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這部電影的亮點(如果不是要歌頌)
2023-07-03 07:59:45
八佰不是歌頌式戰爭電影,沒有以英雄為主視角,而以逃兵和平民為主視角,這點在當下是非常值得肯定。
我本來以為八佰會突破以前國產戰爭電影的拍法,很遺憾八佰仍然是一部沒有一個具體個體的人物塑造,以及個體對於戰爭的切片視角和感受的戰爭電影。單以劇情來說八佰也顯得不那麼流暢完整,很多情節都沒有像其他商業類型片那樣直白交代前因後果,信息線索都被快速剪輯碎片化了,導致電影對強情節需求觀眾也不友好,也算缺點。但八佰所要表達的主題非常統一完整。
管虎想拍的是沒有愛國意識的民眾如何在觀看和參與四行倉庫抗戰的過程中覺醒和轉變,而不是歌頌英烈這麼直白的主題。所以八佰應該是主題和情緒驅動的電影,不是比較常見的情節和人物為內核的電影。
電影上半部分展示了逃兵、貪生怕死、為錢服務敵人,隔岸觀火、尤唱後庭等等國家意識淡漠的民眾。中間拍了勇士在四行倉庫這個關注的焦點中激烈戰鬥和無所畏懼的英勇犧牲。
後段拍了黃浦江兩岸的民眾從心裡只有老婆孩子父母,只有家,只有錢,只有自己,轉變覺醒成心裡還有民族,還有一個更加宏大的國家意識的抗日救亡民眾。戰士和國旗代表了國家的意志,能最直觀的感染民眾。所有的素材都是按照游離在國家意識之外的逃兵和民眾們在戰士和旗幟的感召下轉變和覺醒這個核心邏輯組織的。
那麼四行倉庫的戰士們在兵力對比下明知必敗卻義無反顧的戰鬥,他們是白白犧牲了嗎?包括淞滬會戰,包括整個慘烈的正面戰場,他們都白白犧牲了嗎?導演在這部電影裡已經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姜文的鬼子來了拍了自始至終都沒有被政府構建出現代國家民族意識的愚昧的農業社會老百姓。管虎的八佰好比鬼子來了的續集,民眾在觀看和參與抗戰的過程中轉變了,覺醒了,主動投入愛國鬥爭中形成真正的民族洪流中。管虎拍的就是轉變這個主題,他還特意加入方記者這個從「漢奸「到戰地記者的掉頭級轉變的形象,強化了主題,達到整部電影作者表達的統一性。
另外提一下,這部電影存在血腥暴力,不適合作為孩子的愛國主義教育片,在國外至少是pg18級,最好不要帶18歲以下的孩子看。有個特寫,一個十幾歲的童軍在窗口被炸,玻璃碎渣插滿了腦袋和臉,給了大特寫,營造血腥和恐怖感。還有一個場景,王千源沒有討過老婆,問姜武是什麼感受,姜武繪聲繪色的說了,這個應該也是至少pg18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