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最好看的翻拍電視劇(3部從未被翻拍的電視劇)
2023-07-14 06:05:17 3
之所以能凌駕於所有歷史劇之上,在於他拍攝的主題「」高「。
主題之高,首先著眼於高史料的還原度。本劇的歷史場景,主要的參考史料是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在這兩部史料之外儘可能參考其餘的史料和筆記資料。
除去為了劇情詮釋和刪改了一些史料(比如李廣的死寫成了,戰死沙場。比如晁錯之死寫成自願赴死。)其餘都嚴格按照史料還原,這在歷史劇中是很難得的。
而這些還原的史料中,有的展現了帝王的好色,嗜殺和無情。有的展現了帝王將相之間的微妙鬥爭。
這些展現完整的抒寫了,漢景帝到漢武帝晚期漢代社會的全貌,這樣的結果就達到了劇本描繪的目的。
《漢武大帝》播出的時候正值冬天,那一年我上初中一年級,眾所周知,初一上冊的歷史教科書上,就有著漢武帝的大一統的內容,但是作為一直被灌輸著《康熙微服私訪記》、《還珠格格》等辮子戲成長的人,那時候的貓叔認為,中國最偉大的帝王也不過於康熙乾隆等人,漢武帝是誰?剛初一的我,真的不知道。
教科書裡也是寥寥可數,只有對霍去病的印象比較深,因為說他去世的時候,才24歲。當時還和同學開玩笑,說去病去病,還是沒有去病,絲毫不明白這位少年英才對於後來的中國有多麼大的影響。
編劇——江奇濤。
代表作:《亮劍》、《人間正道是滄桑》等等——江奇濤大大不僅善於駕馭重大歷史題材,而且人物刻畫生動有力,劇情節奏引人入勝,更兼有一種當代年輕編劇難以複製的歷史厚重感。更加牛逼的是,《漢武大帝》這部電視劇是沒有原著小說的,開頭字幕直接打出「根據《史記》、《漢書》改編」……沒有一定功力的作者是不敢這麼玩的。
熟悉影視創作的朋友都知道,一位優秀的導演和一位優秀的編劇,對於整個作品的質量有著怎樣的作用。當然,不僅如此,《漢武大帝》中對服裝道具的運用很考究,在國產電視劇中算是業內良心了,和現在一些亂七八糟的古風服飾大不一樣。
如同好馬配好鞍,《漢武大帝》這部大劇,筆者任意的揣測一下,要把這樣一部正劇拍好,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攝製組從提綱,到劇本,以及分鏡頭,應該有一套完整的思路和計劃在實施。
誰都明白要把這樣一位為漢朝,當然是奠定了我們叫漢族,為這個民族做出巨大貢獻的歷史偉人演的像當年的他,演員的水準,那還用說,必須要得到保證,也只有堪稱重量級的演員才可以勝任這一角色。
無疑,《漢武大帝》劇組選中了陳寶國,也可以說陳寶國擔綱主演的《漢武大帝》這部經典作品,可謂選對了演員,也使得這部正劇,真的印進了喜歡看這部電視劇的人的腦海中。
說起這部電視劇的優秀,並不是因為他獨創了什麼電視藝術表現手法,但是他確實把以往歷史劇中的敘事手法,交替運用到極致。本劇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為第一人稱,開始故事的敘事的。
本劇的敘事視角很清晰,主視角是李世民(從李世民攻打洛陽開始寫起),然後從李世民這個主視角延伸出許多副視角(比如李世民的妻子,李世民的父親,兄弟,和李世民如何治理天下等等),在分層描述,最後在匯總到主視角上,這樣的敘事視角,層層疊疊但卻不亂,以整齊有序的方式,把龐大複雜的歷史儘量濃縮成多條細小的線。
而所有的線上繫著的既是李世民,也是這個天下,這樣就很好的體現了主題。
當年由馬躍和苗圃演的這部劇,預算並不多,所以一些戰鬥場面是一筆帶過。但是只要看幾分鐘,就能體會到劇組是用心了。
筆者喜歡這部劇的泛黃的初唐色調,以及舞臺劇一樣的風格。
尤其是這劇裡的唐高宗李治,總算拍的不傻了,給人一種扮豬吃老虎的感覺。
另外,配上張學友演唱的《理想國》作為片頭曲,合情合景,歌詞如下:
如果 生命的主角並不是我 這一生也許匆匆走過 也不必去想太多
如果 我沒有想過為誰而活 歲月只會消磨 夢 總不會結果
我一度懷疑這部劇的劇本是根據《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等史書來寫的,劇中的很多橋段都能夠在史書中找到出處。
比如:李世民攻打洛陽王世充,李世民在圍城的同時就親率三千騎兵守著虎牢關大破竇建德的十萬大軍。這段驚心動魄充滿戲劇化的突襲就是發生在歷史史實中。
比如:當上皇帝的李世民在被魏徵激怒,回到後宮後幾欲殺掉對方,看到此景的長孫皇后的勸誡也是記載在史書上。
又比如:李靖突襲草原十八部、侯君集吞滅高昌、高陽公主私通玄奘弟子辯機,這些都是在歷史上有跡可循。
劇中人物穿的胡服、盔甲、髮髻、器皿、歩輦、唐刀等都做了最大限度的還原。
除了服化道之外,本劇的劇情也基本遵循了新、舊唐書所載,如同一部紀錄片,許多歷史上真實的事件進行了還原。尤其是「玄武門」之前對李世民與李建成雙方集團的鬥爭進行了詳盡的描述。相對於以往演義中片面的表現,本劇更加真實客觀,人物的心路歷程更加細膩。讓觀眾感同身受。片頭曲《理想國》不僅是李世民的寫照也是作者對待歷史的態度,那句「歷史沒有如果 只有看我將怎麼做」意味深長。本劇的編劇孟憲實還曾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中主講過《玄武門之變》。
《人間正道是滄桑》圍繞楊、瞿兩家的家國情懷展開,劇中沒有所謂的正派反派,只是立場、信仰不同而已,每一個人物都塑造的豐滿且有血有肉。
何為人間正道是滄桑?
其實就是那些在黑暗中艱難前行,不斷探索的一群人,他們中間可能會分道揚鑣,不過最終都是殊途同歸,然後再回首滄桑,感慨的是共同的千秋家國夢!
劇中每個人物都是心頭愛,今天和大家聊聊幾個最喜歡的人物:瞿恩、楊立仁、董建昌和範希亮。
瞿恩,全劇最耀眼、最光輝、最發光的人,也是最完美的,成熟、堅定、寬容、理性、溫和、博學是他的標籤,為了革命,他不怕犧牲,為了信仰,他犧牲愛情,他的一言一行一直指引著許多人的成長,立青就是其中一個,如果沒有他的指引,立青也不會成長那麼快。
楊立仁崇尚單打獨鬥的個人英雄主義,儘管擅文,卻想著憑一己之力鬧出一番革命事業,無奈由於楊立青玩槍走火導致其計劃失敗,而擁躉者又呈鳥獸散狀,此情此景只能暫時收起報復,一腔熱情偃旗息鼓,楊立仁來到黃埔軍校成了一名參謀教官。
弟弟楊立青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憑藉自己的高水平繪圖技藝成了黃埔軍校的一名學生,之後與其恩師翟恩及妹妹一起並肩戰鬥,這時候楊立仁已經開始在蔣介石集團參與機密事務,兄弟兩人從此正式對立。
在人物感情線上,這部劇搞得更複雜,充分表現了兵荒馬亂的年代,每個人都不由自己的狀態。
楊立青的姐姐楊立華,一開始是廣東軍閥董建昌的婚外情,後來又成了楊立青老師瞿恩的女朋友。
瞿恩的妻子林娥,卻在瞿恩犧牲之後嫁給了楊立青,上演了民國版的「平凡的世界」。
最令觀眾喜愛的瞿恩的妹妹瞿霞,這是女一號,本可以嫁給最愛的楊立青,卻嫁給了楊立青的同學穆震方。
他們分別代表著理想與現實,他們同時施加影響於楊家兄妹,他們更象徵著那個時代的理想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他們都渴望改變中國,但董建昌卻受制於無高遠的志向與大無畏之勇氣,只能成為一個不斷妥協的投機者。
從私德方面二人都堪稱典範,我們難以從這方面評價他們,但論及誰能挽狂瀾之既倒,瞿恩式的人物顯然更有作為的激情與動力。二十年風風雨雨,理念道路之爭落下帷幕,歷史是最好的試金石,錯誤的道路走到盡頭,也唯有人間正道是滄桑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