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室內機及其後殼體組件的製作方法
2023-05-27 04:44:01 4

本發明涉及空調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空調室內機及其後殼體組件。
背景技術:
相關技術中,空調室內機中用於檢測室內溫度的溫度傳感器有的大部分裸露在機殼中,這樣在安規試驗中,手指容易觸碰到溫度傳感器,無法達到安規要求;有的廠家則設置專門的感溫套、塑料件或卡套等結構,來保護溫度傳感器,裝配時先把這些結構與溫度傳感器裝配在一起,再將其組合裝配到空調室內機中,導致裝配效率降低,且增加了產品的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至少之一,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空調室內機的後殼體組件。
本發明第二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包括上述後殼體組件的空調室內機。
有鑑於此,本發明第一方面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後殼體組件,用於空調室內機,所述空調室內機設有用於檢測室內溫度的溫度傳感器,所述後殼體組件包括:外箱底板,所述外箱底板上設有第一防護罩;和蒸發器支架,與所述外箱底板相連,所述蒸發器支架上設有第二防護罩,所述第二防護罩與所述第一防護罩圍設出防護空間,所述溫度傳感器設置在所述防護空間內。
本發明提供第一方面的實施例的後殼體組件,通過在外箱底板和蒸發器支架上分別設置第一防護罩和第二防護罩,且溫度傳感器設置在第一防護罩和第二防護罩圍設出的防護空間內,從而使得溫度傳感器在空間360°的範圍內受到了保護,因而安規試驗中手指無法觸碰,達到了安規要求;此外,裝配時,直接將溫度傳感器放置於第一防護罩與第二防護罩之間即可,一步到位,因而裝配效率高,且節約成本。
另外,本發明提供的上述實施例中的後殼體組件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徵: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溫度傳感器包括感溫部和線體,所述第一防護罩上設有用於固定所述感溫部的第一固定部。
第一防護罩上設有用於固定感溫部的第一固定部,則第一固定部對溫度傳感器起到了有效的固定作用,能夠避免溫度傳感器在防護空間內與第一防護罩或第二防護罩等結構碰撞導致受損或靈敏度降低等情況發生,從而提高了溫度傳感器的使用壽命和使用可靠性。具體的裝配過程中,先將溫度傳感器放置於外箱底板上的第一防護罩內,並使第一固定部固定感溫部,然後將蒸發器支架裝配到外箱底板上,則蒸發器支架上的第二防護罩恰好與外箱底板上的第一防護罩相對接,並圍設出防護空間,對溫度傳感器起到360°的全方位保護;且裝配的過程中,無需再對第一防護罩和第二防護罩之間進行額外固定,只需要二者將溫度傳感器罩起來,即可保證安規試驗中手指無法觸碰溫度傳感器,十分方便。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至少一個限位筋,所述限位筋與所述第一防護罩之間圍設出環形安裝槽,所述感溫部穿過所述安裝槽,並卡裝在所述限位筋與所述防護罩之間。
限位筋與第一防護罩之間圍設出環形安裝槽,感溫部卡裝在環形安裝槽內,則限位筋對溫度傳感器起到了初定位和預固定的作用,且限制了溫度傳感器在防護空間內沿溫度傳感器長度方向的運動,又避免了對感溫部施加過大的作用力導致感溫部受損或靈敏度降低等情況發生,且結構簡單,加工方便。
當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第一固定部也可以是其他結構,比如箍扣、卡鉤、卡環、彈性筋條等方式對感溫部進行固定,由於這些技術方案均能夠實現本發明的目的,且均沒有脫離本發明的設計思想和宗旨,因而均應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限位筋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限位筋相間隔設置在所述第一防護罩上。
多個限位筋相間隔地設置在第一防護罩上,能夠對感溫部的不同部位進行有效固定,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溫度傳感器的穩定性,進一步提高了溫度傳感器的使用可靠性。優選地,限位筋的數量為兩個,兩個限位筋對稱分布在感溫部的上部和下部。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限位筋的厚度不小於4mm。
由於安規試驗中,要求手指與溫度傳感器的距離不小於4mm,故而當限位筋的厚度不小於4mm時,即可滿足該要求,進而保證安規試驗的正常進行。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防護罩上還設有用於固定所述線體的第二固定部。
第二固定部的設置,對溫度傳感器的線體起到了有效的固定作用,避免了溫度傳感器的線體錯亂或堆疊等情況發生,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溫度傳感器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至少一個彈性卡鉤,所述彈性卡鉤將所述線體壓在所述第一防護罩內。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彈性卡鉤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防護罩相連,所述彈性卡鉤的另一端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向背離所述第一防護罩的方向彎折。
通過彈性卡鉤來固定線體,既保證了對線體的有效固定,並限制了溫度傳感器在防護空間內沿溫度傳感器的周向轉動,且裝配靈活便捷;使彈性卡鉤的自由端向背離第一防護罩的方向彎折,則彈性卡鉤的自由端處形成了導向斜面,能夠對線體的安裝起到導向作用,進一步提高裝配效率。
當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第二固定部也可以是其他結構,比如限位筋、箍扣、卡環、彈性筋條等方式對線體進行固定,由於這些技術方案均能夠實現本發明的目的,且均沒有脫離本發明的設計思想和宗旨,因而均應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彈性卡鉤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所述彈性卡鉤位於所述線體的兩側。
多個彈性卡鉤,能夠對線體的不同部位進行有效固定,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溫度傳感器的穩定性,進一步提高了溫度傳感器的使用可靠性;多個彈性卡鉤位於線體的兩側,能夠有效避免線體從彈性卡鉤與第一防護罩之間脫出的情況發生,從而進一步提高對線體固定的可靠性,進一步提高了溫度傳感器的使用可靠性。優選地,彈性卡鉤的數量為兩個,兩個彈性卡鉤分別位於線體的兩側,且一個位於線體與感溫部的連接處,另一個位於線體的中下部。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防護罩的橫截面整體呈弧形,所述第二防護罩的橫截面整體呈弧形。
第一防護罩的橫截面整體呈弧形,即第一防護罩彎曲形成弧形的凹槽,這樣溫度傳感器放置在弧形凹槽內,能夠與弧形凹槽的槽壁相貼合,進而限制了溫度傳感器在防護空間內的徑向運動,從而對溫度傳感器起到了進一步的限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溫度傳感器的穩定性;第二防護罩的橫截面整體也呈弧形,則第二防護罩與第一防護罩圍設出的防護空間的形狀大致呈圓形,整體與溫度傳感器的形狀相適配,這樣既保證了溫度傳感器的穩定性,同時也避免了兩個防護罩壓迫傳感器導致傳感器受損的情況發生。
進一步地,兩個防護罩上均開有條形孔,這樣既減輕了重量,節約了原料,又便於觀察溫度傳感器,以對溫度傳感器進行檢修或更換。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防護罩與所述外箱底板為一體式結構;和/或,所述第二防護罩與所述蒸發器支架為一體式結構。
第一防護罩與外箱底板為一體式結構,一方面提高了第一防護罩與外箱底板之間的連接強度,降低了第一防護罩發生斷裂或脫落的概率,從而提高了產品的使用可靠性,另一方面第一防護罩與外箱底板可通過一體成型製成,從而提高了產品的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製造成本。
第二防護罩與蒸發器支架為一體式結構,一方面提高了第二防護罩與蒸發器支架之間的連接強度,降低了第二防護罩發生斷裂或脫落的概率,從而提高了產品的使用可靠性,另一方面第二防護罩與蒸發器支架可通過一體成型製成,從而提高了產品的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製造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外箱底板的下部設有電控盒,所述第一防護罩設置在所述外箱底板的下部,並位於所述電控盒的上方;和/或,所述外箱底板的中部設有吸風口,所述第一防護罩臨近所述吸風口。
由於電控盒位於外箱底板的下部,因而將第一防護罩設置在外箱底板的下部,且位於電控盒的上方時,使得溫度傳感器與電控盒內的電控板的距離較為接近,這樣能夠縮短線體的長度,便於走線且節約成本;外箱底板的中部設有吸風口,便於室內機的均勻吸風,將第一防護罩設置在臨近吸風口處,便於溫度傳感器準確檢測室內溫度;優選地,第一防護罩設置在外箱底板中部靠下的位置處,這樣既便於走線,節約成本,又便於溫度傳感器準確檢測室內溫度。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外箱底板上設有多個第一卡鉤,所述蒸發器支架上設有與所述多個第一卡鉤相配合的多個第一卡槽,所述蒸發器支架卡裝在所述外箱底板上,並通過多個第一連接件與所述外箱底板固定連接。
先通過第一卡鉤和第一卡槽的配合,使得蒸發器支架與外箱底板卡接配合,降低了蒸發器支架與外箱底板的裝配難度,並對二者之間的裝配過程起到了定位作用,提高了後殼體組件的裝配效率;再通過第一連接件(如螺釘)來固定外箱底板和蒸發器支架,使得蒸發器支架與外箱底板牢牢固定在一起,從而提高了二者的連接可靠性,進而提高了空調室內機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外箱底板的橫截面整體呈半圓形,所述外箱底板的左右兩端連接有加強條,所述蒸發器支架通過多個第二連接件與所述加強條固定連接。
外箱底板的橫截面整體呈半圓形,則空調室內機整體呈圓柱狀,較為美觀;進一步地,蒸發器支架的橫截面整體也呈圓弧形,以與外箱底板緊密相連,並圍設出防護空間;在外箱底板的左右兩端連接加強條,有效提高了外箱底板的強度,降低了外箱底板發生變形的概率;且蒸發器支架通過多個第二連接件(如螺釘)與加強條固定連接,進一步提高了蒸發器支架的牢靠性,進而進一步提高了空調室內機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外箱底板上設有插滑部,所述後殼體組件還包括與所述插滑部配合連接的過濾網,所述過濾網包圍所述第一防護罩。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插滑部包括滑槽和第二卡鉤,所述過濾網包括具有彈性的過濾網本體和手持部,所述過濾網本體的邊沿能夠插入所述滑槽內,並與所述第二卡鉤相卡接。
過濾網包圍第一防護罩,則過濾網位於防護空間的外圍,能夠對溫度傳感器起到進一步的防護作用,即過濾網形成第一道防護屏障,第一防護罩和第二防護罩圍設出的防護空間形成第二到防護屏障,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對溫度傳感器的防護可靠性,進一步保證了安規試驗中手指無法觸碰到溫度傳感器;插滑部的設置,降低了過濾網的安裝難度,提高了後殼體組件的裝配效率。
具體地,過濾網包括過濾網本體和手持部,先手持過濾網的手持部,沿著外箱底板上的滑槽入口,將過濾網本體的邊沿插入滑槽內,並滑動至所需位置,然後將第二卡鉤鉤接在過濾網本體上,實現對過濾網與外箱底板之間的固定,結構簡單,裝配便捷;使過濾網本體具有彈性,既便於過濾網的安裝,又便於將其彎折成各種形狀,以適應不同形狀的空調室內機,從而擴大其應用範圍;至於插滑部的數量,優選為多個。
本發明第二方面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調室內機,包括:如第一方面實施例中任一項所述的後殼體組件;前殼體組件,與所述後殼體組件相連接,並與所述後殼體組件圍設出容納腔;底盤,設置在所述後殼體組件和所述前殼體組件的下方,並與所述後殼體組件和所述前殼體組件的底部固定連接;蒸發器,設置在所述容納腔內,並固定在所述後殼體組件的蒸發器支架上;和溫度傳感器,設置在所述後殼體組件的防護空間內,用於檢測室內溫度。
本發明第二方面的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室內機,因包括第一方面實施例中任一項所述的後殼體組件,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實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另外,本發明提供的上述實施例中的空調室內機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徵: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空調室內機的橫截面整體呈圓形,所述蒸發器為圓弧形蒸發器。
空調室內機的橫截面整體呈圓形,即空調室內機整體呈圓柱狀,較為美觀,且送風範圍大;蒸發器為圓弧形蒸發器,這樣與空調室內機的形狀相匹配,有利於增大換熱面積,進而提高空調室內機的工作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蒸發器支架的下部連接有接水盤。
接水盤的設置,便於收集蒸發器上形成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直接滴落導致電控板或其他部件受影響或導致容納腔內積水等情況發生。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後殼體組件的外箱底板的底部設有第一定位凸起,所述底盤上設有與所述第一定位凸起相配合的第一定位孔,所述外箱底板插接在所述底盤上,並通過第三連接件與所述底盤固定連接。
先通過第一定位凸起和第一定位孔的配合,使得外箱底板插接在底盤上,對外箱底板與底盤之間的裝配過程起到了有效的定位作用,從而降低了二者之間的裝配難度,提高了裝配效率;再通過第三連接件(如螺釘)來固定外箱底板和底盤,使得外箱底板和底盤牢牢固定在一起,從而提高了二者的連接可靠性,進而提高了空調室內機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外箱底板的左右兩端連接有加強條,所述加強條上設有多個卡孔,所述前殼體組件的邊沿上設有與所述多個卡孔相配合的多個第三卡鉤,所述前殼體組件卡裝在所述加強條上,並通過多個第四連接件與所述外箱底板固定連接。
加強條的設置,有效提高了外箱底板的強度,降低了外箱底板發生變形的概率;先通過第三卡鉤和卡孔的配合,使得前殼體組件的左右兩端與加強條卡接配合,實現了前殼體組件與後殼體組件的左右兩端的初定位和初固定,然後再通過第四連接件(如螺釘)使前殼體組件的左右兩端與後殼體組件固定連接在一起,保證了前殼體組件與後殼體組件的連接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外箱底板的上端連接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上設有第二定位孔,所述前殼體組件上設有與所述第二定位孔相配合的第二定位凸起,所述前殼體組件插接在所述連接板上,並通過第五連接件與所述外箱底板固定連接。
先通過第二定位凸起和第二定位孔的配合,使得前殼體組件的上端與連接板卡接配合,實現了前殼體組件與後殼體組件的上端的初定位和初固定,然後再通過第五連接件(如螺釘)使前殼體組件的上端與後殼體組件固定在一起,進一步保證了前殼體組件與後殼體組件的連接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外箱底板的下部設有電控盒,所述電控盒內設有電控板,所述電控板設有插接接頭,所述溫度傳感器的線體的末端與所述插接接頭相插接。
外箱底板的下部設有電控盒,相應地,溫度傳感器也設置在外箱底板靠下的部位處,並位於電控盒的上方,這樣溫度傳感器的線體的末端可直接插接在其下方的插接接頭上,結構簡單,連接可靠。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空調室內機為落地式空調室內機,當然並不局限於落地式空調室內機。
本發明第三方面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包括如第一方面實施例中任一項所述的空調室內機。
本發明第三方面的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器,因包括第一方面實施例中任一項所述的空調室內機,因而具有上述實施例中任一項所述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本發明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發明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本發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圖1是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述的外箱底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是第一防護罩與溫度傳感器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述的蒸發器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B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述的外箱底板、蒸發器支架和溫度傳感器的裝配結構的主視示意圖;
圖7是圖6中C-C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7中D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6所示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10是圖9中E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1是圖9中F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2是圖9中G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其中,圖1至圖12中的附圖標記與部件名稱之間的對應關係為:
10外箱底板,11第一防護罩,111限位筋,112彈性卡鉤,12電控盒,13過濾網,14第一定位凸起,15螺釘柱,20蒸發器支架,21第二防護罩,30溫度傳感器,31感溫部,32線體,40加強條,41卡孔,50連接板,51第二定位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申請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於充分理解本發明,但是,本發明還可以採用其他不同於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來實施,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下面參照圖1至圖12描述根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所述的後殼體組件、空調室內機及空調器。
如圖1至圖12所示,本發明第一方面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後殼體組件,用於空調室內機,空調室內機設有用於檢測室內溫度的溫度傳感器30,後殼體組件包括:外箱底板10和蒸發器支架20。
具體地,外箱底板10上設有第一防護罩11,如圖1和圖2所示;蒸發器支架20與外箱底板10相連,蒸發器支架20上設有第二防護罩21,如圖4和圖5所示,第二防護罩21與第一防護罩11圍設出防護空間;如圖6和圖7所示,溫度傳感器30設置在防護空間內,用於檢測室內溫度。
本發明第一方面的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室內機,通過在外箱底板10和蒸發器支架20上分別設置第一防護罩11和第二防護罩21,且溫度傳感器30設置在第一防護罩11和第二防護罩21圍設出的防護空間內,從而使得溫度傳感器30在空間360°的範圍內受到了保護,因而安規試驗中手指無法觸碰,達到了安規要求;此外,裝配時,直接將溫度傳感器30放置於第一防護罩11與第二防護罩21之間即可,一步到位,因而裝配效率高,且節約成本。
進一步地,如圖3所示,溫度傳感器30包括感溫部31和線體32,第一防護罩11上設有用於固定感溫部31的第一固定部。
其中,如圖2和圖3所示,第一固定部包括至少一個限位筋111,限位筋111與第一防護罩11之間圍設出環形安裝槽,感溫部31穿過安裝槽,並卡裝在限位筋111與防護罩之間。
優選地,如圖2和圖3所示,限位筋111的數量為多個,多個限位筋111相間隔設置在第一防護罩11上。
優選地,限位筋111的厚度不小於4mm。
上述實施例中,第一防護罩11上設有用於固定感溫部31的第一固定部,則第一固定部對溫度傳感器30起到了有效的固定作用,能夠避免溫度傳感器30在防護空間內與第一防護罩11或第二防護罩21等結構碰撞導致受損或靈敏度降低等情況發生,從而提高了溫度傳感器30的使用壽命和使用可靠性。具體的裝配過程中,先將溫度傳感器30放置於外箱底板10上的第一防護罩11內,並使第一固定部固定感溫部31,然後將蒸發器支架20裝配到外箱底板10上,則蒸發器支架20上的第二防護罩21恰好與外箱底板10上的第一防護罩11相對接,並圍設出防護空間,對溫度傳感器30起到360°的全方位保護;且裝配的過程中,無需再對第一防護罩11和第二防護罩21之間進行額外固定,只需要二者將溫度傳感器30罩起來,即可保證安規試驗中手指無法觸碰溫度傳感器30,十分方便。
限位筋111與第一防護罩11之間圍設出環形安裝槽,感溫部31卡裝在環形安裝槽內,則限位筋111對溫度傳感器30起到了初定位和預固定的作用,且限制了溫度傳感器30在防護空間內沿溫度傳感器30長度方向的運動,即限制了溫度傳感器30在防護空間內上下運動,又避免了對感溫部31施加過大的作用力導致感溫部31受損或靈敏度降低等情況發生,且結構簡單,加工方便。
當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第一固定部也可以是其他結構,比如箍扣、卡鉤、卡環、彈性筋條等方式對感溫部31進行固定,由於這些技術方案均能夠實現本發明的目的,且均沒有脫離本發明的設計思想和宗旨,因而均應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多個限位筋111相間隔地設置在第一防護罩11上,能夠對感溫部31的不同部位進行有效固定,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溫度傳感器30的穩定性,進一步提高了溫度傳感器30的使用可靠性。優選地,限位筋111的數量為兩個,兩個限位筋111對稱分布在感溫部31的上部和下部。
由於安規試驗中,要求手指與溫度傳感器30的距離不小於4mm,故而當限位筋111的厚度不小於4mm時,即可滿足該要求,進而保證安規試驗的正常進行。
進一步地,第一防護罩11上還設有用於固定線體32的第二固定部。
其中,如圖2和圖3所示,第二固定部包括至少一個彈性卡鉤112,彈性卡鉤112將線體32壓在第一防護罩11內。
優選地,如圖2和圖3所示,彈性卡鉤112的一端與第一防護罩11相連,彈性卡鉤112的另一端為自由端,自由端向背離第一防護罩11的方向彎折。
優選地,如圖2和圖3所示,彈性卡鉤112的數量為多個,多個彈性卡鉤112位於線體32的兩側。
上述實施例中,第二固定部的設置,對溫度傳感器30的線體32起到了有效的固定作用,避免了溫度傳感器30的線體32錯亂或堆疊等情況發生,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溫度傳感器30的使用可靠性。
通過彈性卡鉤112來固定線體32,既保證了對線體32的有效固定,並限制了溫度傳感器30在防護空間內沿溫度傳感器30的周向轉動,且裝配靈活便捷;使彈性卡鉤112的自由端向背離第一防護罩11的方向彎折,則彈性卡鉤112的自由端處形成了導向斜面,能夠對線體32的安裝起到導向作用,進一步提高裝配效率。
當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第二固定部也可以是其他結構,比如限位筋111、箍扣、卡環、彈性筋條等方式對線體32進行固定,由於這些技術方案均能夠實現本發明的目的,且均沒有脫離本發明的設計思想和宗旨,因而均應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多個彈性卡鉤112,能夠對線體32的不同部位進行有效固定,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溫度傳感器30的穩定性,進一步提高了溫度傳感器30的使用可靠性;多個彈性卡鉤112位於線體32的兩側,能夠有效避免線體32從彈性卡鉤112與第一防護罩11之間脫出的情況發生,從而進一步提高對線體32固定的可靠性,進一步提高了溫度傳感器30的使用可靠性。
優選地,彈性卡鉤112的數量為兩個,兩個彈性卡鉤112分別位於線體32的兩側,且一個位於線體32與感溫部31的連接處,另一個位於線體32的中下部。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如圖3和圖7所示,第一防護罩11的橫截面整體呈弧形,第二防護罩21的橫截面整體呈弧形。
第一防護罩11的橫截面整體呈弧形,即第一防護罩11彎曲形成弧形的凹槽,這樣溫度傳感器30放置在弧形凹槽內,能夠與弧形凹槽的槽壁相貼合,進而限制了溫度傳感器30在防護空間內的徑向運動,從而對溫度傳感器30起到了進一步的限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溫度傳感器30的穩定性;第二防護罩21的橫截面整體也呈弧形,則第二防護罩21與第一防護罩11圍設出的防護空間的形狀大致呈圓形,整體與溫度傳感器30的形狀相適配,這樣既保證了溫度傳感器30的穩定性,同時也避免了兩個防護罩壓迫傳感器導致傳感器受損的情況發生。
進一步地,如圖2、圖3和圖5所示,兩個防護罩上均開有條形孔,這樣既減輕了重量,節約了原料,又便於觀察溫度傳感器30,以對溫度傳感器30進行檢修或更換。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第一防護罩11與外箱底板10為一體式結構。
第一防護罩11與外箱底板10為一體式結構,一方面提高了第一防護罩11與外箱底板10之間的連接強度,降低了第一防護罩11發生斷裂或脫落的概率,從而提高了產品的使用可靠性,另一方面第一防護罩11與外箱底板10可通過一體成型製成,從而提高了產品的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製造成本。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第二防護罩21與蒸發器支架20為一體式結構。
第二防護罩21與蒸發器支架20為一體式結構,一方面提高了第二防護罩21與蒸發器支架20之間的連接強度,降低了第二防護罩21發生斷裂或脫落的概率,從而提高了產品的使用可靠性,另一方面第二防護罩21與蒸發器支架20可通過一體成型製成,從而提高了產品的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製造成本。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圖6和圖9所示,外箱底板10的下部設有電控盒12,第一防護罩11設置在外箱底板10的下部,並位於電控盒12的上方。
進一步地,外箱底板10的中部設有吸風口,第一防護罩11臨近吸風口,即第一防護罩11設置在外箱底板10中部靠下的位置處,如圖1、圖6和圖9所示。
上述實施例中,由於電控盒12位於外箱底板10的下部,因而將第一防護罩11設置在外箱底板10的下部,且位於電控盒12的上方時,使得溫度傳感器30與電控盒12內的電控板的距離較為接近,這樣能夠縮短線體32的長度,便於走線且節約成本;外箱底板10的中部設有吸風口,便於室內機的均勻吸風,將第一防護罩11設置在臨近吸風口處,便於溫度傳感器30準確檢測室內溫度。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外箱底板10上設有多個第一卡鉤,蒸發器支架20上設有與多個第一卡鉤相配合的多個第一卡槽,蒸發器支架20卡裝在外箱底板10上,並通過多個第一連接件與外箱底板10固定連接。
上述實施例中,先通過第一卡鉤和第一卡槽的配合,使得蒸發器支架20與外箱底板10卡接配合,降低了蒸發器支架20與外箱底板10的裝配難度,並對二者之間的裝配過程起到了定位作用,提高了後殼體組件的裝配效率;再通過第一連接件(如螺釘)來固定外箱底板10和蒸發器支架20,使得蒸發器支架20與外箱底板10牢牢固定在一起,從而提高了二者的連接可靠性,進而提高了空調室內機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7和圖9所示,外箱底板10的橫截面整體呈半圓形,外箱底板10的左右兩端連接有加強條40,蒸發器支架20通過多個第二連接件與加強條40固定連接。
上述實施例中,外箱底板10的橫截面整體呈半圓形,則空調室內機整體呈圓柱狀,較為美觀;進一步地,蒸發器支架20的橫截面整體也呈圓弧形,以與外箱底板10緊密相連,並圍設出防護空間;在外箱底板10的左右兩端連接加強條40,有效提高了外箱底板10的強度,降低了外箱底板10發生變形的概率;且蒸發器支架20通過多個第二連接件(如螺釘)與加強條40固定連接,進一步提高了蒸發器支架20的牢靠性,進而進一步提高了空調室內機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外箱底板10上設有插滑部,後殼體組件還包括與插滑部配合連接的過濾網13,過濾網13包圍第一防護罩11,如圖1、圖6和圖9所示。
具體地,插滑部包括滑槽和第二卡鉤,過濾網13包括具有彈性的過濾網本體和手持部,過濾網本體的邊沿能夠插入滑槽內,並與第二卡鉤相卡接。
上述實施例中,過濾網13包圍第一防護罩11,則過濾網13位於防護空間的外圍,能夠對溫度傳感器30起到進一步的防護作用,即過濾網13形成第一道防護屏障,第一防護罩11和第二防護罩21圍設出的防護空間形成第二到防護屏障,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對溫度傳感器30的防護可靠性,進一步保證了安規試驗中手指無法觸碰到溫度傳感器30;插滑部的設置,降低了過濾網13的安裝難度,提高了後殼體組件的裝配效率。
具體地,過濾網13包括過濾網本體和手持部,先手持過濾網13的手持部,沿著外箱底板10上的滑槽入口,將過濾網本體的邊沿插入滑槽內,並滑動至所需位置,然後將第二卡鉤鉤接在過濾網本體上,實現對過濾網13與外箱底板10之間的固定,結構簡單,裝配便捷;使過濾網本體具有彈性,既便於過濾網13的安裝,又便於將其彎折成各種形狀,以適應不同形狀的空調室內機,從而擴大其應用範圍;至於插滑部的數量,優選為多個。
本發明第二方面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調室內機,包括:如第一方面實施例中任一項的後殼體組件;前殼體組件(圖中未示出),與後殼體組件相連接,並與後殼體組件圍設出容納腔;底盤(圖中未示出),設置在後殼體組件和前殼體組件的下方,並與後殼體組件和前殼體組件的底部固定連接;蒸發器(圖中未示出),設置在容納腔內,並固定在後殼體組件的蒸發器支架20上;和溫度傳感器30,設置在後殼體組件的防護空間內,用於檢測室內溫度。
本發明第二方面的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室內機,因包括第一方面實施例中任一項的後殼體組件,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實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空調室內機的橫截面整體呈圓形,蒸發器為圓弧形蒸發器。
空調室內機的橫截面整體呈圓形,即空調室內機整體呈圓柱狀,較為美觀,且送風範圍大;蒸發器為圓弧形蒸發器,這樣與空調室內機的形狀相匹配,有利於增大換熱面積,進而提高空調室內機的工作性能。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蒸發器支架20的下部連接有接水盤(圖中未示出)。
接水盤的設置,便於收集蒸發器上形成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直接滴落導致電控板或其他部件受影響或導致容納腔內積水等情況發生。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後殼體組件的外箱底板10的底部設有第一定位凸起14,如圖1、圖6、圖9和圖10所示,底盤上設有與第一定位凸起14相配合的第一定位孔,外箱底板10插接在底盤上,並通過第三連接件與底盤固定連接。
上述實施例中,先通過第一定位凸起14和第一定位孔的配合,使得外箱底板10插接在底盤上,對外箱底板10與底盤之間的裝配過程起到了有效的定位作用,從而降低了二者之間的裝配難度,提高了裝配效率;再通過第三連接件(如螺釘)來固定外箱底板10和底盤,使得外箱底板10和底盤牢牢固定在一起,從而提高了二者的連接可靠性,進而提高了空調室內機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外箱底板10的左右兩端連接有加強條40,如圖9和圖12所示,加強條40上設有多個卡孔41,前殼體組件的邊沿上設有與多個卡孔41相配合的多個第三卡鉤,前殼體組件卡裝在加強條40上,並通過多個第四連接件與外箱底板10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外箱底板10的上端連接有連接板50,如圖9和圖11所示,連接板50上設有第二定位孔51,前殼體組件上設有與第二定位孔51相配合的第二定位凸起,前殼體組件插接在連接板50上,並通過第五連接件與外箱底板10固定連接。
上述實施例中,加強條40的設置,有效提高了外箱底板10的強度,降低了外箱底板10發生變形的概率;先通過第三卡鉤和卡孔41的配合,使得前殼體組件的左右兩端與加強條40卡接配合,實現了前殼體組件與後殼體組件的左右兩端的初定位和初固定,然後再通過第四連接件(如螺釘)使前殼體組件的左右兩端與後殼體組件固定連接在一起,保證了前殼體組件與後殼體組件的連接可靠性。
先通過第二定位凸起和第二定位孔51的配合,使得前殼體組件的上端與連接板50卡接配合,實現了前殼體組件與後殼體組件的上端的初定位和初固定,然後再通過第五連接件(如螺釘)使前殼體組件的上端與後殼體組件固定在一起,進一步保證了前殼體組件與後殼體組件的連接可靠性。具體地,在外箱底板10上端設有螺釘柱15,螺釘柱15貫穿連接板50,與前殼體組件螺釘連接。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如圖1、圖6和圖9所示,外箱底板10的下部設有電控盒12,電控盒12內設有電控板,電控板設有插接接頭,溫度傳感器30的線體32的末端與插接接頭相插接。
外箱底板10的下部設有電控盒12,相應地,溫度傳感器30也設置在外箱底板10靠下的部位處,並位於電控盒12的上方,這樣溫度傳感器30的線體32的末端可直接插接在其下方的插接接頭上,結構簡單,連接可靠。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空調室內機為落地式空調室內機,當然並不局限於落地式空調室內機。
本發明第三方面的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器,包括如第二方面實施例中任一項的空調室內機。
本發明第三方面的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器,因包括第二方面實施例中任一項的空調室內機,因而具有上述實施例中任一項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的空調室內機,通過在外箱底板和蒸發器支架上分別設置第一防護罩和第二防護罩,且溫度傳感器設置在第一防護罩和第二防護罩圍設出的防護空間內,從而使得溫度傳感器在空間360°的範圍內受到了保護,因而安規試驗中手指無法觸碰,達到了安規要求;此外,裝配時,直接將溫度傳感器放置於第一防護罩與第二防護罩之間即可,一步到位,因而裝配效率高,且節約成本。
在本發明中,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於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術語「多個」則指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均應做廣義理解,例如,「連接」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相連」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左」、「右」、「前」、「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單元必須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具體實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徵、結構、材料或特點包含於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實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徵、結構、材料或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