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線減速器、輪轂電機驅動裝置及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25 18:37:56
專利名稱:擺線減速器、輪轂電機驅動裝置及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擺線減速器的公轉構件的支承結構。
背景技術:
例如日本特開2006_25擬89號公報(專利文獻1)記載有現有的輪轂電機驅動裝 置。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輪轂電機驅動裝置中,驅動電動機、從該驅動電動機輸入驅動力 而使轉速減速並向車輪側輸出的減速器、與減速器的輸出軸結合的車輪的輪轂構件同軸排 列。該減速器為擺線減速機構,作為現有的減速器,與通常的行星齒輪減速機構相比能夠得 到高減速比。由此,能夠縮小驅動電動機的要求轉矩,在能夠減小輪轂電機驅動裝置的尺寸 及重量方面頗為有利。此外,該擺線減速機構的外銷通過滾針軸承轉動自如地支承於殼體。 由此,能夠大幅降低曲線板與外銷的接觸阻力,在能夠防止減速器的轉矩損失的方面頗為 有利。此外,在專利文獻1的擺線減速機構中,如圖3所示,圓盤形狀的偏心部25a以從 減速器的輸入軸的軸線0偏心的方式安裝於與驅動電動機的旋轉軸結合的所述減速器的 輸入軸。具體來說,偏心部25a的軸心02從輸入軸的軸線0偏離偏心量e。在偏心部2 的外周經由滾動軸承41安裝有曲線板^a,偏心部2 將曲線板26a支承為旋轉自如。軸 心02也是曲線板^a的軸心。曲線板^a的外周由波型曲線形成,在周向等間隔地具有在 徑向上凹陷的波型的凹部33。在曲線板^a的周圍,以軸線0為中心沿周向配設有多個與 凹部33卡合的外銷27。在圖3中,當偏心部2 與輸入軸一起在紙面上繞逆時針旋轉時,偏心部2 進行 以軸線0為中心的公轉運動,因此曲線板的凹部33沿周向依次與上述外銷27抵接。其結 果是,如箭頭所示,曲線板26a從多個外銷27接受載荷Fi,順時針自轉。另外,在曲線板26a上,以軸心02為中心在周向配設有多個貫通孔30a。在各貫 通孔30a中插通有與軸線0同軸配置的與變速器的輸出軸結合的內銷31。由於貫通孔30a 的內徑充分大於內銷31的外徑,因此內銷31不會成為曲線板^a的公轉運動的障礙。並 且,內銷31取出曲線板^a的自轉運動而使輸出軸旋轉。此時,輸出軸與輸入軸相比為高 轉矩且低轉速,如圖3中箭頭所示,曲線板26a從多個內銷31接受載荷Fj。上述多個載荷 Fi、Fj的合力成為軸承載荷Fs。由於擺線減速機構中輸入軸與輸出軸的旋轉差大,且因傳遞車輛的驅動力而軸承 載荷Fs大,為了防止燒傷並進行穩定的運轉,在滾動軸承41中需要適當的潤滑。具體來說, 在具備滾動體、比滾動體靠外徑側的外圈構件和比滾動體靠內徑側的內圈構件的滾動軸承 41上設置有供給潤滑油的潤滑油孔。潤滑油孔的配置考慮在滾動體滾動接觸的內圈構件 42的外周滾道面,或外圈構件的內周滾道面。在從滾動軸承41的徑向外側向內周滾道面供給潤滑油的情況下,若轉速大則潤 滑油可能飛濺或因離心力而向徑向外側流出,難以使潤滑油遍及滾動軸承整體。因此,考慮 從徑向內側向滾動軸承41的外周滾道面供給潤滑油。具體來說,將沿徑向延伸的潤滑油孔
4配設在偏心部25a的內部,將潤滑油孔的徑向外側端配置在內圈構件42的外周滾道面。並 且,使潤滑油從輸入軸的內部經由偏心部25a的潤滑油孔而向滾動軸承41供給。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6_25擬89號公報然而,在如上述的從徑向內側向滾動軸承41供給潤滑油的方式中,由於在外周滾 道面設置潤滑油孔,因此滾動體與外周滾道面的接觸面積減小,接觸面壓力增加。其結果 是,可能縮短滾動疲勞壽命。此外,由於在潤滑油孔的徑向外側端附近產生大的應力,因此 龜裂可能從油孔端產生、發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在不增加滾動軸承的接觸面壓力的情況下向滾 動軸承供給潤滑油的擺線減速器。為了實現該目的,本發明的擺線減速器具備殼體;一端配置在殼體的內部的輸 入軸;從輸入軸的軸線偏心且與輸入軸的一端結合的圓盤形狀的偏心構件;支承於偏心構 件且伴隨輸入軸的旋轉而進行以軸線為中心的公轉運動的公轉構件;配置在公轉構件的內 周與偏心構件的外周之間的滾動軸承;支承於殼體且與公轉構件的外周部卡合而產生公轉 構件的自轉運動的外周卡合構件;與公轉構件卡合而取出自轉運動的輸出軸。並且,滾動 軸承具有滾動體、在偏心構件的外周安裝的內圈構件以及潤滑油孔,該潤滑油孔從內圈構 件的內徑面貫通至外周滾道面,以向與滾動體滾動接觸的內圈構件的外周滾道面供給潤滑 油,潤滑油孔配置在滾動軸承的外周滾道面中的公轉構件未分擔從輸出軸及外周卡合構件 施加的軸承載荷的無載荷範圍內。根據上述本發明,由於潤滑油孔與外周滾道面中的未分擔軸承載荷的部位連接, 因此接觸面壓力不會增加。由此,龜裂不會從潤滑油孔的徑向外側端產生、發展,能夠延長 滾動軸承的轉動疲勞壽命。本發明不局限於一實施方式,潤滑油孔配置在外周滾道面中的沿周向距分擔的軸 承載荷最大的部位在90度以上且270度以下的範圍內。由此,龜裂不會從潤滑油孔的徑向 外側端產生、發展,能夠延長滾動軸承的轉動疲勞壽命。優選潤滑油孔至少配置在外周滾道面中的沿周向距分擔的軸承載荷最大的部位 為180度的部位、距180度的部位朝向周向一方及周向另一方為規定角度的部位,規定角度 為90度以下。由此,能夠容易將潤滑油向周向整體供給。本發明不局限於一實施方式,潤滑油孔配置在外周滾道面中的包括最接近軸線的 部位在內的以該最接近軸線的部位為中心而從朝向周向一方為45度的部位至朝向周向另 一方為45度的部位的範圍內。優選潤滑油孔至少分別配置在外周滾道面中的最接近軸線的部位、距最接近軸線 的部位朝向周向一方及周向另一方為規定角度的部位,規定角度為45度以下。由此,能夠 容易將潤滑油向周向整體供給。優選滾動軸承為圓柱滾子軸承,其具備從外周滾道面的軸向兩端向徑向外側突出 的凸緣部。由此,能夠減小接觸面壓力,將潤滑油保持在兩端的凸緣部彼此之間。此外,本發明的輪轂電機驅動裝置具備本發明的擺線減速器;對擺線減速器的 輸入軸進行旋轉驅動的電動機部;與擺線減速器的輸出軸固定連結的車輪輪轂。由此,能夠延長轉動疲勞壽命,實現輪轂電機驅動裝置的長壽命化。此外,本發明的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具備本發明的擺線減速器和對擺線減速器 的輸入軸進行旋轉驅動的電動機部,並且搭載於車輛的車身。由此,能夠延長轉動疲勞壽 命,實現車輛搭載型的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的長壽命化。本發明的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不局限於一實施方式,可以具備電動機部和擺線 減速器各一個,還具備與擺線減速器的輸出軸連結的差速齒輪裝置。根據所述實施方式,能 夠實現將電動機轉矩向左右輪或前後輪分配的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的長壽命化。發明效果如此,本發明的擺線減速器的潤滑油孔配置在滾動軸承的外周滾道面中的公轉構 件未分擔從輸出軸及外周卡合構件施加的軸承載荷的無載荷範圍內。由此,配置有潤滑油 孔的部位周邊的外周滾道面的接觸面壓力不會增加。由此,龜裂不會在外周滾道面從潤滑 油孔的徑向外側端產生、發展,能夠延長滾動軸承的轉動疲勞壽命。
圖1是表示具備本實施例的擺線減速器的輪轂電機驅動裝置的縱向剖視圖。圖2是圖1的II-II處的橫向剖視圖。圖3是用箭頭表示作用於圖2的曲線板的載荷的說明圖。圖4是示意性地示出圖3的滾動軸承分擔的軸承載荷的載荷分布的說明圖。圖5是示意性地表示圖3的滾動軸承分擔的軸承載荷的載荷分布的說明圖。圖6是將該實施例的滾動軸承的內圈構件取出表示的橫向剖視圖。圖7是將該實施例的滾動軸承的內圈構件取出表示的橫向剖視圖。圖8是用箭頭表示在圖2的曲線板上作用的互不相同的兩個方向的軸承載荷的情 況的說明圖。圖9是示意性地示出圖8的滾動軸承分擔的軸承載荷的載荷分布的說明圖。圖10是表示具備本實施例的擺線減速器的輪轂電機驅動裝置的配置布局的俯視 圖。圖11是表示具備本實施例的擺線減速器的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的配置布局的 俯視圖。圖12是表示該實施例的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的縱向剖視圖。圖13是表示另一實施例的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的展開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於附圖所示的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圖1是表示具備本 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擺線減速器的輪轂電機驅動裝置的縱向剖視圖。圖2是圖1的II-II處 的橫向剖視圖。作為車輛減速部的一例的輪轂電機驅動裝置21具備產生驅動力的電動機部A ; 將電動機部A的旋轉減速並輸出的減速部B ;將來自減速部B的輸出向未圖示的驅動輪傳 遞的車輪輪轂軸承部C。電動機部A和減速部B收納於殼體22,例如安裝於電動機動車的 車輪罩內。或安裝於鐵道車輛的臺車上。
電動機部A為徑向間隙電動機,其具備固定於殼體22的定子23 ;配置在與定子 23的內側隔著沿徑向打開的間隙而對置的位置的轉子M ;與轉子M的內側固定連結而與 轉子M —體旋轉的電動機側旋轉構件25。電動機側旋轉構件25從電動機部A配置到減速部B,來將電動機部A的驅動力向 減速部B傳遞,相當於減速部B的輸入軸。並且,配置在減速部B內部的一端與偏心構件 25a,25b結合。與偏心構件25a、2^結合的一側的電動機側旋轉構件25的端部被滾動軸承 35支承為旋轉自如。並且,電動機側旋轉構件25與轉子M嵌合,且在電動機部A的兩端被 滾動軸承36a、36b支承。此外,兩個圓盤形狀的偏心構件25a、25b改變180°相位而設置, 以將因偏心運動的離心力而產生的振動互相抵消。減速部B具備旋轉自如地保持在偏心構件25a、2^上的作為公轉構件的曲線板 26a,26b ;與曲線板的外周部卡合的作為外周卡合構件的多個外銷27 ;將曲線板 26a,26b的自轉運動向車輪側旋轉構件觀傳遞的運動變換機構;安裝於曲線板的 間隙並與曲線板26aJ6b的端面抵接來防止曲線板的傾斜的支承構件(也稱為中心卡圈 (力 > 夕一力,一))四;接受減速部B內部的潤滑油的儲油部51。曲線板26a被滾動軸承 41支承為相對於偏心構件2 旋轉自如。並且曲線板^b也被另外的滾動軸承41支承為 相對於偏心構件2 旋轉自如。減速部B的運動變換機構由保持在車輪側旋轉構件觀上的多個內銷31和在曲線 板^a、26b設置的貫通孔30a構成。內銷31在以車輪側旋轉構件觀的旋轉軸線0為中心 的圓周滾道上等間隔地設置,其軸向一側端部固定於車輪側旋轉構件觀。並且,為了減小 內銷31與曲線板 a、 b的摩擦阻力,在內銷31與曲線板 a、 b的貫通孔30a的孔壁 面抵接的位置設置有滾針軸承。另一方面,貫通孔30a設置在與多個內銷31分別對應的位 置,貫通孔30a的內徑寸法設定為比內銷31的外徑寸法(指「包括滾針軸承的最大外徑」。 以下相同。)大規定量。車輪輪轂軸承部C具備與車輪側旋轉構件28固定連結的車輪輪轂32和將車輪輪 轂32保持為相對於殼體22旋轉自如的車輪輪轂軸承34。車輪輪轂軸承34為多列角接觸 球軸承,其內圈嵌合固定於車輪輪轂32的外徑面。車輪輪轂32具有圓筒形狀的中空部3 和法蘭盤部(7,> ^部)32b。在法蘭盤部32b上通過螺栓32c固定連結未圖示的驅動 輪。詳細說明上述結構的輪轂電機驅動裝置21的動作原理。電動機部A例如受到對定子23的線圈供給交流電而產生的電磁力,從而由永磁鐵 或磁性體構成的轉子24旋轉。由此,在與轉子對連接的電動機側旋轉構件25旋轉時,曲線板以電動機 側旋轉構件25的旋轉軸線0為中心進行公轉運動。此時,外銷27與曲線板的曲 線形狀的波形以滾動接觸的方式卡合,使曲線板26a 向電動機側旋轉構件25的旋轉的 反向進行自轉運動。插通於貫通孔30a的內銷31與貫通孔30a的內徑相比足夠細,隨著曲線板^a、 26b的自轉運動而與貫通孔30a的孔壁面抵接。由此,曲線板^a、26b的公轉運動不向內銷 31傳遞,僅曲線板的自轉運動經由車輪側旋轉構件觀向車輪輪轂軸承部C傳遞。此時,與軸線0同軸配置的車輪側旋轉構件28作為減速部B的輸出軸經由運動變
7換機構而取出曲線板的自轉。其結果是,電動機側旋轉構件25的旋轉被減速部B 減速而向車輪側旋轉構件觀傳遞。由此,在採用低轉矩、高旋轉型的電動機部A時也能夠 向驅動輪傳遞必要的轉矩。此外,上述結構的減速部B的減速比由(ZA-ZB)AB算出,其中ZA為外銷27的個 數,ZB為曲線板^a 的波形的個數。在圖2所示的實施方式中,ZA= 12, ZB = 11,因 此減速比為1/11,能夠得到非常大的減速比。如此,通過採用無需使用多級結構就能夠得到大的減速比的減速部B,能夠得到緊 湊且高減速比的輪轂電機驅動裝置21。車輪側旋轉構件28相當於減速部B的輸出軸,具有法蘭盤部28a和軸部^b。在 法蘭盤部28a的端面,在以車輪側旋轉構件觀的旋轉軸線0為中心的圓周上等間隔地形成 有固定內銷31的孔。在軸部28b的外徑面上固定車輪輪轂32。車輪輪轂32經由車輪輪轂 軸承34而旋轉自如地支承於殼體22。在內銷31的軸向端部設置有加強構件31a。加強構件31a包括圓環形狀的圓環部 31b和從圓環部31b的內徑面沿軸向延伸的圓筒部31c。從曲線板^a、26b對一部分內銷 31施加的載荷經由加強構件31a而被所有的內銷31支承,因此能夠減小作用於內銷31的 應力而使耐久性提高。在位於電動機部A和減速部B之間的殼體22上設置有液壓泵53。液壓泵53被 加強構件31a驅動。設置在殼體22上的吸入油路52將液壓泵53的吸入口與設置在減速 部B的下部的儲油部51連接。設置在殼體22上的排出油路M在一端與液壓泵53的排出 口連接,在另一端與冷卻油路55連接,該冷卻油路55與設置在殼體22上的冷卻裝置交叉。 冷卻油路陽與設置於殼體22的連接油路56連接,對在冷卻油路55中流動的潤滑油進行 冷卻。連接油路56與沿著軸線0而設置於電動機側旋轉構件25的軸線油路57連接。軸 線油路57在減速部B分支為從軸線0在偏心構件25a內朝向徑向外側延伸的潤滑油路58a 和從軸線0在偏心構件25b內朝向徑向外側延伸的潤滑油路58b。潤滑油路58a、58b的徑 向外側端與環狀槽60連接。環狀槽60與滾動軸承41的後述的外周滾道面連通。經由加強構件31a而由車輪側旋轉構件28驅動的液壓泵53將儲存於儲油部51的 潤滑油吸入,並向排出油路M排出潤滑油。潤滑油依次通過排出油路M和冷卻油路陽而 被冷卻。然後,潤滑油依次通過連接油路56和軸線油路57,被分支成潤滑油路58a、58b而 分別流動,分別對設置在偏心構件2 上的滾動軸承41和設置在偏心構件2 上的滾動軸 承41進行潤滑。如此,潤滑油對設置於減速部B的構件進行潤滑,並聚集到在減速部B的 下部設置的儲油部51。參照圖2,曲線板26b在外周部具有由圓外次擺線等的次擺線系曲線構成的多個 波形,且具有從一側端面向另一側端面貫通的多個貫通孔30a、30b。貫通孔30a在以曲線板 26b的自轉軸心02為中心的圓周上等間隔地設置有多個,用於接受後述的內銷31。此外, 貫通孔30b設置於曲線板26b的中心,形成曲線板26b的內周。曲線板26b在偏心構件2 的外周安裝成能夠相對於偏心構件25b的外周旋轉。曲線板26b被滾動軸承41支承為相對於偏心構件2 旋轉自如。該滾動軸承41 是圓柱滾子軸承,其具備內圈構件42,其內徑面安裝於偏心構件25b的外徑面,且在外徑 面具有外周滾道面42a ;多個滾子44,它們配置在外周滾道面4 及貫通孔30b的孔壁(內周滾道面)之間;保持器(省略圖示),其在周向上保持相鄰的滾子44的間隔。或者滾動 軸承41也可以為深溝球軸承。關於曲線板^a也同樣。外銷27在以電動機側旋轉構件25的旋轉軸線0為中心的圓周滾道上等間隔地設 置。並且,在曲線板^^、2613進行公轉運動時,外周的曲線形狀的波形與外銷27卡合,使曲 線板^a、26b產生自轉運動。潤滑油孔配置在外周滾道面42a。在本實施例中,潤滑油路 58a的徑向外側端經由在偏心構件2 (25a)與內圈構件42之間沿周向延伸的環狀槽60而 與三個潤滑油孔59連接。並且潤滑油孔59分別配置在外周滾道面42a的周向上的不同部 位。圖3是用箭頭表示作用於圖2的曲線板^^上的載荷的說明圖。在紙面上繞逆 時針公轉的同時繞順時針自轉的本實施例的曲線板26a也與上述的現有例一樣,如箭頭所 示,從多個外銷27接受載荷Fi且從多個內銷31接受載荷Fj,所述多個載荷Fi、Fj的合力 成為軸承載荷Fs。軸承載荷Fs的方向因曲線板^a的波型形狀、凹部33的個數等幾何條件或離心 力的影響而變化。具體來說,與連結自轉軸心02和軸線0的直線成直角且通過軸線0的基 準線X與軸承載荷Fs所成的角度α大概為30度 60度。角度α的代表值優選中央值 45度。圖4及圖5是示意性地表示分擔圖3所示的軸承載荷Fs的滾動軸承41的載荷分 布的說明圖。滾動軸承41的軸承內部間隙(半徑間隙)為0時,作用於滾動軸承41的載 荷範圍Φ如圖4所示為180度。軸承內部間隙(半徑間隙)大於0時,載荷範圍Φ如圖 5所示小於180度。另外,雖在圖中未示出,但在軸承內部間隙(半徑間隙)稍小於0的負 間隙的情況下,滾動軸承41的壽命最長。此外,在為超出該最佳負間隙的負間隙的情況下, 滾動軸承41的壽命急劇下降。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將滾動軸承41安置成,在受到偏心構 件25a、滾動軸承41、曲線板26a的材質、溫度、旋轉速度等運轉條件的影響的運轉時的軸承 內部間隙具有稍大於0的正值的間隙。位於載荷範圍Φ的中心的部位β分擔的軸承載荷最大。並且,隨著從部位β向 周向遠離,分擔的軸承載荷變小。部位β與軸承載荷Fs的方向(角度α)具有成180度 的關係。由以上的說明及圖4、圖5可知,未分擔軸承載荷Fs的無載荷範圍(360° -φ)為 180度以上。圖6是將滾動軸承41的內圈構件42取出表示的橫向剖視圖,圖7是內圈構件42 的縱向剖視圖。內圈構件42的內周安裝於偏心構件25a的外周。具體來說,內圈構件42 通過壓入偏心構件2 等而固定。外周滾道面4 形成於內圈構件42的外周。內圈構件 42具備從外周滾道面42a的軸心02方向兩端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42b。本實施例的潤滑油孔59配置在外周滾道面4 中的未分擔軸承載荷Fs的無載荷 範圍內。即,潤滑油孔59配置在外周滾道面42a中的沿周向距分擔的所述軸承載荷最大的 部位β在90度以上且270度以下的無載荷範圍內。具體來說,潤滑油孔59配置在三處。 一處是配置在沿周向距分擔的軸承載荷Fs最大的部位β為180度的部位,該部位是距基 準線X為角度α的位置。其它的兩處分別配置在距上述的180度的部位朝向周向一方及 周向另一方為規定角度的部位,該規定角度為90度以下。通過使規定角度為90度以下,能
9夠將潤滑油孔59配置在無載荷範圍(360° -Φ)內。在使用本實施例的輪轂電機驅動裝置作為機動車驅動裝置時,使用頻率的大部分 在前進狀態下的使用,減速器的旋轉方向可以看作如按照圖3說明的那樣僅朝向一方。由 此,載荷範圍Φ為180度以下,潤滑油孔59配置在內圈滾道面42a中的沿周向距分擔所述 軸承載荷最大的部位β在90度以上且270度以下的範圍內。然而,輪轂電機驅動裝置除了作為驅動裝置進行動力運轉外,還存在作為再生制 動進行再生運轉的情況,也可能在後退行駛狀態下使用。如圖8所示,在這樣的使用狀態 下,存在在滾動軸承41上施加有與施加上述的軸承載荷Fs的情況方向不同的軸承載荷Fr 的情況。軸承載荷Fs的方向和軸承載荷Fr的方向相對於基準線Y對稱。其中,基準線Y 通過軸線0和距軸線0的偏心量為e的軸心02,且與基準線X成直角。圖9是示意性說明分擔圖8所示的軸承載荷Fs及軸承載荷Fr的滾動軸承41的載 荷分布的說明圖。作用於滾動軸承41的載荷範圍相對於基準線Y對稱,剩下的範圍為無載 荷範圍。該無載荷範圍是以與基準線Y交叉且最接近軸線0的部位γ為中心所包括的範 圍。另外,在軸承載荷Fs及軸承載荷Fr的角度α分別為45度且載荷範圍Φ分別為180 度時,無載荷範圍為距部位Y朝向周向一方為45度的部位和朝向周向另一方為45度的部 位間的範圍。因此,作為本發明的變形例,潤滑油孔59配置在包括最接近軸線0的部位Y在內 的以最接近軸線0的部位γ為中心而從朝向周向一方為45度的部位至朝向周向另一方為 45度的部位的範圍內。如圖9所示,優選潤滑油孔59至少分別配置在外周滾道面42a中的最接近軸線0 的部位、距最接近軸線0的部位γ朝向周向一方及周向另一方為規定角度δ的部位,規定 角度S為45度以下。圖10是表示輪轂電機驅動裝置21的配置布局的俯視圖。車輛的車身11具備前後 左右四個車輪。其中左輪12L及右輪12R為驅動輪。左輪12L與配置在車輛左側的輪轂電 機驅動裝置21L的車輪輪轂32結合。輪轂電機驅動裝置21L通過未圖示的懸架裝置安裝 在車身11的底板下。同樣,右輪12R也與配置在車輛右側的輪轂電機驅動裝置21R的車輪 輪轂32結合。輪轂電機驅動裝置21R也通過未圖示的懸架裝置安裝在車身11的底板下。 輪轂電機驅動裝置21L、21R均為上述的輪轂電機驅動裝置21,相對於沿車輛前後方向延伸 的車身11的中心線對稱地配置。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減速部B除了可以適用於直接安裝於車輪的輪轂電機驅動裝 置21外,還可以適用於搭載在車身上而經由驅動軸與車輪驅動結合的車輛電動機驅動裝置。圖11是表示具備上述的減速部B的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61的配置布局的俯視 圖。另外,圖12是表示該實施例的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61的縱向剖視圖。關於該實施 例,對於與上述的實施例通用的結構標註同一符號並省略說明,以下對不同的結構進行說 明。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61具備作為擺線減速器的減速部B和對減速部B的電動 機側旋轉構件25進行旋轉驅動的電動機部A,其搭載於車身11。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61 的電動機部A可以與輪轂電機驅動裝置21的電動機部A為同一結構,也可以為其它結構的旋轉電機。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61的減速部B為與輪轂電機驅動裝置21的減速部B通用 的基本結構。但對於殼體22的結構不局限於此。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61在左右分別具備電動機部A和減速部B這兩個部件。兩 個電動機部A以與軸線0同軸且背對背鄰接的方式配設。此外,減速部B的一方配設於電 動機部A的軸線0方向一側,減速部B的另一方配設於電動機部A的軸線方向另一側。位於車寬方向左側的車輪側旋轉構件觀的軸部28b朝向端部延伸,其前端與驅動 軸13L的一端結合。驅動軸13L的另一端與左輪12L結合。同樣,位於車寬方向右側的車 輪側旋轉構件28的軸部28b也經由驅動軸13R與右輪12R結合。根據該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61,能夠分別獨立驅動左輪12L及右輪12R,並且能 夠延長減速部B的轉動疲勞壽命,能夠實現車身搭載型的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的長壽命 化。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左輪12L及右輪12R為前輪或後輪均可。接下來,對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的另一實施例進行說明。圖13是表示另一實施 例的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71的展開剖視圖。對於該另一實施例,對與上述的實施例通用 的結構標註同一符號並省略說明,以下對不同的結構進行說明。在該另一實施例中,具有電 動機部A和作為擺線減速器的減速部B各一個,此外還具備與減速部B的車輪側旋轉構件 觀嚙合的差速齒輪裝置72。差速齒輪裝置72具有齒環(ring-gear) 75、差速齒輪箱76、小齒輪對軸77、一對小 齒輪對齒輪(pinion mate gear) 78、79、兩個側面齒輪82、83,將車輪側旋轉構件觀的旋轉 分配到左右輪12L、12R。沿軸線0延伸的車輪側旋轉構件28的軸部^b的法蘭盤部28a側通過軸承34旋 轉自如地支承於殼體22,並且軸部28b的前端側通過軸承73旋轉自如地支承於殼體22。上 述軸承;34及軸承73均為滾動軸承。軸部^b的外周在軸承34及軸承73之間與齒輪74 的中心結合,齒輪74與車輪側旋轉構件觀一體旋轉。齒輪74與差速齒輪裝置72的齒環75嚙合。齒環75固定在差速齒輪箱76的外 側,差速齒輪箱76經由軸承80、81而旋轉自如地支承於殼體22。在差速齒輪箱76內,以相 對於其旋轉軸P正交的方式貫通設置有小齒輪對軸77,一對小齒輪對齒輪78、79旋轉自如 地支承在該軸77上而設置在差速齒輪箱76內。在差速齒輪箱76內,在小齒輪對齒輪78、79之間還配置有與它們嚙合的旋轉自如 的一對側面齒輪82、83。左側的側面齒輪82與左側驅動軸13L結合而一體旋轉。並且右側 的側面齒輪83與右側驅動軸13R結合而一體旋轉。根據該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71,能夠使用一個電動機部A及一個減速部B來驅 動左輪12L及右輪12R,並且延長減速部B的轉動疲勞壽命,能夠實現車身搭載型的車輛用 電動機驅動裝置的長壽命化。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左輪12L及右輪12R為前輪或後輪均可。以上,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局限於圖示的實施 方式的結構。可以在與本發明相同的範圍內或均等的範圍內對圖示的實施方式施加各種修 改或變形。工業實用性本發明能夠在輪轂電機驅動裝置等中使用的擺線減速器中採用。
符號說明21、21L、21R輪轂電機驅動裝置22 殼體23 定子24 轉子25電動機側旋轉構件(輸入軸)25a、25b 偏心構件^a 曲線板(公轉構件)27外銷(外周卡合構件)28車輪側旋轉構件(輸出軸)29支承構件(中心卡圈)30a、30b 貫通孔31 內銷31a加強構件32車輪輪轂33 凹部34,35,36a,36b,41 滾動軸承42內圈構件42a滾道面42b凸緣部44滾子(滾動體)51儲油部53液壓泵55冷卻油路58a、58b 潤滑油路59潤滑油孔61、71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擺線減速器,其具備殼體;一端配置在所述殼體的內部的輸入軸;從所述輸入軸的軸線偏心且與輸入軸的一端結合的圓盤形狀的偏心構件;支承於所述偏心構件且伴隨所述輸入軸的旋轉而進行以所述軸線為中心的公轉運動 的公轉構件;配置在所述公轉構件的內周與所述偏心構件的外周之間的滾動軸承;支承於所述殼體且與所述公轉構件的外周部卡合而產生公轉構件的自轉運動的外周 卡合構件;與所述公轉構件卡合而取出自轉運動的輸出軸,所述滾動軸承具有滾動體、在所述偏心構件的外周安裝的內圈構件以及潤滑油孔,該 潤滑油孔從內圈構件的內徑面貫通至外周滾道面,以向與所述滾動體滾動接觸的內圈構件 的外周滾道面供給潤滑油,所述潤滑油孔配置在所述滾動軸承的外周滾道面中的所述公轉構件未分擔從所述輸 出軸及所述外周卡合構件施加的軸承載荷的無載荷範圍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擺線減速器,其中,所述潤滑油孔配置在所述外周滾道面中的沿周向距分擔的所述軸承載荷最大的部位 在90度以上且270度以下的範圍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擺線減速器,其中,所述潤滑油孔至少分別配置在所述外周滾道面中的沿周向距分擔的所述軸承載荷最 大的部位為180度的部位、距所述180度的部位朝向周向一方及周向另一方為規定角度的 部位,所述規定角度為90度以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擺線減速器,其中,所述潤滑油孔配置在所述外周滾道面中的包括最接近所述軸線的部位在內的以該最 接近所述軸線的部位為中心而從朝向周向一方為45度的部位至朝向周向另一方為45度的 部位的範圍內。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擺線減速器,其中,所述潤滑油孔至少分別配置在所述外周滾道面中的最接近所述軸線的部位、距最接近 所述軸線的部位朝向周向一方及周向另一方為規定角度的部位,所述規定角度為45度以 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擺線減速器,其中,所述滾動軸承為圓柱滾子軸承,其具備從所述外周滾道面的軸向兩端向徑向外側突出 的凸緣部。
7.一種輪轂電機驅動裝置,其具備權利要求1所述的擺線減速器;對所述擺線減速器的輸入軸進行旋轉驅動的電動機部;與所述擺線減速器的輸出軸固定連結的車輪輪轂。
8.—種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其搭載於車輛的車身,其中,所述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具備權利要求1所述的擺線減速器和對所述擺線減速器的輸入軸進行旋轉驅動的電動機部。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其中,具備所述電動機部和所述擺線減速器各一個,還具備與所述擺線減速器的輸出軸連結 的差速齒輪裝置。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其中, 具備所述電動機部和所述擺線減速器各兩個,所述兩個電動機部以同軸背對背鄰接的方式配設,所述擺線減速器的一方配設於所述電動機部的軸線方向一側,所述擺線減速器的另一 方配設於所述電動機部的軸線方向另一側。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擺線減速器、輪轂電機驅動裝置及車輛用電動機驅動裝置。輪轂電機驅動裝置(21)的減速部(B)具備殼體(22);一端配置在殼體(22)的內部的輸入軸(25);從輸入軸(25)的軸線(O)偏心且與輸入軸的一端結合的圓盤形狀的偏心構件(25a、25b);中心部經由滾動軸承(41)支承於偏心構件(25a、25b)的外周,從而伴隨輸入軸(25)的旋轉進行以輸入軸(25)的軸線(O)為中心的公轉運動的公轉構件(26a、26b);支承於殼體(22),與公轉構件(26a、26b)的外周部卡合而產生公轉構件(26a、26b)的自轉運動的外周卡合構件(27);與公轉構件(26a、26b)卡合而取出自轉運動的輸出軸(28),其中,滾動軸承(41)具有對與滾動體(44)滾動接觸的滾道面(42a)供給潤滑油的潤滑油孔(59),潤滑油孔(59)配置在滾動軸承(41)的滾道面(42a)中的公轉構件(26a、26b)未分擔從輸出軸(28)及外周卡合構件(27)施加的軸承載荷的無載荷範圍(360°-φ)內。
文檔編號B60K7/00GK102076993SQ20098012553
公開日2011年5月25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10日 優先權日2008年7月2日
發明者牧野智昭 申請人:Ntn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