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觀後感
2023-07-27 20:03:02
《春風化雨》觀後感一
影片《春風化雨》講述了在一個束縛、桎梏的教育環境中,教師基廷引導學生追求激情、自由、夢想的曲折故事。基廷最終以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那一群在禁錮裡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是,屬於基廷自己的結局卻是被校方以「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
「當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的所有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卻發現自己從未活過。」這是一句令人激動的臺詞,在多年的填鴨式教育的影響下,學生是否能清晰明了的明白生活的意義?
我們做事都需要理由,孩子們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支撐他們一步步走來的理由是什麼?是為了老師的讚許、家長的高興,還是為了學不好將來就養活不了自己,而這對現代孩子來說,已顯得蒼白無力。對於一個心智才剛剛開始發育的初中孩子,未來是什麼,似乎顯得那麼遙遠。如何能讓孩子找到努力學習的動因?如何能讓學習這種有實在意義的事情不再成為學生叛逆的對象?如何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自主探索而不是驅趕著他們?我覺得這是教育應該做的,也是我需要做的。當然,我不反對美玉需要雕琢,但我希望在鍛鍊他們的同時,不磨滅他們自由的心性。
我希望教育能有靈魂。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在灌輸知識的同時,不能忽略對學生心智的培養。教育的本質是愛與責任,如何能讓學生的心靈通過教育變得不斷強大,如何能讓他們更深刻全面的思考問題,如何讓他們養成屬於自己的精神和核心競爭力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一隻獅子也可以在馴獸員的馴養下安靜的坐在椅子上,但這是訓練不是教育,我不希望我們培養的孩子成為一個個的「學習機」,我希望他們能夠始終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能為自己的目標努力奮鬥。
不得不老老實實地承認,如今的素質教育多多少少也存在著應試教育。當我看到學生為一個個專業術語背得焦頭爛額的時候,當我看到學生被「唐朝的凳子、明朝的桌子」弄得暈頭轉向的時候,當我看到學生為了幾個必考的題型反反覆覆、沒完沒了的時候,我不禁想問,學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用?社會需要的是能力,教育應該使他們獲得學習、思考的能力,讓他們在未來可以為自己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他們需要的不是那些拗口的語言和反覆的數字。
美國當代傑出的教育家託馬斯•利科納博士在所著的《人格教育》一書中指出:「有史以來,教育所追求的目標都是雙重的,一是幫助年輕人開啟智慧,二是幫助他們發展良好的品性。」這應是我們不斷追求和要走的路。
《春風化雨》觀後感二
電影《春風化雨》裡,就有一個孩子藍金宇。他寡言少語,冷漠孤,缺少父母的關懷使他的靈魂曾一度迷惘。他與同學打架,與父親爭吵,與老師叫板。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逆反的目光與緊握的拳頭,無時無刻不在對準身邊的每一個人,仿佛在告訴著我們:不要靠近我,我不需要愛。他甚至同著兩個混混潛入了人家的院子,偷了人家的雞。在漆黑的冰冷的夜晚,他不在溫暖的助教中心,而是紛雜吵鬧的網吧,他讓老師費盡了心思。
藍金宇深夜未歸驚動了助教中心校長,張校長手持電筒,走街串戶,問遍了村上的每一個商販。每一條街道都印上了他的腳印。漆黑的夜裡,亮著的,是他的手電筒,照著他前進的路,也照著迷途浪子回家的路。面對著被找到的藍金宇,他顧不上疲勞與饑渴,用他期盼的目光與和善的言語,開導著藍金宇,啟發著藍金宇。這個74歲的倔強老人始終沒有放棄過,面對生病的藍金宇,他呵護,他照料,像爺爺對孫子一樣,用他的三輪車將藍金宇送去醫院,替他拿藥,陪他掛水。面對丟雞人兇神惡煞找上門來時,他立馬將藍金宇藏在身後,用自己的身軀做孩子的保護神,不願孩子受到半點傷害。不拋棄,不放棄,只因為他深信孩子內心深處的純良。
有一種被稱作「愛」的東西撒在了藍金宇的心田,他的目光裡沒有了寒光冷氣,他的話語沒有了刀槍劍戟。於是我們看到了,在兩個混混再次找到他時,他身上勳章似的淤血,見證了他心靈的覺醒;那正義的目光,映出他的內心已擺脫了黑暗的籠罩。當他看到張校長為找不到辦學地址而頭痛時,他把熱飯端到張運老人的手上,飯是熱的,心也是熱的。
誰沒有年少輕狂,誰也不曾是個藍金宇,可是,有了愛的陽光,堅冰就能融化,陰霾就能被散去。每一顆心的深處都有一份淨土,只有愛的航班能到達。
在寒冬穿梭的人,對溫暖格外珍惜;在黑暗中行走的人,對光明格外嚮往。我們能為他們做的,便是給他們一縷春風,一絲光明,讓他們看到前方有一個絢麗無比的世界在想他們招手!
《春風化雨》讓我震撼,震撼於一群留守兒童的貧窮和孤獨;《春風化雨》讓我感動,感動於張運老人對留守兒童的傾心付出;《春風化雨》讓我欣慰,欣慰於政府領導對留守兒童的重視。相信「春風化雨」之後,定將春滿人間,一片欣欣向榮!
《春風化雨》觀後感三
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在孤單守望中默默成長。有的已經忘記父母的擁抱,甚至記不起父母的模樣。這群孩子活在《春風化雨》這部電影中,更活在我們生活裡。
藍金宇,一個對父母叛逆,差點被不良青年引入歧途,後被留守兒童助教中心的校長張運爺爺感化,成為一名懂事認真的好孩子。金悅,性格孤僻,被離異的父母雙雙遺棄,受盡孤獨與貧窮的煎熬,儘管張運爺爺和沙柳老師屢次關心安慰,但還是生活在一片灰色的空間中,最後,隨母親去繼父家生活學習。一心一意為了孩子的74歲老人張運是最令人感動的,他的那份責任、那份堅持、那份信念是最驚心動魄的,不管有多大的壓力,他總會堅持把託教中心辦下去,用自己無私的愛送給最需要關心的孩子們。
助教中心所在的祠堂被選為旅遊景點,助教中心被迫停辦,一雙雙渴求知識與愛心的眼睛令人心酸。最後,在驗收祠堂的時候,縣委領導的話猶如一縷春日的和風輕撫著人們的心田:「旅遊開發,我們要搞,但是留守兒童中心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解決。具體困難,你們可以直接到縣委來找我。總之,一周之內,必須解決留守兒童中心的安置問題。」領導的一番話讓我們興奮起來。一周後,留守兒童助教中心重新辦起來了,孩子在油菜花叢中,歡快地吟誦著課文《踏一路春風》。孩子在張運老人和政府春天般溫暖的關懷中健康成長。
同學們,當那些留守兒童在孤獨中守望親情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也許你我在埋怨媽媽做的菜不和口味;也許你我在為一件漂亮衣服與父母賭氣;也許你我在抱怨父母的嘮嘮叨叨。你可曾知道中國有留守兒童5800萬。在中國3.6億的兒童中,每6個孩子就有一個無法與父母共同生活共享溫馨。他們缺少的不是玩具零食,而是那夢回縈繞的家庭溫暖啊!他們不願孤獨,他們不想被欺負,他們想和同齡人一樣在同一片藍天下快樂成長。
我的家鄉宣城,地處山區,交通落後,經濟貧困,尤其是農村地區,父母為了改善家裡的生活狀況,不得不雙雙外出打工,把孩子丟給年邁的老人,甚至直接送入助教中心。中途為了省下車費,狠心三五年不回家看孩子。孩子慢慢長大,但是對父愛母愛的渴求成為他們一生的痛。甚至有些孩子,由於長期缺乏親情,成為了「問題少年」,他們的人生便在迷茫中失去重心。
黨和政府也相當重視「留守兒童」的問題,加大農村「留守兒童」公共用品的投入,保證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能受到平等的教育權,開設「親情電話」,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建立一個良好的氛圍。
同學們,把自己一顆熾熱的愛心奉獻出來吧!一點關懷,一點幫助,一點愛心,我們都能做到,與「留守兒童」交流,克服他們孤獨自卑的心理,在學習上共同探討、共同進步。讓我們一起努力,使每個孩子生命中的每一個日子都充滿歡笑、充滿陽光!
《春風化雨》觀後感四
電影中,那個兩鬢斑白的老人——張運,成了我心中一個唯美的偶像。他一心一意幫助在外打工的父母教育孩子們,一不為錢,二不為名,只希望孩子們有一個好的未來。他給予孩子們以父母的體貼,朋友的溫情,老師的關懷。對待每一個孩子都像自己的孩子。也許在他的心中,聽見孩子們用稚嫩的童聲甜甜的喊一聲「張爺爺」就是對他最大的安慰。
孩子是每一個國家未來生產力的關鍵。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株花朵,都需要一位辛勤的園丁去澆灌。看了張爺爺,我為他不慕名利的品質所激動;為他那循循善誘的教學方式所感動;為他那一意幫助留守兒童的心所動容。「孩子,不是用來打的。」這是他在面對金宇爸爸時說得。的確,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要用愛和關心去呵護的,去傾注的。而留守兒童確實是花朵中最特殊的一種,他們從父母外出打工起就失去了世上最重要的愛,因此他們更需要老師和同學的愛。張爺爺用他不是親情卻勝似親情的愛滋潤了孩子乾涸的心田。他的愛雖不能代替父母的愛,但在孩子最孤獨最無助的時候,他的愛慰藉了孩子孤獨的心靈,引導著孩子走向健康的方向。
在這個冬季,我尋得了一股春的氣息,那是從沙柳老師內心散發出的春的芬芳。這個活潑的老師,是這個特殊班集體中僅有的兩個老師中的一個。她像一襲春日的清風,讓孩子們在寒冷的冬夜有了一絲對春的期盼,也有了一個忠實的大姐姐在心境悽涼時可以依偎。記得在金悅離開時,她那念念不舍的眼神一刻也沒有離開金悅的小船。她的心不知不覺就被孩子們偷走了。
心已經與孩子們完全融為一體,此刻,她已不是普通的協助者,而是孩子們最好的心靈導師。能夠與孩子們打成一片,得到孩子們普遍的尊重。她是一個老師,亦是一位慈母,更是一位貼心知己。
細細的春雨能夠洗淨人心靈的灰塵,金宇經過了這樣的洗禮,變得不一樣了。叛逆的他,逃課、上網、偷雞。
在他自甘墮落的時候,一場及時雨將他從懸崖邊拉了回來。張爺爺在他逃課的時候外出尋找,一家一家的問,焦急的樣子令人為之動容;金宇上網,他打著手電筒尋找;金宇偷雞,他被人罵,還賠了錢。孩子就是這樣,一旦頑劣的性格發作,什麼都做得出來。但他並沒有發牢騷,只是淡淡的幾句「聽見了嗎?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不但賠了錢,名譽還毀了,下回可不能這樣了,知道了嗎?」張運爺爺的話如和風細雨,將一個少年緊閉的心靈之窗輕輕叩開。從此,藍金宇變得乖巧懂事,善解人意。
愛,是一個很強大的字眼。它能消除一切煩躁的情緒,撫平一切灰色的傷痕。張爺爺用他對留守兒童真摯的愛癒合了孩子們心靈的創傷。愛心是無限的,精力卻是有限的。張運老人雖已退休,但他退而不休,把有限的精力用在了無限的愛心上,終於澆灌出了最美的花朵。
在一個花般的年紀裡遭到了家庭的變故,多麼痛苦的記憶。這一切都在金悅的身上發生了。那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無時不透出對父母的眷念。那封寫給父母的信,處處透出了與年齡不相符的沉穩和憂鬱。歲月的流逝給她的記憶蒙上了一層灰色的面紗。父親的長相與歲月一起流失了。漫長的等待與煎熬使她變得內向、憂鬱。張爺爺與沙柳老師決定和她一起去見見她的父親,好讓女孩開心起來。最終讓金悅回到了母親的身邊。
老師們無微不至地關心著孩子的生活,同時也關注著孩子們的心理問題,使得每一個兒童中心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這種關心著實是留守兒童最需要的。父母在外的他們,心理更加的脆弱,猶如一個小的玻璃球,清脆、易碎。這樣的心靈是需要更多的關心與留意的。
「錢錢錢」。固然在這個社會中是不能缺少錢的,因此才多了許多因錢而不顧輕重的人,就像電影中的組長。為了錢,竟不顧兒童中心那麼多孩子的教育問題,將張運他們趕出了祠堂。無可奈何,張爺爺只好天天蹬著三輪車走街串巷的尋找新的學堂,但不盡人願。終於,最後市裡的領導了解了情況,伸出了一隻大手拉了張爺爺一把。於是,又有了孩子們上下學穿行于田間地頭的身影。
留守兒童隨著社會的發展總是會有的,但是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留守兒童就會找到家的感覺。張運爺爺的精神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的,關心和幫助留守兒童已成為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如果社會上多幾個像張運爺爺那樣的人,多一些像張運的原型王直爺爺那樣的人,那麼留守兒童就會在張運們和王直們的細心教育下健康成長。
不要讓花朵乾枯,不要讓留守兒童的心田乾涸,既然一縷春風還不夠,那就讓千萬縷春風一起,將溼潤的空氣凝成一顆顆水珠,幻化成一場潤物無聲的春雨,為孩子獻出愛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