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壓阻尼器的製造方法
2023-05-27 01:49:31 2
液壓阻尼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液壓阻尼器,包括油缸筒體、活塞、活塞杆,所述油缸筒體內設有工作腔,所述活塞設置在所述工作腔內並將所述工作腔分隔為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所述活塞杆一端裝設在所述活塞上,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一工作腔置於所述油缸筒體外,所述油缸筒體內還設有補償腔,所述補償腔位於所述第二工作腔遠離所述第一工作腔的一端,所述補償腔與所述第二工作腔之間設有流向控制組件,本發明的液壓阻尼器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通用性強等優點。
【專利說明】
液壓阻尼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液壓減振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液壓阻尼器。
【背景技術】
[0002]液壓阻尼器是根據流體通過節流孔時會產生粘滯阻力的原理製成的,是一種對速度反應靈敏、可吸收和衰減振動的裝置,因其能夠吸收、衰減振動與衝擊能量,減少構件的動力反應,保護工程結構、機械結構等免受振動衝擊帶來的破壞,應用非常廣泛。
[0003]現有技術中常見的液壓阻尼器如圖1所示,油缸筒體I的內腔由活塞2分為第一工作腔11和第二工作腔12,為了補償或儲存活塞2運動時造成的油缸筒體I內液壓油的體積變化,需要在油缸筒體I外部設置儲油缸10,儲油缸10與油缸筒體I同軸設置且套設在油缸筒體I的外部,儲油缸10與油缸筒體I之間形成儲油腔20,其工作過程如下:拉伸行程中,活塞2向上移動,第一工作腔11的容積減小、壓力升高,壓縮閥17關閉,第一工作腔11內的油液推開伸張閥18流入第二工作腔12,由於活塞杆3的存在,自第一工作腔11流來的油液不足以充滿第二工作腔12增加的容積,使第二工作腔12內產生一定的真空度,這時儲油腔20中的油液推開補償閥23流進第二工作腔12進行補充;壓縮行程中,活塞2向下移動,第二工作腔12的容積減少、壓力升高,油液流經壓縮閥17流到活塞2上面的第一工作腔11,由於第一工作腔11被活塞杆3佔去了一部分空間,因而第一工作腔11增加的容積小於第二工作腔12減小的容積,一部分油液推開底座壓縮閥24,流回儲油腔20。
[0004]上述液壓阻尼器存在的主要不足包括:一、由於儲油缸10與油缸筒體I同軸設置且套設在油缸筒體I外部,不僅使得液壓阻尼器體積龐大、結構複雜、難以加工且製造成本高,而且導致液壓阻尼器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很難散發出去,使得液壓阻尼器在工作過程中的溫度極高,過高的溫度不僅會造成液壓油的變質老化而影響液壓阻尼器的工作性能,還會影響密封件的密封性能與使用壽命;二、儲油缸10中的液壓油與空氣直接接觸,液壓油在連續或高速工作狀態下很容易乳化,導致工作時尤其是壓縮行程中阻尼力不連續,高速運轉時容易產生外特性畸變、空程及噪聲等問題,降低了液壓阻尼器的可靠性與使用壽命;三、為保證底座上的補償油孔在液壓阻尼器工作過程中始終處於油液中,以避免拉伸階段將空氣吸入油缸筒體I內而影響液壓阻尼器的性能,需要將橫向阻尼器與垂向阻尼器的底座設計成不同的結構,導致橫向阻尼器與垂向阻尼器不能通用。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體積小、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且通用性強的液壓阻尼器。
[000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液壓阻尼器,包括油缸筒體、活塞和活塞杆,所述油缸筒體內設有工作腔,所述活塞設置在所述工作腔內並將所述工作腔分隔為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所述活塞杆一端裝設在所述活塞上,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一工作腔置於所述油缸筒體外,所述油缸筒體內還設有補償腔,所述補償腔位於所述第二工作腔遠離所述第一工作腔的一端,所述補償腔與所述第二工作腔之間設有流向控制組件。
[0007]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所述流向控制組件包括固定座和底閥座,所述固定座固定在所述油缸筒體的內壁上,所述底閥座安裝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底閥座與所述油缸筒體的內壁之間形成環形的第一油液通道,所述底閥座上開設有第二油液通道,所述流向控制組件還包括控制所述第一油液通道通斷的第一控制部件以及控制所述第二油液通道通斷的第二控制部件。
[0008]所述第一控制部件包括第一螺母和第一彈性件,所述底閥座的頭端置於所述第二工作腔內,尾端穿過所述固定座置於所述補償腔內,所述第一螺母裝設在所述底閥座的尾端,所述第一彈性件置於所述第一螺母和固定座之間。
[0009]所述第二控制部件包括第二螺母、第二彈性件和閥芯,所述閥芯套設於所述底閥座內,所述第二螺母裝設在所述底閥座的尾端,所述第二彈性件置於所述第二螺母和閥芯之間。
[0010]所述補償腔內設有橡膠氣囊。
[0011]所述活塞杆與所述油缸筒體開口端的內壁之間設有端蓋、骨架密封圈和導向套,所述骨架密封圈設置在所述端蓋和導向套之間。
[0012]所述活塞與所述工作腔的內壁之間設有環形密封圈,所述活塞位於所述第一工作腔內的一側設有壓縮閥,所述活塞位於所述第二工作腔內的一側設有伸張閥。
[00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於:
(I)本發明的液壓阻尼器包括油缸筒體、活塞、活塞杆,油缸筒體內設有工作腔,活塞設置在工作腔內並將工作腔分隔為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活塞杆一端裝設在活塞上,另一端穿過第一工作腔置於油缸筒體外,油缸筒體內還設有補償腔,補償腔位於第二工作腔遠離第一工作腔的一端,補償腔與第二工作腔之間設有流向控制組件,當往油缸筒體外拉動活塞杆時,流向控制組件使補償腔內的油液流入第二工作腔,從而對第二工作腔內的油液進行補償,當往油缸筒體內推動活塞杆時,流向控制組件使第二工作腔內的油液流入補償腔,通過補償腔存儲油液,本發明的補償腔設置在油缸筒體內且與第一工作腔和第二工作腔呈直線設置,相對於現有技術中將儲油缸與油缸筒體同軸設置且套設在油缸筒體外部,不僅減少了液壓阻尼器的徑向尺寸和體積,簡化了結構,還能使液壓阻尼器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熱量能及時散發出去,改善了液壓油和密封件的工作環境,提高了液壓阻尼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
[0014](2)本發明的補償腔內設有橡膠氣囊,工作過程中,既可藉助氣體壓縮和膨脹時的「柔性」來提高各閥體的響應靈敏性,緩和液壓衝擊與局部真空,消除液壓阻尼器的局部畸變、空程和噪聲等問題,提高了液壓阻尼器的臨界速度、可靠性和使用壽命,且補償腔內的油液不會與空氣直接接觸,避免出現油液乳化現象,提升液壓阻尼器的工作性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現有技術中的液壓阻尼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本發明液壓阻尼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3是圖2中A處的放大圖。
[0018]圖中各標號表不:
1、油缸筒體;11、第一工作腔;12、第二工作腔;13、補償腔;2、活塞;3、活塞杆;4、流向控制組件;5、固定座;6、底閥座;8、橡膠氣囊;10、儲油缸;14、端蓋;15、骨架密封圈;16、導向套;17、壓縮閥;18、伸張閥;19、環形密封圈;20、儲油腔;23、補償閥;24、底座壓縮閥;71、第一油液通道;72、第二油液通道;81、第一螺母;82、第一彈性件;91、第二螺母;92、第二彈性件;93、閥芯。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以下將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0]圖2和圖3示出了本發明液壓阻尼器的一種實施例,該液壓阻尼器包括油缸筒體
1、活塞2和活塞杆3,油缸筒體I內設有工作腔,活塞2設置在工作腔內並將工作腔分隔為第一工作腔11和第二工作腔12,活塞杆3 —端裝設在活塞2上,另一端穿過第一工作腔11置於油缸筒體I外,油缸筒體I內還設有補償腔13,補償腔13位於第二工作腔12遠離第一工作腔11的一端,補償腔13與第二工作腔12之間設有流向控制組件4,當往油缸筒體I外拉動活塞杆3時,補償腔13內的油液經過流向控制組件4流入第二工作腔12,從而對第二工作腔12內的油液進行補償,當往油缸筒體I內推動活塞杆3時,第二工作腔12內的油液經過流向控制組件4使流入補償腔13,通過補償腔13存儲油液,本實施例的液壓阻尼器的補償腔13設置在油缸筒體I內,且補償腔13與第一工作腔11、第二工作腔12呈直線設置,相對於現有技術中將儲油缸10與油缸筒體I同軸設置且套設在油缸筒體I外部,不僅減少了液壓阻尼器的徑向尺寸和體積,簡化了結構,還能使液壓阻尼器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熱量能及時散發出去,改善了液壓油和密封件的工作環境,提高了液壓阻尼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
[0021]本實施例中,活塞2與工作腔的內壁之間設有環形密封圈19,活塞2位於第一工作腔11內的一側設有壓縮閥17,活塞2位於第二工作腔12內的一側設有伸張閥18,流向控制組件4包括固定座5和底閥座6,固定座5固定在油缸筒體I的內壁上,底閥座6安裝在固定座5上,底閥座6與油缸筒體I的內壁之間形成環形的第一油液通道71,底閥座6上開設有第二油液通道72,流向控制組件4還包括控制第一油液通道71通斷的第一控制部件以及控制第二油液通道72通斷的第二控制部件,當往油缸筒體I外拉動活塞杆3時,第一工作腔11的容積減小、油壓升高,而第二工作腔12的容積增大、油壓降低,第一工作腔11內的油液推開伸張閥18流入第二工作腔12,由於活塞杆3的存在,流入第二工作腔12的油液的體積小於第二工作腔12增大的容積,第二工作腔12內產生一定的真空度,此時,第一控制部件使第一油液通道71開通,第二控制部件使第二油液通道72關閉,補償腔13內的油液通過第一油液通道71流入第二工作腔12,對第二工作腔12內的真空進行補償,當往油缸筒體I內推動活塞杆3時,第二工作腔12的容積減小、油壓升高,而第一工作腔11的容積增大、油壓降低,第二工作腔12內的油液流經壓縮閥17進入第一工作腔11,由於活塞杆3的存在,第一工作腔11增加的容積小於第二工作腔12減小的容積,此時,第一控制部件使第一油液通道71關閉,第二控制部件使第二油液通道72開通,第二工作腔12內的部分油液流經第二油液通道72回到補償腔13內,即通過流向控制組件4實現了油液在第二工作腔12和補償腔13之間的單向流動。
[0022]本實施例中,第一控制部件包括第一螺母81和第一彈性件82,底閥座6的頭端置於第二工作腔12內,尾端穿過固定座5置於補償腔13內,第一螺母81裝設在底閥座6的尾端,第一彈性件82置於第一螺母81和固定座5之間,第一控制部件使第一油液通道71關閉時,第一彈性件82使底閥座6的頭端與固定座5緊密配合,當第二工作腔12內的真空和補償腔13內的油液壓力使第一螺母81和底閥座6克服第一彈性件82的作用力,底閥座6向第二工作腔12內移動一段距離從而與固定座5之間形成一環形縫隙,即第一控制部件使第一油液通道71開通,補償腔13內的油液通過該環形間隙和第一油液通道71流入第二工作腔12,第二控制部件包括第二螺母91、第二彈性件92和閥芯93,閥芯93套設於底閥座6內,第二螺母91裝設在底閥座6的尾端,第二彈性件92置於第二螺母91和閥芯93之間,第二控制部件使第二油液通道72關閉時,第二彈性件92使閥芯93壓住第二油液通道72,當第二工作腔12內的油液壓力使閥芯93克服第二彈性件92的作用力,閥芯93向補償腔13內移動,即第二控制部件使第二油液通道72開通,第二工作腔12內的油液通過第二油液通道72流入補償腔13,通過固定座5和底閥座6以及閥芯93和底閥座6的兩級嵌套結構,使流向控制組件4的結構簡單緊湊,佔用空間小,有利於提高液壓阻尼器的工作性能。
[0023]本實施例中,補償腔13內設有橡膠氣囊8,工作過程中,既可藉助氣體壓縮和膨脹時的「柔性」來提高各閥體的響應靈敏性,緩和液壓衝擊與局部真空,消除液壓阻尼器的局部畸變、空程和噪聲等問題,提高了液壓阻尼器的臨界速度、可靠性和使用壽命,且補償腔13內的油液不會與空氣直接接觸,可避免出現油液乳化現象,提升液壓阻尼器的工作性能。
[0024]本實施例中,活塞杆3與油缸筒體I開口端的內壁之間設有端蓋14、骨架密封圈15和導向套16,骨架密封圈15設置在端蓋14和導向套16之間,骨架密封圈15同時具備動密封、靜密封和防塵的三重作用,骨架密封圈15的內圈與活塞杆3配合實現動密封;骨架密封圈15的外圈與油缸筒體I配合實現靜密封;骨架密封圈15前端的唇口能夠有效地刮除活塞杆3上的汙染物,防止汙染物進入油缸筒體I。
[0025]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範圍的情況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對本發明技術方案做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因此,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明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應落在本發明技術方案保護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液壓阻尼器,包括油缸筒體(I)、活塞(2)和活塞杆(3),所述油缸筒體(I)內設有工作腔,所述活塞(2)設置在所述工作腔內並將所述工作腔分隔為第一工作腔(11)和第二工作腔(12),所述活塞杆(3)—端裝設在所述活塞(2)上,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一工作腔(11)置於所述油缸筒體(I)外,其特徵在於:所述油缸筒體(I)內還設有補償腔(13),所述補償腔(13)位於所述第二工作腔(12)遠離所述第一工作腔(11)的一端,所述補償腔(13)與所述第二工作腔(12)之間設有流向控制組件(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阻尼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流向控制組件(4)包括固定座(5 )和底閥座(6 ),所述固定座(5 )固定在所述油缸筒體(I)的內壁上,所述底閥座(6 )安裝在所述固定座(5)上,所述底閥座(6)與所述油缸筒體(I)的內壁之間形成環形的第一油液通道(71),所述底閥座(6)上開設有第二油液通道(72),所述流向控制組件(4)還包括控制所述第一油液通道(71)通斷的第一控制部件以及控制所述第二油液通道(72)通斷的第二控制部件。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壓阻尼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控制部件包括第一螺母(81)和第一彈性件(82),所述底閥座(6)的頭端置於所述第二工作腔(12)內,尾端穿過所述固定座(5)置於所述補償腔(13)內,所述第一螺母(81)裝設在所述底閥座(6)的尾端,所述第一彈性件(82)置於所述第一螺母(81)和固定座(5)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壓阻尼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控制部件包括第二螺母(91)、第二彈性件(92)和閥芯(93),所述閥芯(93)套設於所述底閥座(6)內,所述第二螺母(91)裝設在所述底閥座(6)的尾端,所述第二彈性件(92)置於所述第二螺母(91)和閥芯(93)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阻尼器,其特徵在於:所述補償腔(13)內設有橡膠氣囊(8)。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阻尼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塞杆(3)與所述油缸筒體(I)開口端的內壁之間設有端蓋(14)、骨架密封圈(15)和導向套(16),所述骨架密封圈(15)設置在所述端蓋(14)和導向套(16)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阻尼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塞(2)與所述工作腔的內壁之間設有環形密封圈(19),所述活塞(2)位於所述第一工作腔(11)內的一側設有壓縮閥(17),所述活塞(2)位於所述第二工作腔(12)內的一側設有伸張閥(18)。
【文檔編號】F16F9/36GK104154167SQ201410316281
【公開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4日
【發明者】王凱平, 宋光偉, 殷盛福, 黎劍鋒, 曾松林, 熊求顓, 陳永軍, 陳健, 方照根 申請人:株洲時代裝備技術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