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熱管的製作方法
2023-06-06 08:04:21 1
薄型熱管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薄型熱管。薄型熱管包括管體、主毛細結構、第一毛細結構以及第二毛細結構;管體具有中空腔及與上述中空腔連通的連通腔,上述中空腔沿延伸路徑延伸;主毛細結構設置於中空腔內並沿上述延伸路徑延伸;第一毛細結構設置於上述主毛細結構的側面並具有平行上述延伸路徑的第一通道;第二毛細結構設置於上述主毛細結構的另一相反側面,並具有平行上述延伸路徑的第二通道;上述連通腔連通上述第一通道及上述第二通道;上述主毛細結構位於上述第一通道及上述第二通道之間;上述中空腔具有上表面及相對於上述上表面的下表面,且上述主毛細結構及上述第一、第二毛細結構設置於上述上表面及上述下表面。本發明可增加熱管的強度且可防止熱管的乾涸現象。
【專利說明】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主要關於一種熱管(heat pipe),尤指一種薄型熱管。 薄型熱管
【背景技術】
[0002] 目前的筆記本型計算機、平板計算機等攜帶型計算機均朝向薄型化發展。然而,公 知的圓柱形熱管太厚難以設置於現今攜帶型計算機,因此需利用薄型的熱管來取代。
[0003] 但公知薄型熱管的寬度較寬且厚度較薄,導致薄型熱管的中央區域容易產生凹 陷,造成薄型熱管的損壞。另外,薄型熱管的加熱端的毛細結構不足,造成熱管加熱端的幹 涸(Dry out)現象,進而影響了熱管的性能。
[0004]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薄型熱管以解決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
[0005] 為了解決上述公知技術的缺失,本發明的目的為提供一種薄型熱管,其利用設置 於薄型熱管內的中央區域的毛細結構,來強化薄型熱管的結構,並在薄型熱管的加熱區段 增加毛細結構以防止熱管的乾涸現象。
[0006]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薄型熱管,該薄型熱管包括一管體、一主 毛細結構、一第一毛細結構以及一第二毛細結構;該管體具有一中空腔以及與上述中空腔 連通的一連通腔,其中上述中空腔沿一延伸路徑延伸;該主毛細結構設置於上述中空腔內, 並沿上述延伸路徑延伸;該第一毛細結構設置於上述主毛細結構的一側面,並具有平行上 述延伸路徑的一第一通道;該第二毛細結構設置於上述主毛細結構的另一相反側面,並具 有平行上述延伸路徑的一第二通道;其中上述連通腔連通上述第一通道以及上述第二通 道;其中上述主毛細結構位於上述第一通道以及上述第二通道之間;其中上述中空腔具有 一上表面以及相對於上述上表面的一下表面,且上述主毛細結構以及上述第一、第二毛細 結構設置於上述上表面以及上述下表面。
[0007]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主毛細結構位於管體的中央區域,可防止薄型熱管的中央區 域產生凹陷,並可增加熱管的強度。此外,第一毛細結構以及第二毛細結構設置於第一通道 以及第二通道的周圍,可增加毛細結構以防止熱管的乾涸現象。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 圖1為本發明的薄型熱管的立體圖。
[0009] 圖2為本發明的薄型熱管的縱向剖視圖。
[0010] 圖3以及圖4為圖2的AA截面的剖面圖。
[0011] 圖5為圖2的BB截面的剖面圖。
[0012] 圖6為圖2的CC截面的剖面圖。
[0013] 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0014] 1?薄型熱管 C14?第二側面
[0015] 10?管體 C2?連通腔
[0016] 20?主毛細結構 D1?延伸方向
[0017] 30?第一毛細結構 E1?加熱端
[0018] 40?第二毛細結構 E2?冷卻端
[0019] B1?第一通道 R1?延伸路徑
[0020] B2?第二通道 S1?第一外平面
[0021] C1?中空腔 S2?第二外平面
[0022] C11?上表面 Z1?加熱區段
[0023] C12?下表面 Z2?冷卻區段
[0024] C13?第一側面 Z3?中央區域
【具體實施方式】
[0025] 圖1為本發明的薄型熱管1的立體圖,圖2為本發明的薄型熱管1的縱向剖視圖。 薄型熱管1包括一管體10、一主毛細結構20、一第一毛細結構30以及一第二毛細結構40。 管體10為一扁平密封結構。管體10的寬度可大於管體10的厚度的三倍、四倍、或者是五 倍以上。管體10可具有一第一外平面S1以及一第二外平面S2,且第一外平面S1平行於第 二外平面S2。管體10可包括金屬等導熱材質,並沿一延伸路徑R1延伸。在本實施例中延 伸路徑R1為一直線,並沿一延伸方向D1延伸。在另一實施例中,延伸路徑R1可包括直線 區段及/或彎曲區段。
[0026] 管體10具有一中空腔C1以及一連通腔C2。中空腔C1沿延伸路徑R1延伸,中空 腔C1具有一加熱區段Z1以及一冷卻區段Z2。加熱區段Z1鄰近位於管體10的一加熱端 E1,冷卻區段Z2鄰近於管體10的一冷卻端E2。中空腔C1還具有沿延伸路徑R1延伸的一 中央區域Z3。
[0027] 連通腔C2鄰近於冷卻區段Z2以及冷卻端E2,且與中空腔C1相互連通。在本實施 例中,中空腔C1以及連通腔C2的寬度、高度以及橫向截面積相同。在本說明書中,橫向定 義為垂直於延伸方向D1或是延伸路徑R1的方向,縱向定義為平行於延伸方向D1或是延伸 路徑R1的方向。
[0028] 圖3以及圖4為圖2的AA截面的剖面圖,圖5為圖2的BB截面的剖面圖,圖6為 圖2的CC截面的剖面圖。中空腔C1具有一上表面C11、一下表面C12、一第一側面C13、以 及一第二側面C14。下表面C12相對於上表面C11,第二側面C14相對於第一側面C13。
[0029] 上表面Cl 1分別連接於第一側面C13以及第二側面C14,下表面C12分別連接於第 一側面C13以及第二側面C14,意即,上表面C11、下表面C12、第一側面C13以及第二側面 C14形成一環狀表面。在本實施例中,上表面C11以及下表面C12可為平面,且上表面C11、 下表面C12、第一外平面S1、以及一第二外平面S2可相互平行。第一側面C13以及第二側 面C14可為弧面。
[0030] 在本實施例中,主毛細結構20以及第一、第二毛細結構30、40為一體成型,且可具 有相同的材質。主毛細結構20以及第一、第二毛細結構30、40為燒結(powder)結構或是 網目(mesh)結構。
[0031] 主毛細結構20位於中空腔C1的加熱區段Z1以及冷卻區段Z2,並沿延伸路徑R1 延伸。主毛細結構20設置於中央區域Z3內並設置於中空腔Cl的上表面C11以及下表面 C12。因此主毛細結構20可作為一支撐結構,防止中央區域Z3產生凹陷,並可增加管體10 的強度。
[0032] 第一毛細結構30設置於中空腔C1內的加熱區段Z1,並設置於上表面C11、下表面 C12、第一側面C13、以及主毛細結構20的一側面。第一毛細結構30具有一第一通道B1,鄰 近於中空腔C1的第一側面C13。第一通道B1沿延伸方向D1延伸,平行於延伸路徑R1,且 延伸至中空腔C1內的冷卻區段Z2。如圖4所示,在管體10的一橫向截面中,第一毛細結構 30具有一環狀截面,且第一通道B1位於環狀截面內。
[0033] 第二毛細結構40設置於中空腔C1內的加熱區段Z1,並設置於上表面C11、下表面 C12、第二側面C14、以及主毛細結構20的另一相對側面。第二毛細結構40具有一第二通 道B2,鄰近於中空腔C1的第二側面C14。第二通道B2沿延伸方向D1延伸,平行於延伸路 徑R1,且延伸至中空腔C1內的冷卻區段Z2。如圖4所示,在管體10的一橫向截面中,第二 毛細結構40具有一環狀截面,且第二通道B2位於環狀截面內。
[0034] 中空腔C1內的冷卻區段Z2並未包括第一毛細結構30以及第二毛細結構40。第 一通道B1由中空腔C1的上表面C11、第一側面C13、下表面C12以及主毛細結構20的一側 面所形成。第二通道B2由中空腔C1的上表面C11、第二側面C14、下表面C12以及主毛細 結構20的另一相對側面所形成。在本實施例中,在冷卻區段Z2的第一、第二通道B1、B2的 橫向截面積大於在加熱區段Z1的第一、第二通道B1、B2的橫向截面積。
[0035] 藉由位於加熱區段Z1的第一毛細結構30以及第二毛細結構40,可使得液體能充 足的供應於加熱區段Z1,以防止熱管的乾涸現象。另於,冷卻區段Z2並未設置第一毛細結 構30以及第二毛細結構40,因此在冷卻區段Z2內的第一通道B1以及第二通道B2的橫向 截面積較大,有利於汽體的流通。
[0036] 主毛細結構20以及中空腔C1的中央區域Z3位於第一毛細結構30以及第二毛細 結構40之間,亦位於第一通道B1以及第二通道B2之間。連通腔C2連通第一通道B1以及 第二通道B2,並且主毛細結構20以及第一、第二毛細結構30、40並未設置於連通腔C2內。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一通道B1以及第二通道B2內的汽體可藉由連通腔C2相互流通, 以均衡第一通道B1以及第二通道B2的壓力以及汽體的流量,可加強薄型熱管1內汽體的 循環。
[0037]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毛細結構30以及第二毛細結構40可延伸至中空腔C1內的 冷卻區段Z2,此時,第一通道B1以及第二通道B2亦分別位於第一毛細結構30以及第二毛 細結構40內,換句話說,在加熱區段Z1以及冷卻區段Z2內的結構相同。
[0038]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主毛細結構位於管體的中央區域,可防止薄型熱管的中央區 域產生凹陷,並可增加管體的強度。此外,第一毛細結構以及第二毛細結構設置於第一通道 以及第二通道的周圍,可增加毛細結構以防止熱管的乾涸現象。
[0039] 本發明雖以各種實施例公開如上,然而其僅為範例參考而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範 圍,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應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 因此上述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範圍,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當視所附的權利要求書 的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
1. 一種薄型熱管,該薄型熱管包括: 一管體,該管體具有一中空腔以及與上述中空腔連通的一連通腔,其中上述中空腔沿 一延伸路徑延伸; 一主毛細結構,該主毛細結構設置於上述中空腔內,並沿上述延伸路徑延伸; 一第一毛細結構,該第一毛細結構設置於上述主毛細結構的一側面,並具有平行上述 延伸路徑的一第一通道;以及 一第二毛細結構,該第二毛細結構設置於上述主毛細結構的另一相反側面,並具有平 行上述延伸路徑的一第二通道; 其中上述連通腔連通上述第一通道以及上述第二通道; 其中上述主毛細結構位於上述第一通道以及上述第二通道之間; 其中上述中空腔具有一上表面以及相對於上述上表面的一下表面,且上述主毛細結構 以及上述第一、第二毛細結構設置於上述上表面以及上述下表面。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熱管,其中上述主毛細結構以及上述第一、第二毛細結構 為一體成型,且具有相同的材質。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熱管,其中上述中空腔設有沿上述延伸路徑延伸的一中央 區域,上述主毛細結構位於上述中央區域,且上述中央區域位於上述第一通道以及上述第 二通道之間。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熱管,其中上述中空腔具有一第一側面以及相對於上述第 一側面的一第二側面,上述第一毛細結構設置於上述第一側面,上述第二毛細結構設置於 上述第二側面,上述第一通道鄰近於上述第一側面,且上述第二通道鄰近於上述第二側面。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熱管,其中上述中空腔具有一加熱區段以及一冷卻區段, 上述第一毛細結構以及第二毛細結構位於上述加熱區段,上述主毛細結構位於上述加熱區 段以及上述冷卻區段,且上述連通腔鄰近於上述冷卻區段。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薄型熱管,其中上述第一通道以及上述第二通道延伸至上述冷 卻區段。
7.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薄型熱管,其中在上述冷卻區段的上述第一、第二通道的橫向 截面積大於在上述加熱區段的上述第一、第二通道的橫向截面積。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熱管,其中在上述管體的一橫向截面中,上述第一以及第 二毛細結構分別具有一環狀截面,上述第一以及第二通道分別位於上述環狀截面內。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熱管,其中上述延伸路徑為一直線。
10.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熱管,其中上述薄型熱管為一扁平密封結構。
11.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熱管,其中主毛細結構以及上述第一、第二毛細結構為燒 結結構或是網目結構。
【文檔編號】G06F1/20GK104101240SQ201310126504
【公開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12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12日
【發明者】張永利, 單建兵 申請人: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緯創資通(崑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