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電斷路器的試驗按鈕裝置製造方法
2023-06-12 13:37:06 1
漏電斷路器的試驗按鈕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漏電斷路器的試驗按鈕裝置,包括殼體、按鈕、接觸片及導線;接觸片包括上接觸片和下接觸片,導線包括與上接觸片對應的上導線、與下接觸片對應的下導線;按鈕嵌設在殼體上,按鈕的底端與上接觸片接觸,按鈕在上接觸片的作用下,其上端突出殼體表面;上接觸片主要由觸點端、環形圈及固定端組成;觸點端設置在按鈕的底端的下方;環形圈相距觸點端設置,固定端嵌設在第一卡槽內;下接觸片為「7」形,下接觸片的水平段設置在上接觸片的觸點端的下方;下接觸片的豎直段嵌設在第二卡槽內;下接觸片豎直段的尾部與下導線固定連接;上導線的上端與上接觸片的環形圈接觸;上導線的下端卡設在殼體內。本方案結構簡單,體積小,適用於狹小空間。
【專利說明】漏電斷路器的試驗按鈕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低壓電器【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漏電斷路器,尤其涉及一種漏電斷路器的試驗按鈕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我國電力系統的要求以及人們對用電認識的深刻,漏電斷路器已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保護斷路器;在漏電斷路器安裝使用規範裡明確規定漏電斷路器試驗按鈕裝置必須每月按一次,來確保漏電斷路器漏電功能是否正常,從而需要漏電斷路器按鈕裝置壽命長、精確可靠、電氣間隙大等要求。
[0003]目前,常用的漏電斷路器的試驗按鈕裝置主要由按鈕、接觸片與導線構成,其中接觸片與導線之間經錫焊連接,其焊接工藝和焊接後裝配較複雜,特別是在狹小空間內錫焊會嚴重影響裝配質量;成本較高,壽命較短。
【發明內容】
[0004]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體積小、結構簡單,適用於狹小空間的漏電斷路器的試驗按鈕裝置。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漏電斷路器的試驗按鈕裝置,包括殼體、按鈕、接觸片及導線;所述接觸片包括上接觸片和下接觸片,所述導線包括與上接觸片對應的上導線、與下接觸片對應的下導線;所述按鈕嵌設在殼體上,所述按鈕的底端與所述上接觸片接觸,所述按鈕在所述上接觸片的作用下,其上端突出所述殼體表面;所述殼體內側設有固定上接觸片的第一卡槽、固定下接觸片的第二卡槽及用於定位上接觸片的凸軸;所述上接觸片主要由觸點端、環形圈及固定端組成;所述觸點端懸空設置,所述觸點端設置在所述按鈕的底端的下方;所述環形圈相距觸點端設置,所述固定端嵌設在所述第一卡槽內;所述下接觸片為「7」形,所述下接觸片的水平段設置在所述上接觸片的觸點端的下方;所述下接觸片的豎直段嵌設在所述第二卡槽內;所述下接觸片豎直段的尾部與所述下導線固定連接;所述上導線的上端與所述上接觸片的環形圈接觸;所述上導線的下端卡設在殼體內。
[0006]上述方案中,有關內容解釋如下:
[0007]1、上述方案中,所述下接觸片豎直段的尾部與所述下導線之間經焊接固定連接;
[0008]2、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接觸片與所述下接觸片之間平行相距設置在所述殼體內;
[0009]3、上述方案中,所述上導線的上端裸露設有金屬導體,所述金屬導體纏繞在所述凸軸的外緣上,並與所述上接觸片環形內圈的內壁接觸;
[0010]4、上述方案中,所述按鈕的下端設有與殼體配合的倒扣;
[0011]5、上述方案中,所述觸點端的端部設有向下凹陷的觸點。
[0012]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採用本實用新型結構的漏電斷路器的試驗按鈕裝置,按鈕向下運動,其下端推動上接觸片的環形圈繞凸軸旋轉,促使上接觸片觸點端向下彎曲,使觸點端上的觸點與下接觸片的水平段接觸,電路導通,斷路器工作;因為上接觸板的固定端嵌設在殼體內的第一卡槽內將上接觸片固定,上接觸片沿環形圈繞凸軸旋轉的同時,環形圈內壁與纏繞在凸軸上的上導線的金屬導體接觸更緊密、可靠、安全,按鈕在上接觸片的自彈力下復位。
[0013]由於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優點是:
[0014]1、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裝配方便,所佔體積小,適用於漏電或相似保護的試驗按鈕,特別適用於空間較狹小範圍;
[0015]2、本實用新型結構不需要錫焊,提高了試驗按鈕的可靠性和適用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案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7]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按鈕未按下時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按鈕按下時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3是本實用新型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0]圖4是本實用新型用上接觸片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實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0023]請參閱圖1至圖5。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係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範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於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範圍,其相對關係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範疇。
[0024]如圖1至圖5所示,一種漏電斷路器的試驗按鈕裝置,包括殼體1、按鈕3、接觸片及導線;所述接觸片包括上接觸片4和下接觸片2,所述導線包括與上接觸片4對應的上導線5、與下接觸片2對應的下導線6 ;所述按鈕3嵌設在殼體I上,所述按鈕3的底端與所述上接觸片4接觸,所述按鈕3在所述上接觸片4的作用下,其上端突出所述殼體I表面;所述殼體I內側設有固定上接觸片4的第一卡槽12、固定下接觸片2的第二卡槽13及用於定位上接觸片4的凸軸11 ;所述上接觸片4主要由觸點端41、環形圈42及固定端43組成;所述觸點端41懸空設置,所述觸點端41的端部設有向下凹陷的觸點411,所述觸點端41設置在所述按鈕3的底端的下方,所述環形圈42相距觸點端41設置,所述固定端43嵌設在所述第一卡槽12內;所述下接觸片2為「7」形,所述下接觸片2的水平段21設置在所述上接觸片4的觸點端41的下方;所述下接觸片2的豎直段22嵌設在所述第二卡槽13內;所述下接觸片2豎直段22的尾部與所述下導線6固定連接;所述上導線5的上端與所述上接觸片4的環形圈42接觸;所述上導線5的下端卡設在殼體I內。
[0025]所述下接觸片2豎直段22的尾部與所述下導線6之間經焊接固定連接。
[0026]所述上接觸片4與所述下接觸片2之間平行相距設置在所述殼體I內。
[0027]所述上導線5的上端裸露設有金屬導體51,所述金屬導體51纏繞在所述凸軸11的外緣上,並與所述上接觸片4環形圈42的內壁接觸。
[0028]所述按鈕3的下端設有與殼體I配合的倒扣31結構。
[0029]採用本實用新型結構的漏電斷路器的試驗按鈕裝置,按鈕3向下運動,其下端推動上接觸片4的環形圈42繞凸軸11旋轉,促使上接觸片4觸點端41向下彎曲,使觸點端41上的觸點411與下接觸片2的水平段21接觸,電路導通,斷路器工作;因為上接觸板4的固定端43嵌設在殼體I內的第一卡槽12內將上接觸片4固定,上接觸片4沿環形圈42繞凸軸11旋轉的同時,環形圈42內壁與纏繞在凸軸11上的上導線5的金屬導體51接觸更緊密、可靠、安全,按鈕3在上接觸片4的自彈力下復位。
[0030]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範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
【權利要求】
1.一種漏電斷路器的試驗按鈕裝置,包括殼體、按鈕、接觸片及導線;其特徵在於:所述接觸片包括上接觸片和下接觸片,所述導線包括與上接觸片對應的上導線、與下接觸片對應的下導線;所述按鈕嵌設在殼體上,所述按鈕的底端與所述上接觸片接觸,所述按鈕在所述上接觸片的作用下,其上端突出所述殼體表面;所述殼體內側設有固定上接觸片的第一卡槽、固定下接觸片的第二卡槽及用於定位上接觸片的凸軸;所述上接觸片主要由觸點端、環形圈及固定端組成;所述觸點端懸空設置,所述觸點端設置在所述按鈕的底端的下方;所述環形圈相距觸點端設置,所述固定端嵌設在所述第一卡槽內;所述下接觸片為「7」形,所述下接觸片的水平段設置在所述上接觸片的觸點端的下方;所述下接觸片的豎直段嵌設在所述第二卡槽內;所述下接觸片豎直段的尾部與所述下導線固定連接;所述上導線的上端與所述上接觸片的環形圈接觸;所述上導線的下端卡設在殼體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漏電斷路器的試驗按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下接觸片豎直段的尾部與所述下導線之間經焊接固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漏電斷路器的試驗按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接觸片與所述下接觸片之間平行相距設置在所述殼體內。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漏電斷路器的試驗按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上導線的上端裸露設有金屬導體,所述金屬導體纏繞在所述凸軸的外緣上,並與所述上接觸片環形圈的內壁接觸。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漏電斷路器的試驗按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按鈕的下端設有與殼體配合的倒扣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漏電斷路器的試驗按鈕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觸點端的端部設有向下凹陷的觸點。
【文檔編號】H01H71/00GK203931964SQ201420280703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29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29日
【發明者】曾瑩, 黃長衡 申請人:雲南追夢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