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信號端子的防塵罩的製作方法
2023-07-29 07:33:31 1
一種信號端子的防塵罩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信號端子的防塵罩,所述信號端子包括基座和設置在所述基座上並部分暴露於所述基座兩側面的接腳,其中,所述防塵罩包括:罩體,具有容置所述信號端子的容置空間,所述罩體的兩端面相對於所述基座的兩端面設置,所述罩體的兩側面相對於所述基座兩側面設置,且所述罩體的兩側面內側分別與所述基座的對應側面之間具有一間隙,所述罩體的底面為開口;幹涉結構,分別設置在所述罩體的兩端面上;以及定位部,所述定位部連接於所述罩體的底部周邊,與所述基座的底部凸臺適配。
【專利說明】一種信號端子的防塵罩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子產品的工裝設備,特別是防止一種以插件形式插在電路板上的信號端子的公端沾染異物的信號端子的防塵罩。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投影機等電子產品要將指定畫面(如電腦桌面,DVD畫面,手機畫面)透過鏡頭投射在銀幕上,因此需將信號通過主板中央處理器傳導至成像系統的電路板,而連接這兩塊電路板並進行信號傳輸使用的連接端子,其連接接腳目前常使用的材料為銅合金,並在表面進行鍍金。目前這種連接端子在使用過程中經常出現信號時有時無、畫面出線橫豎白色或黑色條紋等不良現象,給生產商及市場銷售帶來很大的困擾。
[0003]參見圖1A及圖1B,圖1A為現有技術的連接端子結構示意圖,圖1B為圖1A的側視圖。現有技術在生產過程中,此類信號端子10是通過插件形式插於電路板上,並且需要過錫爐以將其焊接在電路板上,而錫爐及周邊環境會有助焊劑等揮發性物質存在從而產生熱氣流;這種熱氣流會帶動粉塵隨電路板一起運動,因而粉塵易粘結在信號端子10的鍍金金屬接腳20上。此類異物極易粘結在需導通的金屬部位,導致金屬接腳20接觸不良,因此信號傳輸過程出現時有時無、畫面出現橫豎白色或黑色條紋的不良現象。
[0004]另外,由於焊接該連接端子的基板30在加工,測試運輸,倉儲及組裝過程中都有機會裸露,再加上信號端子10導體接腳很小,很容易導致異物殘留,現有技術一般採用人工氣槍除塵或類似的方法清除異物,但由於信號端子10比較小,金屬接腳20數較多,人工進行氣槍除塵費時費力,且不容易檢查,很容易遺漏導致組裝後整機畫面不良。再由於金屬接腳20表面鍍金並要求良好導通,使用一般清潔溶劑容易導致鍍層損傷,人工進行氣槍除塵效果並不明顯,且存在粘合的異物無法去除的弊端。因此,如有灰塵等異物粘結在外露的鍍金金屬接腳20上,在組裝後會導致異物夾雜在信號端子公端與母端的導體之間,導致金屬之間存在絕緣物,從而影響導通,使得部分信號無法傳輸,丟失的信號在畫面上表現為黑色或白色條紋。
[0005]因此,如何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簡單、有效、低成本地解決現有技術中信號端子易為異物沾染的問題,是本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一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防止信號端子的公端沾染異物的信號端子的防塵罩。
[0007]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信號端子的防塵罩,所述信號端子包括基座和設置在所述基座上並部分暴露於所述基座兩側面的接腳,所述基座還包括兩端面,其中,所述防塵罩包括:
[0008]罩體,具有容置所述信號端子的容置空間,所述罩體的兩端面相對於所述基座的兩端面設置,所述罩體的兩側面相對於所述基座兩側面設置,且所述罩體的兩側面內側分別與所述基座的對應側面之間具有一間隙,所述罩體的底面為開口 ;
[0009]幹涉結構,分別設置在所述罩體的兩端面上;以及
[0010]定位部,所述定位部連接於所述罩體的底部周邊。
[0011]上述的防塵罩,其中,
[0012]所述基座兩端面分別包括:
[0013]第一臺階面;
[0014]第二臺階面,所述第一臺階面位於所述第二臺階面的內側;以及
[0015]連接面,分別與所述第一臺階面和第二臺階面連接;
[0016]所述幹涉結構包括:
[0017]第一幹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一臺階面設置,包括至少一個向所述容置空間內凸起的第一凸肋,且所述第一凸肋與所述第一臺階面之間為幹涉配合;
[0018]第二幹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二臺階面設置,包括至少一個向所述容置空間內凸起的第二凸肋,且所述第二凸肋與所述第二臺階面之間為幹涉配合;以及
[0019]定位臺階面,對應於所述連接面設置,且連接所述第一幹涉結構與所述第二幹涉結構。
[0020]上述的防塵罩,其中,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的截面呈V型、U型或W型。
[0021]上述的防塵罩,其中,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垂直於所述罩體的頂面設置。
[0022]上述的防塵罩,其中,所述第一凸肋與所述第二凸肋的長度均大於或等於所述罩體側面高度的二分之一。
[0023]上述的防塵罩,其中,所述罩體的兩側面內側與所述基座的對應側面之間的間隙為 0.2-0.5mm。
[0024]上述的防塵罩,其中,所述防塵罩還包括一防護沿,所述防護沿與所述定位部的底部連接。
[0025]上述的防塵罩,其中,所述防護沿上還設置有定向切邊。
[0026]上述的防塵罩,其中,所述罩體頂部還設置有一提手部。
[0027]上述的防塵罩,其中,所述防塵罩為PET材料吸塑成型的一體結構件。本實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於:
[0028]本實用新型針對目前電子產品領域內使用的信號端子,存在信號時有時無、畫面出線橫豎白色或黑色條紋等不良現象,在信號端子的公端套裝一防塵罩,有效地對信號端子的公端予以封閉,使得裸露的金屬接腳部分在生產、加工、運輸、倉儲及組裝等環節中有效避免了被灰塵等異物汙染,且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可反覆回收使用,降低了生產成本,兼具環保的功效。
[0029]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0]圖1A為現有技術的連接端子結構示意圖;
[0031]圖1B為圖1A的側視圖;
[0032]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33]圖3為圖2的主視圖;
[0034]圖4為圖2的仰視圖;
[0035]圖5為圖2的A-A剖面圖;
[0036]圖6A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防塵罩使用狀態示意圖(已扣合);
[0037]圖6B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防塵罩使用狀態示意圖(未扣合);
[0038]圖6C為圖6A的I部放大圖;
[0039]圖6D為圖6A的剖視圖;
[0040]圖6E為圖6D的H部放大圖。
[0041]其中,附圖標記
[0042]現有技術
[0043]10信號端子
[0044]20金屬接腳
[0045]30 基板
[0046]本實用新型
[0047]I 罩體
[0048]11 側面
[0049]12 端面
[0050]13 頂面
[0051]L 間隙
[0052]2 幹涉結構
[0053]21第一幹涉結構
[0054]22第二幹涉結構
[0055]23定位臺階面
[0056]24第一凸肋
[0057]25第二凸肋
[0058]3 基座
[0059]31第一臺階面
[0060]32第二臺階面
[0061]33連接面
[0062]34底部凸臺
[0063]4 防護沿
[0064]41 定向切邊
[0065]5 定位部
[0066]6 信號端子
【具體實施方式】
[006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體的描述:
[0068]參見圖2-圖5,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主視圖,圖4為圖2的仰視圖,圖5為圖2的A-A剖面圖。本實用新型的信號端子6 (參見圖6D、圖6E)的防塵罩,優選為PET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吸塑成型的一體結構件,所述信號端子6包括基座3和設置在所述基座3上並部分暴露於所述基座3兩側面的接腳(圖未示),所述基座3還包括兩端面,包括:
[0069]罩體1,優選為一矩形結構的容置空間,包括兩側面11、兩端面12和一頂面13,所述兩側面11、兩端面12和一頂面13共同圍合成用於容置信號端子6(參見圖6B)的所述容置空間,所述兩端面12相對於所述信號端子6的基座3的兩端面設置且所述兩端面12上分別設置有幹涉結構2,所述兩側面11相對於所述信號端子6的金屬接腳面設置,且兩側面11的內側分別與所述信號端子6的基座3上對應設置金屬接腳的兩側面之間具有一間隙L,所述兩側面11內側分別與所述信號端子6的基座3對應的兩側面之間的間隙L為
0.2-0.5mm,優選為0.25_,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所述罩體I的底面為開口。本實施例中該罩體I無底面,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罩體底部形成開口即可。
[0070]定位部5,所述定位部5連接於所述罩體I的底部周邊,與所述基座3的底部凸臺適配。本實施例中,優選為一與所述信號端子6的基座3的底部凸臺34(參見圖6B)適配的中空的四稜錐臺結構,與所述頂面13相對設置在所述罩體I的底部。
[0071]參見圖6A-圖6E,圖6A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防塵罩使用狀態示意圖(已扣合),圖6B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防塵罩使用狀態示意圖(未扣合),圖6C為圖6A的I部放大圖,圖6D為圖6A的剖視圖(移去頂面後視圖),圖6E為圖6D的H部放大圖。本實施例中,所述基座3兩端面分別包括第一臺階面31、第二臺階面32和連接面33,所述第一臺階面31位於所述第二臺階面32的內側且通過所述連接面33與所述第二臺階面32連接,所述幹涉結構2包括對應於所述第一臺階面31的第一幹涉結構21和對應於所述第二臺階面32的第二幹涉結構22,所述第一幹涉結構21與所述第二幹涉結構22之間設置有對應於所述連接面33的定位臺階面23,所述第一幹涉結構21與所述第二幹涉結構22通過該定位臺階面23連接,所述第一幹涉結構21包括至少一個向所述容置空間內凸起的第一凸肋24,且所述第一凸肋24與所述基座3的第一臺階面31之間為幹涉(過盈)配合,所述第二幹涉結構22包括至少一個向所述容置空間內凸起的第二凸肋25,且所述第二凸肋25與所述基座3的第二臺階面32之間為幹涉(過盈)配合。即罩體I兩端面12上的第一幹涉結構21與基座3兩端面上的第一臺階面31為過盈配合,第一幹涉結構21抵靠在第一臺階面31上,罩體I兩端面12上的第二幹涉結構22與基座3兩端面上的第二臺階面32為過盈配合,第二幹涉結構22抵靠在第二臺階面32上,以防止防塵罩脫落,其中,所述第一凸肋24和第二凸肋25的截面可為V型、U型、W型結構,優選V型。為了安裝及拆卸方便,所述第一凸肋24和第二凸肋25優選垂直於所述頂面13設置。其中,為了保證具有足夠的摩擦力以防止防塵罩脫落,所述第一凸肋24和第二凸肋25的長度優選大於或等於所述側面11的高度的二分之一且位於靠近所述頂面13的一側。當然,該第一凸肋24和第二凸肋25也可以為貫穿側面11全長的通槽結構。
[0072]參見圖2及圖6A,本實施例的防塵罩還可包括一防護沿4,所述防護沿4與所述四稜錐臺的底部連接,並沿所述四稜錐臺的底面14所在的平面向四周水平延伸為一矩形平面結構。其中,為了安裝使用時便於工人快速確認防塵罩的安裝方向,所述防護沿4上還設置有定向切邊41。所述定向切邊41可為位於所述防護沿4的兩個矩形角處的斜邊,且位於與所述第一幹涉結構21相同的一側。
[0073]此外,為方便拔出,防塵罩還可在其上,如頂部,設置一提手部,如提手或類似部件(圖未示),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0074]參見圖6A及圖6B,可見本實用新型防塵罩優選利用透明塑膠PET吸塑一體成型,可以封閉信號端子6裸露的銅合金鍍金接腳部分,在生產過程中讓其無法與揮發性的雜質存在接觸的機會,並在基板加工,測試運輸,倉儲及組裝過程中無機會裸露接觸灰塵及異物,並透過透明的材質可隨時檢查罩子內部是否有明顯的贓物,可對信號端子6進行快速檢查及篩選,以此徹底解決信號端子6因沾染異物而導致的信號異常現象。較現有技術而言,不但可以節省人工氣槍除塵或類似方法所耗費的人力、時間、成本,還可徹底解決人工除塵或類似方法導致的處理後仍然存在沾染異物而接觸不良的情況,減少作業疏失,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
[0075]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於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信號端子的防塵罩,所述信號端子包括基座和設置在所述基座上並部分暴露於所述基座兩側面的接腳,所述基座還包括兩端面,其特徵在於,所述防塵罩包括: 罩體,具有容置所述信號端子的容置空間,所述罩體的兩端面相對於所述基座的兩端面設置,所述罩體的兩側面相對於所述基座兩側面設置,且所述罩體的兩側面內側分別與所述基座的對應側面之間具有一間隙,所述罩體的底面為開口 ; 幹涉結構,分別設置在所述罩體的兩端面上;以及 定位部,所述定位部連接於所述罩體的底部周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塵罩,其特徵在於, 所述基座兩端面分別包括: 第一臺階面; 第二臺階面,所述第一臺階面位於所述第二臺階面的內側;以及 連接面,分別與所述第一臺階面和第二臺階面連接; 所述幹涉結構包括: 第一幹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一臺階面設置,包括至少一個向所述容置空間內凸起的第一凸肋,且所述第一凸肋與所述第一臺階面之間為幹涉配合; 第二幹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二臺階面設置,包括至少一個向所述容置空間內凸起的第二凸肋,且所述第二凸肋與所述第二臺階面之間為幹涉配合;以及 定位臺階面,對應於所述連接面設置,且連接所述第一幹涉結構與所述第二幹涉結構。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塵罩,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的截面呈V型、U型或W型。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塵罩,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垂直於所述罩體的頂面設置。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塵罩,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凸肋與所述第二凸肋的長度均大於或等於所述罩體側面高度的二分之一。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塵罩,其特徵在於,所述罩體的側面內側與所述基座的對應側面之間的間隙為0.2-0.5mm。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塵罩,其特徵在於,所述防塵罩還包括一防護沿,所述防護沿與所述定位部的底部連接。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防塵罩,其特徵在於,所述防護沿上還設置有定向切邊。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塵罩,其特徵在於,所述罩體頂部還設置有一提手部。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塵罩,其特徵在於,所述防塵罩為PET材料吸塑成型的一體結構件。
【文檔編號】H01R13/52GK203942089SQ201420390208
【公開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15日
【發明者】王棟, 趙金平, 鄧蘭亭 申請人:中達視訊(吳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