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馮小剛執導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

2023-07-27 03:37:23 1

  《我不是潘金蓮》通過極簡主義的敘事,表達龐大複雜的主題,故事既緊貼基層現實,又是荒誕化的。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一:

  馮小剛執導、範冰冰主演的諷刺喜劇片《我不是潘金蓮》將於18日正式登陸內地院線,北美地區也將同步上映。今天影片的北美先期評論出爐。爛番茄新鮮度達到90%,META綜合評分為65。

  爛番茄目前10位媒體人,僅有一位給出差評,平均分數為6.7。META的6位媒體人給出平均65分,其中4位"好評",2位"一般",沒有差評。從媒體人評論上不難看出,影片整體質量過關,並可以引發外國觀眾共鳴,範冰冰的表演相比以往獲得好評。但也有差評表示「諷刺」的「並不那麼好笑」,這似乎也體現了外國觀眾對中國喜劇和「馮氏喜劇」理解上的偏差。《綜藝》和《村之聲》都對影片給予了充分肯定,前者認為電影很「迷人」,有種「輕快的大片質感」;後者則形容該片是「一本在閣樓上發現的舊書,讓你愛不釋手」。此外,在中國電影中難得出現的對中國司法體系的抨擊,也讓外國觀眾感到耳目一新。

  《綜藝》就評價影片不僅對本土觀眾有效,對外國觀眾來說,也同樣「有趣又耐人尋味」。此外,作為好萊塢觀眾熟悉的中國影星之一,範冰冰的此次表演,相比以往出現在各種大片中的角色可謂亮眼。

  《好萊塢報導者》認為範冰冰在這部影片中「完美展現了她的喜劇天分」,而《國際銀幕》則表示這是範冰冰「最動人的一次表演」。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二:

  《潘金蓮》未映先熱,一是馮導新作,自帶爆點,另一個則是在多倫多、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多有斬獲。該片被譽為馮小剛近年最佳力作,一部被譏為「潘金蓮」的「秦香蓮」十年一日打官司的「新史記」。

  不出所料,上映首日,《潘金蓮》就掀起一波熱議狂潮,可惜,不是影片質量本身,而是馮導發博炮轟排片的「互撕大戲」(11月20日《中國基金報》)。這類一再搶了正片「戲」的影片「戲外戲」,這些年也不止一次見了。且無一例外,全為排片:先有導演王小帥為《闖入者》超低排片發微博聲明怒斥;後有出品、製片人方勵為《百鳥朝鳳》搏出位的跪求排片行為藝術;現在又是老炮兒馮導「有話不好好說」引起來回拉鋸口水戰的「潘金蓮的一封信」。

  在商言商,藝術片排片低,是市場規律,解決之道在「怒斥下跪」之外——就如討論到電影質量時,呼籲電影分級一樣——應是專業藝術院線的建立。賈樟柯等導演也已進行相關運營嘗試。而馮導此次開炮,或夾有兩家出品方的資本遊戲,這些都無關影片質量本身。

  作為心繫國產電影發展的觀眾,應該更「職業」一些,不該在兩家公司「挖角風波、億萬對賭」的利益之爭和無關的口水攻訐戲碼上,耗去太多關注熱情。有不少留言表示「買票退票只因八卦胡鬧」,這表明能「不畏八卦浮雲遮望眼」,就事論事,就片論片,對多數觀眾或還是奢望。

  回到《潘金蓮》,作為時評人,看完會覺淺。你只要看過前些年各地「攔訪截訪」新聞,不說「安元鼎」、「被精神病」等「黑監獄」式極端違法強制手段,就是一般「地方智慧」,都讓你慨嘆基層想像力和執行力。

  如影片中,幾級政府,全無惡意,只是部分當事者,責任心弱,弄巧成拙,就很「冤」地丟了官帽,且隨後繼任者,十年技窮,疲於應付的「官場現形記」,真的是能想像的「最美好的事」了。

  當然,如熟知電影創作流程,會理解其間不易。不說刻意美化,至少想讓電影更早更順利與觀眾見面的火委婉或直白的技巧性處理,在電影後半段,比比皆是。看多了,乃至有些尷尬。類似的在《心迷宮》、《黑處有什麼》等片結尾處,也有這種妥協。

  而若聯想到《潘金蓮》一片的「十年民告官的辛酸」主旨,會發現這些影片內與劇作本身關係不大,純是為戲外考量的技術處理,也該劃為「戲外戲」。不做足這種「戲」,整部戲可能都「沒戲」,想到此處,現實荒誕感與影片,融為一體,喜感與哀傷莫名混雜。這是本片戳中的全民之痛,是喧囂八卦外的社會之殤。

  當然戲內許多神筆,多來自劉震雲原著,而華夫、構圖、攝影、配樂以及結構取巧,的部分則是導演精心著墨之處。不管是淡化處理還是另外提升,包括所加的迥異原著的結尾,片子哪怕有取巧,但也並未過多犧牲品質,還是嘗試打撈沉默聲音,轉化為戲劇影像,從而觸摸時代體溫,讓跑斷腿卻屢吃閉門羹的民眾,在電影裡重溫關於「公道」「正義」(戲裡改為「正一」)「為民」(戲裡取諧音「惟閔」)的想像。

  這不僅是劉震雲和馮小剛的荒誕戲謔諷刺,這也是現實晦澀中,你不得不直面的生活日常。這份用心,值得細品,若因噁心罵戰就自動屏蔽,或也和罵的喧囂浮躁之流無異吧。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三:

  《我不是潘金蓮》通過極簡主義的敘事,表達龐大複雜的主題,故事既緊貼基層現實,又是荒誕化的。一群重權在手的官員對付不了一名農村女訪民,被她搞得團團轉,極具諷刺意味。由範冰冰主演的農婦李雪蓮既純樸、剛直,又是個認死理的法盲,屬於典型的「上訪刁民」。一大群官員,從法院院長到縣長再到市長,在處理李雪蓮的案子上都無直接錯誤,但他們對上唯唯諾諾,為保烏紗過度辦案,直到把小事搞成大事。

  這樣的「官場現形」,很久沒人敢拍了,但馮小剛、劉震雲幹了這一票,而且幹成了。雖然傳聞說影片被做了點刪改,但電影走上銀幕仍然保持了很強的衝擊力,它作為讓人眼前一亮的批判作品贏得了敬意。

  不應將這部片子成功闖關看成是「撞大運」的結果。它實為導演編劇與管理部門積極互動、共同開拓中國電影政治空間的結果。我們應當從這樣的角度來看這部影片的面世:批判不是禁忌,只要做得好,它就是百花爭鳴中的一枝玫瑰。

  同樣是寫「上訪」和「維穩」,但《我不是潘金蓮》不是簡單罵,而是展示了這個問題成為死結過程中各方節外生枝或畫蛇添足的每一步,對體制與基層問題缺少對應解決能力做出建設性的詰問。上訪是中國當下的老大難問題,全社會對此都是清楚的,影片帶來的不是人們對體制的敵意,而是對通過跳出官僚主義、實事求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迫切性的思考。

  抱著建設性的態度開展批評,度的把握就有了基礎。當下中國處於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主流文藝應當推動社會建設,而非致力於體制破壞,批判文藝如何契合這一時代要求需要不斷探索。這個時候最容易出現兩種極端,一是不顧時、度、效,走向極端批判。二是完全放棄文藝批判的探索,乾脆什麼也不做。

  馮小剛、劉震雲拍《我不是潘金蓮》的意義在於,他們在一些人感到有點灰心、或者信心不足的時候頗具勇氣地做了一個「高難度動作」,他們的成功形成了對各方都有說服力的突破,鼓舞了所有人。只要對社會充滿善意,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成的,關鍵要找到正確的做事方式,有意願和耐心與對社會秩序負有責任的管理部門認真互動。值得一提的是,《我不是潘金蓮》面世也為管理部門贏得掌聲。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