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打拼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千辛萬苦來大城市打拼)
2023-06-19 22:42:52 2
密集的新建住宅,已經成為中國城市的一大景觀。圖/Kai Caemmerer
生活中最大的暴擊,並非來自於用盡力氣依然追不上的高房價,而是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現實落差:我拼死拼活播種紮根的地方,竟然是個假城市!
文/馮柒
有人說,「逃離北上廣」是不現實的。儘管一出門就會給馬路和心裡添堵,花費不菲的衣服總是別人的美,住在出租屋遙望高房價沒有眼淚,但一線城市始終有一張黃金臉孔,色調冰冷但機會集中。
大城市是夢想之地,原因遠遠不止物質和機會,重要的是更優質的生活方式、更現代的文明形態、更前沿的時代觀念、更時尚的城市經驗。人畢竟是往高處走的,有志向的人都希望打開眼界。
進城了,但很多人依然持有保守的小農意識,缺乏開放的城市精神。圖/《歡樂頌2》
中國城市缺乏都市感
城市虐我千百遍,仍待城市如初戀。所有在大城市裡苦苦堅持的人,其實心裡早就衡量過必須面對的代價問題,比如高房價、壞空氣、焦慮症、亞健康、憂鬱症、失眠、單身、空虛、迷失等等,但我們依然在所不惜,始終野心勃勃,追求牛逼和刺激,沒有備胎城市。
代價不是失望的來源。真正令人痛苦的「城市病」,來自於價值的失落:我所追求的城市閃耀,只不過是一層鍍上去的顏色,它不是真的金子——這才是真正的夢碎,徹底的暴擊。
說實話,我無法想像,以女性成長為主題的「現代都市劇」《歡樂頌》,到了第二部竟然以逼婚、處女情結、婆媳矛盾等情節佔據我們的視野——故事的生活背景可是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上海呀!
有網友評論,這些情節出現在《歡樂頌2》裡是被批判的對象,而且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只有這樣才接地氣,才有現實意義。好一個現實意義,這說明當下城市生活的現實問題,恰恰是沒有都市感。
有人說,紐約沒有「異鄉人」,每個人都是「紐約客」,這裡是全球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都市。
所謂「都市感」,不是有多少棟高樓大廈、有多少條地鐵輕軌、有多少個CBD特A級寫字樓、有多少間米其林高級餐廳、有多少家超大型消費商業體、有多少個歌劇院和文藝空間。真正的都市體驗,最根本的是在都市空間中獲得的社會身份和社會關係,人們能夠尋求家庭關係之外的認同感。
在城市生活裡,每個人都有一個社會身份,有同事、有老闆、有下屬,小區裡的保安、公司樓下餐廳的男小二、街角咖啡店的女店員,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為何最能擊中大多數人痛點的,仍是家庭關係問題?這恰恰顯示,無論人們在大城市擁有怎樣的社會身份,依然被家庭關係困囿,而社會身份往往只是一個標籤,職業屬性通常流於表面。
每年中國春節返鄉的青年男女,最怕親朋好友逼婚,婚姻壓力已經成為社會壓力。在2016年發布的《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中顯示,超過7成受訪者曾被逼婚,而25歲至35歲的「單身汪」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逼婚,是典型的「由上至下」的家庭關係。普遍存在的代際分歧,因為逼婚與反逼婚,讓兩代人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2010年3月28日,山東濰坊,參與相親節的單身女孩高舉「不做剩女」的牌子。圖/王志德/視覺中國
而基於家庭關係「自下而上」的啃老現象,也是假城市的表現。原本多少有些不齒的「啃老」,現在已經成為了常態。今年3月,某房地產媒體發起的調查顯示,超過6成的人會因為買房而啃老。啃老和逼婚並無兩樣,實際上都是一種家庭關係的幹涉和捆綁。
大城市的現實,不僅告訴我拼爹不可恥,還告訴我有房是好生活的首要條件。2016年某知名婚戀網站發布「中國人婚戀狀態調查報告」顯示,71.8%的女性認為男性有房才適合結婚。有多少的情感焦慮,產生於「有房才結婚」的堅硬現實?
愛情的標準越來越單一,成功的標準也是。過年過節,同學聚會之所以乏味,正是因為飯桌上的話題,永遠是成功;而成功的標準永遠是錢、車、房、地位、榮譽,以及夾帶的羨慕嫉妒恨。在這種奮鬥的狂熱面前,只有一個成功的出口,其他都是失敗。
沒有人在意我在城市裡做什麼,只在意那些指向成功的標籤。這個城市沒有想像中豐富,也容不下與眾不同。它更沒有想像中文明,21世紀的今天還有人大談女德、處女情結,搭地鐵吐痰、隨地扔垃圾、史詩級罵街、不守信用依然大有人在。
山西省太原市,情人節千人相親大會遊戲互動環節一名男嘉賓現場撒萬元人民幣架設「鵲橋」成功牽手女嘉賓。
真城市的精神內核是平等和尊重
城市是一個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地方,你與大多數人之間的關係,不再是鄉土中國的土地關係,而是現代社會的貨幣關係。
土地關係產生熟人社會,人們之間的訴求和應承,講究的是人情與關係;而貨幣關係之下是一個陌生人社會,人們因不同的社會身份與陌生人產生聯結,而聯結他們的是白紙黑字的契約或人所共知的常識,一切的交往都有規則可循。
因此,城市生活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個體,每個人的價值和利益都會得到尊重。結婚生子與否,是個人的選擇,不是家庭的選擇;買車買房與否,是個人的選擇,不是統一而必須的生活標準;選擇工作,也是個人的選擇,與家族的榮辱無關。
城市生活應該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個體。
在真城市,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平等的泛關係,沒人有權利幹涉其他人。倘若賴在家族長幼序列裡佔盡好處和先機,這樣的勝利,並不值得喝彩。正如城市研究者陸銘說,農村更好的未來是在大城市。因為城市作為文明的產物,是行之有效的解決手段,而不是麻煩。
但如今看來,並非所有的城市都有資格代表未來。在中國,由城市生產包裝的奮鬥故事,往往是對都市感的背叛。比如《奮鬥》《北京愛情故事》《北上廣不相信眼淚》《歡樂頌》,這些人們頌揚的奮鬥故事,大多違背了城市的精神內核——自由與平等,通通拍成了時裝版的拼爹劇、婆媳劇或狗血婚戀劇。
當我們喝著現磨咖啡、坐在摩天大樓林立的CBD上班,熱烈討論、痛苦糾結的話題居然還是圍繞著傳統家庭關係產生的問題——逼婚、處女情結、婆媳關係,這是怎樣的魔幻場景?
僅僅只是將城中村「城市化」,而沒有營造平等和尊重為核心的城市文化,不是真城市。圖為廣州冼村。
沒有都市感的城市,是一座假城市。而都市感是一種現代主義激情,來自於對理想追求和自我肯定的奮鬥。當一個人在城市中擁有了社會身份,家庭之外的認同感便變得尤為重要。瓦爾特·本雅明非常欣賞波德萊爾作為一個都市觀察者的洞見:「為工資而工作的人們在日常勞動中獲得的東西不折不扣正是那種幫助古代的角鬥士贏得喝彩和名聲的東西。」
城市中的現代英雄,是那些兢兢業業的普通人。不辜負他們努力的地方,才是真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