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蓄能互聯熱泵系統的相變蓄熱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12 12:19:01 1

本實用新型屬於蓄熱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於蓄能互聯熱泵系統的相變蓄熱裝置。
背景技術:
熱泵熱水器一般採用一個水箱,換熱器可以放置於水箱內,也可以放置於水箱外,還有通過水泵循環方式,將水箱中的水循環到製冷劑換熱器,將水溫度升高,然後讓進入水箱。整個水箱的溫度基本上一樣。用水的時候,自來水從水箱底部進入,上部熱水被頂出,使用過程中,底部冷水和水箱內的熱水混合導致出水率低下。還有一種利用水箱蓄熱的方式製取熱水,水箱內部有一個換熱器,自來水在換熱管內走,管外的水箱水通過自然對流換熱加熱自來水。採用水箱蓄熱製取熱水的主要問題是出水率低,水箱佔空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些公司採用了相變材料來提高水箱的熱容量,採用單一的相變溫度,比如60℃,導致機組的冷凝溫度約為63℃左右,能效比較低,在環境溫度5℃的情況下,效率只有2左右。一般熱水從10℃升至60℃,平均的溫度是35℃,平均冷凝溫度40℃,在環境溫度5℃的情況下,效率有3.2左右。但是現有的相變蓄熱裝置不適用於蓄能互聯熱泵系統,熱交換性能差,供能方式單一,智能化程度低的問題。
因此,實用新型一種用於蓄能互聯熱泵系統的相變蓄熱裝置顯得非常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於蓄能互聯熱泵系統的相變蓄熱裝置,以解決現有的相變蓄熱裝置不適用於蓄能互聯熱泵系統,熱交換性能差,供能方式單一,智能化程度低的問題。一種用於蓄能互聯熱泵系統的相變蓄熱裝置,包括電熱泵,壓縮機,第一輸入管,蓄熱箱,太陽能換熱器,第二輸入管,輸出管,回流管,換熱管和智能控制主機,所述的蓄熱箱在一端分別通過第一輸入管和第二輸入管與電熱泵和太陽能換熱器連接;所述的蓄熱箱在另一端與所述的輸出管和回流管連通;所述的壓縮機設置在電熱泵和蓄熱箱之間的第一輸入管上;所述的蓄熱箱包括基座,箱體,蓄熱單元和連接管,所述的箱體安裝在基座上;所述的蓄熱單元設置在箱體的內部;所述的換熱管貫穿蓄熱單元和箱體在兩端分別與第一輸入管,第二輸入管和回流管,換熱管連通。
所述的箱體採用中空鍍鋅鋼板箱;所述的箱體內部還填充有泡沫保溫層,有利於降低蓄熱箱內部熱量的散失速度。
所述的蓄熱單元採用多個;所述的蓄熱單元通過連接管串聯;所述的蓄熱單元的外部也設置有泡沫保溫層,有利於實現更好的蓄熱效果。
所述的蓄熱單元內部填充有相變介質;所述的蓄熱單元內部側壁上還設置有溫度傳感器,所述的溫度傳感器與智能控制主機電性連接,有利於靈活檢測蓄熱單元內部的溫度信息。
所述的連接管上設置有連接調節閥,配合溫度傳感器的設置,有利於靈活控制單個蓄熱單元的蓄熱梯度,進一步有利於提高蓄熱效果。
所述的太陽能換熱器內部也設置有溫度傳感器,所述的溫度傳感器與智能控制主機電性連接,有利於靈活檢測太陽能換熱器內部的溫度信息。
所述的換熱管為S型;所述的換熱管的外壁上設置有換熱翅片,有利於增大換熱管與蓄熱單元內部相變介質的接觸面積,提高換熱效果。
所述的第一輸入管,第二輸入管,輸出管和回流管上設置有輸入輸出調節閥。
所述的輸入輸出調節閥和連接調節閥採用電磁閥,所述的輸入輸出調節閥和連接調節閥與智能控制主機電性連接,有利於智能控制閥門的開合,智能化控制程度更高。
所述的智能控制主機採用微電腦控制主機。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於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於蓄能互聯熱泵系統的相變蓄熱裝置廣泛應用於蓄熱裝置技術領域。同時,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本實用新型電熱泵,壓縮機和太陽能換熱器的設置,有利於豐富供熱方式,節能環保且使用方便。
2.本實用新型多個蓄熱單元和連接管的設置,有利於控制各蓄熱單元的獨立或同步工作,蓄熱效果更佳。
3.本實用新型智能控制主機,連接調節閥,輸入輸出調節閥和溫度傳感器的設置,有利於提高智能化控制程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換熱管結構示意圖。
圖中:
1-電熱泵,2-壓縮機,3-第一輸入管,4-蓄熱箱,41-基座,42-箱體,43-蓄熱單元,431-溫度傳感器,44-連接管,441-連接調節閥,5-太陽能換熱器,6-第二輸入管,7-輸出管,8-回流管,9-換熱管,91-換熱翅片,10-智能控制主機,11-輸入輸出調節閥。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
如附圖1和附圖2所示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於蓄能互聯熱泵系統的相變蓄熱裝置,包括電熱泵1,壓縮機2,第一輸入管3,蓄熱箱4,太陽能換熱器5,第二輸入管6,輸出管7,回流管8,換熱管9和智能控制主機10,所述的蓄熱箱4在一端分別通過第一輸入管3和第二輸入管6與電熱泵1和太陽能換熱器5連接;所述的蓄熱箱4在另一端與所述的輸出管7和回流管8連通;所述的壓縮機2設置在電熱泵1和蓄熱箱4之間的第一輸入管3上;所述的蓄熱箱4包括基座41,箱體42,蓄熱單元43和連接管44,所述的箱體42安裝在基座41上;所述的蓄熱單元43設置在箱體42的內部;所述的換熱管9貫穿蓄熱單元43和箱體42在兩端分別與第一輸入管3,第二輸入管6和回流管8,換熱管9連通。
所述的箱體42採用中空鍍鋅鋼板箱;所述的箱體42內部還填充有泡沫保溫層,有利於降低蓄熱箱4內部熱量的散失速度。
所述的蓄熱單元43採用多個;所述的蓄熱單元43通過連接管44串聯;所述的蓄熱單元43的外部也設置有泡沫保溫層,有利於實現更好的蓄熱效果。
所述的蓄熱單元43內部填充有相變介質;所述的蓄熱單元43內部側壁上還設置有溫度傳感器431,所述的溫度傳感器431與智能控制主機10電性連接,有利於靈活檢測蓄熱單元43內部的溫度信息。
所述的連接管44上設置有連接調節閥441,配合溫度傳感器431的設置,有利於靈活控制單個蓄熱單元43的蓄熱梯度,進一步有利於提高蓄熱效果。
所述的太陽能換熱器5內部也設置有溫度傳感器431,所述的溫度傳感器431與智能控制主機10電性連接,有利於靈活檢測太陽能換熱器5內部的溫度信息。
所述的換熱管9為S型;所述的換熱管9的外壁上設置有換熱翅片91,有利於增大換熱管9與蓄熱單元43內部相變介質的接觸面積,提高換熱效果。
所述的第一輸入管3,第二輸入管6,輸出管7和回流管8上設置有輸入輸出調節閥11。
所述的輸入輸出調節閥11和連接調節閥441採用電磁閥,所述的輸入輸出調節閥11和連接調節閥441與智能控制主機10電性連接,有利於智能控制閥門的開合,智能化控制程度更高。
所述的智能控制主機10採用微電腦控制主機。
工作原理
本實用在工作過程中,利用電熱泵1和壓縮機2配合或太陽能換熱器5通過第一輸入管3或第二輸入管6進入蓄熱箱4內進行熱量儲存,通過輸出管7使用時,換熱管9與蓄熱單元43內部的相變介質進行熱量交換,在使用過程中,溫度傳感器431實時檢測太陽能換熱器5以及蓄熱單元43內部的溫度信息並傳遞至智能控制主機10,智能控制主機10調節連接調節閥441或輸入輸出調節閥11的開合,保障使用過程的有效、順暢。
利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啟發下,設計出類似的技術方案,而達到上述技術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