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壺滴漏:元朝測量時間計時器 銅壺滴漏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2023-03-30 11:47:53 2
銅壺滴漏是一種古代專門用來測量時間的計時器,古代不像現代有手機手錶那麼方便看時間,所以古人要麼依靠太陽來辨別,要麼就是依靠一些儀器等東西,銅壺滴漏就是元朝發明出來測算時間的工具,銅壺滴漏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去揭秘銅壺滴漏的原理。
銅壺滴漏是什麼?
銅壺滴漏,即漏壺,是中國古代專門用來測量時間的裝置,銅壺滴漏應該是中國早期的類似於「計時器」一樣的東西,由四個銅壺組成,分別是日壺、月壺、星壺、受水壺,也有一種說法稱為日天壺、夜天壺、平水壺和受水壺。
銅壺滴漏出現的時間:
銅壺滴漏是元朝元仁宗1316年出現的計時裝置,銅壺滴漏通體高264.4釐米,由廣州人冼運行、杜子盛等鑄造,日壺壺壁鑄有圓形太陽圖,月壺壺壁鑄有月形圖,星壺壺壁鑄有北鬥七星圖,受水壺壺壁鑄有八卦圖。使用時四壺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為日壺,最下為受水壺。在日、月、星壺的底部各有一個出水的龍頭。受水壺壺蓋正中立一銅表尺,上有時辰刻度,自下而上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銅尺前放一木製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塊木板,稱作浮舟。
銅壺滴漏的工作原理:
銅壺滴漏的工作原理是在某一條件下,每個滴落水珠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時間相等,水從高度不等的幾個容器裡依次滴下來,最後滴到最底層的有浮標的容器裡,根據浮標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據最底層容器裡的水位來讀取時間。銅壺漏滴中的最底層容器裡的水位,是由高處的水一滴一滴流下來,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而形成的,因此銅壺滴漏的計時原理實質上就是水滴總數的自動累計。
銅壺滴漏以壺盛水,常常幾個連正在一路,上邊的幾個壺底都無小孔,以便的壺拆滿水後,操縱水向下平衡滴流的方式逐級向下滴,最下邊的壺外無不斷立的浮標,上無刻度。漏壺就是按照水位凹凸使浮標起落,不雅測壺外刻箭刻度來計較時間的銅壺夜夜計時器,漏壺能夠不分白日夜晚、不分好天雨天計時,但滴水的速度受溫度影響無變化,果此計時不免無誤差,但它能夠好天時用日晷校反。漏壺的構制歷代不盡不異,無洩水型漏壺和受水型漏壺,無單壺式和多壺式。
拓展:古代其他計時工具
1.圭表
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製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2.沙漏
沙漏是一種計時儀器,也叫沙鍾。由於漏壺中的水不受溫度影響,為計時的準確性增加了困難,用水銀作動力又很不經濟,於是用一種新的材料——細沙來代替水和水銀。沙鍾由上下兩個相同的瓶子組成,中間用小口連在一起,上部瓶子所盛的細沙通過中間水口慢慢流入下部瓶中,這樣上部瓶子細沙的平面漸漸降低,瓶子時間刻度就能顯示出時間。這種沙鐘的優點是可以兩面使用,翻過來,就可以下部成為上部繼續使用。
3.渾天儀
古代文獻中有漢武帝時洛下閎、鮮于妄人作渾天儀之說,但未提到它的結構。《晉書·天文志》記載東漢張衡製造渾天儀,說在密室中用漏水驅動,儀器指示的星辰出沒時間與天文觀察的結果相符。《新唐書·天文志》對唐開元十三年僧一行和梁令瓚設計的渾天儀有較詳細的記述。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周,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