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黨員看電影《焦裕祿》有感

2023-07-28 08:02:44

  焦裕祿同志將自己的全部餘生交給了黨和國家還有人民群眾,他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最高標準,他在人民群眾內心深處樹起了一座高大的精神豐碑。下面是網為大家提供的焦裕祿的觀後感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看電影《焦裕祿》有感1:

  3月30日(星期日)上午,xx市住建委召開專題學習會,深入學習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講話和李鴻忠在全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講話原文,集中觀看電影《焦裕祿》,重溫焦裕祿事跡,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充分發揮領導幹部示範帶頭作用,引導全系統黨員幹部爭做焦裕祿式好黨員好幹部。

  電影《焦裕祿》用紀實的方法,深刻反映焦裕祿同志在縣委書記崗位上下基層,訪民情,做的是普通工作,卻凝聚著公僕情懷,他用行動和生命為黨員幹部樹立了永恆的豐碑。

  焦裕祿感人事跡打動了所有機關工作人員,在他們的心靈上產生了震撼,反響強烈。市住建委副調研員姚高智說:「雖然20年前我就看過這部電影,今天再次觀看,仍然感觸很深。儘管時代變遷,但焦裕祿同志所代表的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卻永遠沒有過時,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都要像焦裕祿那樣,時時刻刻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做焦裕祿式幹部,創焦裕祿式業績,為城市建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不斷開創各項事業新局面」。市住建委機關黨委副書記吳安源表示,要把焦裕祿精神作為一面鏡子,深入查擺在思想境界、素質能力、作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見賢思齊,反覆對照,立足崗位作奉獻中向焦裕祿看齊,努力爭做焦裕祿式的好黨員、好幹部。計財科科員劉厚發說:「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從眼前做起,從小事做起,時刻以焦裕祿同志為標杆,做到嚴以修身、謀事要實、敢於擔當、廉潔奉公,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

  《焦裕祿》一部感動了多少人的電影,現在社會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體會到當時社會的艱辛與苦難呢,現在社會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吃得了那種苦呢,焦裕祿這個人物,才是真正的平凡中的偉大,才是這個社會真正的明星。如果現在的我們也能有以前那個時代的部分精神,也許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社會將變得與眾不同。

  焦裕祿這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物,真正的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年僅42歲奉獻在了蘭考,敢於創新與挑戰,堅持自己的原則,是個真正深入民心的好領導。通過這部電影,現在我們這個時代各行各業的大小領導們都需要好好的反思。其中有一段故事情節特別好,在狂風呼嘯而過的沙丘上,焦裕祿帶著病痛和叫小順的同志迎著風沙推著自行車去某公社考察民情,路上風沙很大,不小心滾下了沙丘,小同志當時說:焦書記這天氣誰會出門呀,你留在家指揮指揮聽聽匯報就行了,焦裕祿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意思。試問我們現在社會的領導,有多少人又能做到這一點呢,這是一種精神!

  篇中描述了很多感人的畫面,純樸的人們,艱苦的歲月,與天地拼鬥的氣魄,無論條件多麼艱苦,始終有一個不屈的脊梁在撐著!

  那個年代的人們吃著窩窩頭,穿著穿了好長時間的補丁棉衣,可看看現在社會的我們,難道不值得反思嗎?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作風,去哪了?現在社會的我們太虛浮,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人生的意義,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看電影《焦裕祿》有感2:

  2月23日晚,當我看完電影《焦裕祿》,滿含熱淚走出嘉陵會堂,我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眼前仍是蘭考漫天風沙裡倔強挺立的幼苗,心裡卻反覆想起林則徐告別妻子奔赴伊犁時抒發他赤心為國高尚抱負的兩句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焦裕祿沒有這樣豪邁的詩篇,然而,他也和中國歷史上一代代先賢一樣,用熱血和生命詮釋了對國家和人民的赤膽忠心。

  影片再現了這樣一個不朽的共產黨員形象,生動、親切、真實可信地表現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品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所閃耀的精神的光芒,聚焦成同一個璀璨奪目的閃光點,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人們深情緬懷這個名字,就是在呼喚這樣一種崇高而不朽的精神;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艱苦奮鬥的精神;是在向每一個黨員幹部發出忠告:永遠要做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公僕,絕不能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作為領導幹部,只有時時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以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贊成不贊成,作為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民才會擁戴你、支持你。反之,置人民利益於不顧,當官作老爺,欺壓百姓,終將被人民所唾棄。

  焦裕祿是主動請命、義無反顧地從大城市奔赴蘭考災區的。而當時沸沸揚揚的所謂「災區栽幹部」的議論,正像幽靈一樣纏繞著某些幹部,使之把災區視為畏途。他面對狂暴的「三害」,從災難壓頂的蘭考看到了希望和光明,豪邁地喊出有朝一日沙丘可以變成綠林,澇窪可以養魚,鹽鹼地可以長出好莊稼,關鍵是要有一個「幹」字的石破天驚的預言。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以重病之軀,夙夜匪懈地為蘭考人民奔波、操勞。他緊緊依靠群眾領導群眾同自然災害進行殊死搏鬥,腳踏實地為人民辦了一件件實事。他一生嚴於律己,廉潔奉公,從不追逐名利,時刻以一個普通勞動者要求自己。這一切,又無不繫於他身上最本質最可貴的一點,就是:事事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集中群眾智慧,尊重群眾首創精神;與群眾保持最密切的聯繫,永遠不脫離群眾。他篤誠地實踐了黨的群眾路線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

  焦裕祿是在三年困難時期,蘭考遭受毀滅性的自然災害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湧現出來的先進人物。他的精神、品格、作風,是在他領導蘭考人民同自然災害進行鬥爭的1年零3個月時間裡集中展現出來的。因此,曾有人說:「窮日月才需要焦裕祿,如今富了,焦裕祿那一套不時興了。」還有的說:「時代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不同了,當年焦裕祿具有的魅力,如今沒有吸引力了。」

  事實回答人們,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中共中央組織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不久前聯合發出的一份關於加強和改進黨員教育工作的文件,提出新時期共產黨員的黨性和先鋒模範作用的5個方面: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具有做好本職工作的知識和本領;具有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具有紮實工作、密切聯繫群眾和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具有自覺的組織紀律觀念和法制觀念。作為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不是正符合這5條嗎?

  有些黨員、幹部,為官一任不是殫精竭慮為人民辦實事,而是處心積慮保「烏紗帽」,於己有利的事搶著幹,於己無利的事推給別人幹;有些人心裡裝著一個膨脹了的自我,只想自己的位子、票子、房子、車子,唯獨沒有人民群眾;有些地方、有些單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盛行,有的人喜好講大話空話,卻不願撲下身子實幹。尤其令群眾憤慨的是,鋪張浪費、貪圖享受之風在少數黨員、幹部中滋生、蔓延。他們追求坐名牌車、穿名牌衣,喝洋酒、吃大宴,揮霍公款跳舞、點歌、釣魚、旅遊,動輒千金。有的貧困縣,廣大群眾溫飽尚不可得,而那裡的領導幹部卻醉心於購置豪華轎車,營造自家的樓舍。這些腐敗的現象,比一比焦裕祿「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比一比他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強調要「親手掂一掂蘭考災害的份量」的作風;比一比他一生嚴於律己、清正廉潔、艱苦樸素的品德,面對災區凜然提出「災區面貌沒有改變,群眾生活很困難,富麗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連想也很危險」的鏗鏘話語,這難道不正是一劑治病救人的良藥嗎?怎麼能說焦裕祿精神過時了呢?

  我國的改革事業已進入了關鍵時期,在新舊經濟體制交替、轉換過程中,新問題新矛盾將是層出不窮的。要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經濟,必須克服前進中的一個個困難。這就要求我們的各級幹部,既要解放思想,又要轉變作風,必須像焦裕祿那樣具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實事求是、密切聯繫群眾的作風,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今天,有黨的一整套好政策,如果再有一批像焦裕祿那樣的好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必會大大發揚,我國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必將如虎添翼,煥發出更大的活力。

  焦裕祿同志逝世後,人們在他的日記本上,看到了這樣一段話:「我想,作為一個革命戰士,就要象松柏一樣,無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在冰天雪飄的嚴冬,永不凋謝,永不變色;還要象楊柳一樣,栽在哪裡活在哪裡,根深葉茂,茁壯旺盛;要象泡桐那樣,抓緊時間,迅速成長,儘快地為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這就是對焦裕祿同志一生所走過道路的最生動的寫照。

  宋人歐陽修說過,聖賢者「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魯迅也說過:「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裡,那就真真死掉了。」焦裕祿就是一個雖死猶生,埋在活人心裡,逾遠而彌存的高尚的人。他的精神,他的形象,將逾遠而彌存,歷經時日而愈加光芒四射。

  看電影《焦裕祿》有感3:

  當前,各級黨員幹部都在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提出的各級領導幹部都要樹立和發揚好的作風,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的要求和焦裕祿精神。

  日前,筆者也到電影院觀看了電影《焦裕祿》。應該說,這是第二次觀看了,第一次大約是在十五年前。雖然是再次觀看,但仍被劇中焦裕祿身上展現出來的將群眾視為親人、敢於擔當、嚴以律己、鞠躬盡瘁,在危難面前身先士卒的精神所感動,無數次淚溼眼角。

  於是想,共產黨員和黨的幹部,如果都能像焦裕祿那樣,一心一意為群眾謀福祉,將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真真切切地將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那麼,黨員幹部就能和群眾心息相通,擰成一根繩。這種萬涓成河,積土成山的精神形成的力量,定能戰勝一切困難,無往而不勝。

  影片的開頭,講述的是蘭考縣正經受一場雪災。許多群眾坐在火車站的空地上,披雪頂風,幾乎要被凍成殭屍。面對災難,他們是那麼的無力,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列車到來後,離開家鄉,到外地討生活。而與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火車站的廣播裡卻有播音員在不斷重複「請勿在車站燒火」的警示;國家下撥的救濟糧無人組織發放到群眾手裡,任其擺在雪地裡受損;縣委領導班子都有一個享受特供大米的小本本。可見,在這些領導幹部身上,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官僚主義作風,特權思想會對群眾造成多大的傷害?如果領導幹部心裡沒有裝著群眾,置群眾的冷暖於不顧,卻為自己搞特權,只顧自己享受,就會冷了群眾的心,最終會背離群眾,被群眾所拋棄。

  接下來,焦裕祿為了解決受災群眾的生活問題,頂著壓力,動用了上級撥下來修繕縣委辦公樓的專款,購買議價糧。但這樣的行為卻是和當時的政策所違背的。面對用心險惡的人的舉報,上級來人調查,焦裕祿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他認為,只要能解決群眾的生活困難,自己受到處分也值得。在他看來,自己的官位和前程,和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比較起來,算不上什麼,群眾的利益才是最大的。正是因為他這種將群眾利益視為至高無上的精神和情懷,感動了上級領導,更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愛戴。聽說焦裕祿要受處分,無數的群眾頂風冒雪,自發來到上級領導調查焦裕祿的門前,為他請願。這樣的情節,讓無數觀眾感動流淚。正如俗話說的: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心底無私天地寬。作為當黨員幹部,只要是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就不會犯錯誤。即使某些行為暫時和當時的政策相衝突,但如果這些行為能夠得到廣大群眾的衷心擁護,那麼,這些行為就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例如在改革開放之初,安徽鳳陽小崗村率先實現包產到戶的行為,就是當時的政策所不允許的,但卻得到了群眾的衷心擁護。小崗村的幹部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精神和作為,最終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小崗村被譽為中國包產到戶改革第一村。所以,黨員幹部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群眾謀利時,還要有勇於創新的精神和因地制宜的靈活性,不能一切以不犯錯誤,保烏紗帽為第一原則。

  劇情繼續發展。焦裕祿作為縣委書記,雖然是個十分貧窮的縣,但只要使用特權,吃點肉,雞鴨鵝魚,也總還是不難。但焦裕祿一家老小,仍然堅持不搞特殊化,和群眾同甘共苦。有人悄悄給家裡送來了幾條魚,孩子們開心得不得了。在那個物質及其貧乏的年代,能吃上肉,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但焦裕祿給孩子們講明了道理,堅決讓孩子們把這幾條來路不明的魚退了回去。在焦裕祿身上,真正體現了共產黨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高尚情操,也體現了黨員幹部要管好身邊的人,管好自己的親屬,不貪不腐的精神。一個與民同甘苦、共患難的黨員幹部,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和群眾心連心,血溶於水,得到群眾的充分信任和擁戴。在這一方面,值得廣大黨員幹部認真學習和領會。

  最後,為官一任,就應當造福一方百姓。蘭考風沙大,群眾深受其害。焦裕祿帶領相關幹部,深入實際,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並問計於民。當地群眾告訴他,蘭考的沙土也不是都無好處,這裡的沙土非常適宜種植泡桐、花生和大棗。於是焦裕祿積極發動、帶來廣大群眾大量種植這些植物和農作物。多年以後,成片的泡桐樹木成長起來,不僅阻止了風沙的侵襲和危害,還改善了土壤,讓廣袤的沙土地變成一片片麥浪滾滾的產量地,為群眾增收致富起到了切切實實的成效。因此,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學習焦裕祿的這種踏實勤政的態度和精神,要深入領會習總書記提出的「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的要求,不搞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杜絕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謀實事,讓群眾得實惠。

  電影《焦裕祿》從頭至尾,給觀眾太多的感動,每看一遍,都人從心靈深處受到觸動、淨化和教育。尤其是黨員幹部,更應該多看多體會,並將自己與焦裕祿作深刻的對照和比較,不斷改進自己身上的缺點和不足。這樣,才能成為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愛戴的好幹部。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