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接線端子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9 08:43:06 1
專利名稱: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接線端子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低壓電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接線端子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對用電質量要求的逐步提高,自動轉換開關電器(英文縮寫為:ATSE)在各個方面已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一些重要的用電場所如機場、醫院和碼頭等。依照框架斷路器設計的大容量配電級的自動轉換開關電器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兩臺框架斷路器加上連鎖機構和控制器組成,這類ATSE體積龐大,成本高,不利於產品的推廣;另一種是借用框架斷路器的原理,設計成一個獨立式的ATSE,其進出線形式一般為上、下兩排接線端子為電源進線端接線端子,中間一排接線端子為負載輸出端接線端子,由於三排端子間必須保證足夠的距離以實現外部進線排的獨立裝拆及確保電氣隔離間隙,而接線端子之間的距離h不僅要考慮外部進線排厚度、接線端子厚度、用於固定接線端子與外部進線排的固定件的長度等,而且還要考慮相鄰接線端子間固定件頭部與尾部間的電氣間隙以及在拆裝過程中的幹涉和扳手空間。圖4所示為已有技術中的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接線端子結構的示意圖,在開關本體4的一側設置有電源進線端子I和一組電源負載輸出端子2,其中,電源進線端子I包括一組第一電源進線端子11和一組第二電源進線端子12,一組電源負載輸出端子2位於第一、第二電源進線端子11、12之間。由圖4所示的結構可知,第一、第二電源進線端子11、12以及電源負載輸出端子2三者的長度是相等的,並且第一電源進線端子11上的供與外部進線排連接的孔至開關本體4的距離、第二電源進線端子12上的供與外部進線排連接的孔至開關本體4的距離以及電源負載輸出端子2上的供負載輸出接線排連接的孔至開關本體4的距離均相等。於是產生以下技術問題:其一,造成開關本體4沿端子排列方向的尺寸受到限制,從而難以縮小開關本體4的體積,最終佔用電氣櫃的面積大,導致電氣櫃的利用率低下;其二,由於第一、第二電源進線端子11、12以及電源負載輸出端子三者的長度相等,並且各自開設的供接線排連接的孔至開關本體4的距離相等,因此在拆裝過程中存在幹涉情形,即對拆裝用的工具如扳手的空間構成制約,例如在拆裝與電源負載輸出端子2連接的負載輸出接線排時,其上的安裝螺栓的拆下或裝上往往受到用於固定第一電源進線端子11與外部進線排的安裝螺栓的阻礙;其三,前述的三排接線端子之間的合理的電氣間隙只能靠增加端子之間的距離h來保證,然而這種處置方式毫無疑問會增大開關本體4的體積。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任務在於提供一種有利於方便拆裝端子和有助於縮小開關本體沿端子排列方向的尺寸即縮小開關本體高度方向的尺寸的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接線端子結構。[0006]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接線端子結構,所述的自動轉換開關電器包括一開關本體,所述的接線端子結構包括固定在所述開關本體一側的電源進線端子和一組電源負載輸出端子,所述電源進線端子包括位於開關本體的所述一側的高度方向的上部的一組第一電源進線端子和位於關本體的所述一側的高度方向的下部的一組第二電源進線端子,所述的一組電源負載輸出端子位於開關本體的所述一側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在所述的一組第一電源進線端子上各開設有一用於與第一外部進線排連接的第一孔,在所述的一組第二電源進線端子上各開設有一用於與第二外部進線排連接的第二孔,在所述的一組電源負載輸出端子上各開設有用於與外部輸出排連接的第三孔,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三孔至所述開關本體的距離大於所述第一孔至開關本體的距離,且第三孔至第一孔之間的水平距離大於等於第三孔和第一孔的直徑,其中:所述的第二孔至所述開關本體的距離與所述第一孔至開關本體的距離是一致的。所述電源負載輸出端子的長度大於所述第一電源進線端子的長度,並且電源負載輸出端子與第一電源進線端子的長度之差大於等於第三孔至第一孔之間的水平距離,其中,所述第二電源進線端子的長度與第一電源進線端子的長度相同。本實用新型由於將開設在電源負載輸出端子上的第三孔至開關本體的距離設計成大於開設在電源進線端子上的第一、第二孔至開關本體的距離,且第三孔分別至第一、第二孔之間的水平距離大於等於第三孔的直徑,同時第三孔至第一、第二孔之間的水平距離大於等於第一、第二孔的直徑,又由於緊固件安裝孔在水平方向上相差自第三孔至第一、第二孔之間的水平距離,因此裝拆緊固件時相互錯開而不幹涉,同時電氣間隙明顯增大,因此在保證可靠裝拆和足夠的電氣間隙的同時,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接線端子中兩相鄰接線端子之間的垂直距離可以儘量小,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就能被壓縮。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接線端子結構的側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接線端子結構的俯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示意圖。圖4為現有技術的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接線端子結構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見圖1至3,本實用新型的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接線端子結構包括:固定在開關本體4 一側的電源進線端子I和負載輸出端子2,電源進線端子I包括位於開關本體4 一側高度方向的上部的一組第一電源進線端子11和位於關本體4 一側的高度方向的下部的一組第二電源進線端子12,一組負載輸出端子2位於開關本體4一側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在各第一電源進線端子11上開設有用於供其與由圖1示意的第一外部進線排3a連接的第一孔111,在各第二電源進線端子12上開設有用於供其與同樣由圖1示意的第二外部進線排3b連接的第二孔121,在各負載輸出端子2上開設有用於供其與外部輸出排3c連接的第三孔21。以第一電源進線端子11為例,第一緊固件5穿過第一孔111將第一電源進線端子11與第一外部進線排3a相連接。第二緊固件6穿過第三孔21將電源負載輸出端子2與外部輸出排3c相連接。第二電源進線端子12同樣由相應的第一緊固件5穿過第二孔121與第二外部進線排3b相連接。前述第三孔21至開關本體4的距離大於第一孔111至開關本體4的距離,且第三孔21至第一孔111之間的水平距離大於等於第二孔21的直徑,同時第三孔21至第一孔111之間的水平距離大於等於第一孔111的直徑。前述的第二孔121至開關本體4的距離與第一孔111至開關本體4的距離相同。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兩個孔之間距離或者所述的孔至開關本體的距離均以圖1中所示的孔的中心位置為基點。由於緊固件安裝孔在水平方向上相差第三孔21至第一孔111之間的水平距離,因此裝拆時第一、第二緊固件5、6相互錯開而不幹涉,同時就電氣間隙而言,第一緊固件5與第二緊固件6之間的距離N明顯大於傳統的如圖4所示的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電氣間隙(接線端子上兩相鄰緊固件之間的距離M),因此在保證可靠裝拆和足夠的電氣間隙的同時,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接線端子中兩相鄰接線端子之間的垂直距離H可以儘量小,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就能被壓縮。眾所周知,在一定的工作電流下,導電截面越小,相對溫升就越高,而導線接觸面越小,則該處的導電截面越小。為了保證本實用新型的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接線端子與外部進線排之間的接觸面積,電源負載輸出端子2的長度大於第一、第二電源進線端子11、12的長度,且上述兩個長度的差大於等於第三孔21至第一、第二孔111、121之間的水平距離L0
權利要求1.一種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接線端子結構,所述的自動轉換開關電器包括一開關本體(4),所述的接線端子結構包括固定在所述開關本體(4) 一側的電源進線端子(I)和一組電源負載輸出端子(2),所述電源進線端子(I)包括位於開關本體(4)的所述一側的高度方向的上部的一組第一電源進線端子(11)和位於關本體(4)的所述一側的高度方向的下部的一組第二電源進線端子(12),所述的一組電源負載輸出端子(2)位於開關本體(4)的所述一側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在所述的一組第一電源進線端子(11)上各開設有一用於與第一外部進線排(3a)連接的第一孔(111),在所述的一組第二電源進線端子(12)上各開設有一用於與第二外部進線排(3b)連接的第二孔(121),在所述的一組電源負載輸出端子(2)上各開設有用於與外部輸出排(3c)連接的第三孔(21),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三孔(21)至所述開關本體(4)的距離大於所述第一孔(111)至開關本體(4)的距離,且第三孔(21)至第一孔(111)之間的水平距離大於等於第三孔(21)和第一孔(111)的直徑,其中:所述的第二孔(121)至所述開關本體(4)的距離與所述第一孔(111)至開關本體(4)的距離是一致的。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接線端子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源負載輸出端子(2)的長度大於所述第一電源進線端子(11)的長度,並且電源負載輸出端子(2)與第一電源進線端子(11)的長度之差大於等於第三孔(21)至第一孔(111)之間的水平距離,其中,所述第二電源進線端子(12)的長度與第一電源進線端子(11)的長度相同。
專利摘要一種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接線端子結構,屬於低壓電器技術領域。包括開關本體,接線端子結構包括電源進線端子和一組電源負載輸出端子,電源進線端子包括一組第一、第二電源進線端子,一組電源負載輸出端子位於開關本體的一側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在一組第一電源進線端子上各開設第一孔,在一組第二電源進線端子上各開設第二孔,在一組電源負載輸出端子上各開設有第三孔,特點第三孔至開關本體的距離大於第一孔至開關本體的距離,且第三孔至第一孔之間的水平距離大於等於第三孔和第一孔的直徑,第二孔至開關本體的距離與第一孔至開關本體的距離是一致的。在保證可靠裝拆和足夠的電氣間隙的同時,自動轉換開關電器的高度方向的尺寸能被壓縮。
文檔編號H01H1/58GK203038792SQ201220738350
公開日2013年7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8日
發明者丁曉輝, 顧怡文, 王瑋, 褚文, 徐星 申請人:常熟開關製造有限公司(原常熟開關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