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陸空兩用多功能小車的製作方法
2023-05-28 00:30:21 2
一種陸空兩用多功能小車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陸空兩用多功能小車,陸地行駛模塊包括底盤、橡膠輪胎、動力系統和轉向系統,四個橡膠輪胎設於底盤的四個角處,前側的兩個橡膠輪胎傳動連接有轉向系統,後方的兩個橡膠輪胎傳動連接有動力系統;空中飛行模塊包括驅動電機Ⅰ,所述驅動電機Ⅰ通過減速副齒輪同傳動軸Ⅰ傳動連接,傳動軸Ⅰ末端固定有下螺旋槳葉。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陸空兩用多功能小車,能夠實現陸地和空中的交通行駛,能夠同時滿足偵查交通陸地和空中的偵查載體需要。
【專利說明】一種陸空兩用多功能小車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交通領域,一種既能夠在陸地上行駛,又能夠在空中飛行的小型交通運輸工具。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隨著軍事領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現有的偵查工具,不局限於單獨的陸地偵查和天空偵查,在遇到地震、大風或者其他惡劣的自然災害時,經常需要兩者相互配合來進行偵查行動,從而完成需要的偵查項目,但現有的偵查交通載體工具,不能同時滿足陸地和空中的偵查載體需要。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針對以上問題的提出,而研究設計一種陸空兩用多功能小車,用以解決現有的偵查交通載體工具,不能同時滿足陸地和空中的偵查載體需要的缺點。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手段如下:
[0004]一種陸空兩用多功能小車,包括陸地行駛模塊、空中飛行模塊和控制電路;
[0005]所述陸地行駛模塊包括底盤、橡膠輪胎、動力系統和轉向系統,四個橡膠輪胎設於底盤的四個角處,前側的兩個橡膠輪胎傳動連接有轉向系統,後方的兩個橡膠輪胎傳動連接有動力系統;
[0006]所述空中飛行模塊包括驅動電機I,所述驅動電機I通過減速副齒輪同傳動軸I傳動連接,傳動軸I末端固定有下螺旋槳葉,
[0007]所述驅動電機II通過減速副齒輪同傳動軸II傳動連接,傳動軸II穿過傳動軸I內部空心部,並同上螺旋槳葉連接固定;
[0008]控制電路通過連接線連接有動力系統、轉向系統、驅動電機I和驅動電機II。
[0009]作為優選所述動力系統包括電動馬達、小齒輪和大齒輪;電動馬達上的小齒輪同驅動軸上的大齒輪嚙合傳動,後方的兩個橡膠輪胎分別固定在驅動軸兩端;
[0010]轉向系統包括轉向舵機和轉向橫拉杆;轉向舵機通過轉向橫拉杆傳動轉向連接有前側的兩個橡膠輪胎。
[0011]作為優選所述轉向舵機能夠產生轉角α,-25° < α <25°。
[0012]與現有技術比較,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陸空兩用多功能小車,具有陸地行駛模塊和空中飛行模塊,在陸地行駛時,能夠通過電動馬達提供動力,轉向舵機和轉向橫拉杆負責轉向;空中飛行時,驅動電機I和驅動電機II同時分別為下螺旋槳葉和上螺旋槳葉轉動提供動力,兩個驅動電機轉動時方向相反,因此產生兩個方向相反的力矩,在兩個力矩的作用下,產生升力,實現小車的飛行,並且為直升起飛,不需要跑道,很容易實現原地起降,安全可靠;在發生自然災害時,由於路面損毀或天氣原因,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陸空兩用多功能小車,能夠實現陸地和空中的交通行駛,能夠同時滿足偵查交通陸地和空中的偵查載體需要。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發明陸地行駛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是本發明空中飛行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3是本發明陸地行駛模塊的電機驅動電路圖。
[0016]圖4是本發明空中飛行模塊的電機驅動電路圖。
[0017]其中:1、底盤,2、橡膠輪胎I,3、橡膠輪胎11,4、橡膠輪胎111,5、橡膠輪胎IV,6、電動馬達,7、小齒輪,8、大齒輪,9、轉向舵機,10、轉向橫拉杆,11、驅動電機I,12、減速副齒輪I,13、減速副齒輪II,14、傳動軸I,15、驅動電機II,16、減速副齒輪III,17、減速副齒輪IV,18、下螺旋槳葉,19、上螺旋槳葉,20、傳動軸II。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如圖1-圖4所示,一種陸空兩用多功能小車,包括陸地行駛模塊、空中飛行模塊和控制電路;
[0019]所述陸地行駛模塊包括底盤1、橡膠輪胎、動力系統和轉向系統,四個橡膠輪胎設於底盤I的四個角處,橡膠輪胎能夠同地面產生很好的附著力,前側的兩個橡膠輪胎,即橡膠輪胎I 2和橡膠輪胎II 3傳動連接有轉向系統,後方的兩個橡膠輪胎,即橡膠輪胎III 4和橡膠輪胎IV 5傳動連接有動力系統;
[0020]所述動力系統包括電動馬達6、小齒輪7和大齒輪8 ;電動馬達6上的小齒輪7同驅動軸上的大齒輪8嚙合傳動,橡膠輪胎III 4和橡膠輪胎IV 5分別固定在驅動軸兩端;
[0021]轉向系統包括轉向舵機9和轉向橫拉杆10 ;轉向舵機9通過轉向橫拉杆10傳動轉向連接有橡膠輪胎I 2和橡膠輪胎II 3。
[0022]所述轉向舵機9能夠產生轉角α,-25° < α < 25°,能夠滿足橡膠輪胎I 2和橡膠輪胎II 3的轉向要求,使車輛方便的進行轉向。
[0023]所述空中飛行模塊包括驅動電機I 11,所述驅動電機I 11通過減速副齒輪I 12和減速副齒輪II 13同傳動軸I 14傳動連接,傳動軸I 14末端固定有下螺旋槳葉18,
[0024]所述驅動電機II 15通過減速副齒輪III16和減速副齒輪IV 17同傳動軸II 20傳動連接,傳動軸II 20穿過傳動軸I 14內部空心部,並同上螺旋槳葉19連接固定;
[0025]控制電路通過連接線連接有動力系統、轉向系統、驅動電機I 11和驅動電機II 15,如圖3所示,陸地行駛模塊的電機驅動電路中的PWM1_0UT連接有遙控器控制開關I,D0WNM1_R和D0WNM1_B同動力系統的電動馬達6通過信號線連接在一起,如圖4所示,空中飛行模塊的電機驅動電路中的PWM1_0UT和PWM2_0UT分別連接有遙控器控制開關II和控制開關III,UP_M1_R和UP_M1_B同驅動電機I 11通過信號線連接在一起,UP_M2_R和UP_M2_B同驅動電機II 15通過信號線連接在一起。
[0026]工作中,當小車在陸地行駛時,電路向電動馬達6發送電信號,電動馬達6轉動,並且通過小齒輪7和大齒輪8將動力傳輸給驅動軸,驅動車輪橡膠輪胎行駛,當需要轉向時,控制控制電路向轉向舵機9發出電信號,轉向舵機9產生微幅擺動,通過轉向橫拉杆10將轉向的角度信號傳遞到車輪上,車輪橡膠輪胎即進行轉動。
[0027]當小車在天空中飛行時,控制電路,向驅動電機I 11和驅動電機II 15分別傳遞一個調速信號,使驅動電機I和驅動電機II同時分別為下螺旋槳葉和上螺旋槳葉轉動提供動力,兩個驅動電機轉動時方向相反,因此產生兩個方向相反的力矩,在兩個力矩的作用下,產生升力,實現小車的飛行,並且,下螺旋槳葉和上螺旋槳葉的轉速差越大,產生的升力越大。
[0028]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陸空兩用多功能小車功用即是小型偵查交通工具,其進一步發展之後有望成為載人交通工具,以致能夠滿足以下用途及優點:
[0029]1、可以緩解交通壓力,當道路上發生堵車時,會飛的汽車可以依照交通燈的指示飛起來(因為該車具有直升機的特點,所以可以垂直起降,不會碰到前車),當汽車飛過交通堵塞地段時,可以降落下來,像正常汽車一樣行駛,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在道路上浪費的時間,減少了了燃料的消耗,還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汽車尾氣帶來的環境汙染。
[0030]2、在自然災害發生時,該車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因為自然災害,可能有些路段不適合正常汽車的通行(比如道路受到嚴重的損毀,或者出現了較深的積水,汽車通行時會熄火),當然這時汽車可以飛起來,當越過損毀路面時再降落,為救災工作帶來很大的方便。
[0031]3、廣泛應用於軍事偵察領域,軍事偵察通常應對的是各種複雜工況,普通的交通工具根本無法勝任此項任務。而發明的這種交通工具,不僅可以在空中搜集情報,還可以降到地面,採集地面信息,將信息實時反饋,未來應用前景廣泛。
[0032]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陸空兩用多功能小車,其特徵在於包括陸地行駛模塊、空中飛行模塊和控制電路; 所述陸地行駛模塊包括底盤(I)、橡膠輪胎、動力系統和轉向系統,四個橡膠輪胎設於底盤(I)的四個角處,前側的兩個橡膠輪胎傳動連接有轉向系統,後方的兩個橡膠輪胎傳動連接有動力系統; 所述空中飛行模塊包括驅動電機I (11),所述驅動電機I (11)通過減速副齒輪同傳動軸I (14)傳動連接,傳動軸I (14)末端固定有下螺旋槳葉(18), 所述驅動電機II (15)通過減速副齒輪同傳動軸II (20)傳動連接,傳動軸II (20)穿過傳動軸I (14)內部空心部,並同上螺旋槳葉(19)連接固定; 控制電路通過連接線連接有動力系統、轉向系統、驅動電機I (11)和驅動電機II (1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陸空兩用多功能小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動力系統包括電動馬達(6)、小齒輪(7)和大齒輪(8);電動馬達(6)上的小齒輪(7)同驅動軸上的大齒輪(8)嚙合傳動,後方的兩個橡膠輪胎分別固定在驅動軸兩端; 轉向系統包括轉向舵機(9)和轉向橫拉杆(10);轉向舵機(9)通過轉向橫拉杆(10)傳動轉向連接有前側的兩個橡膠輪胎。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陸空兩用多功能小車,其特徵在於:所述轉向舵機(9)能夠產生轉角α,-25° < α < 25。。
【文檔編號】B60F5/02GK104149565SQ201410416205
【公開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21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21日
【發明者】袁博, 李吉慶, 莫映功, 王思遠 申請人: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