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讀後感
2023-07-13 17:17:24 7
篇一:《守望教育》讀後感 謝金豔
看新聞報導:街頭裝可憐博取同情騙錢的;好心救助卻被誣陷為造事者的……道德缺失現象比比即是,對青少年成長極為不利。那麼,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彌補缺憾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怎樣才能讓良好的道德教育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豁然開朗。
標題「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並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 。
書中提到的以美德教育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道德缺失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一代代兒童通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
通過廣泛的閱讀,拓寬了我的專業知識,使我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學能力,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在教學活動中故事育人的力量,這些都將作為我以後教育學生的座右銘。
篇二:《守望教育》讀後感 柳玉珍
在空閒時候讀了《守望教育》這本書,感受頗深。
《守望教育》一書中其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也有在幸福中的度過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不同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的熱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其中一句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沒有盡頭的,每天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說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的人。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裡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篇三:《守望教育》讀後感
《守望教育》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著作。在書中,劉鐵芳教授把對教育生活提問的權利交還於實踐者,讓每個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斷地去追問:究竟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好的教育?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是劉教授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惑。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了劉教授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有人說當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條件還是教育條件,都遠遠超過過去!想要什麼就能有什麼!真的是這樣的嗎?不禁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不能全否定,但至少有一點,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這樣的說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來說的,而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讓教育充滿愛和樂趣,讓孩子成為孩子」這是《守望教育》給我的最大觸動!印象頗深的一句是「沒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沒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讓我思考最深的一個問題便是「對於孩子什麼最重要?」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於學生的道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書中還提到,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關心教育了,但是從很多方面我們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為主的,把教育的問題都歸結於教師。教育,其實是跟我們每個人相關的整個社會的事,應該是整個社會「關心並團結協作」的事,而不是出了問題就是老師或者學生個體的事情。我們一方面反對應試教育,但當我們自己的孩子面臨升學考驗的時候,我們又成了應試教育服服帖帖的「忠誠守護者」。教育,始終是和每一個老師息息相關的。
目前新課程改革一輪接一輪地進行著,教育理念不斷地推陳出新,而我們教育工作者守望的是那永遠不變的三尺講臺,是一撥又一撥充滿求知渴望的學生。面對紛繁的世界,我們需要的是執著——執著於自己的教育理想。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托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和快樂,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成長。
篇四:《守望教育》讀後感
《守望教育》是我的母校—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劉鐵芳所著的教育隨筆,讀劉鐵芳教授的這本教育隨筆,我好像找到了一種回家的親切感。我曾經在湖南師範大學思想政治專業學習四年,這四年為我的今天的教育教學生活奠定了基礎。而現在細讀母校—湖南師範大學劉鐵芳教授《守望教育》一書,將會使我在教育教學道路上走得更好。
《守望教育》共有六輯,本書充分展現了在當今一個喧囂的時代裡,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著心中的教育理想。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著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脫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我非常欣賞這一段話。是的,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不是教學改革的先鋒者和勇士,但是並不代表我不銳意進取,我堅持每節課都做教學反思,不斷反思自己我班級教育管理,儘量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得讓學校放心、讓家長放心、讓學生滿意。
在《兒童世界何處尋》開篇第一段他就引用了王富仁《把兒童世界還給兒童》一書中「兒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還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獲得更快的發展,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獲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樂趣,體驗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只要一個少年兒童沒有僅僅屬於自己的世界,僅僅屬於自己的感受方式,他就沒有任何抵禦被成人文化過早異化的能力,他或者毫無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年人的教導,造成創造力的過早桔萎和生命力的過早消失,或者產生逆反心理,盲目地拒絕成年人的任何教導」。書中的觀點點醒了我,作為一個有了子女的人,每個人都不願自己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各種興趣班從小班開始就開始報名參加,有的孩子是全面開花,一個都不少,樣樣都學。但這樣做科學嗎?尊重了小孩成長發育的規律嗎?因此,在教育我兒子方面,我就儘量避免過早進行開發。我兒子今年剛2歲,還在幾個月大時,孩子的爸爸就跟我商量要帶兒子去金寶貝、蒙特等早教中心去接受早教,但我又自己的判斷,果斷的否定了爸爸的想法,一切遵循教育規律和小孩的生長發育規律,這樣才能讓兒子能有更好的未來。尊重孩子,兒童的世界還給兒童,兒童的世界是彩色的,是快樂的,不是被成人化了的灰色調或單色調。
《守望教育》告訴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的是執著——執著於自己的教育理想,以一顆平凡、摯愛、理性的心靈來守望教育,守望我們心中的教育夢想!
篇五:《守望教育》讀後感
為了利用暑假充電提高,享受讀書的快樂,我把劉鐵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認真讀完了,暗自為自己讀到這樣一本好書感到慶幸,劉教授有著不平凡的境遇,幹著不平凡的事業。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決於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說明了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愛心的職業,沒有愛心的人是做不了好教師的。
劉教授在《守望教育》這本書中用教育隨筆的形式傳播著自己的教育理想與信念。他從生活中從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發,洋洋灑灑,別開生面的微言大義展現在我們眼前,比如,他對馬加爵事件的解讀,對教師生命權的注重,對孩童世界的尋找……他用一種低調的言說姿態,從個人的切身經歷或感受入手,他始終都是以一種局內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說對象之外,「隔岸觀火」的姿態來面對複雜的教育世界,面對我們的教育賴以生長的社會,把「自己也燒在這裡面」,真情實感油然而出。
與一般的高校教育學者相比,劉教授更加關注中小學教育,熟悉中小學教育,對中小學教育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
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講到轉化後進生的問題,劉教授所說的教師做差生的轉化工作如同醫生診病一樣,醫生只有在治療疑難雜症中才能提高醫療水平,教師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這一認識應該說也是非常獨特、耐人尋味、給人啟示的。雖說在教學中教師對後進生的確也很關心,但能夠像劉鐵芳老師對待差生那樣,說實話,大部分教師做不到。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無論朝著哪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還提到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他強調知識和故事是教育中兩個並行的要素,一個讓我們獲得對世界與自我的認識,另一個則憑藉真實可感的世界來撫慰我們的生命。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感情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代代兒童通過閱讀童話故事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長,因此,我們應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願我們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夠正確引導學生閱讀,留給學生閱讀時間和空間,讀他們自己的故事,讀一些美德故事。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作為教師,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不僅有利於我們教師的成長,而且有利於我們書香校園的建設。讓我們以一顆平凡、摯愛、理性的心靈來守望教育,守望我們心中的教育夢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