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基矽油的生產方法與流程
2023-06-21 15:58:11 2
本發明涉及一種二甲基矽油的生產方法,屬於化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二甲基矽油無味無毒,具有生理惰性、良好的化學穩定性、電緣 性和耐候性,粘度範圍廣,凝固點低,閃點高,疏水性能好,並具有 很高的抗剪能力,可在50℃~180℃溫度內長期使用,廣泛用做絕緣、 潤滑、防震、防塵油、介電液和熱載體,有及用作消泡、脫膜、油漆和日用化妝品的添加劑等。
目前,生產二甲基矽油的方法較為複雜,使用的原料成本也較高,不適用於工業化生產。
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二甲基矽油的生產方法,以克服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之缺陷,提供了一種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二甲基矽油的生產方法。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本發明提供一種二甲基矽油的生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將廢矽膠進行粉碎,粉碎至粒度為0.6-1目,得到粉碎物料;步驟二:將上述粉碎物料投入至反應釜,升溫至180℃-250℃,脫盡物料裡的水分;步驟三:向經過脫水處理的物料內加入酸性催化劑,進行裂解反應,並對反應釜抽真空,使真空度至0.6Mpa-0.9Mpa,同時,將抽出的氣體送進冷凝器冷卻後進儲存罐,抽出的液體備用;步驟四:將抽出的液體物料經過沉澱後,投入至重排釜,並將溫度升至80℃-120℃,加入鹼性催化劑,進行降解,然後抽真空至0.6Mpa-0.9Mpa,溫度保持在160℃-210 ℃,出液體物料,得到毛料;步驟五:將上述毛料在真空條件下降溫至30℃-50℃,並用活性碳脫色處理,過濾後,即得到二甲基環矽氧烷;步驟六:打開真空泵,將反應釜內抽真空,加入上述二甲基環矽氧烷與封頭劑,將溫度升至70℃,加入催化劑,其中各組分質量分數為二甲基環矽氧烷95-97%、封頭劑2-4%、催化劑0.2-1%;步驟七:進行調聚處理,調聚結束後升溫破媒,開啟真空,在真空條件下進行脫低處理,達到要求的閃點後,即可得到二甲基矽油。
進一步地,步驟三中,酸性催化劑的量為經過脫水處理的物料重量的1%-4%。
進一步地,步驟四中,鹼性催化劑的量為經過沉澱後的物料重量的1%-5%。
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的二甲基矽油的生產方法,以廢矽膠為原料製取二甲基環矽氧烷,然後再製備二甲基矽油,使矽橡膠工業廢料得到了二次利用,產生二次經濟效益;所述二甲基矽油的生產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廢矽膠,有效的減少環境汙染;同時能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二甲基矽油的生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廢矽膠進行粉碎,粉碎至粒度為0.6-1目,得到粉碎物料。
步驟二:將上述粉碎物料投入至反應釜,升溫至180℃-250℃,脫盡物料裡的水分。
步驟三:向經過脫水處理的物料內加入酸性催化劑,進行裂解反應,並對反應釜抽真空,使真空度至0.6Mpa-0.9Mpa,同時,將抽出的氣體送進冷凝器冷卻後進儲存罐,抽出的液體備用。其中,酸性催化劑的量為經過脫水處理的物料重量的1%-4%。
步驟四:將抽出的液體物料經過沉澱後,投入至重排釜,並將溫度升至80℃-120℃,加入鹼性催化劑,進行降解,然後抽真空至0.6Mpa-0.9Mpa,溫度保持在160℃-210 ℃,出液體物料,得到毛料。其中,鹼性催化劑的量為經過沉澱後的物料重量的1%-5%。
步驟五:將上述毛料在真空條件下降溫至30℃-50℃,並用活性碳脫色處理,過濾後,即得到二甲基環矽氧烷。
步驟六:打開真空泵,將反應釜內抽真空,加入上述二甲基環矽氧烷與封頭劑,將溫度升至70℃,加入催化劑,其中各組分質量分數為二甲基環矽氧烷95-97%、封頭劑2-4%、催化劑0.2-1%。所述封頭劑為矽油封頭劑,催化劑為四甲基氫氧化銨。
步驟七:進行調聚處理,調聚結束後升溫破媒,開啟真空,在真空條件下進行脫低處理,達到要求的閃點後,即可得到二甲基矽油。具體的,當反應釜溫度升到98℃時,聚合3小時,真空在0.098Mpa。反應釜內保持98℃,後打開升溫閥門,開始升溫,停攪拌,保持真空;當溫度升到150℃時,打開攪拌,抽低分子;當溫度生到200℃時,看視鏡中的低分子流量,如果不大了,開始打開真空泵再抽3.5小時,把矽油閃點提高。停攪拌,開始降溫。當溫度降到140℃時,停真空,從反應釜內測試黏度,當黏度不準時,在合拼準確黏度,即可得到二甲基矽油,然後放入包裝桶內,進行包裝。
本發明提供的二甲基矽油的生產方法,以廢矽膠為原料製取二甲基環矽氧烷,然後再製備二甲基矽油,使矽橡膠工業廢料得到了二次利用,產生二次經濟效益;所述二甲基矽油的生產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廢矽膠,有效的減少環境汙染;同時能有效的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