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大球泥釉下彩高溫雙層杯的製作方法與流程
2023-06-14 07:55:16 2
本發明涉及陶瓷工藝技術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大球泥釉下彩高溫雙層杯的製作方法。
背景技術:
瓷器的歷史,在我國源遠流長,從古至今,我國流傳下來了很多陶瓷精品與技藝。
現有技術中陶瓷杯的製作方法有多種,如下:
申請號為201510673391.8的發明申請公開了一種懸空杯陶瓷杯體與陶瓷杯柄一體燒成工藝,所述懸空杯包括杯體、手柄和底座,該杯體通過手柄與底座連接、且杯體與底座間留有縫隙,燒成工藝依次包括製作懸空杯、製作並安裝支架、塗上一層防粘劑、乾燥、素燒、施釉、燒成等。
申請號為201210041991.9的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帶杯套的陶瓷杯及其生產工藝,包括杯體和杯套。所述的帶杯套的陶瓷杯的生產工藝,包括以下步驟:將陶瓷泥料製成杯體,並對上杯身和杯體內表面施釉,然後在窯爐內進行燒制;在燒制好的杯體底部凹槽用膠黏上金屬片;膠幹,金屬片固定在杯體底部凹槽後,在上杯身和下杯身接觸處套上膠圈,再套上杯套;粘緊杯套和膠圈,對齊金屬片的凸起螺絲孔和杯套底部的螺絲孔,用一螺絲鎖緊固定;往杯套底部任一通孔充入聚氨基甲酸酯填充物,發泡;在杯套底部外面套上底墊。
申請號為201010140107.8的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陶瓷真空保溫杯的製作工藝,包括以下工藝步驟:將陶瓷泥料製成保溫杯的杯身,杯身分為內杯與外杯;然後進行燒制,在90~120分鐘內從杯身的上部加熱至下部,同時溫度升至350~400℃;在到達350~400℃時停止加熱,使溫度降低20~50℃,然後將溫度保持10~25分鐘;最後再加熱至1200~1300℃燒制7~9小時,製成半成品;將半成品進行打磨刨光並再次風乾,然後對杯身進行施釉,並在1050~1150℃溫度下進行燒制5.5~7.5小時,製得本發明的杯身。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工藝製作陶瓷杯,但是現有工藝均不能製作出精美大方、色澤鮮豔明亮、釉面晶瑩潤澤、具有更佳的堅固性和卓越的耐急冷、耐急熱、耐抗衝擊力、不易碎、環保、既保溫又隔熱等特點的雙層陶瓷杯。
因此,設計一種能夠製得雙層陶瓷杯的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製作具有精美大方、色澤鮮豔明亮、釉面晶瑩潤澤、具有更佳的堅固性和卓越的耐急冷、耐急熱、耐抗衝擊力、不易碎、環保、既保溫又隔熱等特點的雙層陶瓷杯的方法,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大球泥釉下彩高溫雙層杯的製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製作泥坯和釉料,具體是:以質量分數計將含有大球泥35-45%、高嶺土25-30%、鉀長石15-25%、石英15-25%的泥料製成泥坯;以質量分數計由長石55-60%、滑石10-15%、石英25-35%以及粘土5-8%製成釉料;
第二步、製作外杯杯身、杯蓋、內杯、杯把以及杯蓋頂;內杯泥坯成型後進行彩繪操作;
第三步、內杯彩繪操作完成後再製作完整的雙層杯泥坯;
第四步、將第三步所得雙層杯泥坯精坯後進行第一次素燒,然後冷卻至室溫,得到雙層杯泥素燒坯;
第五步、將雙層杯泥素燒坯的外表面浸入第一步中的釉料中進行自然吸附,得到帶有外釉層的雙層杯坯;
第六步、將帶有外釉層的雙層杯坯進行第二次素燒,冷卻至室溫,得到雙層杯釉素燒坯;
第七步、將雙層杯釉素燒坯進行上內釉,後對外杯進行畫面創作,得到帶有畫面的雙層杯坯;
第八步、將帶有畫面的雙層杯坯的畫面上噴塗第一步中的釉料,形成釉層,得到彩繪噴釉的雙層杯坯;
第九步、將彩繪噴釉的雙層杯坯進行高溫燒成,冷卻至室溫,得到雙層杯初品;
第十步、將雙層杯初品進行補釉;將補釉後的雙層杯初品進行高溫復火,冷卻至室溫,即得雙層杯成品。
以上技術方案中優選的,第二步具體是:根據外杯規格尺寸、厚薄程度取好泥條,採用滾壓成型法製作外杯杯身和杯蓋,採用注漿成型法製作內杯、杯把和杯蓋頂;
泥條具體是:組織要均勻,細膩,無可見雜質;水分所佔質量百分數小於等於26%。
以上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採用滾壓成型法製作外杯杯身以及杯蓋的過程具體是:a1、檢查泥料的真空度、水分是否達到坯件成型要求;a2、把練好的泥條切割成250g重要的泥坨,然後將剩餘泥條密封好,防止二次汙染;a3、將泥坨放入機輪模具內,啟動機器,通過機器滾壓頭快速旋轉滾壓成坯體;a4、坯體成型於外杯杯身模具以及杯蓋的模具內,取坯即得外杯杯身和杯蓋。
以上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採用注漿成型法製作內杯、杯把以及杯蓋頂具體是:b1、檢查泥漿的流動性及細度;b2、清理模具內外;b3、將模型逐扇合對起來,不留縫隙並綑紮牢固;b4、將泥缸中的漿攪均勻,得到波美濃度為50-55度的泥漿;b5、將泥漿過篩、除鐵,保證泥漿內無雜質;b6、把過篩好的泥漿注入合好的內杯模型、杯把模型以及杯蓋頂模型中,注漿完成後將模型放置轉盤上,並輕輕旋轉幾圈,排除氣泡;注漿兩小時後,取坯即得內杯、杯把以及杯蓋頂。
以上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第三步中製作完整的雙層杯泥坯具體是:使用接頭泥經手工操作將外杯杯身與內杯粘接成為一個整體杯身,後再將整體杯身與杯把、杯蓋以及杯蓋頂進行粘接;
所述接頭泥通過泥漿製成,所述泥漿以質量分數計包含大球泥70-80%、長石5-15%、滑石5-10%、石英5-15%以及石粉5-10%。
以上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第一次素燒具體是:由室溫升高至770℃-820℃,燒成周期為5-6小時;
所述第二次素燒具體是:由室溫升高至770℃-820℃,燒成周期為5-6小時;
所述高溫燒成具體是:由室溫升高至1370℃-1400℃;在1400℃條件下保溫25-35分鐘;燒成周期為15-16小時;
所述高溫復火具體是:由室溫升高至1350℃-1380℃;在1380℃條件下保溫25-35分鐘;燒成周期為13-14小時。
以上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釉料的波美濃度為39-43度。
以上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大球泥的灼燒減量為12.0%-14.0%,其以質量分數計包含以下主要化學組分:sio2為48.76%、al2o3為36.94%、fe2o3為0.09%、cao為0.86%、mgo為0.08%、k2o為0.25%、na2o為0.42%、tio2為0.04%。
以上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釉料的灼燒減量為1.5%-2%,其以質量分數計包含以下主要化學組分:sio2為73-75%、al2o3為13-14%、fe2o3為0.05-0.1%、cao為1-1.5%、mgo為4-5%、k2o為4-5%、na2o為3-4%。以上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第九步和第十步中的冷卻至室溫為自然降溫,降溫時間為20-26小時。
本發明採用滾壓成型法和注漿成型法分別製作兩個同器形一大一小的泥坯,由創作大師先在內杯泥坯上傾心設計創作、精心雕琢,然後在坯體未乾透的情況下將兩杯粘接成一個整體;待素燒後,再由創作大師在外杯上進行創作後經高溫燒制而成,整件作品在大大降低杯身導熱性的同時,還對溫度變化適應性極強,不易爆裂;通過精湛的粘接製作技藝,在內杯與外杯上均繪畫,更是呈現出了與普通單杯不一樣的視覺衝擊力;其製作工藝的精湛再結合大球泥瓷質的細膩,白度的柔和及透光性極強的特性,更是呈現出了與普通單杯不一般的視覺享受,是一款極具科技含量與藝術品味、觀賞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時尚產品,此杯不僅是飲水泡茶的最佳茶具,而且極具觀賞性。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徵和優點之外,本發明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徵和優點。下面將參照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可以根據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
實施例1:
一種大球泥釉下彩高溫雙層杯製作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第一步、製作泥坯和釉料,具體是:以質量分數計將含有大球泥含有大球泥40%、高嶺土28%、鉀長石16%、石英16%的泥料製成泥坯,所述大球泥的灼燒減量(loi)為12.5%,其以質量百分數計包含的主要化學組分是:sio2為48.76%、al2o3為36.94%、fe2o3為0.09%、cao為0.86%、mgo為0.08%、k2o為0.25%、na2o為0.42%、tio2為0.04%。
以質量分數計由長石58%、滑石12%、石英25%以及粘土5%製成釉料。所述釉料的波美濃度為39度,所述釉料的灼燒減量(loi)為1.5%,其以質量百分數計包含的主要化學組分是:sio2為74%、al2o3為13%、fe2o3為0.05%、cao為1.2%、mgo為4.5%、k2o為4.5%、na2o為3.5%。
第二步、製作外杯杯身、杯蓋、內杯、杯把以及杯蓋頂,具體是:根據外杯的規格尺寸、厚薄程度取好泥條,採用滾壓成型法製作外杯杯身以及杯蓋,採用注漿成型法製作內杯、杯把以及杯蓋頂,其中:
採用滾壓成型法製作外杯杯身以及杯蓋的過程具體是:a1、檢查泥料的真空度、水分是否達到坯件成型要求;a2、把練好的泥條切割成250g重要的泥坨,然後將剩餘泥條密封好,防止二次汙染;a3、將泥坨放入機輪模具內,啟動機器,通過機器滾壓頭快速旋轉滾壓成坯體;a4、坯體成型於外杯杯身模具以及杯蓋的模具內,取坯即得外杯杯身和杯蓋。
採用注漿成型法製作內杯、杯把以及杯蓋頂具體是:b1、檢查泥漿的流動性及細度;b2、清理模具內外;b3、將模型逐扇合對起來,不留縫隙並綑紮牢固;b4、將泥缸中的漿攪均勻,得到波美濃度為50-55度的泥漿;b5、將泥漿過篩、除鐵,保證泥漿內無雜質;b6、把過篩好的泥漿注入合好的內杯模型、杯把模型以及杯蓋頂模型中,注漿完成後將模型放置轉盤上,並輕輕旋轉幾圈(3-6圈),排除氣泡;注漿兩小時後,取坯即得內杯、杯把以及杯蓋頂。內杯泥坯成型後進行彩繪操作。
第三步、內杯彩繪操作完成後再製作完整的雙層杯泥坯,具體是:使用接頭泥經手工操作將外杯杯身與內杯粘接成為一個整體杯身,後再將整體杯身與杯把、杯蓋以及杯蓋頂進行粘接。粘接完成後即刻繪畫,目的在於:使其內杯泥坯保持充分溼度,從而達到在與外杯泥坯粘接時的乾濕度一致、收縮一致,最終實現產品的燒成合格率。所述接頭泥通過泥漿製成,所述泥漿以質量分數計包含大球泥70%、長石8%、滑石6%、石英8%以及石粉8%。
第四步、將第三步所得雙層杯泥坯精坯後(至其表面光滑)放入窯爐中進行第一次素燒,然後冷卻至室溫,得到雙層杯泥素燒坯。第一次素燒具體是:由室溫升高至770℃,燒成周期為5小時。
第五步、將雙層杯泥素燒坯的外表面浸入第一步中的釉料中進行自然吸附,形成0.3mm厚的釉層,得到帶有外釉層的雙層杯坯。
第六步、將帶有外釉層的雙層杯坯放入窯爐中進行第二次素燒,冷卻至室溫,得到雙層杯釉素燒坯。第二次素燒具體是:由室溫升高至770℃,燒成周期為5小時。
第七步、將雙層杯釉素燒坯進行上內釉,後對外杯進行畫面創作,得到帶有畫面的雙層杯坯,具體是:將帶有外釉層的雙層杯坯倒立放置腳踏式施釉機「龍頭」中央位置實施噴內釉,待釉料流盡後,在從「龍頭」中央位置取下坯件清除邊角餘釉;後將合格坯件送至藝術彩繪部對外杯進行畫面創作。
第八步、將帶有畫面的雙層杯坯的畫面上噴塗第一步中的釉料,形成0.05mm厚的釉層,得到彩繪噴釉的雙層杯坯。
第九步、將彩繪噴釉的雙層杯坯放入窯爐中進行高溫燒成,冷卻至室溫,得到雙層杯初品,其中:高溫燒成具體是:由室溫升高至1370℃-1380℃,保溫30分鐘;燒成周期為15小時;冷卻為自然降溫,降溫時間為24小時。
第十步、將雙層杯初品進行補釉(一般是將其口緣進行補釉);將補釉後的雙層杯初品放入窯爐中進行高溫復火,冷卻至室溫(降溫時間為24小時),即得雙層杯產品,其中:高溫復火具體是:由室溫升高至1350℃-1380℃,保溫25-35分鐘;燒成周期為13-14小時。
採用上述步驟製作的大球泥雙層杯不僅外表美觀大方、釉面晶瑩潤澤、瓷質白裡泛青、畫面鮮亮唯美,而且既環保,又隔熱保溫,其品質與畫面的珠聯壁合,不僅具有高端的科技含量與藝術品味,而且是一款極具觀賞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時尚產品。
本實施所得雙層杯產品通過20℃-180℃條件下的熱穩定性測試。
實施例2-3:
實施例2-3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僅在於表1。
實施例2-3所得雙層杯產品通過20℃-180℃條件下的熱穩定性測試。
表1實施例1-實施例3製作工藝參數統計對照表
市面上瓷杯大多為單層,現有的雙層杯也普遍為金屬內杯與瓷質外杯相結合,通過膠體填充物將內杯與外杯填充粘接成為一個整體,由於膠體填充物在遇高溫時,會有一定的化學成份釋放出來,所以並不環保。而本發明的雙層杯的內杯與外杯及粘接的接頭泥均採用頂尖稀缺原材料大球泥製作而成,不僅環保,而且比普通單瓷杯的耐急冷、耐急熱、耐抗衝擊力要好,保溫、隔熱效果要更佳。特別是在內杯上畫面,通過通透、溫潤的瓷質折射出來更是給人以美的享受。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