杆12上螺設一調整座13,該調整座13上二側設置有螺孔131,該螺孔131供一螺結元件132穿設過一夾持元件14的二末端的透孔141並螺結固設於螺孔131上,而使該夾持元件14的二末端固結於調整座13的二側,而該螺杆12末端樞結一轉動把手2,並通過一螺結元件22穿設該轉動把手2末端透孔且螺結於螺杆12末端上,如此,通過轉動把手2的帶動螺杆12轉動,進而使調整座13得以前後位移,可達到調整夾持元件14的內徑大小,以達到拆卸與組裝油芯,然而,該油芯鎖結組立在引擎上的空間相當的狹小,其使得該油芯扳手1於操作上的迴轉半徑相對較小,當該油芯扳手1驅動一有限距離而無法再轉動時,即需迴轉該油芯扳手1,但迴轉油芯扳手1時為了不會使油芯一併迴轉,此時則需先轉動轉動把手2,使螺杆12帶動調整座13位移,使得隨其位移的夾持元件14內徑與油芯脫離夾持狀態後,迴轉轉動把手2及抵轉部11至原先的轉動起點後,再轉動該轉動把手2,使夾持元件14內徑與油芯再度形成夾持狀態後,再驅動該轉動把手2,如此反覆作動,始得達到拆卸與組裝油芯的目的,以致增加了拆卸與組裝油芯的工作時間。
技術實現要素:
緣此,本案的發明人基於其從事各種五金工具的設計及製造多年的經驗,尤其於扳手工具的著墨,鑑於現有油芯扳手效果不彰的缺失,期以提供一種可單向驅動,而有利於狹小空間內使用,乃積極加以研究改良,經由多次的試驗及改變,終得本發明的產生。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乃在提供一種於該油芯扳手的抵動部內樞結單向控制部,通過單向控制部及夾持元件可達到夾持油芯轉動,亦可提供油芯扳手迴轉時,油芯不會隨其迴轉的單向傳動狀態,以符合快速拆卸及組裝油芯,並提供於狹小空間內驅動使用的油芯扳手改良結構。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主要是於一油芯扳手的抵轉部近中段位置設置有容置槽,該容置槽內近底端二側分別設置有一第一抵靠壁、一第二抵靠壁及一容置空間,而於抵轉部上設置有一橫向貫穿該容置槽的透孔,該抵轉部二側設有貫穿的穿置槽,該穿置槽供一夾持元件的二底端穿設,該夾持元件二末端則通過螺結元件螺設於一螺杆上的調整座,該螺杆末端套設於一轉動把手上,該轉動把手可供一螺結元件穿設鎖結於螺杆末端上,而該抵轉部的容置槽供一單向控制部的樞設,該單向控制部以一控制件螺結於螺杆的頂端,該控制件近底端一側為一施力段,該施力段可抵於抵動部的抵靠壁,而異於施力段的一側設有一套合部,該套合部上套設一彈性元件的一端,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則抵靠於抵動部的容置空間內壁面,該控制件上設置有一第一橫向透孔,再以一第一軸杆穿設過抵轉部的透孔及控制件的第一橫向透孔,並使控制件得以樞結於抵轉部的容置槽內,該控制件頂端則為一頂抵部,該頂抵部可頂抵於棘齒件的內部頂緣,該棘齒件頂端表面為齒狀,而於棘齒件的一側設置有抵靠段,該抵靠段可抵靠於抵轉部的第二抵靠壁,該棘齒件上設有一透孔,該透孔可供一第二軸杆穿設,該第二軸杆可穿設控制件的第二橫向透孔,使該棘齒件得以樞設於控制件的頂端上,並使棘齒件的抵靠段可抵靠於抵轉部的第二抵靠壁,再將夾持元件的二末端穿設過抵動部的穿置槽,且通過螺結元件穿過夾持元件的透孔並螺結於調整座的螺孔,使夾持元件的末端固結於調整座的二側邊,此時,將轉動把手套設於螺杆末端,並通過一螺結元件鎖結固設於螺杆末端的螺孔上,通過單向控 制部及夾持元件可達到夾持油芯轉動,亦可提供油芯扳手迴轉時,油芯不會隨其迴轉的單向傳動狀態,以符合快速拆卸及組裝油芯,並提供於狹小空間內驅動使用的油芯扳手改良結構。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油芯扳手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2,為現有油芯扳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一。
圖3,為現有油芯扳手的組合剖面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立體分解示意圖一。
圖6,為本發明的立體分解示意圖二。
圖7,為本發明的立體分解示意圖三。
圖8,為本發明抵轉座的剖面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的組合剖面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順時針轉動鎖緊油芯時的組合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圖10的部份放大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逆時針轉動時控制件位移不頂抵於棘齒件時的組合剖面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圖12的部份放大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一的組合剖面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的組合剖面示意圖。
圖18,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的組合外觀示意圖。
1-油芯扳手
11-抵轉部 111-螺結元件
12-螺杆
13-調整座
131-螺孔 132-螺結元件
14-夾持元件 141-透孔
2-轉動把手
21-螺結元件
3-油芯扳手
31-抵動部
311-容置槽 312-第一抵靠壁
313-容置空間 314-第二抵靠壁
315-透孔 316-穿置槽
32-夾持元件
321-透孔 322-螺結元件
323-第一套入口 324-第二套入口
33-調整座 331-螺孔
34-螺杆 341-頂端
4-轉動把手 41-螺結元件
5-單向控制部
51-控制件
511-施力段 512-套合段
513-彈性元件 514-第一橫向透孔
515-第二橫向透孔 516-頂抵段
52-螺結元件
53-棘齒段
531-抵靠段 532-透孔
533-第二軸杆
54-第一軸杆
6-握把
A-油芯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為達上述的目的,茲就本發明的結構內容及其特徵,並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後,相信能就本發明的內容及其產生的功效,作更進一 步的了解。
請參閱圖4~圖9所示,本發明主要包含有一油芯扳手3、一轉動把手4及一單向控制部5,其中:
一油芯扳手3,主要是於其抵轉部31的近中段設置有容置槽311,該容置槽311內近底端一側設置有一第一抵靠壁312,容置槽311內異於第一抵靠壁312的一端則為一容置空間313,容置空間313上方為一第二抵靠壁314,而於抵轉部31上設置有一橫向貫穿該容置槽311的透孔315,該抵轉部31二側設有貫穿的穿置槽316,該穿置槽316供一夾持元件32的二底端穿設,該夾持元件32的二底端分別設置有透孔321,該透孔321供螺結元件322穿設,該螺結元件322可螺設於調整座33二側的螺孔331,使夾持元件32得以固結於調整座33上,而形成有一第一套入口323及第二套入口324,該調整座33則螺設於一螺杆34上;
一轉動把手4,該轉動把手4是可供螺杆34末端套設,並通過一螺結元件41鎖結固設於螺杆34末端的螺孔上;
一單向控制部5,該單向控制部5是可樞設於抵動部31的容置槽311內,其是以一控制件51通過一螺結元件52鎖結於螺杆34的頂端341,該控制件51近底端一側為一施力段511,該施力段511可抵靠於抵動部31的第一抵靠壁312,而異於施力段511的一側設有一套合部512,該套合部512上套設一彈性元件513的一端,該彈性元件513的另一端則抵靠於抵動部31的容置空間313內壁面,該控制件51上設置有一第一橫向透孔514及一第二橫向透孔515,而該控制件51頂端為一頂抵部516,該頂抵部516可頂抵於棘齒件53的內部頂緣,該棘齒件53頂端表面為齒狀,而於棘齒件53的一側設置有抵靠段531,該抵靠段531可抵靠於抵轉部31的第二抵靠壁314,該棘齒件53上設有一透孔532,該透孔532可供一第二軸杆533穿設,該第二軸杆533可穿設控制件51的第二橫向透孔515,使該棘齒件53得以樞設於控制件51的頂端上,而該控制件51則可通過一第一軸杆54穿設過抵轉部31的透孔315及控制件51的第一橫向透孔514,並使控制件51得以樞結於抵轉部31的容置槽311內。
如是,將調整座33螺設於螺杆34上,且將控制件51通過螺結元 件52而可鎖結固設於螺杆52的頂端,再將棘齒件53套設於控制件51上,且通過一第二軸杆532穿設控制件51的第二橫向透孔515,使該棘齒件53得以樞設於控制件51的頂端上,再將控制件52及其套合段512上套設的彈性元件513套設於抵動部31的容置槽311內,且令該彈性元件513的另一端抵靠於抵動部31的容置空間313內壁面,再以一第一軸杆54穿設過抵轉部31的透孔315及控制件51的第一橫向透孔514,並使控制件得以樞結於抵轉部31的容置槽311內,且使棘齒件53的抵靠段531可抵靠於抵轉部31的第二抵靠壁314,再將夾持元件32的二末端穿設過抵動部31的穿置槽316,且通過螺結元件322穿過夾持元件32的透孔321並螺結於調整座33的螺孔311,使夾持元件32的末端固結於調整座331的二側邊,此時,將轉動把手4套設於螺杆34末端,並通過一螺結元件42鎖結固設於螺杆34末端的螺孔上,即可完成該油芯扳手3的組裝。
請參閱圖10、圖11示,當欲鎖緊該油芯A時,將油芯扳手3的第一套入口323以向下的方向套入油芯A的外徑上,轉動該轉動把手4,使螺杆34隨其轉動,使該調整座33得以往下位移,且使該夾持元件32亦隨其向下位移,並縮小夾持元件32的內徑,直至該夾持元件32的內徑及棘齒件53的頂緣夾持於油芯A的外徑上,順時鐘方向扳動該轉動把手4,該螺杆34與控制件51亦一併轉動,控制件51的施力段511可推靠於抵動部31的抵靠壁312而限位,是以使得抵動部31亦隨之位移,而控制件51的頂抵部516則頂抵於棘齒件53的內部頂緣,使棘齒件53的齒狀頂端咬合於油芯A的外徑上,而於棘齒件53一側的抵靠段531抵靠於抵轉部31的第二抵靠壁314,而可隨抵動部31位移,如此,使油芯A的外徑受夾持元件32的內徑及棘齒件53的頂緣夾持轉動,使油芯A可往鎖緊狀態的方向轉動。
請參閱圖12所示,當欲快速轉動油芯扳手3或於施力空間狹小而使該油芯扳手3順時針轉動的空間受限而無法再轉動時,逆時針轉動該油芯扳手3,此時的控制件51會以軸杆54為中心而往抵動部31的容置空間313方向位移,而使控制件51的頂抵部516不再頂抵於棘齒件53的內部頂緣,使棘齒件53的齒狀頂端不再咬合夾掣於油芯A的外徑上 (如圖13所示),使油芯A不會隨油芯扳手3的逆時針迴轉而轉動回位,如此,當油芯扳手3逆時針轉動時,呈現不再夾掣油芯A轉動的自轉現象,使該油芯扳手3可呈現單向轉動,而當油芯扳手3逆時針方向轉動預定位置時,再呈現順時針轉動,使油芯A的外徑再度受夾持元件32的內徑及棘齒件53的頂緣夾持轉動,以符合快速拆卸及組裝油芯A,而無需一再轉動調整把手4,始得提供夾掣與鬆開油芯A的表面,並提供於狹小空間內驅動的油芯扳手3。
請參閱圖14所示,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一,當欲鬆開該油芯A時,將油芯扳手3的第二套入口324以向下的方向套入油芯A上,逆時針轉動該握把4,即可達到轉動該油芯A,使該油芯A呈現逆時針方向轉動,而可鬆開該油芯A。
請參閱圖15~圖17所示,其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二,其中,主要包含有一油芯扳手3、一轉動把手4及一單向控制部5,其中:
一油芯扳手3,主要是於其抵轉部31的近中段設置有容置槽311,該容置槽311內近底端一側設置有一第一抵靠壁312,容置槽311內異於第一抵靠壁312一端則為一容置空間313,而於抵轉部31上設置有一橫向貫穿該容置槽311的透孔315,該抵轉部31二側設有貫穿的穿置槽316,該穿置槽316供一夾持元件32的二底端穿設,該夾持元件32的二底端分別設置有透孔321,該透孔321供螺結元件322穿設,該螺結元件322可螺設於調整座33二側的螺孔331,使夾持元件32得以固結於調整座33上,而形成有一第一套入口323及第二套入口324,該調整座33則螺設於一螺杆34上;
一轉動把手4,該轉動把手4可供螺杆34末端套設,並通過一螺結元件41鎖結固設於螺杆34末端的螺孔上;
一單向控制部5,該單向控制部5是可樞設於抵動部31的容置槽311內,其是以一控制件51通過一螺結元件52鎖結於螺杆34的頂端341,該控制件51近底端一側為一施力段511,該施力段511可抵靠於抵動部31的第一抵靠壁312,而異於施力段511的一側設有一套合部512,該套合部512上套設一彈性元件513的一端,該彈性元件513的另一端則抵靠於抵動部31的容置空間313內壁面,該控制件51上設置 有一第一橫向透孔514,可通過一第一軸杆54穿設過抵轉部31的透孔315及控制件51的第一橫向透孔514,並使控制件51得以樞結於抵轉部31的容置槽311內,而該控制件51頂端為一頂抵部516。
當欲鎖緊該油芯A時,將油芯扳手3的第一套入口323以向下的方向套入油芯A上,轉動該轉動把手41,使螺杆34隨其轉動,使該調整座33得以往下位移,且使該夾持元件32亦隨其向下位移,直至該夾持元件32的內徑及控制件51的頂抵段511夾持於油芯A的外徑上,順時鐘方向扳動該握把4,該螺杆34與控制件51亦一併轉動,控制件51的施力段511可推靠於抵動部31的第一抵靠壁312,是以使得抵動部31亦隨其位移,如此,通過因螺杆34及調整座33位移而產生以油芯A為中心的轉動位移的夾持元件32配合控制件51的頂抵段516夾持而使油芯A得以呈順時針方向轉動,使油芯A呈鎖緊狀態的方向轉動,當逆時針轉動該油芯扳手3,此時的控制件51會以軸杆54為中心而往抵動部31的容置空間313方向位移,而使控制件51的頂抵部516不再頂抵於油芯A的外徑上,呈現不再夾掣油芯A轉動的自轉現象,使該油芯扳手3可呈現單向轉動,以符合快速拆卸及組裝油芯A,並提供於狹小空間內驅動的油芯扳手3。
請參閱圖18所示,其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的組合外觀示意圖,其中,於該轉動把手4上樞結一握把6,該握把6的另端則可供抵轉部31套設,如此,可提供一易於施力及握持的油芯扳手。
上述本發明僅以最佳實施例作舉例說明,對熟悉該項技藝的人員,當可進行各變化實施,但此變化實施,均應包括在本發明的精神及範疇內。
綜上所述,本發明是於抵動部內樞結單向控制部,通過單向控制部及夾持元件可達到夾持油芯轉動,亦可提供油芯扳手迴轉時,油芯不會隨其迴轉的單向傳動狀態,以符合快速拆卸及組裝油芯,並提供於狹小空間內驅動使用,其不論是結構上的改變,抑或是功效上的增進,皆已毋庸置疑,且本發明於申請前未見於刊物,亦未公開使用,實已符合專利申請要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