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層治理新思路(深觀察賦權減負增能)
2023-07-17 01:54:23
楊浦濱江。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基層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工程。伴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基層治理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構成了影響公共生活和社會秩序的重要變量。人民群眾能不能過上好日子,能不能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基層治理的好壞至關重要,影響深遠。作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超大規模城市,上海始終行走在探索基層治理現代化新路子的大道上。
9月6日,上海市召開深化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萬人大會」,指出要深入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基層治理現代化新路子,加快形成為基層賦權、減負、增能的強大合力,不斷提升超大城市基層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再次重申了城市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原則、要求和願景,也吹響了探索超大城市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新號角。
發揮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事務繁雜,人口交錯雜居,矛盾糾紛密集,很多時候都是既不好管理,也很難管得好。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首先是要解決誰來領導以及如何領導的問題,說到底是必須要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更好地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領導是破解基層治理問題和難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力量。為此必須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強化和優化黨的領導:一方面,以基層黨組織為「引擎」,著眼於基層治理中的重大現實問題,系統推進黨建引領的組織和制度建設,全面提升黨組織統籌、謀劃和駕馭基層治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立足於基層社會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建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網絡體系,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務群眾需求的能力,將黨的領導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眾所周知,上海在基層黨建方面有著深厚的紅色基因,也打造了區域化黨建等多種形態的典型案例,推動了基層社會的協商共治。對於當前基層社會中瑣碎而繁雜的利益格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絕不能只是貼貼標籤,喊喊口號,走走過場,搞形式主義,而是要堅定地高舉黨的旗幟,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研判和分析基層治理中的重大問題,緊扣民生、民情、民需和民意,解決群眾關心關切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在當前高度原子化的現代社會中,黨建引領逆勢而上,可以做到高位統籌,兼顧各方,將各種社會主體及其資源都聯結起來,延展基層治理的廣角和觸角,全面提升基層社會的可治理性,也可以破除人們對自我利益的過度關切,強有力地拓展公共利益的想像力,循序漸進地解決各種棘手問題,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重心下移的趨勢及其挑戰
一般而言,高層管理者通常是在辦公室裡工作,可以做到運籌帷幄,指揮若定,遠距離地協調關係,解決問題,以至於既不需要直接觸及具體問題,更不了解各種問題的細節。而基層治理則必然是短兵相接的地方,需要直接碰觸社會矛盾糾紛,尤其是經常需要在現場開展工作,進行面對面的互動交流,當場採取某些措施。基層治理既置身社會問題的現場,比較了解實際情況,但又處於治理體系的底層,缺乏相關的資源和能力,因而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有權力解決問題的人沒有來解決問題,而看得到問題的人則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基層治理明明面臨著很多棘手的問題,許多問題也迫切需要解決,但也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從而放任自流,拖延不決。這些問題內在地提出了治理重心下移的要求。
正如大會所強調的,抓好基層治理是全市上下的共同責任,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都要心為基層想,勁朝基層使,人往基層走,把管理和服務的重心下移到基層,把更多的治理資源配置到基層單位,使基層有能力和有辦法就地解決問題,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切實打造更多「家門口」的優質服務品牌,降低公共服務的成本。這是提升基層治理可行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公共服務效率的必由之路。各地推行的改革和創新,不管是「接訴即辦」改革,還是「城管下沉」改革,以及破解形式主義的問題,都體現了基層治理重心下移的趨勢,即為基層放權、減負和賦能,真正讓基層成為攻堅克難的堅強堡壘,精準而有效地解決各種挑戰和難題。當然,這其中也存在阻礙治理重心下移的因素,基層幹部也可能接不住相關的權力和資源,權力下沉後也可能導致權力的濫用。
尋找打造治理合力的方法
長期以來,基層治理都存在「九龍治水」的困境,面臨著治理資源分散、數據信息難以整合、問題識別手段單一、問題發現不及時、處置應對合力不強以及相互之間掣肘等治理難題,相應的,各種聯合執法和聯勤聯動機制應運而生,破解碎片化治理的難題。實際上,社會矛盾糾紛非常多,相關的機構和部門也非常多,但不僅個別的部門不能解決問題,甚至多個部門也未必能解決問題,甚至是,更多的部門反而增加了協調的成本,帶來更多的制度摩擦,意味著更大的治理障礙。現實的問題擺在哪裡,每個部門都有某些與問題相關的職權,但卻又沒有完全解決問題的權能,還缺乏組織協同共治的途徑和方法,以至於許多問題被漫無休止地拖延和推諉,既耗費精力,又浪費資源。
下面一根針,上面千條線,社會問題是系統性和整體性的,而基層治理通常是分層級和分部門的,最後必然形成了廣泛的錯位難題。就此而言,基層治理尤其需要以具體的事務為中心,聚焦困擾人民群眾的棘手問題,推動各方面力量的協同共治,切實提高問題解決的效率。正如當前「高效辦好一件事」和「高效處置一件事」等改革實踐所表明,基層治理現代化需要開發數位技術的應用場景,建構卓有成效的治理機制,以集中和整合治理資源,多維度打造治理合力。值得指出的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推動了政府數據的共建共享,還可以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建構簡約而流暢的處置鏈條,不僅連結和整合了分散的治理資源,也形成了連貫而可控的管理閉環,提升了治理效能。
推動社會多元力量的參與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良好的治理必須是開放參與的治理,而基層治理又是人民群眾能夠參與得了的地方。這就需要堅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開闢和暢通社會參與的渠道,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到基層治理過程中來。不管是市場的力量,還是社會的力量,都具有各自的優勢和潛能,在基層治理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日益多元化和差異化的社會,大包大攬的做法註定是會失靈的,任何單邊化的行動也是行不通的,而理想的辦法就是堅持發揚民主精神,開闢社會參與的通道,比如發展多樣化的協商議事機制,促進相互之間的良性互動,通過協商對話來謀求問題的解決,提高基層治理的共識性水平,最終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基層社會從來不是世外桃源,不僅需要快捷舒心的優質服務,也需要令行禁止的有效管理。社會固然包含大量可以妥協或通融的事務,但也存在許多需要管控的難題,對於那些惡意為之的、不講道理的甚至違法的問題,尤其是需要雷厲風行的嚴格執法。此外,有事好商量,有事能商量,尋找最大公約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不僅需要開發良好的協商技術規則,更需要在操練中提升參與者的民主素養。實際上,基層協商治理也還存在程序流程不規範、協商內容不充分以及協商結果難應用等問題。協商共治固然代表了參與式民主的理想,也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基層治理也需要避免曠日持久的消耗戰,致力於快刀斬亂麻地高效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基層幹部積極行動起來,既要有責任心,更要有擔當,聚精會神投入基層治理中去,夯實好良政善治的底座。(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長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