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控扁繞機的製作方法
2023-07-26 20:34:41 1
專利名稱:數控扁繞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繞制線圈的數控扁繞機。
背景技術:
中,現有的各種扁繞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陷,主要包括1.由於工具機本身重複定位精度差,繞制工藝程序上存在缺陷造成繞制的線圈匝間不齊1~3mm不等,有鼓形,外形不規整,增厚嚴重,導致線圈總體質量差,電機運行中溫升問題得不到解決;2.總體上講繞制效率低,老式扁繞機連續繞制的效率較高但質量差,廢品率高,後續工序耗時多,導致總體效率較低.新式的間斷繞制的扁繞機效率更低,一個循環≥1′;3.繞制的線圈規格變化時,工具機調整困難;4.機械傳動結構複雜,液壓傳動的有漏油現象,帶氣動缸的漏氣不利環保,而且工具機故障率高。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了上述背景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數控扁繞機,它能使重複定位精度大大提高,工具機調整方便,提高繞制效率,並能有效地去增厚,降低故障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解決方案如下一種數控扁繞機,其特殊之處在於包括傳動系統,傳動系統包括三個坐標軸X軸、Y軸和B軸,其中X軸為拉長軸,伺服電機通過聯軸器直聯滾珠絲槓,拖動往復臺縱向移動,Y軸為彎曲軸,伺服電機通過聯軸器與減速器的輸入軸聯接,減速器的輸出軸與彎曲軸Y上的蝸輪付的蝸杆直聯,拖動蝸輪及彎曲軸Y完成彎曲動作,B軸為銑削進給軸,伺服電機通過聯軸器與減速器的輸入軸聯接,減速器的輸出軸與銑削進給軸B上的蝸輪付的蝸杆直聯,拖動蝸輪及銑削進給軸B進行旋轉圓進給。
上述往復臺上可設有四軸套裝主軸箱,彎曲軸Y、銑削進給軸B、銑削傳動軸和線模拉杆順次套裝在一起,其中彎曲軸Y、銑削進給軸B、銑削傳動軸共有一個迴轉軸線。
上述銑削傳動軸帶動銑削頭運動,銑削頭可以是行星微型銑削頭,包括螺杆和半絲母,半絲母與銑頭連接,銑頭上設有銑頭鎖緊塊。
上述液壓系統包括銑鉗夾緊缸、彎鉗夾緊缸、線模夾緊缸和升降缸,銑鉗夾緊缸、彎鉗夾緊缸、線模夾緊缸前可設有單向減壓閥,升降缸前可設有液控單向閥。
圖1為本實用新型傳動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四軸套裝主軸箱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微型銑削頭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的A-A剖示圖;圖5為圖3的B-B剖示圖;圖6為圖3的C-C剖示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液壓系統的原理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參見圖1,傳動系統包括三個坐標軸的運動付,X軸設為拉長軸,用於線圈的拉邊長。伺服電機1通過聯軸器2直聯滾珠絲槓3和滾珠絲母3′,拖動裝有四軸套裝主軸箱的往復臺4縱向移動,完成線圈在繞制過程中邊長的拉出和返回。在左端某個合理位置定為X軸的原點O,此處X=O,線圈的彎繞即彎曲180°(90°)全都在原點進行。Y軸設為彎曲軸,用於線圈的繞彎,即彎曲180°(90°),伺服電機與通過聯軸器與減速器6的輸入軸聯接,減速器的輸出軸與彎曲軸上的蝸輪付的蝸杆7直聯,拖動蝸輪8及彎曲軸Y完成線圈繞制過程中彎曲180°(90°)的動作程序,這個程序是在X軸的原點O進行的。B軸設為銑削進給軸,用於銑刀主切削迴轉運動的圓周進給銑去彎曲180°(90°)在R處形成的增厚。伺服電機9通過聯軸器與減速器10的輸入軸聯接,減速器10的輸出軸與銑削進給軸上的蝸輪副的蝸杆11直聯,拖動蝸輪及銑削進給軸B進行旋轉圓進給,完成銑削增厚的進給動作程序,最後銑刀主軸II停在一個固定位置,這個動作程序是在原點O進行的。銑刀旋轉的主切削運動採用如下傳動方式電機13通過主動帶輪14、三角皮帶15、被動帶輪16帶動傳動軸17,由該軸端的軸齒輪17′帶動微型銑削頭的I軸,該頭的II軸裝有銑刀18進行主切削運動,銑刀本身轉動又進行圓周進給,共同完成銑削增厚的任務。參見圖2,彎繞主軸Y、銑削進給軸B、銑削傳動軸17及線模拉杆19這四根軸順次套裝在一起,其中彎繞主軸Y、銑削進給軸B、銑削傳動軸17為空心軸,工作時轉動,共有一個迴轉軸線,實現了層層定心同軸,便於拆裝維修。而線模拉杆19為實心杆,工作時上下移動。參見圖3至圖6,包括螺杆20和半絲母21,半絲母21與微型銑頭22連接。轉動螺杆20上部方頭,可使銑頭22及銑刀上下調整。銑頭22上設有銑頭鎖緊塊23,銑刀上下調好後,轉動內六角螺栓24,使其鎖緊。參見圖7,繞制基本程序中的輔助程序由液壓系統來完成,包括銑鉗夾緊缸24、彎鉗夾緊缸25、線模夾緊缸26和升降缸27,銑鉗夾緊缸24、彎鉗夾緊缸25、線模夾緊缸26前加裝有單向減壓閥28,以便調整各缸的壓力,升降缸27前加裝有液控單向閥29,以便保壓,使升降臺不自行下降。實際工作時,傳動系統中彎曲軸Y軸的傳動過程為伺服電機5→聯軸器→減速器6→蝸杆7→蝸輪8及彎曲軸Y;銑削進給軸B軸的傳動過程為伺服電機9→聯軸器→減速器10→蝸杆11→蝸輪12及銑削進給軸B;拉長軸X軸的傳動過程為伺服電機1→膜片式聯軸器2→滾珠絲槓3→滾珠絲母3′及往復臺4;銑削主切削運動的傳動過程為電機13及主動帶輪14→三角帶15→被動帶輪16→傳動軸17和軸齒17′→微型銑削頭I軸→微型銑削頭II軸及銑刀18轉動。本實用新型採用間斷繞制工藝,將繞制過程分解為拉直線邊、彎曲、銑增厚三個基本程序,這三個基本程序的完成需要其他輔助程序來保證,如拉直線邊需在銑鉗鬆開、線模和彎鉗夾緊的情況下進行,繞彎需在彎鉗線模夾緊、銑鉗鬆開的情況下進行,銑增厚需在銑鉗夾緊、線模和彎鉗夾緊的情況下進行。將這些主副程序連續起來,便構成了自動進行的繞制過程。繞製程序如下(1)彎鉗、線模同時夾緊→(2)彎曲→(3)銑鉗緊→(4)銑增厚→(5)銑鉗開→(6)拉出→(7)銑鉗緊→(8)彎鉗、線模同時開→(9)彎返→(10)拉返。而以前扁繞機的繞製程序為(1)彎鉗夾緊→(2)線模夾緊→(3)彎曲→(4)銑鉗夾緊→(5)銑增厚→(6)銑鉗鬆開→(7)拉出直線邊→(8)彎鉗鬆開→(9)彎鉗返回→(10)銑鉗夾緊→(11)線模鬆開→(12)拉出返回。從新程序與原程序對比可以看出,新的繞製程序與原程序完全不同,由十二個程序減為十個程序,位次也不同,彎鉗線模的緊與松同時進行,縮短了循環周期,提高了繞制效率。新的繞製程序中從(6)拉出→(7)銑鉗緊→(8)彎鉗、線模同時開→(9)彎返→(10)拉返過程中銑鉗先夾緊後,彎鉗、線模同開,再彎返、拉返,這樣銑鉗的拉返夾緊力大,又處在線料的中部,不易鬆動,能提高匝間的等齊度。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效果如下1.工具機往復臺移動(X軸拉直線邊)、彎繞轉動(Y軸轉動彎曲)、銑削進給(B軸轉動圓進給)三個坐標移動付的重複定位精度大大提高,如往復臺移動(拉出、拉返到原點O)的重複定位精度在0.01mm之內,這對線圈匝間不齊度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2.由於在X、Y、B軸採用了數控系統,從而使拉長軸X、彎繞軸Y、銑削進給軸B的速度和定位都能準確方便的調整,為繞制線圈規格變化時帶來工具機調整的極大方便;3.由於繞製程序的創新及各程序間最佳的速度匹配,使繞制效率大大提高,比程控扁澆機提高30%;4.繞制的線圈匝問不齊度≤0.5mm,無鼓形,外形規整,完全符合技術要求。由於銑去增厚使每組線圈總厚度減少12~15mm,為運行中電機溫升問題的解決創造了條件;5.大大簡化了結構,故障率低,噪聲低,無油汙,有利於環保。
權利要求1.一種數控扁繞機,其特徵在於包括傳動系統,傳動系統包括三個坐標軸X軸、Y軸和B軸,其中X軸為拉長軸,伺服電機(1)通過聯軸器(2)直聯滾珠絲槓(3),拖動往復臺(4)縱向移動,Y軸為彎曲軸,伺服電機(5)通過聯軸器與減速器(6)的輸入軸聯接,減速器的輸出軸與彎曲軸Y上的蝸輪付的蝸杆直聯,拖動蝸輪(8)及彎曲軸Y完成彎曲動作,B軸為銑削進給軸,伺服電機(9)通過聯軸器與減速器(10)的輸入軸聯接,減速器(10)的輸出軸與銑削進給軸B上的蝸輪付的蝸杆(11)直聯,拖動蝸輪及銑削進給軸B進行旋轉圓進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數控扁繞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往復臺(4)上設有四軸套裝主軸箱,彎曲軸Y、銑削進給軸B、銑削傳動軸(17)和線模拉杆(19)順次套裝在一起,其中彎曲軸Y、銑削進給軸B、銑削傳動軸(17)共有一個迴轉軸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數控扁繞機,其特徵在於所述銑削傳動軸帶動銑削頭(22)運動,所述銑削頭(22)為行星微型銑削頭,包括螺杆(20)和半絲母(21),半絲母(21)與銑頭(22)連接,銑頭(22)上設有銑頭鎖緊塊(23)。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數控扁繞機,其特徵在於包括液壓系統,液壓系統包括銑鉗夾緊缸(24)、線模夾緊缸(26)、彎鉗夾緊缸(25)和升降缸(27),所述銑鉗夾緊缸(24)、線模夾緊缸(26)、彎鉗夾緊缸(25)前設有單向減壓閥(28),升降缸(27)前設有液控單向閥(29)。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繞制線圈的數控扁繞機,它能使重複定位精度大大提高,工具機調整方便,提高繞制效率。包括傳動系統,傳動系統包括三個坐標軸X軸、Y軸和B軸,X軸為拉長軸,用於線圈的拉邊長,Y軸為彎曲軸,用於線圈的繞彎,B軸為銑削進給軸,用於銑刀主切削迴轉運動的圓周進給銑去彎曲在R處形成的增厚,往復臺上裝有四軸套裝主軸箱,彎繞主軸Y、進給傳動軸B、銑削傳動軸及線模拉杆這四根軸順次套裝在一起。
文檔編號H01F41/06GK2544392SQ0222469
公開日2003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02年4月2日 優先權日2002年4月2日
發明者裴文生, 尉克孝, 張帆, 張正嶽, 趙汝恩 申請人:永濟電機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