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藥讀後感
2023-07-15 03:25:08 1
篇一:魯迅藥讀後感
第一次讀魯迅先生的《藥》時,完全看不懂是什麼意思,於是又看了第二遍。文章講的是華老栓夫婦為了給自己的兒子小栓治病,用積攢多年的積蓄換來了幾個傳說可以包治肺癆的「人血饅頭」,但小栓吃了之後還是死了。而鮮血的來源,是一位叫夏瑜的革命烈士。
「藥」指的就是那隻沾滿了革命烈士鮮血的饅頭,香噴噴的「饅頭」使人得以溫飽;血腥的「人血」卻可怕得令人不寒而慄。 華老栓為了救他的兒子 , 迷信這種饅頭可以救人一命 , 不惜花大把大把的銀子 , 在茶館中賣力工作 , 為的就是替兒子買來仙丹饅頭,這是一種何等偉大而無奈的父愛。 這種迷信表現出當時中國社會中處處充斥的愚昧、無知和迂腐。
夏瑜是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廣大群眾的利益,而大眾卻不支持他。反而被夏三爺告發,用別人的鮮血來換取自身的性命,充分體現了當時人們的自私和冷血。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鬥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的是為誰,卻還要因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增加群眾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這篇文章充分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灰暗,說明了反對封建,提倡革命才是醫治中華民族原始性中愚昧的良藥。
篇二:魯迅藥讀後感 蔡文博
這篇文章在開篇的幾處場景描繪中就奠定了一個陰森的基調;『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著。'』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燈光照著他的雙腳 ,一前一後的走。有時也遇到幾隻狗,可是一隻也沒有叫。「這種基調從開始到結尾一絲也沒有改變,甚至是向越來越陰冷的發展。
這篇文章通過寫老栓為了給孩子治病,不惜花重金從儈子手那裡買來不可能治病的人血饅頭,體現出了當時民眾的愚昧。也體現出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清朝的官吏們的無能,貪婪,使民眾過著民不聊生的日子,就連一個小小的牢頭,也想盡一切辦法想榨取犯人的錢財。他們利用當時民眾愚昧的思想,利用自己的職位,製作人血饅頭,騙取人們的血汗錢,這種人真應該拉出去,斬了。通過這些更加的體現了清政府的昏庸無能。
如果說魯迅的小說總是帶有一種魯迅式的絕望,那麼這一篇似乎是最為絕的了。魯迅說過這樣的話;『新主義宣傳者是放火人麼,也須別人有精神的燃料,才會著火。是彈琴人麼,別人的心上也須有弦索,才會出聲。是發生器麼,別人也須是發生器,才回共鳴,中國人都有些不很像,所以不會相干。』因此,在這種心態下,魯迅寫出這樣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說。
這篇小說充分體現了魯迅先生這位大文豪對腐敗的請政府不留餘地的批判和他的一片愛國之心。
篇三:魯迅藥讀後感 李思萍
烏鴉在文中結尾處出現了三次,其主要有以下兩個作用。
其一,渲染氣氛,墳場,聽這詞,我們本能的感到毛骨悚然。加上地裡埋得都是被執行死刑和瘐斃的人。一般,墳場少有人而顯得分外寒冷,在周圍死一般寂靜的墳場裡」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烏鴉是有生命,可是就像被吸乾了血的人,毫無活力,成為將死之人,烏鴉的這種形象出現在這裡,給這墳場更添幾分陰森。」只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剛剛還是一副縮頭縮腦,像臘肉被晾乾一樣的站相,突然間張開雙翅,挫身迅飛,使人感覺到悽清陰冷、毛骨悚然。
其二,凸顯主旨。作為革命者母親的夏四奶奶,對於兒子的死始終不明不白,她相信人死了有魂魄,以為花環就是兒子的陰魂」顯靈「,並希望由烏鴉的動作得到驗證,她並沒有料想到烏鴉是」張開雙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這實質上就暗示了夏四奶奶相信的因果報應。烏鴉顯靈這種迷們思想的破產,從而也就更鮮明地表現出要喚醒民眾的主題。文中有一處:」只見一隻烏鴉,站在一株沒有葉的樹上。「表明在沒有覺醒的民眾中革命是很難有開花落葉的。
」遠方的天空「,革命還未成型,還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
篇四:魯迅藥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藥》這篇文章,讀完之後,讓我更加對舊社會國人的人性有了更深的了解,讓我對舊社會人們可笑的思想有了更深的認識。
文章主要講有一戶人家,兒子得了病,他的父母集中家中所有的資金為兒子治病,但無濟於事,最後聽一個人說血饅頭可以治病,於是他用錢買通了劊子手,在殺死革命戰士後用他的血來蘸饅頭,給兒子吃,但病並沒有治好,反而使兒子送了命。
文章中的藥不正是舊社會人可笑思想的表現嗎?那時醫學並不發達,父母為了救兒子不管用什麼方法,雖然是血饅頭,但他們跟們不會管這是誰的血,自己用他人的血來救自己的兒子是多麼惡略的行為。他們只想著自己,可見那時人們自私自立的思想,更顯示了國家的無助,很多人只是想著自己,並不想他人。這篇文章不正是魯迅先生的吶喊嗎——國人不要再麻木了,要堅強的站起來。這」藥「不就是呼籲人們那麻木的精神的嗎?《藥》不就是國人精神上的良藥嗎?
讀完文章,我更加讀魯迅先生充滿敬意,這位我國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多麼的偉大,為了祖國的崛起奉獻出了太多太多。
篇五:魯迅藥讀後感
魯迅的《藥》可謂是一針見血的反映了在動蕩不安的時代下的人的思想面貌。故事中的老栓和華大媽為了救老栓的兒子小栓,在康大叔的」照顧「下。買了」人血饅頭「,讓小栓吃下。 其實最使人感到憤怒的52是在獲得」人血饅頭「時那群人的圍觀,」那三三兩兩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團,潮一般地向前趕;將到十字路口,便突然立住,成一個半圓「
這一段話,徹徹底底的反映了在動蕩不安的時代下人的醜陋一面,這也就是魯迅筆下的國民吧。他們沒有面孔,沒有腔調,始終在嘲笑與譏諷。他們在那個犯人被殺時,沒有任何的同情,沒有任何的動作,甚至,他們還有些藐視。
這種人,是我們整個社會所厭惡的,我曾經向別人打賭,說這種人會在社會上消失。但是,我輸了。
2010年的12月,在雷鋒的家鄉望城縣,一位年近90的老太太,心臟病發作,倒在了地上,很快,有很多人圍了過來。一位小夥子準備上前時,被一位這中年人攔住,他勸小夥子」別去啦!現在騙人的多著呢,小心被她額上。「於是,小夥子離開了。接著有更多的人圍了上來,然而他們卻對躺在地上的老太太無動渝中。慢慢的,人越聚越多,但是人們沒有去幫助那位老太太。
這時,一位拉著媽媽手的小學生也擠了進來」媽媽、媽媽,你看這個老婆婆,怎麼趴地上了?快幫幫她吧!「母親被小學生糾纏煩了,才撥打了120,等到120來到,警察衝散人群。老人早已斷氣了。
說真的,我不知道那些圍觀的人看到那一幕的感受,他們可能想上前去幫助那位老太太,但被嚇住了;他們可能想讓自己有愛心,但沒有勇氣。其實,我們的社會中,有很多人擁有愛心,他們都很踴躍地幫助別人。我們也要像他們一樣,隨時隨地地樂於助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去用一個善良的心來幫助別人;去用一個的虔誠心來助人為樂;去用一個真誠的心來散播你的愛心。
去讓你的愛心像蒲公英般飛翔!
篇六:魯迅藥讀後感 趙鎮耿
近日,在老師的帶領下,我讀了魯迅先生的藥,儘管只是對其略知一二,但仍是十分感觸。
令我感觸深的並非封建迷信又老實守己的老栓一家,也不是什麼康大叔阿義之流,他,在文中並沒有正面的外貌抑或是神態描寫,單單語言描寫也不過兩句,但他卻是小說靈魂,他,就是夏瑜。
魯迅 先生曾在《吶喊(自序)》中把當時的社會比作一間著了火的大鐵屋,把百姓比作在屋中沉睡中的人們,而把少數人比作還清醒的人,夏瑜就是這當中的少數人。
中國有句老話:少數服從多數。這句話在我看來,在當時的社會也是被出承認的。不管少數人是否正確,只要他站在了多數人的對立面,與多數人的看法不同,利益不同,那麼,多數人就會把這少數人列為敵人,並將他們消滅,可笑的多數人。
於是,夏瑜死了,死在了多數人的砍刀下。
多數人仍覺得不滿足,於是便有了老栓買血饅頭,茶客對夏瑜的冷嘲熱諷,他們並不知道,少數人的行為是為了拯救他們。因此,夏瑜的死,在我看來是可悲的。
就像一群人被關在了一個很大的木桶裡,桶蓋只需要幾個人便能揭開。關他們進去的人說,發現有逃跑的就處死,其他人知情不報也要挨打。有少數人無法忍受了,想揭蓋而走。這時候,多數人來了,他們惶恐自己受罰,於是,他們開始阻止少數人,又大聲引來關他們的人。最終,多數人得到了幾塊乾淨的骨頭作為獎賞,而少數人死了,但是他們打開了一條小縫,光透進來了。
慢慢的,多數人總的一部分意識到了其實他們可以逃跑,於是他們也站起來了,一開始只是像以前少數人一樣形影孤單,後來越來越多的人站起來了。他們一起打開了蓋子,趕走了關押他們的人,於是便有了現在。
正是這一開始的少數人,他們高大的身影屹立在黑暗中,用生命探索光明,才會有更多的人想得到光明。於是,夏瑜的行為是可歌可泣的,是值得讚頌的。
只要有了光,縱使黑夜再黑又何妨!
正是有了少數人帶來的光,世界才會變得美好。因為有光,富二代胡斌肇事後才會歸案,因為有光,藥家鑫在殺人之後才會被宣判死刑。
倘若沒有當時那個黑暗中的獨影,我們要去哪裡尋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