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旅行是什麼感覺(你想去太空旅行嗎)
2023-07-01 09:16:58 3
參考消息網4月7日報導英媒稱,太空酒店已經公布一年時間,幾位專家分析了民用太空旅行的現狀與挑戰。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4月3日報導,2018年4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舉行的太空2.0大會上,世界上第一個圍繞地球軌道的太空酒店「極光空間站」的官方通告正式發布。
天價太空之旅
在這個和大型私人噴氣式飛機差不多大小的結構體裡面,旅客可以在地表200英裡(約合322公裡——本網注)之上遨遊太空,盡覽地球的壯麗景色。
但這是花銷不菲的旅行,預定在2022年進入軌道運行的極光空間站,一趟12天的旅程起價高達每人950萬美元(1美元約合人民幣6.7元——本網注)。不過公司表示,預定入住的旅客人數已經排滿了7個月。
弗蘭克·邦傑是開發極光空間站的公司Orion Span的創始人兼執行官。他表示:「我們極光空間站的體驗之一是要讓人們體會職業太空人的生活,但是我們期待大多數旅客會望向太空酒店的窗外,並與每一個他們認識的人通話;如果旅客們玩倦了,我們還有一個稱為『全甲板』的虛擬實景體驗。此時,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比如你可以在太空中漂浮,或在月球上漫步,你還可以打高爾夫球。」
極光空間站被設計成類似國際空間站(ISS),規模較小但卻更加豪華奢侈,相似之處在於:極光空間站的訪客(四位旅客配兩名工作人員)也是睡在綁緊的睡袋裡,吃的是冷凍乾燥食物,所有旅客都得經過發射升空前的嚴格健康篩檢。
極光空間站酒店的訪客將會用一部分時間來跟進微重力實驗,比如種植作物,就像現在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中所做的那樣。但也會有一些區別:水會由每一批旅客從地球帶過來,而不是如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那樣用自己的尿液進行加工處理。
真的能實現嗎?
報導稱,科學界中的許多人認為,這是人類接下來不可避免的偉大跨越。但是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就算說民用太空旅行尚處於萌芽階段也幾乎是一種誇大之詞。雖然媒體大肆吹捧極光空間站酒店,但專家們卻對此謹慎得多。
瑞士聖加侖大學旅遊及交通研究中心的萊塞爾說,「極光空間站是一個很棒的玩意兒,但是這個項目能否實現還是個未知數。」
「眼下的太空旅遊領域,現實、騙局和科幻小說魚龍混雜,這令人們很難辨別現實與願望。」美國安柏瑞德航空大學的格利希補充說。他在該大學講授世界上唯一的太空旅遊課程。
萊塞爾和格利希一致認為太空旅遊已經確有其事,但是兩人都對民用太空旅遊公司能否實現以及如何實現抱持觀望態度,仍然有待確定的是民用太空飛行器的安全和工程標準。
健康挑戰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是健康問題。拿極光空間站來說,艙內窗戶不能打開,患有幽閉恐懼症,甚至輕微幽閉恐懼症的人對此應該三思而後行。
包括人體體液在內的物體往往會在低重力環境中往上升,因此旅客們自拍時應該有心理準備,因為體液上湧,你自拍結果將是有損形象的「大餅臉」。
此外,遊客可能因不適應失重環境而產生反胃、頭暈和嘔吐。
更讓人擔憂的是,進入太空艙的帶電粒子可能會損壞你的遺傳基因。儘管太空飛行器處於隔離密閉狀態,但並不能完全抵擋這些宇宙射線。
格利希警告說,「這是一項太空任務,而且是商業載人太空任務,你不能抱著『我們試一下看能不能行』的態度。」
但萊塞爾認為太空旅遊是大勢所趨,並指出極端的環境只是延緩了這一探索。他表示,「如果你回到30年前,去南極洲是不可能的,但是現在很多人去南極旅遊。我們擁有了這些新的領域,太空只是最新出現的一個,而且它是可以開放的。」
然而,太空到底何時會開放呢?沒人能夠確定。
俄媒講述加加林首次飛行:108分鐘太空之旅改變寰宇
參考消息網3月12日報導《俄羅斯報》3月11日刊登題為《加加林:108分鐘的太空之旅改變寰宇》文章,作者為納塔利婭·亞奇緬尼科娃,文章摘編如下:
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於1961年4月12日搭乘「東方」1號宇宙飛船,在302千米高處的太空、以近2.8萬千米/小時的速度,完成了人類首次環繞地球之旅。2019年恰逢他誕辰85周年,俄羅斯乃至全球都舉辦了紀念活動。
這是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在宇宙飛船起飛前乘坐汽車前往宇宙飛船發射基地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加加林上尉的飛行僅僅延續了108分鐘,但足以改變寰宇,扭轉人們對於可能與不可能之看法。遙遠的、未知的太空首度打破沉默,說起了俄語!
多年來,與此相關的一切仍然屬於機密。相關文件陸續小批量地公開。在紀念加加林首次飛行50周年(2011年)之際,有200多份材料和卷宗解密,包括圖紙、圖片、錄音記錄……然而,專家指出,還有很多材料分散於不同部門、且被束之高閣。這也恰是加加林此次飛行及其個人命運被神話、謠言所籠罩的原因所在。
首次飛行險些夭折
有傳聞說,由於地面技術故障,加加林的首次太空飛行差點夭折。為他合上艙蓋的「東方」宇宙飛船的主要設計師奧列格·伊萬諾夫斯基為我們揭開了真相。
他說:「我跟太空衣的主設計師費奧多爾·沃斯託科夫一道將加加林送至艙前,幫他『躺』上坐椅。他開始檢查通信聯絡是否順暢。我也擠進座艙,和他擁抱、握手,拍了拍他的頭盔,然後退出來。艙蓋砰地合上,鎖死。突然,我聽到總設計師科羅廖夫通過對講設備發問:『艙蓋是否正常合上?是不是沒對準?』我回答說:『沒有,一切正常。』他說:『不正常!氣密傳感器沒反應。』我一下子渾身冰涼,氣密傳感器傳遞的是艙蓋嵌入座艙隔框的信號。科羅廖夫冷冷地說:『為檢查接觸情況還能做什麼?來得及把艙蓋拆下重裝嗎?』我看了看安裝工莫羅佐夫和謝列茲尼奧夫。他們非常平靜地盯著我。由於感受到彼此間的默契,我遂對科羅廖夫說:『來得及。只是請告訴尤裡,我們會開蓋。』」
艙鎖上的32個螺母被拆掉,蓋子終於打開。伊萬諾夫斯基發現加加林微抬起左胳膊,透過袖子上的小鏡子凝視他,並低聲吹起了口哨,那是一曲經典老歌,「祖國聽得到,祖國知道……」
伊萬諾夫斯基檢查了傳感器所在的部位,一切正常。當時已經沒有時間與加加林再次告別了,他只是捕捉到後者投來的炯炯目光。艙蓋再度鎖上,螺母重新擰緊。真空計的指針沒有搖擺,密閉性能良好。
後來,地面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承認,是他們那裡的一盞指示燈出了問題。
未在預定區域著陸
為何加加林要選擇4月12日飛往太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太空人謝潑德也定在4月底出發。當時,蘇美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總設計師科羅廖夫有些著急:他無權將太空優勢拱手讓給大洋彼岸的同行……
據目擊者回憶,加加林此行最危險的時刻莫過於火箭從發射臺升空的最初20秒。因為倘若發生意外,使用降落傘的高度不夠。當年並沒有事故逃生系統,科羅廖夫的解決方案可謂獨闢蹊徑:在火箭旁邊拉起一張不鏽鋼網。一旦出事,太空人可以彈射出來,掉入網中。科研人員使用狗和人體模型進行過7次類似試驗,心中很有把握。
然而,飛行是不可能沒有意外的,而且可能遭遇相當嚴峻的時刻。據專家維克託·布拉戈夫回憶,火箭將宇宙飛船帶入的軌道,其遠地點比既定值高出100千米。當時,大家都寄望於制動系統。它是啟動了,但卻提前4秒停止運行,因為有個零件壞了。這也是導致加加林未能在預定區域著陸的原因。
兩名觀眾在博物館參觀尤裡·加加林圖片展。新華社記者馬震攝
參與籌備加加林首次太空之行的科研者最擔心的其實是人類能否承受得了失重的影響,心理健康是否會受損。很多人都特別憂慮,在宇宙的無垠黑暗當中,我們或許無法戰勝孤獨,失去正常的判斷能力。因此,這次飛行選擇了自動模式,唯有在突發險情時,太空人才能手動操作,但為此需要輸入一個被裝在信封中的密碼。當時,「125」這個數字堪稱絕密。
不過,幾乎所有知道它的人,都在加加林出發前向後者洩密了。因為他們都非常信任加加林。
成功著陸一個月後,加加林便開始周遊列國,履行自己的「和平使命」。他訪問的首個國家是捷克斯洛伐克,之後,他又馬不停蹄地前往芬蘭、英國、保加利亞、埃及、法國……在訪問英國時,女王邀他前往白金漢宮共進早餐。她甚至打破宮廷禮儀,與加加林合影。女王如此解釋自己的行為:加加林並非普通的地球人,他是從天上回來的,所以這是合乎禮儀的。
英媒:太空探索成功帶來外溢效應 中國電影迎來「科幻元年」
參考消息網2月3日報導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月1日刊登題為《中國電影公司飛躍進步,開拍科幻影片》的文章,文章摘要如下:
地球可能與木星碰撞,人類只有一線生機:一群無私的中國航天員。這是中國首部國產科幻大片想要告訴我們的。
《流浪地球》劇照
下周農曆新年——中國票房黃金檔——期間上映的《流浪地球》恰好與科幻喜劇《瘋狂的外星人》同時上演。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說:「科幻片是影業巔峰。」據報導,這部影片的投入達3.2億元人民幣。郭帆說,上世紀90年代看《終結者2》時就在心中播下了種子,夢想著自己也能拍科幻片。
去年中國票房收入增長了9%,達90億美元,僅次於北美的119億美元。中國電影導演在新的電影類型上大獲成功,比如類似《第一滴血》的動作片和現代戰爭史詩片。
《瘋狂的外星人》劇照
《瘋狂的外星人》的導演寧浩說,影片上映是一個標誌性事件,說明中國電影市場在製作方面正趨於多樣化。他說他的靈感來自於史蒂文·史匹柏的《外星人》。
影片充分利用了受益於北京投資國家太空計劃而興起的中國對外星人問題的廣泛興趣。上個月,中國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登陸月球背面,凸顯了中國太空計劃的迅速發展。
郭帆說,中國科幻影片的發展與上世紀70年代美國航空航天局完成太空任務後科幻影片在美國流行一樣。他說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一定的實力,那是不可能拍攝科幻電影的,因為觀眾不相信國家能夠解決影片中講述的問題。
中國在拍攝越來越多以太空為主題的影片,包括《上海堡壘》等,甚至還有一部科幻愛情片《時空偷渡少女》。
得益於中國日益先進的電影技術,科幻影片拍攝才成為現實。《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兩部影片都是根據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改編的。郭帆希望中國科幻影片能夠出口到國外,讓觀眾觀看有著五千年文明底蘊的科幻影片。
俄媒關注最佳旅行年齡 調查結果是這樣——
參考消息網3月15日報導俄媒稱,俄羅斯遊客認為最佳旅行年齡是40歲至60歲。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3月13日報導,一份對2000多名俄羅斯遊客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最適宜旅遊的年齡是40歲至60歲。
據報導,男性和女性的觀點各不相同。大部分女性旅行者認為最適合旅行的年齡為40至60歲,而男性認為是25至40歲。
絕大多數(98%)受訪者指出,退休年齡不會阻礙外出旅行,即使到了60歲,他們也不打算減少出行頻率。
只有2%的受訪者表示,鑑於健康狀況變差、收入減少,將不得不減少出行。
與此同時,38%的60歲以上的問卷參與者指出,退休後是最好的旅行時間。
報導稱,最近三年,30至35歲的旅行者最為活躍,佔旅行者總數的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