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頭痛、偏頭痛的藥物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和用途的製作方法
2023-06-05 02:43:41 2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頭痛、偏頭痛的藥物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和用途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頭痛、偏頭痛的藥物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術:
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之一,通常是指局限於頭顱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連線以上部位的疼痛。其具體表現常因人因病而異,或眉稜骨疼痛不安,或額脹痛,或雙顳痛,或頭頂痛,或如雞啄痛,或悶痛發昏,或頭重如裹,或頭皮發麻、跳動,或有貼物感、蟲爬感,或頭暈悶糊塗,或隱隱作痛,或頭痛如裂,等等。按臨床經驗,可將頭痛分為如下幾類偏頭痛、緊張型頭痛,叢集性頭痛和慢性陣發性半邊頭痛、非器質性病變的頭痛、頭顱外傷引起的頭痛、血管疾病性頭痛、血管性顱內疾病弓I起的頭痛、其他物品的應用和機械引起的頭痛、非顱腦感染引起的頭痛、代謝性疾病引起的頭痛、顱、頸、眼、耳、鼻、副鼻竇、牙齒、口腔、顏面或頭顱其他結構疾患引起的頭痛或面部痛、顱神經痛、神經幹痛傳入性頭痛 及頸源性頭痛等。現代研究發現,引起頭痛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些是嚴重的致命疾患,但病因診斷常比較困難。頭痛出現往往伴隨著身體健康狀態欠佳或其他疾病,長期頭痛或經常頭痛則可能是重病的先兆。目前,西醫並無治療頭痛、偏頭痛的專用特效藥物,必須診斷明確引起頭痛、偏頭痛是何疾病,才可給藥,有時即使診斷出引起頭痛、偏頭痛是何疾病,也無有效藥物給予,只能使用去痛片之類的一般止痛藥。另外,多數西藥都具有成癮性和其他毒副作用,如去痛片會帶來胃腸道等多方面的嚴重問題,且其往往對患者的頭痛、偏頭痛無顯著改善。而中醫重在辨證論治,加之中藥合理配伍後,其毒副作用小、療效穩定,因此,相比西醫,中醫在治療頭痛、偏頭痛等疑難疾病時具有一定的優勢。,目前,中醫根據頭痛、偏頭痛等的證型,將其分為以下幾類(1)以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而上衝巔頂的頭痛;(2)肝腎陰虛、陰血不足而致脈絡滯澀造成「不通則痛」所致頭痛;(3)因陰血虧少形成腦脈空虛的頭痛;(4)外傷等各種原因所致的血瘀頭痛;等。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藥效良好的治療頭痛、偏頭痛的藥物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和用途。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頭痛、偏頭痛的藥物組合物,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製備而成的製劑石決明20 40份、珍珠母20 40份、龍骨20 40份、牡蠣20 40份、白芍12 24份、當歸8 16份、白朮8 16份、柴胡8 16份、茯苓12 24份、鉤藤12 24份、黃荊子8 16份、蔓荊子7 13份、薄荷7 13份、生薑7 13份、甘草4 8份。進一步地,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製備而成的製劑石決明25 35份、珍珠母25 35份、龍骨25 35份、牡蠣25 35份、白芍16 20份、當歸10 15份、白朮10 15份、柴胡10 15份、茯苓16 20份、鉤藤20 30份、黃荊子10 15份、蔓荊子12份、薄荷8 12份、生薑8 12份、甘草41份。進一步優選地,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製備而成的製劑石決明30份、珍珠母30份、龍骨30份、牡蠣30份、白芍18份、當歸12份、白朮12份、柴胡12份、茯苓18份、鉤藤24份、黃荊子12份、蔓荊子10份、薄荷10份、生薑10份、甘草6份。其中,所述龍骨為生龍骨,所述牡蠣為生牡蠣。本發明所用原料藥中,龍骨為古代哺乳動物象類、犀類、三趾馬、牛類、鹿類等的骨骼化石;黃荊子為馬鞭草科牡荊屬植物黃荊的果實;其他原料藥參見《中國藥典》2010版第
其中,它是由所述原料藥的藥材粉、或原料藥的水或有機溶劑提取物為活性成分,加上藥學上常用的輔料或輔助性成分製備而成的製劑。進一步地,所述的製劑是口服製劑或注射製劑。更進一步地,所述口服製劑為顆粒劑、散劑、丸劑、滴丸劑、膠囊劑、軟膠囊劑、片劑
或口服液。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藥物組合物的製備方法,它包括如下操作步驟(I)按處方重量配比稱取原料藥;(2)取石決明、珍珠母、龍骨、牡蠣先煎,再加入白芍、當歸、白朮、柴胡、茯苓、黃荊子、蔓荊子、生薑、甘草煎煮後,後下薄荷與鉤藤,收集水煎液;藥渣再加水煎煮2次,合併各次水煎液,濃縮後,加上藥學上可用的輔料或輔助性成分製備成常規製劑。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藥物組合物在製備治療頭痛的藥物中的用途。進一步地,所述藥物是治療偏頭痛,非器質性病變的頭痛,緊張型頭痛,叢集性頭痛,頭顱外傷引起的頭痛,血管疾病性頭痛,血管性顱內疾病引起的頭痛,其他物品的應用和機械引起的頭痛,非顱腦感染引起的頭痛,代謝性疾病引起的頭痛,顱、頸、眼、耳、鼻、副鼻竇、牙齒、口腔、顏面或頭顱其他結構疾患引起的頭痛,顱神經痛,神經幹痛傳入性頭痛,頸源性頭痛,或慢性陣發性半邊頭痛的藥物。進一步地,所述藥物是治療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而上衝巔頂的頭痛;或肝腎陰虛、陰血不足而致脈絡滯澀造成的頭痛;或因陰血虧少所致頭痛;或外傷血瘀所致的頭痛。目前已公認「整體觀念」、「辨證施治」、「複方使用」、「複方配伍用藥如用兵」是中醫最科學最有效的幾大優勢,其中「複方配伍用藥如用兵」是非常科學的中醫藥原創理論。中醫組方中各藥如行兵布陣那樣環環相扣的嚴密配伍,是其優於西藥配方的有效手段。中醫方劑理論認為,每一方劑,不僅需要根據病因病機選擇合適的藥物妥善配伍,同時也應符合組方的基本結構,即「君、臣、佐、使」的組方配伍理論,所謂「君、臣、佐、使」的組方配伍,就是其建立在對疾病病機的全方位判斷基礎上的科學配比。中醫用方通過多環節、多靶點整合調節的生物學機制,對頭痛、偏頭痛這樣病因複雜、治療困難的疾病或症狀進行調控,可以取得比西藥更好、更持久的治療效果,而這種療效是建立在上述中醫傳統原創理論的正確指導之上的,本發明組方正遵循了這一原則。在中醫傳統理論中,頭痛、偏頭痛廣涉肝、腎、膽等臟腑及其經絡,頭頂、雙顳(偏頭)更是肝膽等經絡循行之所。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上衝之亢陽或上炎之肝火即可循經上竄巔頂,發為頭痛、偏頭痛。肝腎陰虛、陰血不足,則陰血虧少,陰血虧少則腦脈空虛,腦脈空虛則發為「空痛」性的頭痛、偏頭痛;肝腎陰虛亦可致脈絡滯澀、血行不暢,血行不暢則脈絡瘀阻,從而發為「不通則痛」的頭痛、偏頭痛(中醫名言有「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之說)。外傷等各種原因可造成顱腦血瘀,血瘀則不通,「不通則痛」,是為血瘀性頭痛、偏頭痛。本發明藥物組合物中以石決明、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四味重鎮之品共為君藥,潛鎮上衝之肝陽,鎮壓上竄之肝火,首先解決主因。肝喜柔,肝腎需陰血涵養,白芍為柔肝第一品,當歸乃養血之冠,故以白芍、當歸養陰血,滋陰柔肝,追討肝陽上亢、肝火上炎本因,從一個方面輔助主藥發揮作用,是為臣藥;肝喜條達疏暢、發散通疏,另外,肝陽與肝火除潛鎮之外,漏竄之邪亦需引領其往外疏散,柴胡為疏肝妙品,薄荷疏發效佳,故用柴胡、薄荷疏肝,並疏散上亢之餘邪,是從另一個方面輔助主藥發揮作用,是另外一組臣藥。中醫臟腑理論認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即凡肝經之患用藥,都應該以「實脾」之品截斷 其「傳脾」之弊,才能更好地發揮治療肝經病患藥效並又不致傷害到他髒(脾),為此,選用白朮、茯苓、生薑擔任「實脾」任務,又能條達於肝,生薑也有薄荷樣的疏發功效,輔佐前藥發揮更大作用,是為佐藥;鉤藤潛陽止頭痛,黃荊子專治頭痛,蔓荊子則長於止雙顳(偏頭)疼痛,相對前面的針對病本而言,此三味乃為輔佐的治標之品,所以是另一組佐藥。甘草素善調和諸藥,常以之為使,加之其性緩,可緩和疼痛,因而本發明藥物組合物也以甘草充任使藥,協同奏效。本發明藥物組合物能有效消除或極大緩解前述多種疾病所引起的頭痛、偏頭痛症狀,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癒頭痛的部分原發疾病,為臨床用藥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製備取石決明30g、珍珠母3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白芍18g、當歸12g、白朮12g、柴胡12g、茯苓18g、鉤藤24g、黃荊子12g、蔓荊子10g、薄荷10g、生薑10g、甘草6g。各藥味按量稱取,摻以足量的淨水,武火先煎前石決明、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沸後改文火再煎煮30分鐘以上,繼下除薄荷、鉤藤之外的餘藥,再煎煮10分鐘,最後再下薄荷與鉤藤,繼續煎煮8分鐘至10分鐘,收集水煎液後,再加水煎煮2次,合併各次水煎液,即得湯劑。本方中,石決明、珍珠母、龍骨、牡蠣的用量應較大,且石決明、珍珠母兩種藥都是同等劑量。同時,龍骨、牡蠣的生品才能發揮較強的潛鎮作用,而煅製品則具有收澀功效,不但不適於頭痛的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白芍用量不宜太低,低用量時就無法在本處方中發揮「潛陽」作用。薄荷用量不宜太多,太多有過度發汗之弊。生薑也不宜太多,太多也有過度發汗之弊,且生薑少量可協同甘草調和諸藥。實施例2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製備取實施例I製備的湯劑,濃縮後,加適當澱粉、糊精混勻後制粒。實施例3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製備取石決明40g、珍珠母40g、生龍骨40g、生牡蠣40g、白芍24g、當歸12g、白朮12g、柴胡12g、茯苓18g、鉤藤30g、黃荊子16g、蔓荊子13g、薄荷10g、生薑10g、甘草Sg。各藥味按量稱取,摻以足量的淨水,武火先煎前石決明、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沸後改文火再煎煮30分鐘以上,繼下除薄荷、鉤藤之外的餘藥,再煎煮10分鐘,最後再下薄荷與鉤藤,繼續煎煮8分鐘至10分鐘,收集水煎液後,再加水煎煮2次,合併各次水煎液,濃縮後,乾燥,力口入適量糊精、可溶性澱粉制粒後,壓片,即得片劑。實施例4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製備取石決明35g、珍珠母25g、生龍骨25g、生牡蠣25g、白芍16g、當歸10g、白朮10g、柴胡10g、茯苓16g、鉤藤22g、黃荊子10g、蔓荊子Sg、薄荷Sg、生薑Sg、甘草4g。各藥味按量稱取,摻以足量的淨水,武火先煎前石決明、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沸後改文火再煎煮30分鐘以上,繼下除薄荷、鉤藤之外的餘藥,再煎煮10分鐘,最後再下薄荷與鉤藤,繼續煎煮8分鐘至10分鐘,合併濾液,濃縮、乾燥後,加入適量微晶纖維素,混勻後,裝膠囊,即得膠囊劑。以下通過試驗例具體說明本發明的有益效果。試驗例I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臨床(門診)治療情況
(一)收治患者情況患者性別及年齡範圍涵蓋男女老幼,具備下述症狀特點之一或以上,共收治269例。症狀特點或頭頂痛,或雙顳痛,或半邊頭(或顳)痛,或太陽穴痛,或眉稜骨痛,或額痛,或耳後痛,或後腦痛。疼痛類型或脹痛,或如雞啄痛,或空痛,或悶痛發昏,或頭重痛,或隱隱作痛,或頭痛如裂,或頭皮發麻、跳動,或有貼物感、蟲爬感,或頭暈悶糊塗等。西醫疾病診斷對患者進行檢查後,確定上述269例患者中分別患有慢性陣發性半邊頭痛,非器質性病變的頭痛,緊張型頭痛,叢集性頭痛,頭顱外傷已經處理並經西醫治療後仍出現的頭痛,血管疾病性頭痛,血管性顱內疾病引起的頭痛,其他物品和機械引起的頭痛,非顱腦感染引起的頭痛,代謝性疾病引起的頭痛,顱、頸、眼、耳、鼻、副鼻竇、牙齒、口腔、顏面或頭顱其他結構疾患引起的頭痛,顱神經痛,神經幹痛傳入性頭痛及頸源性頭痛,不明原因的頭痛、偏頭痛等等(也可參見頭痛的國際分類ICHD- II)。以中醫理論辨證分型,則上述患者屬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而上衝巔頂,或肝腎陰虛、陰血不足而致脈絡滯澀造成「不通則痛」,或因陰血虧少形成腦脈空虛的頭痛、偏頭痛,或外傷等各種原因所致的血瘀頭痛(仍為「不通則痛」)等證型。其中,以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而上衝巔頂的「陽亢型」居多(約佔55%),其次為肝腎陰虛、陰血不足的「陰血虧少型」(約佔 30%)o(二)治療標準痊癒上述症狀特點完全消失,檢驗未見相關指標異常。療效顯著上述症狀明顯減輕,同時檢驗指標有相當程度改善。療效明顯上述取其一(患者症狀與檢驗指標)。有一定效果患者症狀有所減輕,或指標稍有改善。無效症狀依舊,指標沒改善。(三)治療方法I、實施例I所制湯劑為一日劑量,每次趁溫熱時服用200至400ml (8歲以下兒童
酌減次服量,但需增加日服次數),一日3次,按時按量服用,連服7日就停藥休息I日後再繼續服用,若有較重感冒或其他新患疾病時也暫時停服。2、注意併科學調理生活起居(如不飲酒、抽菸,不吃或少吃辛辣煎炸、肥甘厚味等「上火生熱」「助陽上亢」的食物,多吃新鮮、清淡而較有營養的食物;不生氣、發怒、自閉慪陰氣或鬱鬱寡歡,保持樂觀與心情舒暢;綠化、美化起居環境,並使其衛生整潔,門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但又不能室溫過高或過低;休息與活動適度,並較有規律。等等)。(四)治療結果以實施例I藥物組合物治療本病,男女老幼患者269例(以中老年居多),獲得了良好的療效。治療時間,根據各患者病情輕重、年齡大小、體質強弱等具體情況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在I周 3月左右,而I月至2月左右為多。按上述治療標準,269例患者中,有101例痊癒,治癒率達37. 5% ;112例效果顯著,達41. 6% ;16例效果明顯,佔5. 9% ;13例有一定效果,佔4. 8% ;27例效果不明顯(無效),佔10. 2%。總有效率達89. 8%。典型病例患者,女,21歲,未婚,西醫中專學生,患者右側偏頭痛2月左右,綿綿不止,有時疼 痛加重難忍,不愉快時、生氣時、天熱時、勞累時、食用煎炸厚味食物或含酒精飲料時及月經前後為甚。煩躁易怒,時感胸悶漲,時發麵紅耳赤,口渴引飲,小便時黃時清,甚或短赤,大便偶爾乾燥,經期基本正常(先期但未超出一周),經量偏少,經色深紅時有塊絲,白帶基本正常,偶爾黃帶,脈弦數,舌尖邊紅,苔薄黃。西醫未查出病因,診為「不明原因所致偏頭痛」,僅給以谷維素之類調理,而症狀無減,嚴重影響患者學業。後轉投中醫治療,中醫認為該患者屬於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而上衝巔頂所致頭痛,服用本發明實施例I藥物組合物,每日3次,僅服I周而愈。隨訪未見復發。綜上所述,本發明藥物組合物能有效消除或極大緩解前述多種疾病所引起的頭痛、偏頭痛症狀,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癒頭痛的部分原發疾病,為臨床用藥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權利要求
1.ー種治療頭痛、偏頭痛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製備而成的製劑 石決明20 40份、珍珠母20 40份、龍骨20 40份、牡蠣20 40份、白芍12 24份、當歸8^16份、白朮8 16份、柴胡8 16份、茯苓12 24份、鉤藤2(T30份、黃荊子8 16份、蔓荊子7 13份、薄荷7 13份、生薑7 13份、甘草4 8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製備而成的製劑 石決明25 35份、珍珠母25 35份、龍骨25 35份、牡蠣25 35份、白芍16 20份、當歸1(T15份、白朮1(T15份、柴胡1(T15份、獲苓16 20份、鉤藤22 26份、黃荊子l(Tl5份、蔓荊子8 12份、薄荷8 12份、生薑8 12份、甘草41份。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製備而成的製劑 石決明30份、珍珠母30份、龍骨30份、牡蠣30份、白芍18份、當歸12份、白朮12份、柴胡12份、茯苓18份、鉤藤24份、黃荊子12份、蔓荊子10份、薄荷10份、生薑10份、甘草6份。
4.根據權利要求I 3任意一項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龍骨為生龍骨,所述牡蠣為生牡蠣。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製劑是ロ服製劑。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ロ服製劑為顆粒劑、散剤、丸劑、滴丸劑、膠囊劑、軟膠囊劑、片劑或ロ服液。
7.權利要求I 3任意一項所述的藥物組合物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它包括如下操作步驟 (1)按處方重量配比稱取原料藥; (2)取石決明、珍珠母、龍骨、牡蠣先煎,再加入白芍、當歸、白木、柴胡、茯苓、黃荊子、蔓荊子、生薑、甘草煎煮後,後下薄荷與鉤藤,收集水煎液;藥渣再加水煎煮2次,合併各次水煎液,濃縮後,加上藥學上可用的輔料或輔助性成分製備成常規製劑。
8.權利要求I 6任意一項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在製備治療頭痛的藥物中的用途。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用途,其特徵在於所述藥物是治療偏頭痛,非器質性病變的頭痛,緊張型頭痛,叢集性頭痛,頭顱外傷引起的頭痛,血管疾病性頭痛,血管性顱內疾病引起的頭痛,其他物品的應用和機械引起的頭痛,非顱腦感染引起的頭痛,代謝性疾病引起的頭痛,顱、頸、眼、耳、鼻、副鼻竇、牙齒、口腔、顔面或頭顱其他結構疾患引起的頭痛,顱神經痛,神經幹痛傳入性頭痛,頸源性頭痛,或慢性陣發性半邊頭痛的藥物。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用途,其特徵在於所述藥物是治療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而上衝巔頂的頭痛;或肝腎陰虛、陰血不足而致脈絡滯澀造成的頭痛;或因陰血虧少所致頭痛;或外傷血瘀所致的頭痛。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頭痛、偏頭痛的藥物組合物,它是由含有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藥製備而成的製劑石決明20~40份、珍珠母20~40份、龍骨20~40份、牡蠣20~40份、白芍12~24份、當歸8~16份、白朮8~16份、柴胡8~16份、茯苓12~24份、鉤藤20~30份、黃荊子8~16份、蔓荊子7~13份、薄荷7~13份、生薑7~13份、甘草4~8份。本發明還提供了該藥物組合物的製備方法和用途。本發明藥物組合物能有效消除或極大緩解肝陽上亢、肝火上炎、肝腎陰虛、瘀血阻滯等中醫證型及多種疾病引起的頭痛、偏頭痛症狀,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癒頭痛的部分原發疾病,為臨床用藥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文檔編號A61K35/02GK102727858SQ20121024920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8日
發明者李戎 申請人:成都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