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井進排閥組雙沉砂裝置及方法與流程
2023-06-05 21:18:26 1

本發明涉及油井泵的進液閥、排液閥防堵塞技術,具體地說是油井進排閥組雙沉砂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針對油井出砂導致泵的進液閥、排液閥堵塞。一般情況下只在泵筒與外管之間設計環空沉砂通道,此結構只能解決砂礫進入泵筒造成的砂卡問題。但無法有效避免沉砂造成的進液閥和排液閥的堵塞問題,見《新型防砂泵在河南油田稠油出砂油藏的應用》,石油機械2010(38)5。
針對油層埋藏深,油井產能低、液面低等特點,現場應用小泵深抽柱塞抽油泵。中國專利200820232983.1《一種小泵深抽柱塞抽油泵》,柱塞採用實心柱塞結構,進液閥、排液閥都不在柱塞上,排液閥組具有雙通結構。但該技術在應用中存在管壁鏽垢沉積堵塞排液閥的問題,導致抽汲失效。
針對出砂油井在使用過程中存在原油中的砂粒堵塞進、排液閥的問題,導致抽汲失效,縮短檢泵周期。且單一的環空沉砂不能有效解決進液閥和排液閥的堵塞問題。
因此需要對抽油泵進行改造,增加沉砂結構,防止砂粒及其他雜質堵塞進、排液閥。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油井進排閥組雙沉砂裝置及方法,設計進液閥和排液閥雙重沉砂結構,有效解決泵閥的堵塞問題。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了如下技術方案,油井進排閥組雙沉砂裝置,包括泵筒及泵筒內的進液閥、排液閥,所述泵筒外側空套有外管,所述進液閥外圍下方與泵筒之間形成進液沉砂通道,該進液沉砂通道與進液閥的出口連通,所述泵筒與外管之間且位於排液閥外圍下方形成排液沉砂通道,該排液沉砂通道與排液閥的出口連通。
所述泵筒的上端內為容積腔,容積腔設置柱塞,容積腔連通至進液閥的出口以及排液閥的入口。
所述進液閥外圍上方與泵筒之間形成進液液流通道,該進液液流通道與進液閥的出口以及進液沉砂通道連通。
所述泵筒與外管之間且位於排液閥外圍上方形成排液液流通道,該排液液流通道與排液閥的出口及排液沉砂通道連通。
為了達成上述另一目的,本發明採用了如下技術方案,油井進排閥組雙沉砂方法,上衝程時,柱塞上行,容積腔內壓力降低,進液閥開啟,排液閥關閉,油流通過進液閥進入進液沉砂通道,進行進液沉砂;下衝程時,柱塞下行,容積腔內壓力升高,進液閥關閉,排液閥開啟,油流通過排液閥進入排液沉砂通道,進行排液沉砂。
相較於現有技術,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進液閥和排液閥處均設計沉砂通道,使油流中的砂礫一進入泵內便進行沉砂,有效防止了進液閥和排液閥被砂礫堵塞,同時有效降低了油流中砂礫的含量,防止了砂卡等問題的產生,縮短了檢泵周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油井進排閥組雙沉砂裝置在上衝程時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油井進排閥組雙沉砂裝置在下衝程時的示意圖。
圖中,1—容積腔;2—排液沉砂通道;3—排液閥;4—進液閥;5—進液沉砂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及技術內容,配合附圖說明如下,然而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之用,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根據圖1-2所示,油井進排閥組雙沉砂裝置,包括泵筒及泵筒內的進液閥4、排液閥3,所述泵筒外側空套有外管,所述進液閥外圍下方與泵筒之間形成進液沉砂通道5,該進液沉砂通道與進液閥的出口連通,所述泵筒與外管之間且位於排液閥外圍下方形成排液沉砂通道2,該排液沉砂通道與排液閥的出口連通。泵筒的上端內為容積腔1,容積腔設置柱塞,容積腔連通至進液閥的出口以及排液閥的入口。進液閥外圍上方與泵筒之間形成進液液流通道,該進液液流通道與進液閥的出口以及進液沉砂通道連通。泵筒與外管之間且位於排液閥外圍上方形成排液液流通道,該排液液流通道與排液閥的出口及排液沉砂通道連通。
油井進排閥組雙沉砂結構,排液閥3、進液閥4都具有雙通結構,可實現同一部件具有兩個不同壓力系統。本發明進液閥組、排液閥組都設計有雙通流道,並在進液閥和排液閥處分別設計沉砂通道,利用重力作用,將砂粒分別沉降到沉砂管和尾管中。
圖中的細黑箭頭為液流方向,虛線箭頭為沉砂方向,粗黑箭頭為柱塞運動方向。
上衝程時,柱塞上行,容積腔內壓力降低,進液閥開啟,排液閥關閉,油流通過進液閥進入進液沉砂通道,進行進液沉砂;下衝程時,柱塞下行,容積腔內壓力升高,進液閥關閉,排液閥開啟,油流通過排液閥進入排液沉砂通道,進行排液沉砂。通過進液 和排液沉砂,有效降低油流中的砂和其他固相雜質含量,有效防止進液閥和排液閥被堵塞。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專利範圍,其他運用本發明的專利精神的等效變化,均應俱屬本發明的專利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