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掛式耳的製造方法
2023-06-03 11:25:16
耳掛式耳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耳掛式耳機,具備:揚聲器單元(SP);容納揚聲器單元(SP),並具有形成有將來自揚聲器單元(SP)的聲音放出到外部的放音孔(1a2)的格子部(1a1)的主體部(1);連結在主體部(1)的一周緣部的耳掛部(3);以及在相對于格子部(1a1)的延伸方向外側向比格子部(1a1)更向放音方向突出的耳抵接部(1a4)。該耳掛式耳機構成為:通過將耳掛部(3)掛在耳廓(E)上,耳抵接部(1a4)的外側面的一部分以格子部(1a1)朝向耳廓側的方式與耳廓的對耳輪(E4)的內側抵接,成為耳廓的耳屏(E8)位於與格子部對應的位置的佩戴狀態。根據本實用新型,取得即便長時間佩戴也能維持良好佩戴感覺的效果。
【專利說明】耳掛式耳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具備掛在耳廓上的耳掛掛架件的耳掛式耳機。
【背景技術】
[0002]具備掛在耳廓上的耳掛掛架的耳掛式耳機為人所知,一個例子記載在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333678號公報)中。若耳掛式耳機的耳掛掛架掛在耳廓上,則主體部覆蓋住外耳道與耳廓抵接,佩戴姿態穩定。
[0003]耳掛式耳機由於在耳廓上的佩戴姿態比較穩定,所以不限用於音樂鑑賞,而是用於眾多用途。例如,業務用無線通信用途。在業務用無線通信用途中,與無線電收發兩用機等無線設備連接使用。該用途中的耳掛式耳機的佩戴時間相比用於音樂鑑賞極其長,而且通常連續佩戴。
[0004]但是,在耳廓E上,在外耳道E7中出口邊緣部的頭部側以及出口邊緣部的下方側,作為分別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位具有耳屏ES以及對耳屏E9 (參照圖8)。耳屏ES以及對耳屏E9是比耳廓E的耳垂E2等較硬、即所謂的具有硬度的突出部位。耳機的與耳廓E抵接的面,無論有無耳墊,在為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那樣的平面狀的情況下,或者為突出到耳廓E側的圓頂狀的情況下,在佩戴在耳廓E的狀態下,耳機的主體部與突出部位(耳屏ES以及對耳屏E9)抵接,存在成為該突出部位被押入狀態的情況。如果長時間佩戴耳機,則突出部位在該期間被持續按壓,產生不舒服感覺,存在不能維持良好佩戴感覺的可能,希望進行改盡口 ο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於是,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課題為,提供即便長時間佩戴也能維持良好佩戴感覺的耳掛式耳機。
[0006]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結構。
[0007]方案I是一種耳掛式耳機,其特徵在於,具備:
[0008]揚聲器單兀;
[0009]容納所述揚聲器單元,並具有形成有將來自所述揚聲器單元的聲音放出到外部的放音孔的格子部的主體部;
[0010]連結在所述主體部的一周緣部的耳掛部;以及
[0011]在相對於所述格子部的延伸方向外側,比所述格子部更向放音方向突出的耳抵接部,
[0012]該耳掛式耳機構成為:
[0013]通過將所述耳掛部掛在耳廓上,所述耳抵接部的外側面的一部分以所述格子部朝向所述耳廓側的方式與所述耳廓的對耳輪的內側抵接,
[0014]成為以下佩戴狀態:所述耳廓的耳屏位於與所述格子部對應的位置。
[0015]方案2根據方案I所述的耳掛式耳機,其特徵在於,
[0016]所述耳抵接部形成為包圍所述格子部的弧狀或者環狀。
[0017]方案3根據方案2所述的耳掛式耳機,其特徵在於,
[0018]所述耳抵接部從其根部的所述格子部的突出高度形成為從所述一周緣部向遠離所述一周緣部的一側變低。
[0019]方案4根據方案3所述的耳掛式耳機,其特徵在於,
[0020]所述耳抵接部以繞轉動軸線能夠轉動180°以上的方式連結。
[0021]方案5根據方案4所述的耳掛式耳機,其特徵在於,
[0022]所述主體部的周緣部形狀相對於所述轉動軸線為線對稱。
[0023]方案6根據方案5所述的耳掛式耳機,其特徵在於,
[0024]所述主體部的所述耳抵接部和除所述耳抵接部之外的部分分開形成。
[0025]根據本實用新型,取得即便長時間佩戴也能維持良好佩戴感覺的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6]圖1是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耳掛式耳機實施例的耳機51的立體圖。
[0027]圖2是用於說明耳機51的正視圖。
[0028]圖3是用於說明耳機51的後視圖。
[0029]圖4是用於說明耳機51的右側視圖。
[0030]圖5是用於說明耳機51的與圖4對應的剖視圖。
[0031]圖6(a)、圖6(b)是用於說明耳機51中耳掛掛架3的轉動的模式俯視圖。
[0032]圖7是用於說明耳機51向耳廓E的佩戴狀態的立體圖。
[0033]圖8是用於說明耳廓E的立體圖。
[0034]圖9是用於說明耳機51的主體部I所覆蓋的耳廓E的範圍的模式圖。
[0035]圖10是圖9中Sl-Sl位置的剖視圖。
[0036]圖11 (a)、圖11(b)、圖11(c)是用於說明向大小不同耳廓E、Ea、Eb的佩戴狀態的、圖9中S2-S2位置的模式剖視圖。
[0037]圖12是用於說明耳機51中使耳抵接部la4的突出高度Ht恆定的例子的相當於圖5的剖視圖。
[0038]圖13是用於說明耳抵接部la4由其他部件構成的耳機51A的模式立體圖。
[0039]圖14(a)、圖14(b)是用於說明使耳抵接部la4為其它方式的變形例的模式正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0]針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耳掛式耳機,利用優選實施例以及變形例,參照圖1?圖14(a)、圖14(b)進行說明。在以下的說明中,上下前後左右各方向規定為各圖中箭頭方向。該方向與處於使用狀態的姿態時的方向等沒有關係,而是為了易於理解而權宜地進行了規定。
[0041](實施例)
[0042]耳掛式耳機的實施例為耳機51,首先,參照圖1?圖6(a)、圖6(b)說明其結構。圖1是耳機51的立體圖,圖2是正視圖,圖3是後視圖,圖4是右側視圖,圖5是與圖4對應的局部剖視圖,圖6(a)、圖6(b)是用於說明左耳使用時和右耳使用時的模式俯視圖。
[0043]耳機51構成為具備:具有振動板SPa的揚聲器單元SP ;內表面側固定有揚聲器單兀SP的扁平碗狀的前殼Ia ;堵塞前殼Ia的後方側的扁平碗狀的後殼Ib 端側與設在揚聲器單元SP後表面的端子部SPb連接而另一端側從設在後殼Ib下方側周緣部的耳機線孔Ic拉出到外部的耳機線C ;以覆蓋耳機線C的方式插通耳機線孔Ic的套筒2 ;設在前殼Ia中上方側的一周緣部並向上方突出的柱狀的連結部Id ;連結在連結部Id上的耳掛部3(耳掛掛架3)。在耳機線C上打結形成有防止脫落的線結Ca。
[0044]前殼Ia和後殼Ib通過粘結、熔敷等一體化,形成主體部I。揚聲器單元SP以振動板SPa為前殼Ia側的姿態容納在主體部I的內部。在該例中,主體部I形成為在從後面觀察時大致呈正圓形。該從後面觀察時的形狀不限於正圓形,也可以為長圓、橢圓、三角、矩形等。該從後面觀察時的形狀由於能夠作為商品外觀在視覺上加以辨認,因此通常在照顧到功能的同時以設計為優先來加以決定。前殼Ia以及後殼Ib由樹脂形成。材料的例子為ABS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0045]耳掛掛架3形成為大致沿耳廓E (參照圖7以及圖8)在與頭部之間的根部形狀的弧狀。形成為弧狀的角度範圍適宜為從連結到主體部I的耳掛掛架3的上方端部位至少到達主體部I下方端部位的180°以上的範圍。如果形成為該180°以上的範圍,則耳掛掛架3更可靠地掛住耳廓E,佩戴姿態更穩定,因此優選。在耳機51中,如根據圖3等所明確的那樣,弧的範圍形成為180°以上的大約230°。
[0046]耳掛掛架3在以揚聲器單元SP的軸線CLl為中心時的連結部Id側的大致100°的範圍為POM(聚縮醛)制的芯材被TPE (熱塑性彈性體)覆蓋的根部3a,剩餘的前端側為僅由TPE形成的前端部3b。
[0047]根部3a由於為比TPE剛性高的POM制的芯材,所以在產生某種程度的彈性斥力的同時進行變形。形象地進行表述的話,進行所謂具有硬度的變形。利用該彈性斥力,能夠進行相對於耳廓E以適度的作用力對主體部I加力的佩戴。前端部3b比根部3a柔軟,容易變形。由此,在使耳掛掛架3變形的同時進行的耳機51向耳廓E的佩戴更加順暢。另外,在使佩戴的耳朵更換為另一隻耳朵時進行的耳掛掛架3的轉動時(關於該轉動,將在下文表述),容易越過造成幹擾的套筒2。
[0048]耳機51可以為能夠在左右雙方的耳朵上佩戴。圖1?圖4所示的耳機51為該能夠在左右雙方耳朵上佩戴的例子。因此,耳掛掛架3形成為厚度方向上沒有彎曲的二維弧狀形狀。
[0049]對應于振動板SPa的中央部為向前方側突出的圓頂狀,前殼Ia的與振動板SPa相對的部位也成為向前方突出的圓頂狀的格子部Ial。在格子部Ial上形成有多個向外部放出來自振動板SPa的聲音的放音孔la2。格子部Ial中形成有多個放音孔la2的區域稱為放首部la3。
[0050]在前殼la,在格子部Ial的延伸方向外側的部位,形成有比格子部Ial更向作為放音方向的前方突出的耳抵接部la4。如果使耳抵接部la4的、從與作為其根部的格子部Ial的邊界位置突出的高度為突出高度Ht (參照圖5),則耳抵接部la4例如以突出高度Ht恆定的方式形成(參照圖12)。另外,也可以如圖1以及圖5等所示那樣,耳抵接部la4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延伸,形成為傾斜成耳抵接部la4的圓周方向的規定位置Pl的突出高度Htl最高,並且越離開規定位置Pl (距離越遠),突出高度Ht越低。
[0051]耳機51中,例如該傾斜角度大致恆定。即、耳抵接部la4的前端稜線包含在假想平面SFl中。另外,假想平面SFl例如為與揚聲器單元SP的軸線CLl斜交的平面。在圖4等中,耳抵接部la4的前端稜線表述為稍向前方突出的曲線狀,但是從功能上以及所得到的效果上,可視為實質上與傾斜角度恆定的情況相同。
[0052]耳機51中,規定位置Pl為主體部I的周緣部的上方端。因此,假想平面SFl為在圖5的紙面正交方向延伸的面。更具體地講,在圖5中,在規定了包含轉動軸線CL2並且與紙面正交的假想平面SF2時,假想平面SFl相對於假想平面SF2的角度(劣角)僅傾斜角度Ga的量。該角度Ga的傾斜方向為:在耳機51的佩戴狀態下,隨著從上方側向下方側,耳抵接部la4從頭部HD離開的方向。角度0a沒有限定。例如為8?10°。
[0053]如上所述,耳機51中,規定位置Pl與設有連結部Id的位置一致。此處的一致沒有必要準確地一致,只要大致一致即可。
[0054]耳機51的耳機線C的拉出方向為下方。具體而言,在與作為連結部Id的突出方向的上方相反的方向被拉出。這是因為耳機51能夠佩戴在左右雙耳上。在作為左耳和右耳專用的耳機的情況下,該耳機線C的拉出方向不受限定。但是,如果耳機線C在佩戴狀態下被拉出到耳廓E的下方側,則其自然地被拉出,因此優選。
[0055]為了使耳機51能夠佩戴在左右雙方耳朵上,耳掛掛架3除了形成為上述的厚度方向上沒有彎曲的二維弧狀形狀,還在連結部Id轉動。具體而言,如作為俯視圖的圖6(a)以及圖6(b)所示,耳掛掛架3在連結部Id以繞作為其軸線的轉動軸線CL2至少轉動180°的方式連結。
[0056]連結部Id中耳掛掛架3的轉動方向不受限定,圖6 (a)中的時針方向(箭頭DR2)、逆時針方向(箭頭DR3)均可。圖6 (a)是能夠進行左耳佩戴的左耳用轉動位置,圖6(b)是能夠進行右耳佩帶的右轉動位置。在左轉動位置與右轉動位置之間的轉動中,耳掛掛架3的前端部3b的轉動路徑上存在套筒2。S卩,在耳掛掛架3的轉動中,套筒2造成幹擾。對此,耳掛掛架3尤其是前端部3b形成為極其柔軟,因此通過變形能夠容易越過套筒2。使耳機51能夠佩戴在左右雙方耳朵的情況下,如果設定轉動軸線CL2與揚聲器單元SP的軸線CLl相交,則在左耳和右耳上揚聲器單元SP的位置為同等位置,因此優選。
[0057]接著,還參照圖7?圖11 (a)、圖11(b)、圖11(c)說明耳機51佩帶在耳廓E的狀態。在以下的說明中,以耳掛掛架3佩戴在左耳的情況進行說明。佩戴在右耳的情況僅僅是左右相反,其他相同。
[0058]圖7是表不耳機51佩帶在耳廓E的立體圖。另外,圖8表不相對於圖7沒有佩戴有耳機51狀態的耳廓E。圖7所示的佩戴狀態下,耳掛掛架3容納在耳廓E中耳輪El與頭部HD之間的凹部,沿著耳廓E的外側根部懸掛。此處,如上所述,耳掛掛架3的形成為弧狀的範圍為大約230°,因此,前端部3b的前端附近到達耳垂E2與頭部HD之間。
[0059]耳廓E以相對於頭部HD越向後頭部側越離開的方式立起突出。因此,掛在耳廓E的耳掛掛架3相對於主體部I在厚度方向(參照圖4的箭頭DRl)以三維形式變形。因此,在耳掛掛架3產生使該變形復原的彈性斥力,利用該彈性斥力,主體部I以與耳掛掛架3之間夾持耳輪El的方式被向耳廓E側加力。該作用力也有助於耳機51向耳廓E的穩定佩戴。
[0060]在佩戴狀態下,連結部Id位於耳輪根E3的臉側端部附近。耳機線C沿著耳垂E2向下方拉出。因此,耳機51在佩戴狀態下成為傾斜成轉動軸線CL2的上方側接近臉側的姿態。
[0061]主體部I的外形形狀以及尺寸如下設定:在佩戴狀態下,上方側大致容納在作為對耳輪E4的臉側凹部的耳甲艇E5與耳甲腔E6,即耳抵接部la4的外側面的一部分與對耳輪E4的內側相接觸,並且,覆蓋外耳道E7、在外耳道E7的臉側在從頭部HD離開方向上突出的耳屏E8、在外耳道E7的下方側在從頭部HD離開方向上突出的對耳屏E9。
[0062]圖9是圖7中的向視Yl圖,是模式性表示主體部I所覆蓋的耳廓E的範圍的圖。圖9中的耳廓E記載為作為耳機51設計基準的最普遍可想到的大小。主體部I中的實線相當於外形線條,其內側的點劃線所示的線LNl表示的是耳抵接部la4與根部的格子部Ial連接的線條。即,線LNl所包圍的範圍相當於與格子部Ial對應的範圍。
[0063]如圖9所示,在耳機51的佩戴狀態下,耳屏E8位於與被耳抵接部la4包圍的格子部Ial對應的範圍內。在佩戴狀態下,相對於耳抵接部la4,格子部Ial位於以從頭部HD離開方式凹下的位置。因此,耳屏ES成為與格子部Ial不抵接的狀態、或者以比以往少的變形量抵接的狀態。
[0064]該耳屏E8與格子部Ial的高度位置關係表示在圖10中。圖10是圖9中Sl-Sl位置的模式剖視圖。
[0065]如圖10所示,格子部Ial相對於耳抵接部la4的前端部位形成為以從頭部HD離開的方式凹下,在佩戴狀態下,耳屏ES進入該凹部。由此,耳機51相比現有耳機的、沒有耳抵接部la4而格子部Ial為平面或者在耳廓E側突出為圓頂狀的抵接面位置(平面的情況以線LN2舉例表示),作為突出部位的耳屏ES不產生變形,或者即使產生變形也僅僅是稍微的變形。
[0066]如上所述,耳機51的主體部I形成為在比具有放音部la3的格子部Ial靠徑向的外側具有比格子部Ial更向放音方向突出的耳抵接部la4。另外,主體部I形成為,在耳機51的佩戴狀態下,作為突出部位的耳屏ES位於相對於耳抵接部la4在從頭部HD離開方向上凹下的格子部Ial所對應的位置。由此,耳機51即使長時間使用也難以產生不舒服感覺,可維持良好的佩戴感覺。
[0067]耳抵接部la4的突出高度Ht越大(高),耳屏E8與格子部Ial抵接的可能性越低,即使抵接到變形量也少。
[0068]但是,耳廓E的大小因人而異。尤其是在將耳機51佩帶在耳廓E的狀態下,與耳抵接部la4的下方端部對應的耳廓E的部位的差異較大。
[0069]如圖9所示,耳機51中,對於作為基準大小的耳廓E,主體部I的下方端部對應於對耳屏E9的位置。這是由於,從主體部I的後方觀察時從設計的觀點大致為圓形,主體部I的上方側大致容納在作為對耳輪E4的臉側凹部的耳甲艇E5與耳甲腔E6。對耳屏E9由於為突出部位,因此具有由於耳廓E的大小差異導致佩戴感覺產生很大差異的情況,期待減少由該差異引起的佩戴感覺的差異,消除個人差異,得到儘可能良好的佩戴感覺。
[0070]於是,適宜將耳機51的耳抵接部la4形成為將格子部Ial基本整周包圍的弧狀、或者完全整周包圍的環狀,並且使相對于格子部Ial的突出高度Ht在設有連結部Id的圓周方向位置上最大,越離開連結部Id越低。由此,能夠良好地減少由於耳廓E的大小差異導致的佩戴感覺的差異。參照圖11(a)?圖11(c)對此進行說明。
[0071]圖11 (a)?圖11 (c)是將耳機51佩帶在耳廓E的佩戴狀態下圖9的S2-S2位置的模式剖視圖。圖11(a)表示作為設計基準的大小的耳廓E上的佩戴狀態,圖11(b)表示比耳廓E小的耳廓Ea上的佩戴狀態,圖11 (c)表示比耳廓E大的耳廓Eb上的佩戴狀態。
[0072]通常,在耳掛式耳機中,佩戴狀態下的姿態大致由耳掛掛架3的形狀和主體部I中耳掛掛架3所連結的連結部Id附近的形狀決定。這在耳機51中也同樣。於是,在圖11 (a)?圖11(c)中,為了易於理解,使各假想平面SF2的位置和朝向相同來進行說明。
[0073]圖11(a)?圖11(c)中,設耳抵接部la4中前端稜線的上方端與耳廓E抵接的位置為位置P2,設定與假想平面SF2平行的通過位置P2的假想平面SF2A。此時,包含耳抵接部la4的前端稜線的假想平面SFl相對於假想平面SF2傾斜角度Θ a的量,因此,耳抵接部la4的下端的位置P3位於比假想平面SF2A靠後方側。
[0074]例如,圖11 (a)所示的作為基準尺寸的耳廓E的情況下,位置P3位於對耳屏E9的下方側部位,不抵接,而是產生稍微的間隙。即,即使長時間佩戴耳機51,主體部I的下方側也不與作為突出部位的對耳屏E9抵接,也不會對其加力。因此,即使長時間佩戴耳機51也能維持良好的佩戴感覺。
[0075]圖11 (b)所示的小耳廓Ea的情況下,位置P3位於比對耳屏E9靠下方的耳垂E2的部分,耳抵接部la4與耳垂E2抵接。在此,耳垂E2為極其柔軟且容易變形的部位,因此即使長時間佩戴耳機51,也難以產生不舒服感覺,可維持較良好的佩戴。
[0076]圖11(c)所示的大耳廓Eb的情況下,位置P3位於與耳甲腔E6對應的位置。耳甲腔E6為凹下部位,因此以角度Θ a以從耳廓E離開方式傾斜的主體部I的下方部位不與耳廓E抵接。由此,即使長時間佩戴耳機51,主體部I的下方側也不與突出部位抵接,也不對其加力。因此,即使長時間佩戴也能維持良好的佩戴感覺。
[0077]像這樣,耳機51形成為將格子部Ial大致整周包圍的弧狀、或者完全整周包圍的環狀,並且使相對于格子部Ial的突出高度Ht形成為在設有連結部Id的圓周方向位置上最大,從連結部Id沿著耳抵接部la4的延伸方向離得越遠越小,因此,不論耳廓E大小如何,即使長時間佩戴也能維持良好的佩戴感覺。
[0078]另外,在耳機51向耳廓E佩戴時,使耳掛掛架3向圖4的箭頭DRl方向彎曲的同時,使耳輪El以在耳掛掛架3與作為耳抵接部la4的下端位置的位置P3之間從其上方側通過的方式插入。此處,耳抵接部la4的突出高度Ht形成為從連結部Id沿著耳抵接部la4的延伸方向離得越遠越低,則即使在使耳掛掛架3不彎曲的狀態下,在耳抵接部la4的下端部位與耳掛掛架3之間也會產生某種程度的間隙,因此容易插入耳輪E1。另外,插入時耳掛掛架3的變形量也不用太大。g卩,耳機51向耳廓E的佩戴更容易。
[0079]另外,如圖4所示,耳機51的連結部Id前方側的稜線在區域ARl中與假想平面SF2大致平行。區域ARl的下方端為相當於耳抵接部la4上端的位置P2,上方端為連結部Id的上端位置P4。在佩戴狀態下,該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區域ARl與頭部HD以緊貼的方式抵接,因此耳機51難以產生以主體部I的位置P2為中心的轉動(箭頭DR4),佩戴姿態更穩定。
[0080]耳機51在比格子部Ial靠徑向外側具有比格子部Ial更向放音方向突出的耳抵接部la4。在格子部Ial為圓頂狀的情況下,在軸線CLl方向最突出的部位不超過假想平面SFl。由此,即使在掉落在地面等的耳機51被鞋從上方誤踩踏的情況下,與地面或者鞋底抵接的不是格子部Ial而是耳抵接部la4。S卩,由于格子部Ial上貫穿設置有多個放音孔la2,所以相比沒有貫穿設置放音孔的情況強度有所下降,格子部Ial不會受到過大的力,而是由強度較高的耳抵接部la4受力。因此,耳機51的格子部Ial破損的可能性低。
[0081]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不限定為上述的構成,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主旨的範圍內,也可以為以下所示的變形例。
[0082]在實施例中,說明了耳抵接部la4與前殼Ia形成為一體的例子,但是也可以為使耳抵接部la4和主體部I的除耳抵接部la4之外的部分分開形成的耳機51A。如圖13所示,耳機51A由相對於主體部I除去了耳抵接部la4對應部分的形狀的主體部IA和對應於耳抵接部la4形狀的耳抵接體la4A組合構成。該組合的結構能夠適用粘結、熔敷、嵌合安裝等公知方法。耳抵接體la4A上以連結部Id不造成幹擾的方式形成有避讓部N。圖13中,作為耳抵接體la4A,舉例表示了突出高度Ht以在圓周方向大致恆定的方式形成的耳抵接體la4Al和突出高度Ht從連結部Id側離得越遠則越低的耳抵接體la4A2。
[0083]耳抵接體la4A可以與耳機51A同樣地由ABS、彈性體等樹脂材料形成。另外,也可以由矽橡膠等橡膠材料形成。耳抵接體la4A可相對於主體部IA自如拆裝。在自由拆裝的情況下,可以由聚氨酯泡沫等泡沫材料形成,作為耳墊發揮作用。在業務用無線通信用途中,由於要求還設想到雨中使用的防水性能或者防滴性能,因此需要充分考慮這些性能來選擇材料。在該觀點上,如實施例中說明的那樣,優選耳抵接部la4與樹脂制的前殼Ia形成為一體。
[0084]耳抵接部la4不限定為形成為將格子部Ia大致整周包圍的弧狀、或者完全在整周包圍的環狀。作為弧狀的例子,可以為圖14(a)所示那樣部分形成的弧狀。另外,也可如圖14(b)所示,為在圓周方向上分離的多個柱狀耳抵接部le。耳機51在能夠左右雙耳佩戴的情況下,主體部I的從後面觀察時的周緣部形狀也可以相對於轉動軸線CL2為線對稱。由此,在右耳和左耳的佩戴感覺相同。
[0085]上述實施例以及各變形例能夠在可能的範圍內相互自由組合。
【權利要求】
1.一種耳掛式耳機,其特徵在於,具備: 揚聲器單元; 容納所述揚聲器單元,並具有形成有將來自所述揚聲器單元的聲音放出到外部的放音孔的格子部的主體部; 連結在所述主體部的一周緣部的耳掛部;以及 在相對於所述格子部的延伸方向外側,比所述格子部更向放音方向突出的耳抵接部, 該耳掛式耳機構成為: 通過將所述耳掛部掛在耳廓上,所述耳抵接部的外側面的一部分以所述格子部朝向所述耳廓側的方式與所述耳廓的對耳輪的內側抵接, 成為以下佩戴狀態:所述耳廓的耳屏位於與所述格子部對應的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耳掛式耳機,其特徵在於, 所述耳抵接部形成為包圍所述格子部的弧狀或者環狀。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耳掛式耳機,其特徵在於, 所述耳抵接部從其根部的所述格子部的突出高度形成為從所述一周緣部向遠離所述一周緣部的一側變低。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耳掛式耳機,其特徵在於, 所述耳抵接部以繞轉動軸線能夠轉動180°以上的方式連結。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耳掛式耳機,其特徵在於, 所述主體部的周緣部形狀相對於所述轉動軸線為線對稱。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耳掛式耳機,其特徵在於, 所述主體部的所述耳抵接部和除所述耳抵接部之外的部分分開形成。
【文檔編號】H04R1/10GK203968330SQ201420371665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7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30日
【發明者】香西大輔 申請人:Jvc建伍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