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視劇排行榜(它是最接地氣的上海電視劇)
2023-07-14 08:11:01 8
最近,一篇帖子在上海人朋友圈裡刷了屏……
帖子作者因為看到「滑稽戲面臨危機瀕臨失傳」的新聞,有感而發,回憶起了心底影響最深的一部劇……
《老娘舅》
這部從1995年9月起
在上海電視臺開播的滬語海派喜劇
著眼於上海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累計超過1000多集
到2007年12月停播
總共經歷12餘年的時間
伴隨無數「新老上海人」度過
是孩童、成人、老人茶餘飯後的最美好的劇集
要不是這篇帖子,可能很多人都不會在意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
也許很多人不記得
在《吐槽大會》上作為薛之謙好友出現的
朱 楨
不僅僅是一個專業婚禮司儀
也不僅僅是讓薛之謙當了兩次伴郎的奇人
他還曾經是《老娘舅系列劇》中老娘舅的孫子董彬彬
也許很多人不記得
還沒有成為關谷的,也沒有懟過王家衛的
王傳君
也曾出現在這裡
沒有黑框,也沒有大鬍子的造型
清爽到鮮肉至極
也許很多人不記得
這裡的 阿 慶(陳國慶)
不只是會講故事
還會賣奶茶、開超市
「珍珠奶茶真好喝」
「超市是你家,東西隨便拿」
這兩句名言放到現在,肯定也是「網絡流行語」
也許很多人不記得
趙若虹
還沒有成為嗲妹妹
也沒有趙小姐不等位
而是在這裡客串小角色
當這部劇的主題曲一響起:
「百年的上海灘 世紀新大道
眼前的變化快得不得了」
多少上海家庭搬好了凳子椅子
守在電視機前
期待著這個幸福小區裡又發生了
什麼真實有趣的市井故事
它們仿佛在裡面能看到自己身邊
熟悉的街坊和日常生活的影子都在眼前
說起這部劇的主角們,就更令人懷念了
▼
董家第一代
老娘舅、老舅媽
董家第二代
董慧芳、董大方、董小芳
董家的三姐弟
是第一代老娘舅之中的主演
後來董大方夫妻倆去了澳洲
小芳則和阿德哥分分合合
感情糾葛就跟瓊瑤劇一樣
董家第三代
董彬彬、董佳佳
第一第二部之中的兩個龍鳳胎小鬼頭
到了第三部已經成為了大人了
彬彬是朱楨演的我們都知道
那你知道佳佳是誰演的嗎?
佳佳的演員叫粟奕
她是著名舞蹈演員黃豆豆的妻子
老娘舅的好鄰居
阿慶、阿德、杜祿冠
康大海、富貴嫂、阿美、美娟
各色的形象 百態的人生
每一個人都有著鮮亮的人物性格
或多嘴八卦、或踏實肯幹、或摳門吝嗇
就像是我們身邊的鄰裡親戚
還有已經離去的王伯伯
王 雙 柏
他是已故滑稽戲泰鬥姚慕雙、周柏春的徒弟
根據兩位師傅的名字,各取一字改了名
他的表演藝術功底深厚
能唱江浙滬十八調、會拉胡琴彈鋼琴
王伯伯的角色他一演就是十二年
可惜,在2014年,他因病與世長辭
在小文印象中,「王伯伯」還很「健」,作為小區的「居民小組長」,總是熱心腸地來傳達小區的各種消息……沒想到早在2014年就已經去世了。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然而,不得不承認,在經歷多次改版之後,這部陪伴著80後、90後長大的戲已經難求新意。
在06年第四次改版之後,由於播出頻率從每周2集提高到每天2集,第四版「老娘舅」劇集的各方面製作水平都有所下降,劇本開始出現一些粗製濫造的局面,漸漸脫離實際生活,例如一些角色重複離婚-結婚-再離婚-再復婚等等,遭致不少批評,導致收視率一落千丈。最終,這部傳奇式的巨作終於在07年12月結束。
劇集終結之後,另一部設定於民國時期大上海的情景喜劇《啼笑往事》(也叫《噱戰上海灘》)接檔。雖然沿用了原《老娘舅》劇組的大部分演職人員,但《老娘舅》當年的輝煌已經難以複製。與此同時,一個沿用了「老娘舅」IP的糾紛調解節目《新老娘舅》開始播出,近年來也引發許多爭議。
期待海派情景劇強勢回歸
值得欣慰的是,滬語的傳承和保護正越來越受到重視。諸多熱門影視劇中也越來越多地出現「上海話」的蹤跡。
之前熱映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中就有大段的滬語對白
許多以上海為背景的影視劇也熱衷於讓演員秀兩句「上海閒話」
最令人興奮的是
今年春節
重新翻拍的《七十二家房客》在上海電視劇頻道播出
更是好評如潮,勾起了一代人的回憶
老劇新拍,眾多滑稽戲的「熟面孔」都出來了
王汝剛、毛猛達、張小玲
陳國慶、李九松、龔仁龍
計一彪、錢懿、潘前衛、陳靚
許榕真、孫啟新、駱文蓮
......
「三六九」、 「二房東」、 「流氓炳根」等一代經典滑稽形象,「三六九,拉現鈔」、「他奶奶的,你一看就不是好人」這些經典臺詞也重新回到了熒幕上。
在春節期間的短短8天內,最高收視率創下5.7%,平均收視率高達3.76%,創造了上海電視劇頻道黃金檔的收視率新高。從播出以來,始終佔據電視劇頻道收視首位,並收穫了觀眾的一致好評,還直呼:8集太短了!
網友們紛紛表示,阿拉上海閒話腔調老濃了!希望多一點海派情景喜劇!
小文說:
傳承本土文化,天然「語境」很重要
如今,上海人打開電視機,很難再聽到阿拉自家額「上海閒話」。上海小囡不會講上海話或者「洋涇浜」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小文就曾經在地鐵裡聽兩個年輕白領談論去醫生(上海話叫「醫桑」)那裡看病的經歷。一個「醫森」來,一個「醫森」去,聽得小文好不揪心……
今年上海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現身說法,呼籲保護和傳承滬語和本土文化。市人大代表、著名滑稽戲表演藝術家王汝剛建議打造特色劇場來傳承本土文化。通過打造一些特色劇場,比如本土劇場、海派劇場……讓滑稽戲、滬劇、曲藝評彈等上海人喜聞樂見的文藝表演形式輪流演出,讓本土文化有一塊立足之地。
還有一些代表也建議滬語進課堂、編入教材,讓孩子從語言開始,接觸本土文化。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平也曾回應說,將在積極貫徹《國家語言文字法》的基礎上,結合上海實際,在學校開設滬語選修課、興趣課等。又有消息稱,目前幼兒園的滬語選修教材已經編纂完成,將選擇部分幼兒園進行試點。
但在小文看來,如果上海小囡要在課本裡才能學會上海話,甚至還是「興趣課」、「選修課」,未免也太可悲了些。
有些人認為「推廣普通話」、「學校講上海話要扣分」等規定限制了上海小囡接觸上海話的機會。但「上海話」作為上海人的「母語」,難道不是從小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學會的嗎?
小文小時候學校裡也不允許說上海話,但一回到家,和父母對話一定是上海話,打開電視也能看到《老娘舅》、《紅茶坊》等滬語劇集,想不會說上海話也難。雖然沒有滬劇演員那麼地道,但小文的上海話也算得上標準。畢竟,即使在學校裡不能講上海話,如果孩子在學前階段、放學回家、周末休息、寒暑假的時間充分接觸上海話,也足以學會標準的上海話了。
因此,孩子能否學會說上海話的關鍵並不在於課堂裡是否有教學,而在於生活的「課堂」裡,孩子是否沉浸在一個天然的滬語環境之中。如今很多家長為了迎合孩子的習慣,即使在家裡也不說上海話,結果自然不言而喻。
當然,影視作品對於本土文化傳承和發揚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就像那篇熱門帖子裡說的:
「《老娘舅》這類的海派情景喜劇
就像是一面時代的鏡子
照出了魔都滿滿的溫情善良
帶著市井氣
卻是最接地氣的上海劇集」
你身邊的年輕人還會講上海話嗎?
你是否期待海派情景喜劇的回歸?
傳承本土文化,你有什麼好點子?
文丨蔣竹雲 (部分圖文綜合自「上海潮生活」)
編輯丨Jocelyn、蘑菇君
來源丨文匯報(微信ID:wenhuida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