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緯紗採用多重包覆的包芯彈力紗的彈力牛仔面料及其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06-12 18:29:17 3

本發明涉及一種彈力牛仔面料,尤其涉及一種緯紗採用多重包覆的包芯彈力紗的彈力牛仔面料及其工藝。
背景技術:
彈力牛仔雖然一直都佔有主導地位,但隨著人們對牛仔服裝面料要求的提高,面料市場產品逐漸走向多元化,對彈力牛仔的需求以及要求也越來越多和越來越高,根據市場趨勢,我們將彈力牛仔布不斷地進行嘗試,包芯紗具有特有的皮芯結構,性能優良,將多重包覆的包芯彈力紗應該用到牛仔布上面,做成的織物比普通的氨綸包覆做成的包芯紗織物手感更加豐滿和厚實,且具有更好的彈力伸展性,成為高檔女裝牛仔面料的首選。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採用雙包芯經紗與彈性緯紗交織的雙包芯紗四面彈牛仔布。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緯紗採用多重包覆的包芯彈力紗的彈力牛仔面料,包含縱向經紗和橫向緯紗,所述的彈力牛仔面料由所述的縱向經紗與橫向緯紗交織而成,所述的經紗為優質純棉紗,所述的緯紗為多重包覆包芯彈力紗。
進一步,所述的緯紗採用了包芯結構,所述的緯紗外包纖維為優質的棉紗,所述的緯紗芯紗採用20d~100d滌綸長絲和兩組20d~105d的萊卡彈力紗組成。
進一步,所述的緯紗採用多重包覆的包芯彈力紗彈力牛仔面料規格範圍如下:
一.紗支規格:
所述的經紗為優質的棉紗,特克斯數為106tex~18.2tex(5.5s~32s),所述的緯紗為多重包履包芯彈力紗,外包纖維為優質的棉紗,芯紗採用20d~105d長纖和兩組20d~105d的萊卡彈力紗,做成的紗線特克斯數為72.8tex~27.7tex(8s~21s);
二.經緯密度:
經密307根/10cm~512根/10cm,緯密200根/10cm~280根/10cm;
三.織物克重:
254g/㎡~390g/㎡(7.5oz~11.5oz)。
本發明的目的還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採用雙包芯經紗與彈性緯紗交織的雙包芯紗四面彈牛仔布的織造工藝。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織造一種緯紗採用多重包覆的包芯彈力紗的彈力牛仔面料的工藝,包括絡筒—球經—繩狀染色—分紗—上漿—織造—胚布檢驗—後整理加工處理—成品檢驗—打包,具體為:
a、絡筒:通過絡筒,提高了產品質量、改善經紗張力和均勻卷繞密度,並按整經工藝要求進行整批換筒時,減少整經過程中的單紗張力差異、提高染色和上漿等工序的生產效率,絡筒機工藝參數設計為:車速500~600m/min,張力圈重量30~50g;
b、球經,通過球經機將—定根數的筒子紗(340~480根)聚集成束狀紗條,卷繞在球經軸上,形成一個個球狀的紗團,球經機工藝參數設計為:車速300~400m/min和單紗動態張力15~30釐牛;
c、將球經軸12至36個採用繩狀染色,然後分紗和上漿,然後卷繞成織軸,工藝流程為:球經軸→潤溼處理1道→溫水洗滌1~2道→染色氧化6~10道→溫水洗2道→上油(1-2)道烘乾→落紗卷裝於儲紗筒→分紗→上漿→烘乾→卷繞織軸,染色工藝參數設計為:潤溼處理溫度85±2和水洗處理溫度40~45℃,染槽中靛藍含量30~35g/l、保險粉含量48~52g/l、滲透劑6~10g/l、燒鹼含量5~5.6g/l和車速25~30m/min,上漿工藝參數設計如下:pva6~10kg、變性澱粉180~220kg、組合漿料40~60kg、膠水30~50kg、牛油10kg、定積48寸水、漿槽溫度90~95℃、壓漿輥壓力為前1.5~2pa、後2~3pa和上漿率8~11%;
d、將漿染好的織軸架至織機上織造成坯布,織造工序工藝參數設計為:車速560m/min、開口時間315度、後梁高度位置核度+10、後梁前後位置+3和上機張力3.0kn,總經根數3728,邊紗根數52*2,上機筘號25.5齒/2英寸,上機筘幅73.3英寸,上機緯密41根/英寸,地組織穿綜3、4、5和6,地組織穿筘4入,地組織採用3/1右斜;邊組織穿綜1和2,邊組織穿筘4入,邊組織採用2/2經重平;
e、織造成卷的坯布經過檢驗後採用普通防縮整理工序加工成成品,普通防縮整理流程為:燒毛→拉幅→兩次預縮,各流程工藝參數如下:燒毛採用兩正一反、車速80m/min和火焰溫度1000~1100℃,拉幅機溫度150~160℃和車速41~45m/min,縮水機車速35~40m/min;
f、成品檢驗:按照成品檢驗標準及檢驗規範進行對成品的檢驗;
g、打包:檢驗完成後的成品進行打包。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的經紗採用了優質的棉紗,並且是天然的植物纖維,具有極好的的吸溼、保溼和耐熱性能等等,而緯紗採用了包芯結構,外包纖維為優質的棉紗,所述的緯紗芯紗採用20d~100d滌綸長絲和兩組20d~105d的萊卡彈力紗組成,所述的經紗與緯紗交織而成的彈力牛仔面料在做成牛仔服裝後穿著透氣和舒適時尚。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緯紗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工藝流程圖。
圖中:經紗1、緯紗2。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具體對本發明的結構、特徵及其功效,能有更進一步地了解和認識,現列舉一實施實例,並結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根據圖1所示,一種緯紗採用多重包覆的包芯彈力紗的彈力牛仔面料,包含縱向經紗1和橫向緯紗2,所述的彈力牛仔面料由所述的縱向經紗1與橫向緯紗2交織而成,所述的經紗1為優質純棉紗,所述的緯紗2為多重包覆包芯彈力紗。
所述的經紗1採用優質的棉紗,棉纖維是天然的植物纖維,做成棉紗後,具有極好的的吸溼、保溼、耐熱性能等等,在牛仔服裝應用上廣泛,穿著透氣、舒適。
根據圖2所示,所述的緯紗2為多重包覆包芯彈力紗,其紗線特點是外包纖維選用優質的棉紗,芯紗之一採用滌綸長絲20d~100d的滌綸長絲,滌綸長絲包覆一根20d~105d的萊卡絲,再與一根20d~105d的萊卡絲加捻纏繞,採用環錠紡工藝,包覆加捻纏繞後的三芯紗彈力紗,此種緯紗2做成的牛仔面料彈力比普通的雙芯彈力紗要大、回彈性更好和手感更加豐滿,一種緯紗2採用多重包覆的包芯彈力紗的彈力牛仔面料,織物規格範圍如下:
1.紗支規格:
所述的經紗1為優質的棉紗,特克斯數為106tex~27.7tex(5.5s~21s),所述的緯紗2為多重包履包芯彈力紗,外包纖維為優質的棉紗,芯紗採用20d~105d長纖和兩組20d~105d的萊卡彈力紗,做成的紗線特克斯數為72.8tex~27.7tex(8s~21s);
2.經緯密度:
經紗密度為236根/10cm~551根/10cm。緯紗密度為140根/10cm~260根/10cm;
3.織物克重:
237g/㎡~460g/㎡(7oz~13.5oz)
織物規格:
經紗:8s/1oe
緯紗:14/75ddty(40d萊卡+40d萊卡)
密度:74*46(根/英寸),門幅:48/50″,克重:10.6oz
組織:3/1右斜。
根據圖3所示,一種緯紗採用多重包覆的包芯彈力紗的彈力牛仔面料的具體的織造生產流程如下:
a、絡筒:通過絡筒,提高了產品質量、改善經紗張力和均勻卷繞密度,並按整經工藝要求進行整批換筒時,減少整經過程中的單紗張力差異、提高染色和上漿等工序的生產效率,絡筒機工藝參數設計為:車速500~600m/min,張力圈重量30~50g;
b、球經,通過球經機將—定根數的筒子紗(340~480根)聚集成束狀紗條,卷繞在球經軸上,形成一個個球狀的紗團,球經機工藝參數設計為:車速300~400m/min和單紗動態張力15~30釐牛;
c、將球經軸12至36個採用繩狀染色,然後分紗和上漿,然後卷繞成織軸,工藝流程為:球經軸→潤溼處理1道→溫水洗滌1~2道→染色氧化6~10道→溫水洗2道→上油(1-2)道烘乾→落紗卷裝於儲紗筒→分紗→上漿→烘乾→卷繞織軸,染色工藝參數設計為:潤溼處理溫度85±2和水洗處理溫度40~45℃,染槽中靛藍含量30~35g/l、保險粉含量48~52g/l、滲透劑6~10g/l、燒鹼含量5~5.6g/l和車速25~30m/min,上漿工藝參數設計如下:pva6~10kg、變性澱粉180~220kg、組合漿料40~60kg、膠水30~50kg、牛油10kg、定積48寸水、漿槽溫度90~95℃、壓漿輥壓力為前1.5~2pa、後2~3pa和上漿率8~11%;
d、將漿染好的織軸架至織機上織造成坯布,織造工序工藝參數設計為:車速560m/min、開口時間315度、後梁高度位置核度+10、後梁前後位置+3和上機張力3.0kn,總經根數3728,邊紗根數52*2,上機筘號25.5齒/2英寸,上機筘幅73.3英寸,上機緯密41根/英寸,地組織穿綜3、4、5和6,地組織穿筘4入,地組織採用3/1右斜;邊組織穿綜1和2,邊組織穿筘4入,邊組織採用2/2經重平;
e、織造成卷的坯布經過檢驗後採用普通防縮整理工序加工成成品,普通防縮整理流程為:燒毛→拉幅→兩次預縮,各流程工藝參數如下:燒毛採用兩正一反、車速80m/min和火焰溫度1000~1100℃,拉幅機溫度150~160℃和車速41~45m/min,縮水機車速35~40m/min;
f、成品檢驗:按照成品檢驗標準及檢驗規範進行對成品的檢驗;
g、打包:檢驗完成後的成品進行打包。
本發明新型的經紗1採用了優質的棉紗,並且是天然的植物纖維,具有極好的的吸溼、保溼和耐熱性能等等,而緯紗2採用了包芯結構,外包纖維為優質的棉紗,所述的緯紗2芯紗採用20d~100d滌綸長絲和兩組20d~105d的萊卡彈力紗組成,通過所述的經紗1與緯紗2交織而成的彈力牛仔面料在做成牛仔服裝、穿著透氣和舒適時尚。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