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繞線輥的製作方法
2023-07-15 10:36:1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繞線輥。
背景技術:
繞線輥是一種用於對線體進行纏繞的裝置,其通常包括環形或者腰行結構的繞體以及位於繞體兩個外側的擋片,現有技術中的繞體其尺寸單一,通用性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能夠改變繞體結構尺寸以提高其通用性的裝置。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型繞線輥,包括兩個平行設置的外擋板以及位於所述外擋板的中心上,且用於兩個所述外擋板之間的連接的管套,所述管套與所述外擋板垂直設置,其用於與驅動軸固定連接,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設置在兩個所述外擋板之間的且均為U形的第一繞線套和第二繞線套,所述第一繞線套和第二繞線套分別設置在其中一個所述外擋板的對稱軸線的兩側,且組成之間具有間隙的腰形結構,其中:
所述第一繞線套通過第一緊固件與兩個所述外擋板之間可拆卸地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繞線套中,兩個臂之間的弧形部上設有內凹的凹槽,所述凹槽的開口方向與所述第二繞線套的開口方向相反;
其中一個所述外擋板上設有與所述弧形部的中線平行且與所述凹槽至少部分連通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為貫通整個外擋板的階梯槽,其包括靠近所述第二繞線套的第一槽體和與槽寬大於所述第一槽體的第二槽體;
所述固定槽內設置有第一固定螺栓,所述第一固定螺栓包括位於所述凹槽內且能在其中滑動的第一螺帽,以及能夠在所述固定槽內滑動並設有外螺紋的第一螺紋杆,所述第一螺紋杆與一能夠在所述第二槽體內滑動的第一螺母螺紋連接,所述第一螺母與所述第二槽體的形狀配合能夠限制所述第一螺母的相對轉動。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
所述第二繞線套的兩個平行的臂具有分別與兩個所述外擋板接觸的接觸面,所述接觸面上均設置有與該臂的長度方向平行的第一滑塊,兩個所述第一滑塊設置有相互貫通的第一滑槽;
所述外擋板上均設有至少部分與所述第一滑槽連通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為階梯槽,其包括靠近所述第二繞線套設置的第三槽體,以及槽寬大於所述第三槽體的第四槽體;
還設有同時穿過第一滑槽以及兩個所述第二滑槽的第二固定螺栓,所述第二固定螺栓包括第二螺帽和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帽的外徑大於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三槽體的寬度,並小於所述第四槽體的寬度,所述第二螺杆的外徑小於所述第一滑槽的內徑,所述第二固定螺栓上還螺紋連接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帽與第二螺母能夠分別在兩個所述第四槽體中滑動,所述第二螺母與所述第四槽體的形狀配合能夠限制所述第二螺母的周向旋轉。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擋板為橢圓形結構或者腰形結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滑槽旁設置有沿其所述第二滑槽的長度方向設置的刻度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本實用新型中,將第二繞線套設置成可活動調整的方式,能夠調整第一繞線套和第二繞線套間的間距,然後通過第一固定螺栓與第一螺母的連接予以限位,限位完成後,通過兩個外擋板固定夾緊,採用該結構調節第一繞線套和第二繞線套間的間距,從而改變線體所纏繞出的線圈的形狀,滿足其通用性要求,解決了現有中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2-外擋板;4-管套;6-驅動軸;8-第一繞線套;10-第二繞線套;12-臂;14-第一滑塊;16-第一滑槽;18-弧形部;20-凹槽;21-第一固定螺栓;22-固定槽;24-第二滑槽;26-第二固定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並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如圖1,本實用新型包括兩個平行設置的外擋板2以及位於所述外擋板2的中心上,且用於兩個所述外擋板2之間的連接的管套4,所述管套4與所述外擋板2垂直設置,其用於與驅動軸6固定連接,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設置在兩個所述外擋板2之間的且均為U形的第一繞線套8和第二繞線套10,所述第一繞線套8和第二繞線套10分別設置在其中一個所述外擋板2的對稱軸線的兩側,且組成之間具有間隙的腰形結構,其中:
所述第一繞線套8通過第一緊固件與兩個所述外擋板2之間可拆卸地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繞線套10中,兩個臂12之間的弧形部18上設有內凹的凹槽20,所述凹槽20的開口方向與所述第二繞線套10的開口方向相反;
其中一個所述外擋板2上設有與所述弧形部18的中線平行且與所述凹槽20至少部分連通的固定槽22,所述固定槽22為貫通整個外擋板2的階梯槽,其包括靠近所述第二繞線套10的第一槽體和與槽寬大於所述第一槽體的第二槽體;
所述固定槽22內設置有第一固定螺栓21,所述第一固定螺栓21包括位於所述凹槽20內且能在其中滑動的第一螺帽,以及能夠在所述固定槽22內滑動並設有外螺紋的第一螺紋杆,所述第一螺紋杆與一能夠在所述第二槽體內滑動的第一螺母螺紋連接,所述第一螺母與所述第二槽體的形狀配合能夠限制所述第一螺母的相對轉動。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
所述第二繞線套10的兩個平行的臂12具有分別與兩個所述外擋板2接觸的接觸面,所述接觸面上均設置有與該臂12的長度方向平行的第一滑塊14,兩個所述第一滑塊14設置有相互貫通的第一滑槽16;
所述外擋板2上均設有至少部分與所述第一滑槽16連通的第二滑槽24,所述第二滑槽24為階梯槽,其包括靠近所述第二繞線套10設置的第三槽體,以及槽寬大於所述第三槽體的第四槽體;
還設有同時穿過第一滑槽16以及兩個所述第二滑槽24的第二固定螺栓26,所述第二固定螺栓26包括第二螺帽和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帽的外徑大於所述第一滑槽16和第三槽體的寬度,並小於所述第四槽體的寬度,所述第二螺杆的外徑小於所述第一滑槽16的內徑,所述第二固定螺栓26上還螺紋連接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帽與第二螺母能夠分別在兩個所述第四槽體中滑動,所述第二螺母與所述第四槽體的形狀配合能夠限制所述第二螺母的周向旋轉。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擋板2為橢圓形結構或者腰形結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滑槽24旁設置有沿其所述第二滑槽24的長度方向設置的刻度線。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原理如下:
(1)將其中一個外擋板2與第一繞線套8通過第一緊固件固定連接;
(2)將第二固定螺栓26的第二螺帽以及第二螺母分別放入兩個第四槽體中,並將第二固定螺栓26與第二螺母進行認帽但不擰緊;
(3)將第一固定螺栓21插入固定槽22中,使得第一螺帽和第一螺母分別位於第一槽體和第二槽體內,並進行認帽但不擰緊,然後通過第一滑塊14在第二滑槽24中的滑動調節第二繞線套10與第一繞線套8之間的間接,調整完成後,將第一固定螺栓21與第一螺母擰緊;
(4)將第二固定螺栓26與第二螺母擰緊完成第二繞線套10與其中一個外擋板2的固定;
(5)通過第一緊固件將另一個外擋板2與第一繞線套8的固定。
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限制。基於此處的解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